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合并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处理策略(全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出血合并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处理策略(全文)
最近会诊过程中已多次遇到脑出血合并急性肺栓塞患者,大家会有很多困惑、很多纠结,尤其是面对活动性出血合并中高危肺栓塞,更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再次发一下2年前救治的病例(略),供大家参考,迄今为止,多数病例采用相似的处理策略,大多数病例均取得良好效果。

一、脑出血的发生往往与高血压控制不良,脑血管畸形,抗凝溶栓药物过量有关,针对这些患者,止血药物,脱水药物的应用,卧床等因素均可以导致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因此建议:
(1)在前期应该给予机械预防,一旦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往往提示血栓风险处于优势,尽快复查颅脑影像学检查,如果脑出血消失或没有进展,可考虑启动低剂量抗凝,因为血栓事件的致死性远远超过出血事件;
(2)如果确实仍有活动性出血或出血风险很高,且血栓为中高危,可考虑植入临时腔静脉滤器,并可考虑给予介入碎栓。

后期出血风险降低后,尽快启动小剂量抗凝;
(3)如果血栓事件为低危,可以等待,观察,待出血风险降低,启动抗凝;
(4)如遇到致死性肺栓塞,所有禁忌症都是相对禁忌症。

二、脑出血合并肺栓塞临床并不少见,脑出血合并急性肺栓塞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医生的处理方案也是捉襟见肘,更多的是不知从何处下手。

尽管每一例患者处理颇费周折,但结局都还不错,希望大家不要过多担忧不知如何处理,全方位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能够做到知己知彼,大多数能够取得好的临床效果。

针对存在活动性出血的肺栓塞,建议处理原则:
(1)寻找出血原因及诱因,积极去除出血原因;
(2)积极处理活动性出血;
(3)一旦活动性出血停止,尽快启动抗凝治疗,可考虑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起始抗凝,根据出血风险程度逐渐恢复治疗剂
量和亚治疗剂量的抗凝;
(4)活动性出血发生后的1-3个月不建议加用口服抗凝药物;
(5)何时加用或切换至口服抗凝药物应该动态评估。

三、需要提出的是,一旦出现血栓栓塞事件,往往提示出血风险已经降低,而血栓风险已成为优势,可以起始抗凝,建议从患者能够耐受的最低剂量起始,逐渐增加剂量,待出血风险完全消失,可以逐渐恢复至治疗剂量。

另一方面,起始抗凝前,不要忽视潜在的出血风险,如潜在的脑血管瘤和脑血管畸形,没有控制的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等等,大部分出血风险经过积极处理可以控制,此后,权衡利弊,往往能够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附病例:
脑出血后卧床1月后,活动后胸痛、气短,CTPA提示“骑跨型”肺血栓栓塞症。

患者1月前因脑出血而导致卧床,发病1天前下地活动后出现胸痛、气短表现,CTPA提示:肺动脉主干“骑跨型”血栓及双侧肺动脉多发血栓。

近期脑出血患者合并急性肺血栓栓塞如何治疗?溶栓?抗凝(药物?剂量?)?
病史
患者男,57岁,2015年11月29日入院。

主诉为胸痛、气短1天。

患者1天前患者下地如厕后(2015年11月28日4:30pm)突然出现胸痛、气短,伴嘴唇紫绀,无晕厥、咯血、心悸及四肢湿冷,无发热、咳嗽及恶心、呕吐。

立即就诊于当地医院(2015年11月28日6:00pm),血气分析示PH 7.433,PO2 58mmHg,PCO230.8mmHg,SO291%,Lac 0.65mmol/l,D-D 29.98mg/l。

考虑“肺栓塞”可能性大,因患者病情危重转来我院(2015年11月28日12:00pm),心梗五项示cTnI 0.54ng/ml,BNP 363pg/ml,D-二聚体>5000ng/ml,CTPA示肺动脉提示“急性肺血栓栓塞症”,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

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血压最高180/100mmHg,未规律治疗,1月(2015年10月29日)前发生脑出血,后使用用缬沙坦80mg 1次/日,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并卧床至今。

有增效联磺片过敏史。

生于北京市顺义县,久居本地,无疫区、疫情、疫水接触史,无牧区、矿山、高氟区、低碘区居住史,无化学性物质、放射性物质、有毒物质接触史,无吸毒史,否认吸烟、饮酒史,无冶游史。

入院查体
T 36.0℃,P 99次/分,R 25次/分,Bp 115/86mmHg。

双肺叩诊清音,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无胸膜摩擦音。

心率99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附加音。

腹平软,无压痛。

双下肢周径左上49cm,右上48.5cm,左下37cm,右下36.3cm。

辅助检查
血气分析(吸氧2L/min):PH 7.461,PO2 59.6mmHg,PCO2 29mmHg,SO2 92.6%,Lac 1.2mmol/l;
心梗五项:cTnI 0.54ng/ml,BNP 363pg/ml,D-Dimer>5000ng/ml;
心电图:Ⅰ导联S波变深,Ⅲ导联q波,V1导联T波倒置
头颅CT:左侧基底节靠近侧脑室旁,可见一高密度影,不除外陈旧性病灶未吸收完全可能。

CTPA:血栓骑跨于肺动脉主干分叉上,双肺动脉多发栓塞,肺动脉主干增宽、右心室增大。

初步诊断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
高血压3级很高危
脑出血恢复期
面临的临床问题
患者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明确,根据目前的证据如何进行危险分层?
A 高危
B 中高危
B 中低危
D 低危
该患者影像学提示为“骑跨型”血栓,易出现血栓再脱落、再栓塞等临床不稳定的情况,如何治疗?
A 溶栓
B 普通肝素持续泵入抗凝
C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D 华法林口服
诊疗经过
该患者入院后血压平稳,但CTPA可见到右心室显著增大,CTNI增高,根据指南危险分层标准,诊断为“急性肺血栓栓塞症(中高危)”。

考虑到患者近期有过脑出血病史,我们未选择溶栓、肝素持续泵入抗凝治疗,在给予急性肺栓塞的基础治疗、降血压治疗维持正常血压水平之外,给予了一个相对小的剂量——依诺肝素4000u Q12h,在观察到患者未出现出血等副反应后,逐渐加大了依诺肝素的用量至标准治疗剂量6000u Q12h(见下表)。

患者胸痛、呼吸困难症状逐渐缓解,期间出现发热、咳嗽、咳黄脓痰,考虑合并肺部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后,发热、咳嗽、咳痰好转。

在抗凝治疗12天后复查血气分析(未吸氧):PH 7.41,PO2 84mmHg,PCO242.7mmHg,SO2 96.4%,Lac 1.2mmol/l,氧合情况良好,二氧化碳分压恢复正常,与呼吸困难改善的临床情况相符。

为明确其“骑跨型”血栓的治疗情况,12天后复查了CTPA(见下图),发现肺动脉主干血栓消失,肺动脉各分支血栓负荷显著减轻,肺动脉主干宽度较前减小,右心室较前减小已恢复至正常大小。

右肺下叶少量实变并胸腔积液。

患者临床情
况稳定,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嘱门诊随诊,1~2月后确定脑出血无活动可考虑桥接至口服华法林。

小结与启示
1、肺栓塞合并活动性出血是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困惑。

尤其是脑出血。

针对存在活动性出血的肺栓塞,建议处理原则:
(1)寻找出血原因及诱因,积极去除出血原因;
(2)积极处理活动性出血;
(3)一旦活动性出血停止,尽快启动抗凝治疗,可考虑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起始抗凝,根据出血风险程度逐渐恢复治疗剂量和亚治疗剂量的抗凝;
(4)活动性出血发生后的1-3个月不建议加用口服抗凝药物;
(5)何时加用或切换至口服抗凝药物应该动态评估。

2、脑出血的发生往往与高血压控制不良,脑血管畸形,抗凝溶栓药物过量有关,针对这些患者,止血药物,脱水药物的应用,卧床等因素均可以导致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因此建议:
(1)在前期应该给予机械预防,一旦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往往提示血栓风险处于优势,尽快复查颅脑影像学检查,如果脑出血消失或没有进展,可考虑启动低剂量抗凝,因为血栓事件的致死性远远超过出血事件;
(2)如果确实仍有活动性出血或出血风险很高,且血栓为中高危,可考虑植入临时腔静脉滤器,并可考虑给予介入碎栓。

后期出血风险降低后,尽快启动小剂量抗凝;
(3)如果血栓事件为低危,可以等待,观察,待出血风险降低,启动抗凝;
(4)如遇到致死性肺栓塞,所有禁忌症都是相对禁忌症。

3、“骑跨型”血栓是肺血栓栓塞症一种特殊类型,往往伴有较大的血栓负荷、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有可能在病程中出现血栓再次脱落造成远端再次栓塞,是临床情况变化的潜在危险因素,应该引起重视。

对于这一特殊类型肺栓塞,有的专家可能因其潜在危险性主张较为积极的处理方式,包括溶栓、外科取栓等,但目前大多数专家还是秉持国际通行的指南推荐,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右心受累、生物学指标、(s)PESI等进行危险分层,并给予不同的处理方式,不推荐因血栓“骑跨”而给立即启动溶栓治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类患者因其血栓存在不稳定性,早期卧床、制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待充分抗凝至少5天临床评估后,可考虑逐渐恢复下地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