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黄培芳的书画世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有诗书气自华-黄培芳的书画世界
杨勇
【期刊名称】《书画世界》
【年(卷),期】2013(000)003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杨勇
【作者单位】书法》杂志
【正文语种】中文
图1 黄培芳作字因重执笔轴中山市博物馆藏
图2 黄培芳杜工部游何将军山林诗轴168cm×56cm 憨斋原藏
清康熙中叶以后,因为科举考试中提倡乌黑、方正、光亮的书法,“馆阁体”遂风靡全国,加之康熙皇帝喜欢董其昌书法,一般文人学士均以董体为干禄正体。

乾隆年间,帖学书法有了长足发展,一些书家开始摆脱“馆阁体”书法的笼罩,开创出个人的新路,其中岭南最杰出者当首推苏珥(1699—1767)。

至嘉庆年间,广东书坛才出现一番新的气象,特别是伊秉绶在嘉庆初年入粤,粤中习隶书者,几乎无人不受伊氏的沾溉。

黄培芳生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其时正流行赵孟书法,这与乾隆皇帝对赵书的喜好有关,黄培芳不免受到赵氏平正流美书风的影响。

当然,黄培芳主要还是活跃在嘉庆及道光年间,当时的广东书坛,尚有梁蔼如、谭敬昭、张维屏、曾望颜、鲍俊等一大批名家。

只可惜这些书家大多不以书法为意,故虽功力深厚但缺乏创意。

黄培芳(1778—1859),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字子实,又字香石[1],自号
粤岳山人[2]。

嘉庆九年(1804)贡生。

道光二年(1822)充补武英殿校录官。

道光十年(1830)授乳源、陵水县教谕,升肇庆府训导,封内阁中书衔。

为经师30年,学者称为粤岳先生。

著作甚丰,有《香山志》《易宗》《春秋左传翼》《岭海楼诗文钞》《浮山小志》《云泉随记》《香石诗话》等50余种,共数百卷,世称“岭南名儒”。

黄培芳能诗,与张维屏、谭敬昭称“粤东三子”。

亦擅书画,为“粤东七子”之一[3]。

黄培芳山水宗王绂,其于画虽非专门,然随意数笔,皆有书卷气。

书法擅长
行草及隶书,其隶书深受伊秉绶影响,以篆籀法行笔,结体平正,体势雄厚。

一、书法
就留存下来的书迹来看,黄培芳主要擅长行草书和隶书。

麦华三《岭南书法丛谭》仅就黄氏《日下偶笔》原稿作评,谓其书法“虽渊源家学,而往往流入吴兴”,“妩媚多姿”[4]。

今观其传世行草书,每多纵意之笔,“均风神跌宕,无软弱之态,似与赵书毫不相涉”。

[5]黄培芳隶书,主要取法汉碑,同时深受伊秉绶影响,端庄富丽,有一种正大浩然之气。

黄乔松在《香石诗钞题辞》评价黄培芳的诗“味出自然,要皆和平中正之间而以清真为主”。

此语用来评价黄培芳的书法也是恰到好处。

黄培芳早年,受到时风的裹挟,其书法受到赵孟、董其昌一路平正书风的影响。

随着人生阅历不断丰富,他的行书中渐渐多了欹侧和跌宕,追求清淡书风,意境更为超脱;草书在怀素的圆转流畅与颜真卿的雄健浑厚间,掺以雄浑恣肆的用笔,逐步形成自己雅正但不流媚,跌宕但不放纵的书法风格。

黄培芳的书法创作观念与其诗歌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在诗歌创作上,黄培芳强调“诗言性情”,晚年则主张“诗贵清真,尤在气味”,又认为“诗有正,必有奇,而奇不可以率;人有大家,亦有名家,而取法必贵上。

必其正者大者,而后旁通,
以博诸家之趣可也,合百家以自成一家可也。

”在书法上,黄培芳崇尚的是“正大”和“率真”,即学书取正路、法大家,并能触类旁通,合百家之长以自成一家。

同时,书写时要重视性情的抒发,追求清真高雅的格调,最终臻于独到的境界。

黄培芳在一幅作品(图1)中论书道:“作字固重执笔,而结体亦当讲求。

羲献可见。

即松雪犹不失矩度。

”从中可以看出,黄培芳不仅重视笔法(执笔),同时也强调结体的重要性,这个观点是对赵孟
“书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工”观点的肯定和发挥。

此作用笔以圆润浑厚为主,较少使用方笔(仅在“字”字中使用了方整的折笔),线条圆转通畅,特别是第二行“求羲献可见即”连续七字全用粗重的圆笔,雄浑厚重。

而且运笔过程中有微微的颤动,如“执”“度”等字,笔随手动,有类似“屋漏痕”的效果,老辣苍劲。

结体上主要还是采用了赵孟平正的结字方法,“羲”“献”“可”“松”“犹”等字平正端庄,特别是款字中“太翁正之”和“香石”数字,颇得赵体风神。

章法布局上采用常见的行距大于字距的方法,而且字与字之间多不相连属,通过字的大小变化来形成整体的错落,如“笔而”两字上下相接,但形体上“而”字不及“笔”字的三分之一。

用墨上,以浓墨为主,通篇笔酣墨饱,有圆润妍媚之意态。

憨斋(吴南生斋名)原藏有黄培芳晚年所书行草条幅(图2),纸本,纵168厘米,横56厘米。

此作曾先后在中国美术馆(2004年3月)、广东美术馆(2006年2月至4月)、汕头市博物馆(2007年3月)展出。

此作内容为论诗,“杜工部《游何将军山林诗》有‘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之句,山林泉石之胜,感动人结邻之想,虽不窥园之董子,恐亦有同情也。

”款属“粤岳山人”,印“子实”。

此作无论从用笔到结字,都没有赵孟书法软媚的弊病。

用笔上多了爽利和劲健,且以纵笔取势为主。

如“部”“军”“邻”三字的最后一笔,纵笔直下,有一泻千里之概。

作品中颤动的用笔比比皆是,“有”“籍”“感”“邻”“虽”等字运笔时皆有微微的颤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独特的运笔方法,而不是无意识状态下的
偶然之笔,黄培芳行草作品中的“颤笔”,不像黄庭坚那样显得过分夸张,而是似出于有意无意之间,十分自然。

因为“颤笔”形成的特殊的“屋漏痕”效果,使得作品中字的笔画看上去老辣苍劲,富有弹性。

“尽”“尔”“东”“动”“也”等字,圆转流畅,用笔结字都颇有王羲之行草书的意蕴。

章法的处理上,通过字与字之间的上下连属,来营造通篇的整体感,如首行“何将军”“山林”“有尽”,次行“捻书籍”“来问尔”“山林”,第四行“园之”“恐亦有同情”等字,牵丝连带,上下呼应,特别是“何将军”三字,一气呵成,不仅使局部看起来气韵生动,而且增加了整幅作品的雄壮气势。

文人学者的字大多富有书卷气息,而缺乏雄强气势,此作中“何将军”三字的映带,并非细弱游丝,而是以气贯之的实连,增强了整幅作品的气势。

黄培芳亦工隶书,主要取法汉碑和伊秉绶。

黄培芳隶书,不仅能吸收汉代隶书结字用笔的妙处,而且借鉴伊秉绶的用笔方法,同时以颜真卿的楷法入隶,所以笔画显得平实厚重,力量感很强。

仪清室藏其隶书“问石轩”匾额(图3)三字,有一种凛然的气息和正大的气象,虽然用笔、结构都还可以看出伊秉绶的影子,但毫不牵强。

用笔上,逆锋入笔后重按笔平行,行笔过程中很少作上下的提按变化,所以线条不仅厚重,而且很均匀;结构上,空间布白也很均匀,所以整体上有种对称的美感。

李蟠《岭南书风》称:“香山黄培芳不与诸贤同功,八分书自超脱。

”同时,此作的款字也非常精彩,“轩以石名,适问于香石,则石亦为之点头,还以质诸主人,以为然否?”此20多字小行草,点画精到,用笔一丝不苟,平正中略显欹侧之势,整体风格介于王羲之和赵孟之间。

黄培芳于道光三十年(1850)秋,曾为许文身作隶书七言联“东晋苍官留古色,南交赤子仰清阴”(图6)。

每联高135厘米,宽23厘米。

2008年广州嘉德拍卖会上以22400元人民币成交。

此联用笔圆润厚重,结体内敛含蓄,是黄培芳一
贯的隶书书写风格,然过于温润,稍微缺乏大气。

增城市有始建于唐朝的何仙姑家庙,历经沧桑战乱,明代作大规模的修缮,清朝咸丰八年重修。

家庙门额上“何仙姑家庙”5个隶书大字,即黄培芳所书。

黄培芳隶书厚重规整,堂堂正正,有正大气象,所以十分适宜题写匾额、楹联等。

图3 黄培芳问石轩仪清室藏
二、绘画
黄培芳善绘画,山水宗王绂,且极重点苔法,其在《题张如芝画册》中云:
凡作大痴皴法,必加小树作苔,其横点亦作小树观也。

作大痴横点必须停顿,一笔完始另作第二点,每临来略作拖笔之势。

图4 黄培芳此地其人十一言联
图5 黄培芳山水立轴中山市博物馆藏
方有停顿,若急笔拉杂点之便不相肖。

[6]
从这段题跋可以看出,黄培芳很注重用笔的起讫和停顿。

他还认为作画须解标墨法。

按他理解,“标墨”的用处在于一个“醒”字,是“于收场最后时用之”的法宝。

《欧钵罗室书画过目考》说黄培芳“颇深点苔法”。

《绿水园读画记》载黄培芳所画《半园图》,疏淡绝尘。

画家陈沣题诗云:“室内琴画书,窗外梅竹柳。

柴门寂无人,不见香石叟。

”《大云山房文稿·二集》说黄培芳:“晚年之作,意境超远、体势雄厚,皆以篆籀法行之。

”[7]黄培芳诗名远大于他的画名,张维屏曾对他做
过比较中肯的评论:“香石于画虽非专门,然随意数笔,皆有书卷气,所以可爱。

”[8]
中山市博物馆藏有黄培芳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初秋画的一幅山水立轴(图5),用笔率意,意境超远,特别是苍苔点点,疏密有间,颇有韵味。

其自题曰:“此帧用笔如风樯阵马,一气呵成,然意致萧散闲逸,其神全也。

乍见似浅淡,细味则深邃沉着。

道光二十五年初秋。

粤岳山人香石黄培芳。

”可见,黄培芳对这幅
作品还是非常自信和满意的,也可看作是其晚年的山水画代表作之一。

此外,黄培芳在绘图上也功力非凡。

道光十八年(1838)七月,黄培芳任广州越
秀山麓学海堂学长,当年曾绘《学海堂图》。

图中将学海堂前之广州城区象征性地简化在图下方,只突出了珠江、小校场和六榕塔。

右下方标出“狮海”及绘有一塔,当为狮子洋及莲花塔。

学海堂书院之建构则占了画面之大部分,较为详细地绘出学海堂、启秀山房、文澜阁、至山亭等建筑物,图之右上方露出一小段城墙。

此图以有限的篇幅,绘出学海堂之方位大势,院内屋宇,主次分明,高下有致,此可见黄培芳构图布局之功力,也为我们今天辨认学海堂旧址方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黄培芳于绘画虽非专门,但胸中学养汇于笔端,故多脱俗之作。

其在一首《自题画》中云:“收拾云烟画里闲,平泉幽石竹林间。

千峰万壑胸中起,下笔依然远澹山。

”从诗中可以看出黄培芳画作的题材选择及画作整体的气韵与风格。

黄培芳的书法和绘画,整体上表现出一种简朴旷达的风格,其行草书信笔而书,不受羁束,其隶书古拙厚朴,自然超妙。

其山水画笔清墨爽,较少渲染、施皴,对技法的运用恰在生熟之间,而雅兴盎然,绕有风趣。

黄培芳严格来说属于诗人、文士,并非专业的书法家和画家,所以,其在书法绘画方面的造诣也不能以纯粹的笔墨技法衡量。

书法绘画对黄培芳来说,是读书人的一种基本修养,主要是用来陶冶性情的,所以其随意数笔,皆有书卷气。

这种“书卷气”靠的就是其深厚的学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黄培芳的书法和绘画再恰当不过了。

图6 黄培芳东晋南文七言联135cm×23cm×2 1850年
注释:
[1]黄培芳生于石城,“取香人石产之义”,故字香石。

[2]黄培芳尊罗浮为粤岳,并于绝顶筑粤岳祠,以观日出,故自号粤岳山人。

[3]“粤东七子”为番禺张维屏、阳春谭敬昭、顺德吴梯、黄玉衡、吴川林联桂、
镇平黄钊。

[4]麦华三.岭南书法丛谭[M]//张桂光,黎向群.岭南书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63.
[5]陈永正.岭南书法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13l.
[6]李公明.广东美术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503.
[7]谢文勇.广东画人录[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6:194—195.
[8]李公明.广东美术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5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