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教学实录及反思——读语言故事,习道理说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教学实录及反思
——读寓言故事习道理说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意思。

2.会写生字“筋、疲”,认识生字“焦、筋、疲、喘、截”,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句,学会运用形容词表达人的心理状态,明白做事不能急于求成。

4.学习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

【教学流程】
板块一:说理入手,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长这么大,有没有谁给你们讲过道理?
生: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跟我说过,要把紧急跟重要的事情办完,然后再办没那么重要或者紧急的事情。

师:你接受这个道理了吗?为什么?
生:接受了,因为我想快点把事情做完。

师:很好!你是个好孩子。

那有没有谁讲的道理,你们觉得没有道理的?
生:有一次我弟弟磕到头了,是我妹妹碰的,当时我刚好在客厅,爸爸就说妹妹是第一责任人,我是第二责任人。

师:他跟你讲了什么道理?
生:他跟我讲了我要保护弟弟,可那时候我在外面。

师:有时候道理是对的,但是讲道理的方式不恰当你就不能接受了。

所以,讲道理有好多种方式。

最直接的方式是什么呢?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道理有好多种讲的方式。

直接讲是最快的,但有时候直接讲道理你不一定听。

聪明的人,他会换一种方式来给别人讲道理,让别人接受,这就是说理。

(板书:说理)
师:两千多年前,中国有一个大学问家,叫孟子。

有一次孟子给他的弟子公孙丑讲一个道理。

他是这么讲的: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你们听懂了吗?
生:听不懂。

师:没关系,那是两千多年前孟子给他的弟子讲的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揠苗助长》的故事。

(板书:揠苗助长)
板块二:解题读文,讲述故事
师:谁知道“揠”的意思呀?
生:“拔”。

师:你连起来说“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生:“揠苗助长”就是拔禾苗帮助禾苗长大。

师:真棒!一起读。

(生读)
师:那孟子讲的这个故事,用现代的话该怎么讲呢?打开语文书,自己快速地读一读。

等一下我要请小朋友用现代的话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你们读得很认真。

故事讲了什么?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有一个人,他很着急想让他种的禾苗长高。

他用了拔禾苗帮它们长高的办法,结果他的禾苗都枯死了。

师:他把故事说得很清楚,太棒了!
(生鼓掌)
师:一般故事都有主人公,有配角,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生:那个种苗的人。

师:那个种苗的人我们称他为农夫。

(板书:农夫)配角是谁?
生:那个农夫的儿子。

师:对了。

故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生:起因是种苗。

师:(板书:种苗)种苗之后呢?
生:拔苗。

师:拔苗就是经过。

(板书:拔苗)拔苗以后呢?
生:枯死。

师:枯死是故事的什么?(板书:枯死)
生:结果。

师:看来小朋友们把这个故事读懂了,现在我要请小朋友根据板书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生:有个农夫,他种了禾苗。

他看了一天又一天,禾苗一直没有长大。

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拔上来。

第二天,他的儿子去田里,发现禾苗全都枯死了。

师:很好。

从种苗到拔苗再到枯死,讲得很清楚。

再请一位小朋友讲讲这个故事。

(一生讲)
师:比刚才又有了进步,真棒,掌声送给他。

接下来,我要请一个小朋友扮演大学问家孟子,给他的弟子讲这个故事。

生:公孙丑啊,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古时候有一个人,他种了很多的麦苗。

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他发现麦苗没有长高。

他很着急,就想了个办法。

他跑到田里,把禾苗一节一节地往上拔,从中午一直忙到了晚上。

回到家的时候,他满头大汗地说:“力气没有白费。

”他的儿子不知道怎么回事。

第二天,他的儿子去看田里的禾苗,发现地里的禾苗全部枯死了。

师:我们的孟子扮演得真好,真的是有学问家的潜质。

下面我要来采访公孙丑。

你听了老师的故事以后,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做事情不能操之过急。

板块三:细读故事,感受“本体”形象
师:这个故事说做事情不能操之过急,那它是怎么来说这个道理的呢?让我们再回到这个故事里,好好感受一下。

大家一起走进第1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真好。

这是一个怎样的农夫?
生:这是一个心急的农夫。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师:你把他“转来转去”焦急的样子做给我们看看。

(生上台表演,观众笑)
师:(板书:焦急)这个四点像什么?
生:火。

师:像火,心里火烧火燎的着急。

他焦急地在田边转来转去。

师:农夫回家以后,心里怎么想?
生: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大。

师:对,这叫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

师:有个人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一点,天天到田边去看,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还自言自语地说——
生: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师:还有哪些词让你觉得他很着急?
生: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师:一天长高了吗?(生齐说“没有”)两天长高了吗?(生齐说“没有”)三天长高了吗?(生齐说“没有”)
师: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真的没有长高吗?从哪里知道的?哪个词告诉我们的?
生:“好像”。

师: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其实它在长。

一起读。

(生齐读: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师:小朋友们,这句话中“一天,两天,三天”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生:逗号。

师:如果我把这个逗号改成顿号,我们来读读看。

(生齐读)
师:逗号停顿的时间长,还是顿号停顿的时间长?
生:逗号停顿的时间长。

师:那么,他既然心里很急,为什么不用顿号,要用逗号呢?
生:因为这是一天,两天,三天,一天的时间很长。

师:所以用逗号的?谁觉得时间长?
生:农夫。

师:农夫觉得这一天过得好慢好慢呀,所以这里用什么标点符号啊?
生:逗号。

师:虽然他心里很急,但是他觉得这一天过得很慢,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读得慢一点。

我们来把这种着急的心情读出来。

(生齐读)
师:真棒!你还从哪里读到他很着急?
生:“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一些”中的“巴望”。

师:巴望是一种怎样的“看”呢?请你来演示一下。

(学生上台表演)
师:巴望着,不眨眼,就盼着禾苗赶快长起来。

所以,这里也是形容他的什么?
生:焦急。

师:小朋友,读着读着,这个农夫盼望禾苗快快长大的样子,你们看到了吗?生:看到了。

师:他期望禾苗快快长高的话,你们听到了吗?
生:听到了。

师:好,下面就来读一读他着急的样子,让我们觉得这真的是一个急性子的农夫。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说一个人着急有好多成语,你知道哪些?
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师:这是一句谚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也说明他很着急。

老师送给大家几个词。

一起读。

(生齐读:迫不及待、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急不可待)
师:这个农夫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很着急地天天在田边转来转去,所以他决定想一个办法:拔禾苗。

你们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
生:不好。

师:可是,这个人并不觉得自己很蠢啊,所以他就去拔禾苗了。

我们一起读第2自然段。

(生读)
师:什么叫“筋疲力尽”?
生:就是他一天忙下来很累,力气都没有了。

师: 我们来看看,“筋疲力尽”这个词中的哪些字告诉你他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生:“疲、尽”。

师:“疲”怎么写的?什么头?
生:病字头。

师:病字头是指身体怎么样?(生病了)这是一个形声字,说明身体没有力气了。

里面是一个“皮”字,表示声旁。

说明所有的力气都用完了。

再读这个词。

(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他从早晨一直忙到中午,又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拔。

如果,你就是这一棵棵被拔起的小禾苗,你会说什么呢?
生:哎呦,疼死我了。

生:你不能这样做。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比如说磨刀石,磨刀石不是一天就能磨成的,得日积月累。

师:可惜,他没有听到这么聪明的小禾苗的话。

他还以为自己想出了什么好办法,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了家里,会怎么跟他的家人说呢?文中第3自然段告诉我们了,一起读。

(生读)
师:一边喘气一边说是怎么说,你来做做看。

(生一边喘气一边读)
师:你想想看,这个农夫虽然很疲劳,但是他把每一棵禾苗都拔高了以后,他心
里怎么样?
生:高兴。

师:他身体很疲劳,但是心里很高兴。

我们一起再来读。

(生读第3自然段)
板块四:角色体验,走进“喻体”明理
师: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儿子不明白,所以他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如果你就是这个人的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会想些什么呢?回去以后,会怎么劝你的爸爸呢?这个农夫听了儿子的劝告以后,开始会怎么想,后来又会怎么说呢?同桌两个小朋友来演一演。

两个人分好角色。

(同桌练习表演,两生上台表演)
师:表演开始了。

爸爸在家里很兴奋:“我昨天拔了一天,禾苗都长高了呀。

”儿子跑到田里一看,哇,禾苗都枯死了。

他回家以后告诉爸爸这事儿,要说服爸爸他错了,错在哪里。

好,表演开始!
生(饰演儿子):爸爸,你做错了一件事情。

生(饰演爸爸):我昨天帮禾苗拔高了一大截,为什么错了呢?
生(饰演儿子):禾苗吸不到水,都枯死了。

禾苗生长要慢慢长大,不能着急。

师:禾苗长大需要什么呀?
生(饰演儿子):禾苗生长需要水、阳光、养分,让它在田里慢慢长大。

你这样把禾苗拔高,苗已经枯死了。

生(饰演爸爸):怎么会这样?
生(饰演儿子):你不信的话,去看看吧。

师:农夫过去一看,禾苗真的都枯死了,他非常懊悔地说——
生(饰演爸爸):我永远都不会再去拔高禾苗了。

师:如果农夫第二年再种禾苗的话,他会不会再去拔呢?
生:不会。

师:小朋友们,我们都明白了,禾苗生长需要土壤、水分、阳光,还要施肥,这
样才能慢慢长大。

事物生长有它自己的规律,我们不能破坏。

师:孟子给他的弟子讲《揠苗助长》的故事,他想告诉弟子一个什么道理呀?
生: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要按照它的生长规律来办事。

板块五:联系生活,练习说理
师:这个故事传呀传,传到现在,两千多年过去了,人们还在讲《揠苗助长》的故事。

为什么呢?因为故事是可以说理的呀。

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今天学了这个故事以后,会不会在生活中运用。

双休日,你的妈妈帮你一下子报了六个兴趣班。

她想让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小朋友优秀。

你觉得妈妈做得对不对呀?
生:不对。

师:你能不能用今天学到的故事来说服妈妈呢?掌声请出小朋友。

生(饰演女儿):妈妈,你不能给我报那么多的兴趣班。

师(饰演妈妈):为什么不可以啊,我的女儿是最优秀的呀,你又学语文,又学数学,又学音乐,又学舞蹈,多好啊。

生(饰演女儿):因为不能像《揠苗助长》里的农夫那样,一直拔高禾苗,禾苗都枯死了。

师(饰演妈妈):什么《揠苗助长》里的农夫呀?
师:(问下面的学生)想一想,她怎么说,妈妈就能接受了呢?
生(齐):讲故事。

师:对!你不要直接告诉妈妈不应该怎么样,你就讲故事。

好,我们再来。

生(饰演女儿):妈妈。

师(饰演妈妈):哎,我的女儿回来啦。

生:(饰演女儿)妈妈,我来给你讲一个故事。

师(饰演妈妈):啊,我的女儿这么聪明,今天要给我讲故事啦。

生:从前有一个农夫,他种了很多禾苗。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都没有长高。

他非常急,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师(饰演妈妈):什么办法呀?
生(饰演女儿):他跑到田里,从早到晚,一直拔禾苗,拔高了一大截。

师(饰演妈妈):哦,这故事真好玩儿。

(生笑)
生:结果他回家后说:“我今天的力气都没有白费”。

他儿子不明白怎么回事儿,第二天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师(饰演妈妈):这故事真的很有意思耶。

(生笑)
生(饰演女儿):妈妈,你给我报那么多兴趣班,我也会像那禾苗一样枯死的。

师:(对下面的学生)对呀,讲故事就要和自己联系在一起。

这样,妈妈就明白了:“原来我的女儿这么聪明,不直接给我讲道理,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哎呀,对不起,小朋友的成长要按照规律,不能揠苗助长啊。

”(生热烈鼓掌)
师:这就是故事的魅力。

你说服爸爸妈妈,可以讲一个故事给他们听,这样他们很容易接受。

师:最后我们来读一读两千多年前孟子的原文,跟我一起读。

(生跟师读古文《揠苗助长》)
师:小朋友们,从远古时代开始,许多民族就有了用故事来说道理的方法,我们把这样的故事称作“寓言”(板书:寓言),就是把意思全部融在了这个故事里。

读。

(生读“寓言”)
师:像我国的古代寓言,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俄国伟大的克雷洛夫这个作家写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还有一个寓言诗人,叫拉封丹,他写了《拉封丹寓言》,等等。

每一个寓言故事,都可以用来讲道理,让我们变得聪明起来。

课后,请小朋友们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我们也会变得聪明起来的。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大家把“疲、筋”这两个字写在习字册上。

【教学反思】
教学前,我提醒自己,寓言是故事套故事。

孟子给公孙丑讲故事套着揠苗助长的故事。

教学时要理清故事,发展思维,提升悟性,让学生既知道故事讲了什么道理,也知道这个故事能帮助自己说理。

寓言教学也是说理思维的教育,遇到问题,用故事的方式比直接讲道理更有艺术。

第一,课堂中的三个情境
帮助儿童学好寓言的最好策略是充分利用寓体的形象性,引导儿童在深切的感受中领会寓意。

整个教学,我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活动的、连贯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农夫的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形象,让说的道理自然而然生成于心间,并将故事运用于生活中。

首先,是走进语言情境。

会说理的前提是用自己的话说故事,提高讲故事能力。

从老师扮演孟子讲故事(古文)激发阅读兴趣起步,到学生自主阅读故事、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再到学生扮演孟子和公孙丑进行“师生”对话。

简单有趣的故事情节,学生听一遍读一遍,便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说出“不能着急”的道理。

课尾,跟着老师阅读古文,晃晃小脑袋,感悟这一充满智慧的寓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悠久历史。

其次,走进故事情境。

扮演农夫着急的样子。

在农夫种禾苗、拔禾苗的情境中,体会文本是如何表达着急的,是如何表达拔苗时的乐此不疲的。

如“巴望、焦急、转来转去、筋疲力尽”等词语,着力渲染,突出寓体形象的喜剧性矛盾。

让学生想象“焦”字下的四点底像什么,想象小禾苗会说什么,进行夸张式的表演和思考,使学生在充分的感受中得出直观的推论,从而明白“这个人”的急于求成。

尤其是体会用逗号不用顿号的细节,明白标点符号也能读出着急的语气。

在明理部分,同桌两人一个扮演父亲,一个扮演儿子,用戏剧性的对话,创造性地说出“这个人”的错误,一步步地进行分析、判断、推论,向寓意逼近。

再次,还原生活情境,激发思维。

知道“我”在哪里,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遇到真实的问题该如何运用寓言说理。

从语言情境、故事情境再到生活情境,推动学生的思维向前发展,让学生聪明起来,学会思考。

语文教学就是要启迪儿童的悟性,激发儿童的灵感,让儿童的心智更为聪颖与灵慧。

第二,学生是“小小哲学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寓言教学是一种有儿童特点的哲学教育。

在某种程度上,儿童就是小小哲学家。

儿童也有探求哲理的潜在欲望和能力,只是这种欲望和能力,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支撑。

从课堂的教学效果看,当儿童一次次充分感受农夫的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形象,身临其境地感悟、体会、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后,他们能进行直观的推论,能在短时间内理解寓言表达的意思,而且很快地运用于生活中。

虽然,“禾苗的生长有自己的规律”这些专业术语孩子不会说,但是他们能说出“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肥料、浇水,在土壤中慢慢长大”,能很清晰地明白农夫错误的原因,在扮演“父子对话”时,能借助“儿子”的口,表达故事的道理。

这就是心灵的顿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