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4课 百丈山记检测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百丈山记
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

只是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珮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阑人静,天籁无声。

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

这是一首真善美的诗,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

)
(选自新浪博客
我们在险峻的华山上艰难地“爬”着,一边“爬”一边观赏着著名的华山。

我见识过怪石嶙峋的张家界,浏览过风景秀美的桂林山,但却从来没有看到过西安这一带
一座座山拔地而起,直冲云霄,
朱熹劝学
相传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校。

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自言自语地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流啊!”这时忽然看见一群青少年离室在外打闹戏耍,他深深感到,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宝贵,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人更有惜时如金之感,于是诗兴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时间的青少年看到诗后,能够珍惜光阴。

据传这些年轻人看到诗后,确实受到启发,又见是名人朱熹所作,争相传抄,学习也更加勤奋了。

[选自《故事家(微型经典故事)》]
渠清如许
你的精美八股,沿袭数朝,淘出精英无数,他们满腹经纶,妙笔生花。

面对前来朝拜的洋人,他们以“异类”相待;面对精良的炮舰,他们不屑一顾。

终于有一天,喷火的枪炮击落了他们的花翎,这才生出“洋务救国”的念头。

近代的耻辱,在无上的自信里拉开帷幕。

作文近乎固执的坚持,近乎盲目的壅塞,使你在近代落伍,所以,汲取教训的你广开言路,以海纳百川的大度接纳着各式外来文化。

你粗暴地推倒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屋,粗大的柱子里露出鲜红的檀木。

一位老人颓然蹲下,用手抚摸着花纹精致的砖瓦,用哽咽的语调讲述着关于老屋的故事,和历史一样绵长、和画檐一样精美的故事。

你的勇气,是否来自一张有着“现代化”标题的城市规划图呢?
你坚决地将发黄的古籍投入烈火,似乎要焚烧掉这百年的耻辱。

你取下黑山白水的丹青,换成印刷考究的广告;你合上沉重的史书,转而品玩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所以,孩子们不知“孔融让梨”的典故,愈加骄纵,愈加顽劣。

你的取舍,是否源于一张有着“现代化”标题的参考说明?
你仍然错了。

先贤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种文化若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必得吐故纳新;一种文化若要延绵不绝,更需要坚守自己。

过分相信自我使你腐朽,盲目追随他人使你迷失。

渠清如许,我深爱的华夏文化,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你能否清澈如许,流淌依旧呢?
(选自百度文库高考满分作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控.垂崖控:临
B.然前瞰.涧水瞰:俯视
C.水旱祷焉.焉:语气词
D.不可殚.数殚:尽
解析:C项,焉:兼词,在这里。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日光烛.之
B.旦起下.视,白云满川
C.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
D.天下云.集响.应
解析:A项,“烛”,名词活用为动词,照。

B项,“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D项,“云”“响”,都是名词作状语,像云彩一样;像回声一样。

答案:C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父松字乔年。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

”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

”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
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
..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
..十八年进士第。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

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
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
..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纳粟赏行,遂受职名。

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

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

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

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

所著书皆行于世。

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

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
B.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
C.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
D.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
解析:原文为: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

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

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

答案:C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绍兴:宋高宗的年号。

宋高宗1131年逃至绍兴,觉得心情很好,江山会被收复,“绍祚中兴”,因之用以作为年号。

B.八卦:中国文化的基本哲学概念,八卦的形成源于河图洛书。

所谓八卦就是八个不同的卦相,八卦图是由太昊伏羲氏所画制。

C.宰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宰”的意思是主宰,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

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D.九考:谓三十六年。

古代官吏四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三十六年。

解析:D项,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应为二十七年。

答案:D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

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孝道的认识。

B.朱熹非常注重教育。

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

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

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他还只身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解析:D项,不是“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而是“含混隐晦”。

答案:D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

(值:正赶上;雨:下雨;荒政:赈济灾荒的措施)
(2)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

(惮:怕;风采:作风;自引去:弃官离开)
(3)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

(以:把;于:在)
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他父亲朱松字乔年。

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

”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

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

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

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

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

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

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恰逢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

(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

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

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

朱熹每日察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

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

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

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

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说:“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


朱熹在考中进士后的五十年里,在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

家境一向贫寒,以致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

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

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

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

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

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

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

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三、创新语用
7.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勤”为话题,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大致相同。

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有勤,才有了祖逖“闻鸡起舞”的美谈,也才有了雄才大展、北伐报国的伟业;有勤,才有了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壮举,也才有了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红楼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