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亦有道读后感8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师亦有道读后感800字
为师亦有道读后感范文一
我仔细研读了马朝红老师写的《教师之道:教师之道》。

老师是有办法的。

路在哪?
明确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念。

做人有德,当老师有德。

做一名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
的教师,为学生指明人生的方向,赋予学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最高师德的具体体现!
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教师的成长,离开了教师,任何制度、观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
空中。

教育真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
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


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
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

简而言之,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快乐地生活。

教师真正的能
力不在于他是否能说出知识,而在于他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
他们有兴趣地参与教学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会根据课程的性质给出答案,然后以
平淡、近乎感激的语气删除其他答案。

我们几乎从来没有用学生的思维轮来探索生活,也
很少想到学生独自去
学习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缺少跟学生进行开放性、探究
性问答的技巧与自信,因为思考的车轮没有方向,我们尚且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帮助他
们如何探索生活而培养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火车导轨式的教育。

我们教
师用来工作的工具是:知识、能力、道德、态度。

因此,作为教师,他们应该不断学习和储备各种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快速发
展的时代。

首先,我们必须防止我们的知识老化,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科学和文化知识,我们不能满足我们所拥有的一点点知识。

因为学生可以原谅挑剔的老师,但他们不能原谅
无知无能的老师。

因此,从一桶水到一条长河的演变,是我们作为教师知识追求的觉醒。

读书,就会有思考;只有当你思考时,你才能有思想;有思想,就有追求。

因此,教师要
想学会“教”,首先要学会阅读、思考和思考。

教师阅读是关系到教育成败的大事。

读者
是天上的星星。

明亮中有一种深邃。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和内涵的现代人,阅读
仍然是唯一的途径。

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培养自己的精神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积累自己的教育智慧,培养成为值得学生终
身阅读的“圣人之书”。

我们往往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欠缺归咎于教育制度和专业培养模式,然而大多空
闲的时候,我们思考的车轮
仍然在惯性导轨上。

更多的时候,我会思考学生们今天应该给我写什么作业,以及书
写是否整洁、严肃。

我们几乎没有想过应该教学生什么,或者如何对待他们。

你会带他们
去阅览室还是去游泳池?也许体育场更好?我们很少试图弄清学生的想法。

他们今天想学
优雅的舞蹈,悠扬的二胡还是自由的游乐场。

我们应该让他们在每一个机会面前努力
思考。

只有放手,你才会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只有放手,你才能发现他们的专长是什么。

作为一名教师是无尚光荣的,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
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要做好教师工作,首先是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

其次是自己要爱读书,爱学习才行。

在不断追求中探索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教师,你也有学习的方法。

范文2
最近看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由马朝宏主编的这本书,书中收录的全部是一线
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全书共分五章:立场、信念、冷眼、忧思和策略,可以说篇篇针
砭时弊,句句一针见血,特别是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读了,有醍醐灌顶之感,不禁佩服如
是教师爱教育的胸怀和为教育而谋略的胆识。

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读了此书,让我感
触较深的有《老师,你累吗?》、
“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高分留下的孩子”等。

这些章节反映了更接近学校现状
的问题,并促使我思考孩子的学习动机:孩子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我不禁假象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问起孩子他来学校为了什么而学时,他们会怎么样
回答。

我想可能很多孩子尚未思考过这个问题,或者他们也考虑不清楚到底为了什么而学,因为社会环境、家长、学校及老师的种种引导,可能让孩子弄不清楚学习到底为了自己还
是外界。

每每看到孩子们在日记上或者在素质报告手册上写出自己某段时间或最想说的话
是“下次考试考双百”抑或“在学习上超过某位同学”等等此类的话,我有一种说不出的
情感,是同情、是自责还是无奈。

当今的孩子们怎么了?别说当今的孩子们了,往前追溯,就拿我来说,在学校度过了将近20年读书生涯,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吗?以前的我不也是
为了考取好的成绩,或是为了让父母高兴,为了得到老师的赞扬而努力学习的吗?所以,
这不是当今在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而是一个长期待解决的问题。

孩子们不清楚的学习动机不能归咎于他们自己。

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家长和老师的教育
方法。

我同情今天的孩子们。

我同情他们,他们没有快乐的童年,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他们整天忙于上学,参加兴趣班和专业培训班。

他说,家长们担心他们的孩子会在起跑线
上输,尤其是在学习上,这样他们的孩子就可以与周围的同学相比
们经常使用这样的奖励策略――这次考到多少分,会奖励你什么。

这样无形中引导孩
子学东西是为了与别人比较,是为了让自己的父母高兴等,长期以往,孩子们消失了学习
的内部动机。

对教师来说,我们何尝不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评每年的三好学生的,虽然有时
候也会参考孩子们的平时表现,学校期末考试后,也同样以各科考试的平均分来给各科教
师进行评价,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依然很响,新课标在实践仍然实施得脚踏实地,但我们
还是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魔咒。

孩子为了父母的奖励、为了获得老师的赞许等如此的动机
虽然能在短时期内让孩子努力学习,但不是长久之计,一但这样的外部刺激失去了作用,
那样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因此,我们――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和老师要注重培养孩子
对学习的兴趣及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让他们明白学习的目的和动机,端正学习态度,遇到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才能让我们孩子真正乐在学习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