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应链角度看中国图书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供应链角度看中国图书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文中从供应链角度分析中国图书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标签:供应链角度中国图书流通产业
1 我国图书流通产业的现状描述
1.1 图书流通产业相关主体现状
1.1.1 出版社出版社即书业供应链的生产商。
2009年全国共有出版社580家(包括副牌社35家),其中中央级出版社221家(包括副牌15家),地方出版社359家(包括副牌20家)。
我国的出版社发展同样面临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长期深刻地影响了出版社的发展,体制改革对出版社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喜的是出版社转企改制将在2010年底完成。
民营出版社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开始冲击主流出版社。
它们借用正规出版社的书号资源,或者与出版社进行合作出书,或者买用书号自己作书,实际上从事着出版社的编辑、出版任务,做着出版社的工作。
因此,除正规出版社之外的图书出版单位的力量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1.1.2 发行商我国图书发行商主要包括国有书店和国有发行网点、供销社发行、出版社自办发行,文化、教育、光电、邮政系统发行网点,民营发行,集个体零售。
值得指出的是出版社自办流通成为为主流。
图书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房市场后,出版社的流通地位浮出水面,被迫从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业务范围从出版图书延伸到批发和零售图书,自找出路,自办流通,自担风险,逐渐成为图书流通的主要组织者。
1.1.3 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图书流通过程是指从图书制成到消费者购买其间图书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包括图书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图书流通过程主要涉及的流通主体为出版社,批发商,零售书店和消费者。
他们之间的关系由图1表示。
我国书业供应链上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健康是很多供应链问题的源头之一。
出版社与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尚未形成有效的“供—需”链接,各主体各自强调自己的个体利益而漠视图书供应链整体的利益,从而造成图书流通渠道不畅。
出版、中盘、零售各环节实力相当,书业链中没有强势地位的企业,使得整个书业链错综复杂。
企业间的合作行为大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约束机制,企业可以很容易地在不同的链中迁移,导致书业链稳定性较差。
从信息流的角度看,目前我国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在建立自己的商品信息数据库,但数字库的字段、类型和长度都不一致,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严重影响了作为物流管理基础的信息交换和电子商务的运作,制约了我国出版业信息化建设
及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下文即将提到的库存问题的诱因之一。
再从资金流的角度出发,我国大型书店如新华书店等与出版社之间关系紧张。
大型书店利用其渠道优势,拖延结算,甚至把出版社的货款变成他们的基建资金。
再加上图书库存占用的资金,整个供应链上呈现资金流不畅通的低流通效率状况。
1.2 图书出版结构我国出版物结构存在失衡。
学校学生用书是我国图书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图书出版产值和利润过分依重教材。
2009年仅中小学课本及教参就达74.18亿册、497.03亿元,占销售数量46.53%、销售金额31.92%。
另外,出版的原创性不强,出书跟风现象严重;出版业面临滞胀,泡沫化倾向初现等问题不容忽视。
1.3 库存从计划经济时期过渡到现在的市场经济,书店不再承担包销风险,出版社就必须自己来挑担子。
可以逼着生产的源头直面读者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但这种压力的副作用是,由于图书市场越来越细分化,图书的新品种不断增多,而每种图书的印数却越来越小。
书店的少进勤添必然使库存压力,物流费用、交易费用成倍增加,整体来看这无疑加重整个社会的图书流通成本。
其次,书业供应链各个流通环节信息孤岛的存在,企业之间沟通不力,图书流通中的牛鞭效应压力直逼,导致库存增长速度远超过销售增长速度。
另外,我国书业供应链上风险责任失衡也是库存产生的另一不可忽视的诱因。
因为我国传统的书业链是建立在代销的运营体制基础上的,图书的发货运输费用、退货滞货的损失几乎都是由出版社承担,每个批发商、零售商都有一定比例(10%-20%不等)的退货权利,而生产商与销售商之间的资金结账往往在发货后的3个月进行,导致出版社承担了巨大的库存积压、生产资金周转不灵的风险。
库存会占据大量的资金成本、设备成本和人力资本,是产品积压以致滞销,造成企业周转不灵,反应迟缓,降低流通效率,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个体企业的这种危机,最终导致供应链的断裂、破坏。
下表则反映了2005年—2009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年末库存情况。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1.4 图书流通渠道图书从出版商通过流通渠道到达读者手中而完成流通使命。
摆在读者面前的书籍除了它的阅读、使用价值以外还隐含了另一价值因子,即流通所带来的价值增加。
这一隐含的价值就是由流通渠道创造的。
现今物美价廉并不意味着全部,读者还需要在恰当的时间、方便的地点获得想要的图书服务。
另外,现在已经从第一利润源降低成本,第二利润源扩大市场份额转向第三利润源追求和强化流通管理,所以从利润的角度出发,流通渠道的地位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我国书业供应链就是在图书流通渠道基础上建立的。
我国图书的流通渠道主要如图2所示(虚线代表可跳跃段)。
图2 图书流通渠道
如图所示,由于民营图书公司在构建自己的销售渠道上对国有主渠道形成了冲击,而大部分出版社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抛进市场,出版社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再完全依靠低效的新华书店体系,开始自建销售渠道。
自办发行虽然不会受制于外部专业发行机构,便于了解市场,但同时也加大了运营成本。
另外,各地的新华书店自立旗帜,割据地方,没有真正发挥大型中盘的职能。
且与出版社矛盾明显,如拖欠书款等,加剧了各自为战的孤立状态。
2 供应链管理下的图书流通产业思考
2.1 书业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一种客观存在,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始于原材料的供应商,止于最终用户,是由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外部供应商、运输公司、配送中心、分销商、零售商、顾客组成链状结构或网络。
在供应链中,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商、产品制造企业、运输和分销公司零售企业以及售后服务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和供应链中供需的节点向最终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
供应链同时又是在相互关联的业务流程以及业务伙伴间所发生的,从产品设计到最终客户交付全过程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图书出版作为提供知识和信息内容的产业,是一个以创造读者价值为核心的由出版物质供应、编辑、印制、分銷、零售、宣传等环节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形成的书业供应链系统(刘灿姣《中国书业流通》)。
2.2 供应链管理图书流通产业的影响从第一部分对我国图书流通产业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图书流通是缺乏效率的。
书业供应链也呈现出种种不健康的信号,亟待供应链整合。
2.2.1 供应链管理下的渠道选择供应链管理是从渠道角度形成的。
由于我国图书流通领域“多流通渠道”、“少流通环节”的改革取向及退货制的实施,出版社的流通地位浮出水面。
高效的渠道应该是出版社—批发商—零售商—读者。
出版社、批发商、零售商三主体独立的规模化经营,供应链下的三主体经济上分灶吃饭,互不伤害,利益上协同拥有。
从图书流通主体情况来看,由于我国政策的控制,出版社的数量变动幅度是较小的,而位于中盘的发行商数量则是增幅明显。
所以笔者认为应该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首先应从做大中盘的角度设计流通渠道。
根据中盘小散弱的情况可以通过兼并重组,连锁经营的手段将其做大。
做大做强的中盘具备整合优势,建立以他为核心的书业供应链。
2.2.2 供应链管理对图书流通产业的影响①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合同成本),规范企业行为,改善风险责任不均的现状,由以往孤立的状态迈向战略伙伴的合作关系。
②应用相关信息交换技术,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减少牛鞭效应,降低库存。
③建设大型全国性物流配送中心,减少前置时间,共同制定销售和作业计划,减少库存。
④资金流通更加顺畅。
⑤供应链
管理可以促使决策层立足于供应链的角度,眼光更长远。
⑥共同合理设计供应链或渠道结构,使整个书业供应链越来越趋向成熟、健康。
书业供应链下合作关系密切程度带来的价值增值如图3所示。
图3供应链伙伴合作关系密切程度带来的价值增加
通过对我国图书流通产业的观察,发现我国图书流通渠道选择趋向多元化,图书市场呈现活跃的景象。
但是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图书流通渠道之间相互交叉、渗透不够、渠道管理混乱,各主体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亟待供应链整合。
从下文对供应链管理对我国图书流通产业的影响的阐述可以看出,无论从流通效率,流通费用,还是流通渠道组织这个角度看,供应链对其积极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可见供应链管理能够促使我国图书流通产业向现代化发展。
而针对微观企业如何应用供应链管理完善自己的角色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
[1]陈悟朝.定位图书流通[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2]刘灿姣.中国书业物流[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
[3]李琛.吴秋琴.图书市场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汤世强.施丽华.供应链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田村正纪.流通原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