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题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45题)
1、下列乐器中,不属于京剧最常用伴奏乐器的是()。

A.小锣
B.琵琶
C.月琴
D.京胡
【答案】 B
2、19世纪,将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作品改编成钢琴超级练习曲的作曲家是()
A.李斯特
B.肖邦
C.舒曼
D.舒伯特
【答案】 A
3、下列作品中,那部属于我国20世纪60~70年代的现代京剧“革命样板戏”?
A.《白毛女》
B.《红灯记》
C.《打严嵩》
D.《群英会》
【答案】 B
4、20 世纪 30 年代是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繁盛时期,下列哪首歌曲是当时的电影插曲?
A.《天涯歌女》(贺绿汀)
B.《红豆词》(刘雪庵)
C.《山在虚无缥缈间》(黄自)
D.《叫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
【答案】 A
5、()是产生于山野劳动的抒情民歌。

一般节奏自由,曲调悠长、高亢、嘹亮,内容多以劳动、爱情、生活为主。

A.号子
B.山歌
C.小调
D.民谣
【答案】 B
6、我国音乐家自主创作的作品开始大量进入中小学音乐教材,改变了学堂乐歌时期“以洋曲填国歌”为主的创作现象,这一历史时期是( )。

A.民国初期
B.五四运动前后
C.抗战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 B
7、下列关于印象主义音乐描述正确的是()。

A.印象主义音乐力求摆脱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
B.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有德彪西、圣一桑等
C.德彪西的交响曲《牧神午后》是印象主义音乐的杰作
D.印象派作曲家在创作时非常注重和声的功能性
【答案】 A
8、()体现出很高的思想境界与教学境界。

作为老师首先要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有时甚至还要预想批评的后果。

A.课中反思
B.课后反思
C.合作反思
D.持续反思
【答案】 A
9、1870年首创用于训练音准的一套手势,用七种不同的手势代表音阶中固定的某一唱名.并通过在空间不同的高低位置显示各音之间的高低关系。

这套手势的首创者是()。

A.达尔克罗兹
B.柯达伊
C.柯尔文
D.奥尔夫
【答案】 C
10、“八音分类法”是把乐器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下列分类中正确的一组是()
A.琵琶、三弦、古筝、二胡属于丝类
B.琵琶、三弦、笛子、埙属于竹类
C.编钟、三弦、古筝、二胡属于金类
D.笛子、三弦、古琴、埙属于土类
【答案】 A
11、“学生本位原则”包括两层含义,分别是()。

A.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B.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C.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D.面对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答案】 A
12、现存最具有代表性的宋代作品之一《白石道人歌曲》的作者是( )
A.周邦彦
B.姜夔
C.苏轼
D.柳永
【答案】 B
13、唐代李颀在《听安万善吹觱篥歌》中说:“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诗中谈到的乐器是()。

A.唢呐
B.竹笛
C.管子
D.箫
【答案】 C
14、某教师在教授《爱我中华》时,下列选项中,哪一个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中的“弘扬民族音乐”?()
A.播放了世界各国的民族风情视频资料
B.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听唱歌曲《爱我中华》
C.教师讲解中国的56个少数民族类别、风俗文化、服饰特点等相关知识
D.带领学生编配与少数民族歌曲相配的动作
【答案】 C
15、下列不属于奥尔夫声势活动中最基本的动作是()。

A.跺脚
B.拍腿
C.走路
D.拍手
【答案】 C
16、下列有关格里高利圣咏描述正确的是( )。

A.以拉丁文演唱
B.结构强调对称与均衡
C.用复杂精巧的各种对位技术写作的混声合唱
D.通常以琉特琴伴奏
【答案】 A
17、下列歌曲乐句结构符合“起承转合”的是()。

A.《八月桂花遍地开》
B.《小草》
C.《绣金匾》
D.《兰花花》
【答案】 A
18、在音乐发生移调时,儿童仍然能够辨别旋律的轮廓。

这种建构知识的方式是()。

A.顿悟
B.守恒
C.刺激
D.泛化
【答案】 B
19、《雨打芭蕉》是一首()的代表曲目。

A.潮州音乐
B.广东音乐
C.苏南吹打
D.江南丝竹
【答案】 B
20、下列对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叙述错误的是()
A.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
B.常见的表现形式主要为等级、分数等
C.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情感、兴趣
D.传统音乐教学评价完全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应给予否定
【答案】 D
21、能乐是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传统艺术形式,其伴奏乐器不包括( )
A.能管
B.太鼓
C.三味线
D.伽倻琴
【答案】 D
22、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的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答案】 A
23、阴邪盛而导致的实寒证,其治疗方法是
A.阴中求阳
B.虚则补之
C.寒者热之
D.热者寒之
E.阴病治阳
【答案】 C
24、探究性教学的方法步骤是()
A.制订方案、分配选题、获取信息、梳理分析、形成结果、表达交流
B.分配选题、讨论方案、梳理分析、获取信息、形成结果、表达交流
C.分配选题、讨论方案、获取信息、梳理分析、形成结果、表达交流
D.制订方案、获取信息、分配选题、梳理分析、形成结果、表达交流
【答案】 C
25、柴可夫斯基为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的重建而作,以俄法战争为题材创作的单乐章标题交响乐作品是()
A.《第六“悲怆”交响曲》
B.《1812年序曲》
C.《第四交响曲》
D.《第五交响曲》
【答案】 B
26、“A—B—A”三个乐段构成的结构属于()。

A.重复式结构
B.再现式结构
C.部分重复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答案】 B
27、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机构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设有大乐署、教坊与“小部音声”的朝代是( )。

A.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 B
28、音乐课上,何老师给出“暴风雨”主题引导学生利用钥匙、笔盒、桌椅、易拉罐、水杯等物品,即兴敲击不同的节奏,体验不同的音响效果,上述音乐教学内容属于高中音乐课程的哪个模块( )
A.音乐鉴赏
B.音乐与舞蹈
C.音乐与戏剧表演
D.创作
【答案】 D
29、下列关于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的描述,正确的是()。

A.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沃尔塔瓦河》将捷克的民族音乐发展到了新的水平
B.斯美塔那的《被出卖的新嫁娘》是一部极具捷克民族特点的正歌剧
C.德沃夏克的创作题材并不仅限于捷克,而是扩展到了整个斯拉夫民族
D.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被改编成了歌曲《念故乡》,广为传唱【答案】 C
30、1978年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震惊了全世界,它出土于( )
A.山西
B.河北
C.湖北
D.湖南
【答案】 C
31、下列关于柴科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中《十一月·雪橇》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一部分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音乐风格
B.第二部分生动地描绘了雪橇疾驰和赶车人的形象
C.第三部分高音区的音型好似雪橇上小铃铛的清脆音响
D.第四部分力度逐渐地减弱,表现了雪橇队渐行渐远的场景
【答案】 D
32、2010年首次在中国北京举办的全球性音乐教育会议是( )
A.世界音乐教育大会
B.亚太音乐教育大会
C.国际音乐学年会
D.亚太音乐心理学大会
【答案】 A
33、F列和弦中,性质完全相同的一组三和弦是( )
A.自然大调I级和弦与自然小调I级和弦
B.自然大调Ⅳ级和弦与自然小调Ⅳ级和弦
C.自然大调V级和弦与自然小调V级和弦
D.自然大调V级和弦与和声小调V级和弦
【答案】 D
34、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曾因大胆和尖锐的创作风格而被评价为“足球音乐”,他的歌剧代表作是
A.《彼得与狼》
B.《战争与和平》
C.《卡门》
D.《沃采克》
【答案】 B
35、下列作品中属于音乐剧的是( )
A.《茶花女》
B.《达芙妮与克罗埃》
C.
D.《沃采克》
【答案】 C
36、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的创作者是()。

A.李斯特
B.门德尔松
C.肖邦
D.德彪西
【答案】 D
37、由郑律成作曲的一首歌这样唱道:“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这首歌是()
A.《祖国颂》
B.《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C.《歌唱祖国》
D.《救国军歌》
【答案】 B
38、张老师了解到,班里学生大多喜欢流行音乐,而对传统音乐文化毫无兴趣。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张老师时常在课堂中穿插传统音乐元素,并将流行元素与传统音乐文化结合起来创作了一些歌曲,深受学生喜爱。

慢慢地,学生对传统音乐不再排斥,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张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哪一个基本理念?()
A.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
B.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C.强调音乐实践,开发创造潜能
D.立足核心素养,完善评价机制
【答案】 B
39、燥邪致病
A.传染性强
B.易伤津液
C.易伤阴位
D.易伤津耗气
E.易袭阳位
【答案】 B
40、下列对我国近代音乐家事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曾志态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创作了多部儿童歌舞剧,并创办了儿童文化周刊《小朋友》
B.冼星海的音乐创作鲜明地贯穿着爱国、抗日、反帝、反封建等革命斗争的主题
C.黄自于 1927 年组建了中国第一所专业高等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学院
D.贺绿汀用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和比较音乐学观点对中国传统音乐历史进行研究
【答案】 B
41、下列作品中属于贝多芬创作的是()
A.《伊菲姬尼在陶里德》
B.《弄臣》
C.《费加罗的婚礼》
D.《费德里奥》
【答案】 D
42、教师处于平等中的“首席”位置,师生成为音乐学习中的“挚友”,在通向“美”的跑道上携手共进。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完全变了,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即学生从原来的服从者转变为今天合作的一方,教师也从原来的指挥者转变为今天合作的另一方。

这说明要()
A.加强学生间的相互合作
B.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伙伴”关系
C.提倡教师间的合作
D.促进教育与环境之间的合作
【答案】 B
43、《欢乐颂》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第( )乐章中出现。

A.一
B.二
C.三
D.四
【答案】 D
44、“强力集团”又称“五人团”,是19世纪中期出现的一个作曲家小组,成员包括巴拉基列夫、鲍罗丁、居伊、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

其中,()是小组的发起人以及核心。

A.巴拉基列夫
B.鲍罗丁
C.穆索尔斯基
D.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
【答案】 A
45、“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和推动音乐教学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这句话体现了音乐教学评价的()原则。

A.科学性原则
B.可操作性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答案】 C
大题(共12题)
一、音乐鉴赏课中,老师在进行“音乐长河里的珍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这一单元的教学时,首先请同学欣赏了维瓦尔第《四季》第一曲“春”的第一乐章,并和学生一起探讨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接着又让学生去欣赏同一时期的作曲家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曲。

学生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老师拿起黑板擦在讲台猛敲了几下,大声说道:“你们这群乐盲,让你们听音乐,你们怎么都睡觉!上课不准睡觉这个常识都不知道吗”有个调皮的学生,小声嘀咕道:“这音乐听着太舒服了,让人容易睡觉。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中老师的行为进行分析,并简述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答案】(1)这个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

本节课是鉴赏课,从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老师非常投入地教学,引导大家去欣赏音乐之美,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这位老师刚开始也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在欣赏过程中,面对学生睡着了的现象,老师用了不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们进行了批评,不符合课程标准中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该进行引导,应该尊重每个学生。

在面对学生因为欣赏音乐而睡着的现象,作为老师,应该问一下大家睡着的理由。

面对学生说音乐听着太舒服了,教师要进行课中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

声色俱厉地批评,势必不能缓解课堂局面。

(2)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针对高中生的思维水平,教师要设计具有思想性和探究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进行积极地探究与思考,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设计的问题不仅要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情绪情感、音乐形象的思考,还要对音乐的艺术特征、时代特征、美学思想等有所感悟和体验。

音乐鉴赏课固然以聆听为主,但在此基础上,还要与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等模块协同教学。

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音乐剧、舞台剧、小品等多种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二、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列案例片段:在一堂学唱课上,学习某歌唱家演唱的《珊瑚颂》。

某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来听一听.歌曲中的歌唱家的音色特点是什么样的?”一位男同学认为这首歌曲是女低音演唱的。

教师有点恼火,对他的评论不理不睬.学生十分茫然。

要求(1)对案例提出自己的判断。

(2分)(2)对教学过程客观评价。

(6分)(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

(7分)
【答案】(1)虽然本案例存在一定的可取之处,但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2)本案例中的导入环节是个很好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引出本课的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突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这一理念。

但是这名老师对这名男同学的回答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这样的行为显然是不合理的,没有做到课程理念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这一理念。

(3)如果我是这名老师,我会让这名男同学阐明自己的理由,并耐心向他解释清楚女低音与女高音的差别。

真正帮助他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

三、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评析(7分),并说明理由。

(8分)演唱《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主要目标】
通过聆听、分析、演唱等活动,能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其他目标略)
【学时】
1课时
【教学过程片段】
1.导入阶段:(略)
2.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出示旋律谱,教师边唱乐谱,边用粉笔在黑板上画旋律线,学生跟随老师用手划旋律线。

(2)全体学生起立,再次用肢体动作感知歌曲的韵律,同时强调乐句的呼吸。

(3)教师在乐谱中加入换气记号,引导学生跟琴用“lu”哼唱歌曲旋律,并提醒学生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学会用连贯平稳的气息演唱歌曲。

(4)师生接龙式学唱旋律。

(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乐句的异同,分辨出第三乐句的特征,解决难点。

【答案】此课例是一节唱歌课,为正面案例。

音乐课堂的展开阶段即课堂教学过程。

案例中呈现的是新课教授环节,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新知。

(1)教师从旋律入手,边唱边画,同时,学生用手划旋律线,师生配合,学生从视觉、听觉、以及身体语言多方面感受旋律,对整首歌曲的风格建立了初步印象。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站立感受音乐的韵律,并引入呼吸这一歌唱要素。

(2)呼吸训练与换气点的把握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呼吸记号等基础知识,因此,案例中教师把重心放在感受与表现上,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开始,教师带领学生找到歌曲的换气位置,同时进行标注,较好地帮助学生回忆呼吸记号的书写方法,同时也建立了对歌曲的理性认知。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跟琴哼唱歌曲,训练气息的使用。

气息训练是一项长期任务,唱歌课中,教师要关注到呼吸训练的重要性,循序渐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学生找到正确方法。

(3)歌曲分析对学生来说颇有难度,课例中加试先引导学生接唱旋律,不仅是对以上发声、呼吸训练的成果体现,也让学生在接唱中关注到乐句的变化,强化了听觉体验,有助于第三乐句的难点认知,于是,在理性分析中,学生顺利找出乐句的异同点,明确第三乐句的特征,从而解决难点。

(4)最后整唱歌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情绪与表情处理,完整结束新授环节。

此案例中,教学环节完整,教师展现出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多种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四、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的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
《弥渡山歌》(选自高中鉴赏教材《飘逸的南国风》)
【教学内容】
音乐鉴赏
【教学重点】
聆听、演唱云南民歌,感受、体验相同地域、不同风格民歌形成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欣赏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回顾初中学习过的《放马山歌》,对两首不同风格的云南民歌进行对比,以此导入。

二、新课教授1.聆听歌曲《弥渡山歌》,体会歌曲的旋律。

问题:歌曲的旋律特点旋律当中的节奏及规律
2.再次聆听,歌曲旋律中哪部分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预设学生进行回答)。

并再次提问.本首歌中歌词所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方法,从而体会歌曲内容情感。

3.进一步聆听,思考歌曲蕴含了什么样的含义。

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并由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4.学唱歌曲,采取老师范唱学生哼唱,熟悉歌曲旋律,带入歌曲情感。

三、巩固提升
【答案】
五、案例:一节音乐公开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音乐老师非常投入地描绘着音乐之美。

她充满感情地问:“这么美的音乐,同学们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这时,学生中却突兀地响起一个不同的声音。

“不喜欢”,一个男生说。

老师未予以关注,继续充满感情地说:“多好的音乐啊,同学都很喜欢,那我们再来听一遍。

”还是那个男生在嘀咕着“一点也不好听”,但声音明显轻了。

老师还是未予以关注,课堂继续保持着热闹的氛围,男生再也没有发表意见了。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答案】这个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

本节课是公开课,从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老师非常投人地教学,引导大家去欣赏音乐之美,应该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并且这位老师也能让课堂保持者热闹的气氛,足见整堂课还是比较井井有条的。

但是在这井井有条中也存在一些“瑕疵”,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同学可能对课堂的兴趣不大,枯燥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该教师虽然教学活动比较贴合学生的发展,但是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这一理念的施行中,做法欠妥。

在学生进行提出不喜欢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并未作出回应,而是选择忽略不和谐的声音继续开展教学,不符合新课标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这一理念。

教师应该灵活应对这类教学事件,充分发挥才能,用创造性的艺术策略解决问题,如充分听取学生的异议,并与学生展开一场音乐之美的讨论,一起去发现音乐的美。

六、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点评。

【课题名称】
《丰收时节》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欣赏《丰收时节》及综合创编
【主要目标】
1.学习维吾尔族基本舞蹈动作,感受“赛乃姆”节奏。

2.通过欣赏、创编、表演等实践活动,围绕“丰收时节”主题,尝试创作和表演,体会舞台表现的综合性特征。

(其他目标略)
【学时】
1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作品赏析——天山脚下的《丰收时节》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欣赏以及综合创编课的教学过程的分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分析此题时,要从教学过程是否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分析。

七、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评析(7分),并说明理由(8分)。

【课题名称】
《新疆之春》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欣赏《新疆之春》
【主要目标】
1.了解认识《新疆之春》的音色、旋律、节奏等音乐特点。

2.能够根据新疆音乐的特点进行编创表演,体验合作表演新疆音乐的魅力。

(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
(略)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感受与体验(1)用多媒体展示新疆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欣赏课的展开阶段的分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了课程基本理念包括(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分析此题时,要从“展开阶段”是否符合上述基本理念出发进行分析。

八、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
瑶族舞曲
【教学内容】
欣赏《瑶族舞曲》教学目标:1.聆听《瑶族舞曲》,体验乐曲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参与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

2.能用乐器演奏部分音乐主题.并能自选主题填词演唱。

教学重难点:体会乐曲不同部分的音乐情绪,参与音乐实践。

教学工具:磁带、录音机、竖笛、钢琴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播放乐曲《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演奏),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刚才播放的是由民族管弦乐演奏的乐曲《瑶族舞曲》,旋律优美动听。

说到瑶族,你能否说一说你对它的认识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答案】(1)优点:本教学课例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非常充实,逻辑严谨。

在导入环节通过营造气氛。

稳定学生的情绪。

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播放由民族管弦乐器演奏的乐曲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乐曲。

通过演唱及演奏熟悉音乐主题,进行音乐形象的联想,进一步了解乐曲。

最后,通过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填词、排演,将欣赏、体验、创作融为一体,在实践中理解、表现音乐。

(2)缺点:教学目标未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且教学目标不完整,缺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过程过于“平铺直叙”,教师应善用音乐教学策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重视音乐情感体验,关注相互合作探究,加强学科综合实践,强调比较鉴别;教师要善用启发式教
学,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四、总结”环节中,播放《阿里西里》的意义不明确。

九、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
《再现波斯市场》
【教学对象】
选修“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
小型音乐剧排练《再现波斯市场》之“波斯王子”
【主要目标】
1.在了解音乐剧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对小型音乐剧表演的兴趣。

2.参与《再现波斯市场》之“波斯王子”的再创作和排练活动。

(说明:本课的基础是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几个音乐剧的经典片段,对音乐剧的表演有了一定的认识。


【教学过程片段】
1.导入(1)回顾音乐剧《猫》的唱段“回忆”,讨论音乐要素在情感表达和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2)总结音乐剧表演所需的要素:音乐、舞蹈、对白、人物、道具、布景等。

2.新课教学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鉴赏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分析。

我们要求教学设计首先要完整;随后教学过程的设置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再次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能力;最后教学的内容要注意适度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兴趣。

一十、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下面的教学课例,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