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面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敷衍.(yǎn)殒.身不恤(yǔn)船舷.(xián)斑斓.(lán)
B.瞌.睡(kē)挥斥方遒. (qiú) 弄.堂(lòng)嬉.笑(xǐ)
C.作揖.(yī)绿草如茵.(yīn) 青荇.(xìn)绯.红(fēi)
D.漫溯.(shù) 忸怩.不安(ní)颓圮.(pǐ)喋血.(xu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彷徨愁怨寂廖静默凄婉惆怅
B.蹒跚钮扣睡眼惺忪广有羽翼
C.婆娑激亢短小精捍不假思索
D.保姆荆棘天伦叙乐桀骜锋利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要讲话就得讲老实话,讲自己的话,是讲讲自己的毛病也好。

”巴老如是说。

《随
想录》就是巴金老人这样一部讲真话的书,被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里程碑”。

②漫步在穿城而过的江边,秋风送爽,空气清新。

向江中眺望,各类大小,来往穿梭,
一派繁忙景象;再瞥一眼城市,的高楼,一幢幢直插云霄,誓与天公竞比高。

A.就是称为船队琳琅满目
B.即使定为船舶林林总总
C.哪怕誉为船只鳞次栉比
D.纵然当作商船摩肩接踵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它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因生活和交流的需要,在劳动中不断发展和创造起来的。

B.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今天,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C.小S曾公开宣称,“胖达人”面包“主打天然酵粉,口感非常好吃,但吃了完全不影响身材而且非常健康”。

D.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该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B.徐志摩,中国现代诗歌流派之一的“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猛虎集》等。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歌流派之一的“现代派”代表诗人,《雨巷》是其成名作,他也因此诗而被叶圣陶称为“雨巷诗人”。

C.巴金——20世纪中国的良心,《小狗包弟》是他深情中吟出的忏悔。

他创作的小说“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家》《春》《秋》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品。

D.狄更斯,英国小说家。

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是其代表作,大卫的成长史是小说的主线,作品至始至终采用第一人称叙事。

亚摩斯海滨的那场船难是全书的高潮。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秦始皇将方孔圜[注]钱作为统一货币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钱铸成后要进行锉边等加工,把方形细木棍插入方孔,可以使钱固定不动,便于操作。

方孔钱也便于钱上文字的定位。

另一种说法被学界普遍认可,即秦始皇笃信当时极为流行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方与圆,象征着“万物周事”的自然;“圜者中规,方者中矩”,又象征“规矩”
的权威、法的权威。

《吕氏春秋》的解释可能最合适皇帝的口味:“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

”故而有学者认为,秦始皇时,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信仰,已然是神权的象征了。

说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佩古代中国人的智慧。

一枚钱币,竟能将春秋战国几百年间政治、哲学等诸多因素融合的文化核心体现出来。

而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等国早期的钱币,仅为防伪而刻有帝王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比较起来,中国的圆形方孔钱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时空无限丰富的想象,承载了更为厚重的文化信息,要“神”
得多。

如果我们能从钱币本身的钻研中走出来,看一看它成长初期的社会背景,也许会对它身负“神力”的原因有更深刻的了解。

事实上,自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国家一统,中国各个区域的商业发展已经颇具规模。

比如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商业已经相当发达,至战国后期,齐国的城市居民已有四百万以上,占到齐国总人口——据专家测算大概有五百万至七百万——的一半以上。

至西汉初期,“汉兴,海内为一。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游天下。

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我们从《货殖列传》中看到的西汉社会,不但有富可敌国的大富豪,而且有倾郡、倾县、倾乡里的众多小富豪,可见西汉初期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蓬勃、百业兴隆的社会。

“无盐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富翁之一。

从他的发家史我们或许可以对西汉社会有个窥斑见豹的了解。

西汉吴楚七国之乱时,京师长安的列侯封君从军,向当时的“子钱家”借贷。

子钱家因成败未决,不肯借。

无盐氏便以十倍的利息出千金借贷。

不久,吴楚之乱平息,他得到十倍利息的还款,遂成关中巨富。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西汉社会借贷子钱这一行业的兴旺。

经济史学专家、香港树仁学院经济系教授宋叙五先生甚至认为,从中可见当时政治上的有权者不会借着政治权力而欺压平民,强令子钱家借钱,也不会赖债。

而平民有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商业行为,政权、兵权,完全不会干扰这一商业行为。

这是一种良好的政治气候及商业气候——可惜这样的“气候”自西汉初期以后,再也没有了。

他认为胡适晚年的入室弟子、史学家唐德刚教授说西汉本来可以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诚为有据而言”。

我们暂不论西汉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这种社会形态萌芽又如何被斩断,只看在当时的社会里,人们存有崇拜金钱财富的观念是太正常了。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有如下传世之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之趋利,若水之就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那么,利之所聚的“钱”、几乎能决定人的命运的“钱”、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的“钱”又被推上“神坛”
拜将起来,顺理成章。

可以与此相呼应的是,恰在西汉时,被称为“摇钱树”的明器出现了。

如此看来,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钱”的身上具有超乎自然的神秘力量,可以战胜妖邪并寄托人间的祈愿,是可以理解的了。

中国人的宗教观相当实用,神灵也比较分散、灵活,有学者粗略统计一下,就有三百余位,且不少神仙都有着助人为乐的情操。

那么,在这大大小小的诸神中,会不会有一位“钱”的代表——“钱神”?
(节选自《中华遗产》)[注释]“圜”,yuán,通“圆”。

6.下列对“中国方孔钱神力”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圆形方孔的古钱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信仰,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时空无限丰富的想象,
承载了更为厚重的文化信息,因此显得“神”。

B.成为利之所聚、决定人的命运、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的钱,在古代中国人的
心目中,具有超乎自然的神秘力量。

C.根据“无盐氏”的发家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汉社会平民有钱者可以把自己的钱拿出去
放贷升值,政权、兵权仅作宏观调控。

D.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方孔钱的神力,一是古人金钱至上思想的文化内涵,一是钱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商业价值。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中的“方与圆”,象征着“万物周事”的自然;“圜者中规,
方者中矩”,又象征“规矩”的权威、法的权威。

B.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等国早期的钱币,为防伪而刻有帝王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
案,中国的古钱币外圆内方造型,其防伪性自然不足。

C.战国后期的齐国,城市居民已有四百万,占到齐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充分说明了当时
齐国人已有非常强的趋城居住的城市观念。

D.战国后期“摇钱树”等明器的出现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这个时期钱被推上了神坛,成为
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的描述让我们看到西汉初期的社会,是一个富豪云集、经济
蓬勃发展、百业兴隆的社会。

B. 作者用司马迁《货殖列传》中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证明
了钱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这一观点。

C. 西汉初期社会有良好的政治气候及商业气候,即使在动荡的时期也是如此,而这样的
“气候”自西汉以后就再也没有了。

D.西汉时期,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和繁盛。

唐德刚教授说西汉本来可以走上资本主义社
会的观点,确实不是无稽之谈。

三、古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

先高祖①厚斋公多与唱和②。

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

尝倩.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坐秋树根,块然无
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

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③。

”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

全队溃覆,
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
..,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干④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

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

侧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

或笑之,则歘⑥隐。

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
..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⑦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

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⑧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⑨”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先高祖:称已故的高祖。

②唱和:以诗互相赠答。

③井田谱:据说西周时曾实行过井田制。

后世有些士大夫为了解决现实土地问题,企图恢复井田制,画出图谱,这是复古的愚蠢行为。

④干:谋求。

⑤沟洫:沟渠。

洫:xù,田间水道。

⑥歘:同“欻(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⑦昀:作者本人纪昀,纪晓岚。

⑧“神而”二句:语出《周易》。

意思是,具有最高的智慧而能洞察事物,这样的修养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身上。

⑨“能与”
二句:语出《孟子》。

意思是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
巧高超,那是需要自己寻求的。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尝倩.董天士作画倩,请
B.伏读经年
..经年,年复一年
C.自练乡兵与之角.角,角色
D.泥古
..者愚泥古,拘泥古籍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够直接表现刘羽冲“泥古”的一组是()
①自谓可将十万
②满腹皆书能害事
③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④古人岂欺我哉
⑤性孤僻,好讲古制
⑥何愚乃至是欤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⑥
D.④⑤⑥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3分)
(2)或笑之,则歘隐。

次日伺之,复然。

(3分)
(3)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3分)
1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

(3分,每两处1分,不得多于6处)
莫①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②咏而归。

(《论语·先进》)
[注释]①莫,通“暮”。

②舞雩(yú),祭天求雨的地方,有坛有树木。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答客诮
鲁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①?
知否兴风狂啸者②,回眸时看小於菟③。

[注释]①丈夫:男子汉。

②兴风狂啸者:指老虎。

啸:虎叫。

③时:不时地。

小於菟:小老虎。

於菟:音wūtù,虎的别称。

(1)这首七言绝句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一种并做简要分析。

(4分)
(2)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15.补写出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五小题作答,多选多做者按其所答前五句评分,共5分)
①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

(戴望舒《雨巷》)
②士皆瞋目,。

(《荆轲刺秦王》)
③到中流击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④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
⑤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戴望舒《雨巷》)
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⑦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⑧揉碎在浮藻间,。

(徐自摩《再别康桥》)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寂寞天柱山
余秋雨
①我曾惊奇地发现,中国古代许多大文豪、大诗人都曾希望在天柱山安家。

唐天宝七年,诗人李白只是在江上路过时远远地看了看天柱山,便立即把它选为自己的归宿地:“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过了些年,安禄山叛乱,唐玄宗携杨贵妃出逃蜀中,《长恨歌》《长生殿》所描写过的生生死死大事件发生在历史舞台上,那个时候李白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他正躲在天柱山静静地读书。

唐代正在漫漫艳情和浩浩狼烟间作艰难的选择,我们的诗人却选择了天柱山。

当然,李白并没有炼成丹,最终也没有“投迹归此地”,但历史还是把他的这个真诚愿望留下了。

②想在天柱山安家的愿望比李白还要强烈的,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

苏东坡在四十岁时曾遇见过一位在天柱山长期隐居的高人,两人饮酒畅叙三日,话题总不离天柱山,苏东坡由此而想到自己在颠沛流离中年方四十而华发苍然,下决心也要拜谒天柱山来领略另一种人生风味。

“年来四十发苍苍,始欲求方救憔悴。

他年若访潜山居,慎勿逃人改名字。

”这便是他当时随口吟出的诗。

后来,他在给一位叫李惟熙的友人写信时又说:“平生爱舒州风土,欲卜居为终老之计。

”他这里所说的舒州便是天柱山的所在地,也可看作是天柱山的别称。

他这是在用诚恳的语言写信,而不是作诗,并无夸张成分。

直到晚年,他的这个计划仍没有改变。

老人一生最后一个官职竟十分巧合地是“舒州团练副使”,看来连上天也有意成全他的“终老之计”了。

他欣然写道:青山只在古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居。

把到天柱山来说成是“归来”,分明早已把它看成了家。

但如所周知,一位在朝野都极有名望的六十余岁老人的定居处所已不是他本人的意向所能决定的了,和李白一样,苏东坡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终老之计”。

③与苏东坡同时代的王安石是做大官的人,对山水景物比不得李白、苏东坡痴情,但有趣的是,他竟然对天柱山也抱有终身性的迷恋。

王安石在三十多岁时曾做过三年舒州通判,多次畅游过天柱山,后来虽然宦迹处处,却怎么也丢不下这座山,几乎是打上了一个松解不开的“情结”。

不管到了哪儿,也不管多大年纪了,他只要一想到天柱山就经常羞愧:相看发秃无归计,一梦东南即自羞!这两句取自他《怀舒州山水》一诗,天柱山永远在他梦中,而自己头发秃谢了也无法回去,他只能深深“自羞”了。

与苏东坡一样,他也把到天柱山说成是“归”。

④王安石一生经历的政治风浪多,社会地位高,但他总觉得平生有许多事情没有多大意思,因此,上面提到的这种自羞意识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浮现于心头:看君别后行藏意,
回顾潜楼只自羞。

⑤只要听到有人要到天柱山去,他总是送诗祝贺,深表羡慕。

“搅辔羡君桥北路”,他多么想跟着这位朋友一起纵马再去天柱山啊,但他毕竟是极不自由的,“宦身有吏责,觞事遇嫌猜”,他只能把生命深处那种野朴的欲求克制住。

而事实上,他真正神往的生命状态乃是:野性堪如此,潜山归去来。

⑥天柱山自南北朝特别是隋唐以后,佛道两教都非常兴盛。

佛教的二祖、三祖、四祖都曾在此传经,至今三祖寺仍是全国著名的禅宗古刹;在道教那里,天柱山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地维”,是“九天司命真君”的居住地,很多道家大师都曾在这学过道。

这两大宗教在此交汇,使天柱山一度拥有层层叠叠的殿宇楼阁,气象非凡。

对于高品位的中国文人来说,佛道两教往往是他们世界观的主干或侧翼,因此这座山很有可能成为他们漫长人生的精神皈依点。

这种山水化了的宗教,理念化了的风物,最能使那批有悟性的文人畅意适怀。

⑦早在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曾到天柱山祭祀,封此山为南岳,这次祭山是连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也跟随来了的。

后来,天柱山地区还出过一些让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历史人物,例如赫赫大名的三国周瑜,以及“小乔初嫁了”的二乔姐妹。

这般风流倜傥,又与历史的大线条连结得这般紧密,本是历代艺术家恒久的着眼点,无疑也会增加这座山的诱惑力。

王安石初到此地做官时曾急切询问当地百姓知道不知道这里出过周瑜,百姓竟然都不知道,王安石深感寂寞,但这种寂寞可能更加增添了诱惑。

一般的文人至少会对乔氏姐妹的出生地发生兴趣:“乔公二女秀所钟,秋水并蒂开芙蓉。

只今冷落遗故址,令人千古思余风。


(节自余秋雨《寂寞天柱山》)[注释]天柱山,在安徽潜山县境内,古属舒州。

17.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原文举例说明。

(4分)
18.王安石神往的生命状态是什么?请结合原文3-5段分析概括。

(4分)
19.天柱山究竟凭什么赢得了这么多文学大师的厚爱,请结合原文加以探究。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下列是有关《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第一段内容的几个关键词,请把它们全用上,组成
一副对联。

(平仄可不论)(4分)
面君烛之武弃前嫌荐贤临危纾国难佚之狐受命
21.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

(4分)
墨:大地滋养出的一个黑色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鸿:
22.请根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意境,展开想象,对毛泽东“独立寒秋”的画面进行描
写。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字数80字左右。

(4分)
六、写作(60分)
23.根据下列文章的标题和开头,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记叙文。

要求:①要选择能触动人心灵的事件;②写事要有点波澜;③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往事
转眼,15岁的年轮即将画圆,其间耳闻目睹的悲欢离合之事也真不少,但在我心里都没有留下什么印迹,唯有那几件小事,牢牢地镌刻在我脑海深处,挥之不去。

2013—201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5.C (《家》《春》《秋》是激流三部曲,《雾》《雨》《电》是爱情三部曲。


6.A ( B 原文为“几乎决定人的命运”C 应为“政权、兵权完全不会干涉这一商业行为”D “金
钱至上”和原文不符,应是“承载厚重文化信息的文化内涵”。

)
7.A (B 项和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等国早期的钱币进行比较的目的是要强调中国古钱的“神”
性,而不是防伪性。

C 城市人口是“400万以上”,是“商业经济相当发达”而不是“趋城居住的城市观念”。

D “摇钱树”等明器的出现是在“西汉”而非“战国后期”。

)
13.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每2处1分,不得多于6处)
断句翻译:阳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小孩,到沂水中洗一洗,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14. (1)①对比手法。

(2分)将不一定是真豪杰的无情者与称得上是大丈夫的爱子者进行对比。

(2分)②比喻修辞手法。

(2分)将“狂啸者”比作人父,把“小於菟”比作孩子。

(2分)
(2)以老虎回望小虎喻人之怜爱孩子,(2分)表达了作者(诗人)对孩子的一种本能的、 真挚的爱。

(2分)(答“爱憎分明,爱无掩饰,憎无畏惧。

”也行)
15.①结着愁怨的姑娘 ②发尽上指冠 ③浪遏飞舟 ④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⑤丁香般的惆怅 ⑥万类霜天竞自由 ⑦ 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⑧沉
淀着彩虹似的梦
襄州一中 枣阳一中
宜城一中 曾都一中 曾都一中
(任选五句,一句1分。

错、漏、多一字,该空不给分;多填从所填第一句起,按所答顺序评5题。


16.BD(B苏轼并没有“老于天柱山的怀抱”,D司马迁不是为积累资料专程来这里,而是随汉武帝来这里祭祀。

)(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17.善于引用古人诗句。

(2分)如: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相看发秃无归计,一梦东南即自羞!……(2分,任举一到二处即可)(4分)
(只要就教材中相关的诗句展开想象、描写,表现出毛泽东“主沉浮”的豪迈气概即可,4分)
23
基础等级分50 分内

25

一等(25-21)二等(20-16)三等(15-11)四等(10-0)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25

一等(25-21)二等(20-16)三等(15-11)四等(10-0)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较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难辨
发展等级分10 分
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
(1)透过现象深入本

(2)揭示事物内在的
因果关系
(3)观点具有启发性
(4)材料丰富,
论据充分
(5)形象丰满
(6)意境深远
(7)用词贴切,
句式灵活
(8)善于运用修
辞手法
(9)文句有表现

(10)见解新颖,材
料新鲜,构思新

(11)推理想像有独
到之处
(12)有个性特征
(1)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要求。

(2)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有一点突出者按等级评分,直至满分。

(3)缺标题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最多扣4分。

(4)800字包括已给文字,字数不足,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3分。

参考译文:刘羽冲,他的正名已经散失不为人所知了,是沧州人。

我家已故高祖厚斋公当年经常与他诗词唱和。

他的性格孤僻,喜欢讲究古制,但实际上都是迂腐而行不通的理论。

他曾经请董天士替他画画,让厚斋公在画上题诗,其中有一幅秋林读书图,题的诗是:“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

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

”这大概是厚斋公在用诗句规劝他。

他偶然得到过一部古兵书,年复一年地伏案熟读,自己感觉可以统领十万大军了。

正巧当时乡里出现土匪,刘羽冲就自己训练乡兵与土匪们打仗。

结果全队溃败,自己也差点儿被土匪捉去;又偶然得到一部古代水利书,再年复一年地伏案熟读,自己认为可以有能力使千里荒野成为肥沃之地,就绘了地图去州官那里游说谋求试验,州官也是个好事的人,就让他用一个村落来尝试改造,水渠修造好,大水来了,顺着水渠灌进来,全村的人几乎全被淹死变成了鱼。

他从此抑郁不乐,总是独自在庭阶前散步,一边走一边摇着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么可能欺骗我呢!”就这样每天喃喃自语千百遍,只有这六个字。

不久,刘羽冲就发病而死。

后来每逢风清月白的夜晚,经常会有人看到他的魂魄在墓前的松柏树下,一边摇头一边漫步,侧耳细听,鬼魂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

有人笑它,鬼魂就会马上隐没,第二天再去那里看,(鬼魂)还是那样。

拘泥于古籍的人都有点呆气,但怎么会呆到这个地步呢?何文勤大人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经书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但是腹中一本书也没有,也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

下棋的大国手不会废弃古代流传下来的棋谱,但是不会执着于旧谱;高明的医生不会拘泥于古代流传下来的药方,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不会偏离古方。

所以说:‘具有最高的智慧而能洞察事物,这样的修养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身上。

’又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

’”
- 1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