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道”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道”的演变
志村良治在《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中谈到,在词尾化现象中,“道”在变文中已经词尾化了。
如“知道”,见于“怎得知道他讲赞不能平等”(《庐山远公话》),此外还有“言道”(同)“说道”(《八相变》)“猜道”(同)“觉道”(《金刚经讲经文》)“信道”(《捉季布传文》)“闻道”(《李陵变文》)等,可以认为是已经词尾化的例子。
但是问题是,“V道”的类推功能在现代已经被淘汰,它在当时又是怎样产生并广泛使用的呢?本文就针对这个问题,来探讨“V道”的演变。
标签:道;道的演变;标句词
郭锡良先生认为,“道”的意义是从道路的引申义而来,“道”演变成说话动词的认知基础是道路的管道功能。
如果这一假设是正确的,我们应该会在先秦文献中找到动词“道”和名词“言”或其他表达语言文字意思的名词合用的句子,在结构上直接显示语言作为管道达意的功能。
事实上我们也的确找到了例证。
在先秦句子中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说话动词的“道”,都和与语言相关的名词合用。
如:
(1)墙有茨,不可扫也。
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诗经·墙有茨》
(2)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
《孟子·滕文公上》
(3)《周颂》道之曰:圣人之德,若天之高。
《墨子·尚贤上》
(4)《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庄子·天下》
(5)所谓庸人者,口不道善言,心不知邑邑。
《荀子·哀公》
(6)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
《韩非子·外储说》
(7)若敬行其礼,道之以文辞,以靖诸侯,兵可以弥。
《左传》
(8)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嚣。
《左传》
(9)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记·曲礼》
(10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
《礼记·乐记》
这些动词“道”都可以解释为宣扬、陈述或者抒发,这些例子说明“道”起到了把说话人和听话人连接起来的关键性作用,是把说话双方连接起来的管道,那么
谈话中所涉及到的意义则需要再有一个词来承担。
这个词便出现在“道”之前,构成“V道”,并且“道”与其他动词搭配后言说义就发生淡化。
刘丹青先生认为,无论“V道”中的V是言说动词或者不是,“V道”的意义都是由V来承担的。
如:
(11)一个是一方长老,一个是一代名儒。
俗谈没半句,那一和者也之乎。
信道:若说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在这里,“信道”是指“犹言果然是”的意思。
“信”有果真,的确的意思。
(12)常与帝旦夕言道政事。
《后汉书·皇后纪上》
(13)贾氏坐下言道:“师爷好几天不来,今天却送甚柬帖儿,叫你这样苦恼?”《花月痕·第十三回》在这里(12)、(13)、都是表示谈论;说,主要由前面的“言”来承担语义。
(14)玉娘也十数夜未睡,觉道甚劳倦《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
(15)“宋江觉得这酒馨香馥郁,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水浒传·第四二回》)在这里,(14)、(15)“觉道”是指犹觉得。
意义也主要是由“觉”来承担的。
“道”可以在知觉动词之后构成“觉道”等,也可以在经验动词“信”“猜”等之后,即可以依附于表示心理作用的动词。
说明在“信”“猜”(推测)之后,必定还有某种外在的表现,这样才有可能与“道”结合。
同时,在现代汉语里,也可以放在其他动词后面,构成“V道”格式,从而引出小句宾语。
如:
(16)梁太太劈头问道:“葛豫琨死了吗?”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
(17)薇龙想道:“这花匠好勤快,天没亮就起来了。
”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
我们可以发现,以上例子中的“道”删去后并不会影响整个句意。
证明“道”仅仅是连接说话双方,具体的语义则是由道之前的词来承担,“道”的言说义发生了淡化。
这里的“道”已经虚化为一个谓语补足语从句的標记,即标句词。
从汉语的历史发展来看,言说动词虚化为标句词不是个别的现象,“道”作为标句词本质上属于近代汉语的语言事实,在现代汉语里的使用只是一种沿用,没有任何的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道”从道(路)——道(引导)——道(说)这个引申过程的认知关系,最后在道(说)的基础上发展为标句词。
道在上古有时作“说”讲,词义偏于“谈论”“称道”,而且出现频率极低。
道作为口语词,在中古时期很常见。
在中古文献中,“道”与“说”在词义和用法上都很
相近,有时在同一段文章里“说”、“道”杂用,或者“道说”连用。
元明以来,“说道”是用于引出对话最常用的一个词,今天仍然说。
他的产生在这组词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据目前所知,用于引出内容宾语的“说道”最早见于唐诗,《全唐诗》中共见到7例。
至宋代,此词使用已较普遍,在《三超北盟会编》、《朱子语类》等文献中都较为常见。
到了近代,说和道则成为表示说话义的两个最常用的词。
在《王梵志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说类词”中没有“话”“云”“曰”;有“言”8例,“说”3例,“道”22例。
这里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在唐代口语中,“云”和“曰”实际上可能已经被淘汰,“言”也用的较少,“说”和“道”已经成为表示说话义的常用词,“道”的数量多于“说”。
道最初作为一个实义言说动词,与其他动词搭配使用后言说义弱化。
随着“v道”中的v多为思维心里类动词,“道”逐渐弱化为标句词。
“道”作为标句词在近代汉语中使用频繁,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衰落。
言说动词“说”和“道”可以与其他动词结合构成“V说/V道”格式,充当标句词,引出小句宾语。
但“说”可以置于连词后,与动词的结合面广。
由此,“道”便逐渐被“说”代替从而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