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政治全册 4.2 切好“蛋糕” 共同富裕教案 鲁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单元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
第4课全民共同致富
4.2切好“蛋糕”共同富裕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分配制度,诚实劳动,合法致富。
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的各种分配方式。
知识:知道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了解现行的分配制度的好处,并能分析部分先富和共同致富的关系
重难点:
重点:我国基本分配制度的内容。
难点:共同富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分配制度对于维护公平的重要性。
如果把我们国家的国民收入比喻成一个蛋糕的话,那么收入的分配就是切蛋糕的问题了。
蛋糕切大切小,切多切少,怎样分配,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那么,我们国家怎样才能切好“蛋糕”,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课件)课题:切好“蛋糕”,共同富裕
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教学过程
师:课前同学们已进行了预习自学并完成了“课前预习案”,首先我们来对基础进行检查回顾。
要求:小组之间互查“课前预习案”的完成情况,有疑义的可以提出来小组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老师,时间五分钟。
教师观察小组检查情况,并及时指导纠正。
过渡:通过小组互查,现在我们对预习学案的内容已没有疑问。
下面我们进入
第一部分:分配制度的新变化
探究一:
小明的爸爸是以个国有企业的技术骨干,每月工资3000元。
他的一项技术改造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有明显提升。
为此,企业一次性奖励他10万元。
小明的爸爸将其中的5万元存到银行,用另外的5万元购买了股票并获得了一定的股息。
思考:小明的爸爸的各项收入来自于何种分配方式?
小组讨论,总结此题的解题思路或步骤。
率先完成的小组派代表回答。
生:回答。
师:很好,先列出各项收入,再归类分配方式。
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父母亲朋好友的收入来源,下面请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分小组交流一下。
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
探究二:
有两家企业,在分配形式上完全不同。
甲企业在分配的时候实行平均分配,不管职工贡献多还是贡献少,最后职工的工资是一样的。
乙企业在分配的时候完全按照职工的贡献进行分配,贡献多分配多,贡献少分配少。
思考:请你设想一下这两家企业的命运会有怎样的不同?
(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时间5分钟)
生:回答。
师:认真聆听,及时给予学生肯定鼓励。
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过渡:我国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那我们应怎样实现这一根本目的呢?我们一起进入
第二部分:诚实劳动合法经营
探究:前几年,一位农大毕业的大学生,放弃了去市农业局的机会,回到了家乡,利用自己在大学学到的技术,独自承包了一片土地,搞起了花卉种植。
对此,家人和亲戚邻居都不理解:“上大学就是要谋个好职业,放着‘铁饭碗’不端真傻,再说回家种地这大学不是白上了吗?”
几年后,这位大学生的事业不断地发展,成立了较大的花卉种植、销售公司,不仅自己成为百万富翁,而且也带动周围的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思考:1、你对这位大学的选择作何评价?
2、这位大学生以及周围的人是怎样富裕起来的?
(小组讨论、初步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及意义)
延伸:这位大学生的经历对你有哪些启示呢?
生:回答。
师:引导学生肯定并鼓励学习这位大学生的精神。
师:其实启示类问题是我们经常会考查到的问题,那么大家有没有总结过这类问题的答题方法?
生:(讨论一分钟)
师点拨:(出示课件)解答启示类问题可分三步:
1.读:即读懂材料,明确材料反映的现象(是什么)
2.找:即找出材料反映问题与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为什么)
3.提:根据材料反映的问题,提出今后应怎样做,这是解答启示类问题的落脚点。
(怎么做)(比一比:看谁做得快,答得准!完成者,请举手抢答!)
【分清合法收入和非法收入】
王某外出打工当建筑工人,一年下来,挣了8000元钱。
某局长利用职务之便,给某开发商招揽建筑工程,获取好处费30万元。
张某取得了一项科技发明成果,专利权被某企业购买,获利20万元。
贾某把自己的一批产品贴上某品牌产品的商标后出售,获利15万元。
李某是个体餐馆的老板,年终缴纳各种税款后,获利5万元。
梁某把拾到的3万元钱据为己有。
思考:上述收入中哪些是合法收入?哪些是非法收入?
(出示课件)我国法律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
你还能列举哪些属于合法收入和非法收入?
(学生联系身边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写到纸上,比一比,看哪组写的最多。
)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说出来大家齐力解决。
确定没有了之后,用你喜欢的方式(如知识树、图表、一问一答文字式等),把本节课你的收获整理出来,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四、达标检测(时间10分钟)
1有一对夫妇从国有企业下岗后不等不靠,积极筹措资金,学习烹饪技术,开了一家小饭馆,他们把农民卖不出去的小南瓜加工成美味食品,远近闻名。
后来生意越来越火,他俩就开起
了连锁店,取名为“小南瓜”连锁店。
这对夫妇的小饭馆和后来的“小南瓜”连锁店,分别属于什么经济形式?()
A个体经济私营经济 B私营经济个体经济
C个体经济集体经济 D私营经济集体经济
2中央提出的分配制度改革的内容是:着力提高低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缓解收入分配扩大的趋势。
这一政策表明()
A我国不允许劳动者之间存在差距
B我国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
C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
D收入存在差距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3下列受我国法律保护的有()
①个人出售专利所得②靠走私、贩私、逃避关税获取的收入
③披着合法经营外衣,以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所得的收入
④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中从业人员的工薪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
⑤股息、利息⑥农民出售自己的劳动产品获得的收入
A①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
4小明全家每月收入3万元,大学毕业后他和几个同学投资开办了一家软件公司每月收入1.5万元。
小明的妻子在一家外资企业中当主管,每月收入6500元。
小明的爸爸在国有企业任工程师月工资4000元,妈妈在音乐学院退休后利用业余时间为别人调试钢琴月收入4500元。
⑴小明一家人的收入各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⑵这则事例表明我国坚持怎样的分配制度?我国现阶段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⑶由以上制度看,我国共同富裕的目标能实现吗?为什么?
(10分钟后,同桌交换批阅,多媒体出示答案。
)
最后,老师对达标检测的结果及各小组的表现作总体评价,并寄予鼓励和希望。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积极并顺利完成课后提升的两项任务:
1活动:“我的家庭收入”。
作为家庭的一员,请你为增加家庭收入出金点子,并制定合理的理财方案。
2资料查寻:先富带动后富的个人或地区成功典型事例及国家采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措施,加深对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的理解。
经典资料:
1. 小岗村:昨天、今天和明天
1978年12月,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秘密签下一份合同,其主要内容是不再搞“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把土地承包到农户,由农民自主决定种植品种、种植结构。
这在当时要冒杀头的危险。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由于煤油灯光十分昏暗,加之当时心情紧张,写下的句子既不连贯,也没标符号,还有错别字。
变则通,小岗人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秘密干起了大包干。
土地在手的小岗人扔掉讨饭棍,拿起了犁耙和锄头……令小岗人没有想到的是,只用了一年的时间,饥饿就远离他们而去。
大包干如星星之火,第二年就燃遍了近5000万人口的安徽。
此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迅速在全国推开。
更令他们没想到是,正是这份印有他们鲜红手印
的契约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书。
时光荏苒,25年前首创“大包干”,推动了中国农村乃至各个领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小岗村,2003年12月成立了小岗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走向了股份制经营的新道路。
(摘编自《安徽日报》)
评析
改革开放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国民收入这块“蛋糕”较小,加之实行单一公有制,这就决定了“蛋糕”要平均分配。
分配领域内的平均主义限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小岗村率先掀起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尤其是分配体制的变革。
分田到户,交足国家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这是分配方式的一次巨大变革。
“人勤地不懒”,干得越多、越好,自己得到的越多,这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小岗村再也没有出现以前那种:“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奇怪现象。
小岗村这份“生死契约”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掀起了中国农村乃至其他领域内改革的热潮,推动着中国各个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伟大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2. 票证:昨天的真实故事
对于现今的年轻人,购物票证是一个陌生的东西,但
中年以上的人们对此却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当年的各种票证几乎与人民币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被称做“第二货币”。
曾几何时,各种各样的票证与中
国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大到粮食、衣服,小到油、
糖、肥皂等,都要相应的票证,票证名目繁多,几乎
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山东省档案馆,我们看到
花花绿绿的票证:棉絮票、肉票、鱼票、香烟票、毛
线票、鞋票、肥皂票、洗衣粉票、火柴票、燃料票、
化肥票、料草票、饲料票、手表券、自行车券、电灯泡券、电视机券等。
工作人员郭汇安说:“当年的票证比比皆是,除此之外,就连瓜子、花生、馒头、豆腐、食盐等也都离不开票证,在极端艰苦的日子里,就连白菜、萝卜、土豆、大葱也开始凭票供应。
”各类票证是我国短缺经济时代的产物,它伴随着共和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历程,走过了38年的风雨沧桑。
1993年4月,国务院下文取消了布票和粮票,标志着“票证时代”结束,票证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摘编自《大众日报》)
评析
今天看这些形形色色的票证,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但这确实是几十年前中国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票证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建国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劳动产品相对短缺但又人口众多,所以在分配领域内只能实行凭票供应各类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制度。
票证既是当年中国人艰苦创业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消费品平均分配的真实写照。
伴随着中国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伴随着社会产品的日益丰富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水涨船高,票证早已成为了遥远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