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
”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A.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
B. 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
C. 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
D. 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有子继位”为王的商王“最受后世的尊敬”,表明商朝晚期注重王位在“父子间传承”,是宗法世系观念加强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嫡长子”继承制的稳定,A项错误;王位世袭制在商朝衰落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后世尊敬成功传位儿子的商王,不能认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项不符合题意。
2.《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
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
”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揭示的是西周权力继承与分配的矛盾问题。
为避免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西周实行按宗法等级实行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理论基础,故B正确;A是地方制度;世袭制和禅让制在西周之前就已经存在,不是解决权利分配的“适当的方法”,排除CD项。
3.《左转·僖公》记载:“冬,(鲁禧公和晋文公等)会于温,讨不服也。
卫侯与元咺(卫国大夫)讼……卫侯不胜……元咺归于卫,立公子瑕。
”材料表明
A. 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
B. 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
C. 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强化
D. 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城濮之战后,晋国征服了卫国,在恢复卫成公的国君地位后又废掉他,立卫国的公子瑕为君。
这反映了当时大国对小国事务的操纵。
这是对宗法分封制度的严重破坏,故D正确;A、B不符合材料,排除;C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
【名师点睛】
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知道基础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
4.《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
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材料“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A,选C;B是中央官制,无关;D是西汉初年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5.下图为我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
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有弱有强,但总体上是中央权力在加强,地方权力在削弱,故A 正确;B 项(地方权力渐强)和C 项(地方权力无变化)较易排除;D 项地方权力有强弱变化但最终渐强,不符合中央集权日益强化的规律,故D 不正确。
6.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
A. 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
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
所以本题选D 。
A 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
B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C 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7.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
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故B项正确;两者都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但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没有顺应历史潮流,故D项错误。
8.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答案】B
【解析】
材料涉及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A错误;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等结合所学可知,目的在于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B正确;C、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关键信息是: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
9.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该选官制是
A. 世禄制
B. 征召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答案】C
【解析】
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注重孝悌廉公,故答案选C。
世禄制即爵位世代传承,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征召制是征召那些有一定才能又不肯出仕的社会贤者、隐居高士、学者名流,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考试,故排除D。
10.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
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
这反映出当时
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的目的就是为国家选拨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指出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占一定的比例,还远未达到垄断的地步,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很多宰相出自世家大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说明门阀士族对科举制度仍有一定的影响,故C项正确;世卿世禄制度指的是世袭制,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故D项错误。
11.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
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A. 强干弱枝
B. 分散军权
C. 重文轻武
D. 守内虚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可知宋代重文轻武,故选C项。
A选项没有体现;
B选项没有C选项恰当;D选项材料中没有提到。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政治制度
12.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 秦朝御史大夫
B. 汉朝丞相
C. 唐朝六部尚书
D. 明朝内阁大学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一定不是法定的官职,故应该是D。
历史上出现上述非法定或者制度外的官员,是依照皇帝的好恶来决定的,这恰恰说明皇权专制的加强。
ABC中的几个官职都是当时正式设立的法定官职,故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掉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
13.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
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明朝的内阁距皇帝寝宫有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只有50米”信息可知,这说明军机处受到皇帝的控制更强,从而在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因此D选项正确。
A、B选项是表面上的理解,不是本质;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专制皇权的强化,并非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4.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
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 君主专制影响深刻
B. 八股之风愈演愈盛
C. 科考规范愈加严格
D. 君主名号不再避讳
【答案】A
【解析】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级别最高,文内遇有“皇帝”等定,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从本质上看是为了避讳皇帝,体现皇权的独尊,故A项正确;八股取士说明的是考试形式,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规范严格不符合材料本质反映,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避讳现象,故D项错误。
15.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这一机构是
A. 汉朝的刺史
B. 宋朝的通判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根据梁启超的描述,这一机构是十分机械化的,只负责跪受笔录,传达命令,因此这一机构指的就是清朝的军机处。
这是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具体体现,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1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 秦朝创立皇帝制和郡县制
B.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
C. 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D.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清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正确;A、D体现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的趋势,不
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度把选拔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联系所学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的史实分析解答。
17.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宣誓旨在
A. 限制权力滥用
B. 防止官员腐败
C. 培育权利观念
D. 增强责任意识
【答案】D
【解析】
“限制权力滥用”应当是在权利行使机制上要有约束制度,或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
材料说的是官员在就职前和18岁男子在行使公民权利前,材料“官员就职前须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体现了古代雅典的这些宣誓旨在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所以D项正确、A项不正确。
B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了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故C项说法不全面。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很容易选择A项。
初读材料感觉题目并不难,但本题不能用排除法来完成,完全依靠学生对材料的理解。
它与以往的考查点有所不同,不是简单的以雅典民主制度的相关内容为切入点,而是通过设置材料情境,这个情境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学生需要正确的理解A、D两项才能得出答案。
18.伯利克里说:“我们的政治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这里的人民是指
A. 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B. 雅典成年男女公
C. 外邦人和雅典人
D. 雅典全体居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所谓的人民是指城邦的公民,雅典城邦的公民是指本城邦的成年男子,故A项正确;其它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BCD三项。
19.美国老报人斯东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说,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
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
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的惩罚。
这些史实表明。
A. 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B. 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主张实行贵族政治
C. 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D. 雅典的民主政治保护了全体公民的利益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因作战失利受到惩罚”,反映的是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A、B项材料并未反映。
D项说法本身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20.《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斯的罚金;如被打断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对《十二铜表法》认识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对奴隶统治的残酷性
②有利于维护平民的利益
③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④有利于限制贵族的特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答案】D
【解析】
《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③错误,排除;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④正确,故选D。
21. “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
A. 罗马人完全依靠法律征服了世界
B. 罗马法最终带来了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
C. 完善的法律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基础
D. 罗马法对后世各国法律制定都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第三次征服也许是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说明法制建设对于罗马帝国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罗马法律规定,如果出卖人知道物品有瑕疵,而买受人不知情,或者出卖人知道被卖物与买受人所想象的物品之间存在重大差别,这足以使买卖中的买受人获得一项诉因,可以提起有关诉讼。
该规定
A. 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
B. 旨在保护罗马公民的私有财产
C. 反映了罗马法重形式的特点
D. 表明法律以诚信规范经济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主要针对知假售假或误导卖方的不诚信行为,故D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罗马对外扩张,且该规定并非出于适应对外扩张而制定,故A项错误;“私有财产”并非材料重点,因为买卖的物品所有权是谁的,不重要,关键是知假售假问题,排除B项;该规定并未强调僵硬的法律形式,故C项错误。
23. 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
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王权受到限制,并通过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安妮女王直接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违背了法律规定,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发展完善。
故选B。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24.近代以来,英美两国先后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共和政体,成为其他国家纷纷效法的榜样。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 国家元首均为选举产生
B. 国家权力中心均在国家元首
C. 内阁均必须对议会负责
D. 体现了分权与制衡
【答案】D
【解析】
英国元首即国王是世袭的,A错误。
英国的权力中心在议会,B错误。
美国的内阁对总统负责,即对宪法负责,C错误。
英国体现了议会和首相、内阁之间的制衡,美国体现了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之间的制衡,D正确。
25.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
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
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A. 和平崛起
B. 制度创新
C. 武力掠夺
D. 民主强国
【答案】B
【解析】
统一中原的秦国商鞅变法,18世纪的英国已经确立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19世纪末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强国,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而崛起,故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制度创新,故B正确;秦国、英国、日本不是和平崛起,故A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没有武力掠夺,故C错误;秦国、日本不是民主强国,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秦国、英国、日本、中国的相关史实,再紧扣题干关键词“崛起的共同原因”,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制度创新的答案。
26.美国的警察由每个州独立管理。
警服制式、颜色和配枪不一样。
比如:加利福尼亚州,黑色制服,大檐帽,配枪博莱塔;德克萨斯州,军绿色制服,牛仔帽,配枪柯尔特。
这一现象体现了美国宪法的
A. 三权分立原则
B. 联邦制原则
C. 中央集权制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美国的政治体制。
依据所学可知,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确立三权分立的联邦体制,在这一制度下,联邦政府享有政治、经济、外交等大权,同时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题干材料正反映了这一特点,所以应选B。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制的确立•特点
27.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欲任命保守色彩极为浓重的罗伯特•博克为最高法院大法官。
此举招致自由派人士强烈反对,最终影响参议院以58比42票否决了该提名。
根据美国宪法,里根总统应该
A. 另择合适法官人选
B. 强行任命该名法官
C. 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D. 调解两派之间矛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美国总统里根欲任命保守色彩极为浓重的罗伯特•博克为最高法院大法官。
此举招致自由派人士强烈反对,最终影响参议院以58比42票否决了该提名”说明总统违背宪法,故A项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1787年宪法
28.“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那些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因此,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
A. 实行“邦联”体制,美国中央政府对各主权州只进行松散的统治
B. 总统、议员均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理念
C. 中央政府权力结构中遵循“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绝对权力出现
D. 总统不对国会负责,直接对宪法负责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体制,中央政府对各州的统治加强。
故A项错误。
美国总统由选民通过选举人团间接选举产生。
故B项错误。
美国实行制约平衡原则,实行立法、行政与司法的三权分立,遵循“制约与平衡”的原则,符合材料中所说的限制政府的目的。
故C项正确。
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
29.自大革命以来,法国就像一个政治制度的试验场,君主立宪制、君主制、共和制,循环多变,轮番实行。
第三共和国时期,以非武力的争斗成为主要形式,合法斗争成为各阶级、阶层的首选方式。
法国从此稳固了民主共和制。
这主要说明
A. 政治制度的选择过程中必然充斥着暴力斗争
B. 政治制度的确定与完善有时要经过各种尝试
C 和平方式取代暴力才能推进政治制度建设
D.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B
【解析】
法国政治制度的建立方式和政体形式均发生了不断变化,说明政治制度的确定与完善有时要经过各种尝试,故B项正确;根据题目中的法国确立政治制度的方式经历了武斗、合法斗争等,故必然充斥着暴力斗争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和平和暴力都是政治制度建设的方式,说哪种方式取代哪种方式并不正确,故C项错误;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题目中并未提到其在反封建方面的彻底性,故D项错误。
30.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B. 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 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D. 议会主权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答案】A
【解析】
【详解】联系所学知识,题干所给材料表明议会是英国国家权力的中心,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处于“统而不治”,在政治生活中并没有实权,议会对全体国民负责,不对英王负责,故A错误,符合题意,选A;结合课本知识可知,英王是国家元首,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故B正确,但不符题意,不选;材料中“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和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