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理想人格:现代教师人格修养

合集下载

孟子的“大丈夫”思想对学生立德树人的借鉴

孟子的“大丈夫”思想对学生立德树人的借鉴

孟子的“大丈夫”思想对学生立德树人的借鉴关键词:孟子“大丈夫”人格缺陷补充借鉴摘要: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思想影响深远,它是探讨当代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方式,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人格教育,营造人文环境,注重思想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孟子人格的学习,使学生在人格形成中找到精神支持,让学生真正形成健全的人格特征,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打下良好的个性心理基础,将“大丈夫”人格思想融入当前的教育工作,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教育体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继承者,他的“大丈夫”人格内涵主要包括“居仁、立礼、由义”和“不淫、不移、不屈”,其特征表现为“道性善、浩然之气、舍生取义和艰苦奋斗”。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思想影响深远,它是探讨当代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方式。

将“大丈夫”人格思想融入当前的教育工作,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教育体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一、孟子的思想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具有借鉴意义当今的教育中,注重对学生“学问”的教育,对于“德育”的教育渐渐忽视,学生的人格形成缺少思想支撑。

让学生学习孟子人格思想,对于学生的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在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仅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而且形成一个全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多种思想文化的融合,使学生对整体价值有更深的认知,在自己人格的形成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找到精神支持和人格的形成方向。

孟子的人格思想推崇“舍生取义”、“大丈夫”、“诚信”等,这些思想对于人格缺陷的补充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样,孟子人格思想对学生社会使命感、人格气节、进取精神、集体主义感、诚信等人格思想的培养有指导意义。

因此,在学生的教育中,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人格教育,营造人文环境,注重思想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孟子人格的学习,使学生在人格形成中找到精神支持,让学生真正形成健全的人格特征,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打下良好的个性心理基础。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想人格大丈夫在儒家思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大丈夫是孟子对于人类理想人格的一种描述,代表着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风范。

本文将从大丈夫的概念、特点、实践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大丈夫的概念大丈夫这个概念源自于孟子的思想,他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意志,能够超越个人的利益和情感,以天下为己任,担当起社会责任。

大丈夫在行为上应该做到正直、诚实、有勇气,不屈不挠地追求真理和正义。

在精神上,大丈夫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境界和崇高的品质,能够超越个人的得失和情感波动,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大丈夫的特点1.高尚的道德品质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成为大丈夫的基础。

这种道德品质包括仁爱、忠诚、诚实、公正等。

大丈夫应该时刻保持这些美德,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2.坚定的意志大丈夫还应该具备坚定的意志,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勇气。

这种坚定的意志能够使大丈夫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过程中不屈不挠,始终保持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3.以天下为己任大丈夫应该具备超越个人利益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责任感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实践中。

大丈夫应该在行动上表现出对社会的关爱和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4.正直和诚实大丈夫应该具备正直和诚实的品质,能够在言行中保持一致,不虚假、不隐瞒。

这种正直和诚实能够使大丈夫在社会交往中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三、大丈夫的实践意义1.对个人的意义成为大丈夫对于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具备大丈夫的品质能够使个人在道德上更加完善,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其次,具备大丈夫的品质能够使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更加成功。

因为大丈夫的品质能够使个人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在事业上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最后,具备大丈夫的品质能够使个人在社会中更加有用。

(中国哲学优秀论文)孟子的“大丈夫”思想及其核心概念

(中国哲学优秀论文)孟子的“大丈夫”思想及其核心概念
o夏长榛:‘其尤病诸——论孟子的圣人论》,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孟苟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1994年,第7l页。

前言
袁同学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孟子·公孙丑上》),作为宏大刚强、一往无前的人格气势,必须有个承载的 主体,即孔子所说的“志士仁人”,孟子所说的“大丈夫"。①
唐凯麟认为儒家的理想人格有君子、豪杰、圣贤三个不同的层次,他们都是 人生的范型,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君子是“温、良、恭、俭、让’’的“文质 彬彬"的人格范型,是遵循礼,追求仁德的人,它具有克己复礼、恭敬谦让、诚 信和顺、仁为己任。豪杰是一种杰出的、俊伟的人格形象,是具有大智大勇的有 德之人。如果说君子集中反映了恭谦守礼的人格形象,那么,豪杰便表现出胆识 超人、直道而行的气概。孟子以推行王道于天下为己任,要求人们知义、求义、 履义他所设计的“大丈夫’’人格形象,就带有雄壮、伟岸的色彩。豪杰人格具有 义以为上、独立特行、刚毅浩然、自强任道的特点。圣人是儒家理想道德人格尽 善尽美的最高范型,是最完美的人格,是人生可能达到的最辉煌的境界。他具有 谐天至善、民胞物与、法天立道、继往开来的特点。@
concepts Chinese philosophy Jiang Bichun
Wu Jingdong
ABSTRACT
China is a country which values the ideal personality,Regardless of
taking the counter-view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y study as the branch Chinese tradition theory culture,or inspects of the etiquette principles

论孟子仁智勇统一的大丈夫理想人格

论孟子仁智勇统一的大丈夫理想人格

的完美结合。这一理论继承了孔子理想人格论 的观点。《 论 语・ 子罕》 中孔子说“ 知者不惑 , 仁者不忧 , 勇者不惧” 孔子赞 。
美仁 、 、 智 勇三者统一的完美人格 , 自己终生都在追求实践 他 这种高尚完美的人格 。 孟子继承和发展 了孔子理想人格的精
神 内涵 , 将其仁智 勇发展为 “ 大丈夫 ” 理想人格 中的仁政 , 知 言, 浩然之气 。 仁政 , 知言 , 浩然之气与仁智勇一脉相承 , 又展
孟子认为 , 四心:恻隐之心, 皆有之; 人有 “ 人 羞恶之心 , 人 皆有之; 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 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 ,
孟子的“ 知言” 即是对孔子之智的集中反映, 孟子说:波辞 “
知其所蔽 , 淫辞知其所陷, 邪辞知其所离 , 遁辞知其所穷。生于
仁也 ; 羞恶之心 , 义也 ; 恭敬之心, 礼也 ; 是非之心 , 智也。仁义 其心 , 害于其政 ; 发于其政 , 害于其事。”《 (孟子・ 公孙丑上》孟 ) 礼智 , 由外铄我也 , 固有之也。”《 非 我 (孟子・ 告子上》 这 四端 子认为, ) 只有人格完美心理健全的人 , 才能认识那些人格上有缺
行仁政 , 民而王 , 保 就能无敌于天下。孟子说 : “ 老吾老 , 以及 人之老; 幼吾幼 , 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故推恩足以 保四海 ,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 以大过人者 , 善推其所 为而已矣。”《 (孟子・ 梁惠王上》这种仁政思想充分体现 了盂 )
子关于“ ” 仁 的理想人格理论。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2 28 (09 1一 O 4— 0 10— 59 20 ) 6 16 2 D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 中,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 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 有其重要 的地位 , 对后世思想文化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精选作文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精选作文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先秦儒家思想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留给我们丰富的德育思想文化,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构建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体系,提出了“仁”、“礼”结合、“道”、“德”兼顾的修身之道,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仁政思想,同时他将“性善论”、“民本思想”融入孔子的理论,并对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做了补充,形成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对中国的思想教育影响深远,它的真知灼见对我国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孟子“大丈夫”人格的提出及内涵理想人格是人格的升华,中国传统人格以道德为主,受此影响,古代的理想人格也就表现为完善的道德人格,即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1]。

孔子提出了“圣人、君子、贤人、志士之人、成人、善人”等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类型,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圣人”和“君子”[2]。

他认为,“圣人”是人格的最高境界,是普通人很难达到的境界,尧舜也未达到圣人的境界,一般人更难企及这种境界,孔子的“圣人”人格缺乏具体的标准,而“君子”则是现实中可以实现的理想人格,也是他极力推崇的理想人格类型。

孟子对孔子的理想人格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他提出了“大丈夫”的人格理论。

他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圣人之于民,亦类也”,为普通人成为圣人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孟子还总结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大丈夫”人格: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为大丈夫[3]。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消除了孔子至高境界――“圣人”人格的神秘性,同时增强了“大丈夫”人格的可操作性。

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内涵主要有:第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它强调了“仁、义、礼”,即人要真正成为一个大丈夫,做大事成大业,首先要学会以“仁、义、礼”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举止,这是培养“大丈夫”人格的前提;第二,“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大丈夫”人格必须从立志开始,独立的道德意志是其主要构成要素,要心藏凛然正气才能形成完美理想人格的道德精神;第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人格的实践形式,“大丈夫”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独立人格,无论富贵、贫穷,还是权势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2]。

教师人格修养的三种境界

教师人格修养的三种境界

教师人格修养的三种境界
教育话题
09-02 15:18
1.教师的职业境界——经师。

所谓“经师”,就是像传道士布道一样,严肃、严谨、严格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做一个“不误人子弟”的合格教师。

教师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在下海的人大把数钱时不眼红,在歌星、影星受人吹捧时不发烧,也就是要做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教师的专业境界——能师。

所谓“能师”,就是指具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研究性的教师。

他们既重视经验的积累,为学生倾尽心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又能做一个有心人,表现出自觉的理论追求,对教学的理解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他们对教育教学内在规律有较深刻的认识,视野开阔,个性鲜明,在教育教学上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3.教师的事业境界——人师。

所谓“人师”,就是指德行、学问等可以为人表率的教师。

这是教师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

不仅教书,而且育人,以其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

人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风格或体系,完全进入了教育的自由王国——达到不教之教,可以醉人而不知,可以育人而不觉。

人师把教育当作一种艺术,通古晓今,博采众长,能把最恰当的事例信手拈来,融入课堂,天衣无缝,学生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汲取知识芬芳,不再有学习之苦。

这样的境界,是每个为师者都追求的,但欲达到,非经年积累不成,而一旦达成,享受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乐趣,则心中喜悦,万难形容。

教师的人格修养有哪些

教师的人格修养有哪些

教师的⼈格修养有哪些 教师的⼈格修养,所体现的是⾝为⼀名光荣的⼈民教师的精神⾯貌,更是⾝为⽼师所展现在全体学⽣⾯前的精神⾯貌和⼈格魅⼒。

下⾯是店铺给⼤家搜集整理的教师的⼈格修养⽂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家! 教师的⼈格修养:宽宏和⼤度的精神 宽宏与⼤度是做⼈的基本要求,是健康⼈格的体现。

⽽对于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这种健全⼈格的基本要素――宽宏与⼤度,⽆论是在其⼯作还是⽣活中,都有着⾮同寻常的意义。

⾸先,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要有⼀颗⼤度的⼼。

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必须随时保持有最佳的⼼理与精神状态,教师⼼⾥不能过多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左右,不能出现情绪化的教学活动。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度。

有道是:宰相肚⾥能撑船。

教师所需要拥有的正是这样⼀种情怀,⼀种处世的宽宏与⼤度,⼀种随时拥有冷静的态度与智慧的⽬光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能⼒,真正做⼀名智者并随时注意⽤智者的⾏动来感染学⽣,教育学⽣,优化学⽣。

教师宽宏与⼤度的另⼀表现是在对待学⽣成长的问题上。

学⽣是成长中的个体,是充满童真与童⼼的。

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出现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就要求教师要⽤智者的⽬光充满童真的⾓度来加以冷静分析与正确引导,既要严格要求学⽣,处理问题⼜要做到宽宏与⼤度。

绝不能带着成⼈的眼光来观察和处理学⽣的⽇常问题,做到严中有爱,⽽不能有任何意⽓⽤事的举动。

处理⼀切问题要重在引导,要重在与学⽣的整个成长过程相结合起来。

教师的⼈格修养:童真般的⼼ 以童⼼的⽬光观察到的世界是最纯真的,因为童⼼是⼀颗毫⽆思想杂念的⼼,童⼼最能真实体现世界本来⾯⽬。

童⼼也是⾮常好奇的,因为童⼼所看到的世界往往是⾸次的。

既是⾸次观察世界,⼼中就免不了充满了⽆数的好奇,也正是这种由⽆数好奇⼼所激发出的冲动,最终必须引出对求知世界的⽆穷探索的欲望,这种探索的欲望,就成为童⼼真⼼认知世界的开始,也正是这种由好奇⼼所激发的对世界的探索冲动,把整个⼈类对世界科学的探索,推上永⽆⽌境的境界。

大丈夫人格体现的中华美德

大丈夫人格体现的中华美德

大丈夫人格体现的中华美德
1. 忠诚:大丈夫人格强调对国家、家庭和朋友的忠诚,这种忠诚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行动上。

他们愿意为国家付出一切,为家庭和朋友两肋插刀,这种忠诚精神是中华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勇敢:大丈夫人格具有强烈的勇敢精神,他们不仅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更在面对错误时敢于承认并改正。

这种勇敢精神是中华美德中的重要品质。

3. 仁爱:大丈夫人格强调对他人的仁爱和关怀,他们愿意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甚至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利益。

这种仁爱精神是中华美德中的重要价值观。

4. 诚信:大丈夫人格注重诚信,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不轻易食言或背信弃义。

这种诚信精神是中华美德中的重要品质。

5. 礼让:大丈夫人格注重礼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谦让有礼,不会因为小事而斤斤计较。

这种礼让精神是中华美德中的重要价值观。

6. 正义:大丈夫人格具有强烈的正义感,他们不会偏袒任何一方,而是秉持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事物。

这种正义感是中华美德中的重要品质。

7. 智慧:大丈夫人格注重智慧,他们善于思考、明辨是非,不会轻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这种智慧是中华美德中的重要品质。

总之,大丈夫人格所体现的中华美德涵盖了忠诚、勇敢、仁爱、诚信、礼让、正义和智慧等多个方面,这些品质和精神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大丈夫”思想及其当代教育意义

孟子“大丈夫”思想及其当代教育意义

孟子“大丈夫”思想及其当代教育意义孟子“大丈夫”思想及其当代教育意义孟子,古代中国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影响深远。

其中,他对于“大丈夫”的理念与教育意义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析孟子“大丈夫”思想的内涵,并论述其对当代教育的重要启示与意义。

孟子认为,“大丈夫”是指具备高尚品德与卓越才能的人,他们能够保持志向坚定,追求道德完善并追寻圣人的境界。

首先,从品德上看,孟子提倡仁爱之心,主张人人都应以仁爱之心待人,奉行仁义道德;其次,从才能上看,孟子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应在天赋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学习和进取,努力发挥自己的才华。

只有具备这样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才能,才能称之为“大丈夫”。

那么,“大丈夫”思想在当代教育中又有哪些重要启示呢?首先,它提醒我们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

只有拥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为社会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通过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引导他们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可以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其次,“大丈夫”思想告诉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孟子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与贡献,学校教育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开拓他们的才华。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是必要的,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胜出,并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外,孟子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思想还启示我们,要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前提来指导教育。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才能和潜能,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化的成长环境,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

不能一刀切地标准化评估学生,而应该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并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教育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赢。

最后,孟子“大丈夫”思想在当代教育中还有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要注重教育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教育不仅仅是传承知识的过程,更是人格塑造和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

好教师四个标准

好教师四个标准

好教师四个(一)理想信念,是做一个好老师的首要条件。

陶行知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先生认为,培养人才不看形式而要看实际的真本领。

他称“教人求真”的教师,才是第一流的教育家。

“教人求真”关键在一个“真”字上。

教人做真人,就是要培养有真知识、真本领、真道德的人。

陶行知主张要用科学的精神在做上去求学问,他最忌讳的是玄想、武断、尽信书、盲从。

陶行知把“智、仁、勇”作为“真人”的,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大丈夫气概,拥有广博的真知识、真本领,为谋福祉的真才干。

道德情操,是做一个好老师不可缺的重要元素。

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

古往今来,但凡为师者都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而传德尤为根本。

新世纪的教育是现代化的教育,现代化教育依然要弘扬师德,皆因其为育人之根本,创新之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把教育比作培养树苗,那么品德之于人则犹如甘露之于树,树无甘露则不长,人无品德则不立。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指出:“师范也者,学子之根核也。

师道不立,而欲学术之能善,是犹种稂莠而求稻苗,未有能获也。

”这也说明了不注重师德,文化知识的教育也是无法取得有效成果的。

扎实学识,是做一个好老师必备的业务素养。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更何况是作为一名人民的教师。

作为老师,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

笔者认为:要做一名好老师,甚至必须有一河的活水。

这就要求老师们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渊博的文化知识。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书育人的资本,是将学生培养成才的必备条件,是教师必备的业务素质。

做一名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五篇模版)

做一名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五篇模版)

做一名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五篇模版)第一篇:做一名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做一名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对于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专业是教育的功底。

怎样做一名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呢?一、教师要有高尚的品质。

教师的政治理想、人生态度、行为作风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作用。

教师大公无私、诚实守信、和蔼谦逊、勤奋敬业、团结协作等品质,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接触中,受到感染和启示。

尤其是当今独生子女社会,在一个班集体中,大多数学生个性都特别突出,而这种突出的个性,多是自我意识太强、专横独断的表现,需要教师以成熟的道德品质去平和、去中和、去协调、去感染。

这种影响产生的效果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能代替的”,它会让学生心中形成自已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判断。

二、教师要有敬业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人才、造就人才重任的。

教师只有增强教书育人的事业心和荣誉感,才会处理好苦与乐、贡献与报酬的关系,甘心为教育事业献身,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受到学生的尊重,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三、教师要有挚爱之情爱,是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的精神雨露。

如果教师用这种殷殷的师爱建立起师生间真挚的感情,就会收到神奇的教育实效。

因此,一名优秀教师需要真诚地热爱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

不要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家庭背景的不同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

把每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尊重信任、关心爱护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教师的阳光雨露。

要向孔圣人一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四、教师要提高自身形象魅力。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优雅风度、脱俗的气质、端庄的外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谦逊宽容的态度,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乐于学习,不再觉得枯燥。

孟子的教师观口诀

孟子的教师观口诀

孟子的教师观口诀
(一)思(孟)学派
(二)“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1.性善论(名词解释)
2.教育作用
①教育对个人的作用
②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三)“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名词解释/简答)
1.“人伦”的内容
2.“明人伦”的价值
(四)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
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1.内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名词解释)①孟轲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作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道德品行和精神境界是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远远高于物质财富。

②“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绝不向权势低头,绝不无原则地服从。

③“大丈夫”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即“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具有高度自觉性,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

速记口诀:丈夫想高高。

丈夫很矮,他很想长高高!
2.培养“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途径
①(持)志养气
②动(心)忍性
③存心(养)性
④反求(诸)己
速记口诀:孟丈夫,痴心养猪(闷丈夫痴心养猪)。

丈夫这个人很沉闷,痴心于/专心于养猪。

(五)因(材)施教、(深)造自得、盈科而进和专心致志的教学思想(名词解释/简答)(孟子)肯定感知觉是接受知识的基础,尤其重视理性的思考、内在的体认。

其教学思(想)主要概括如下:
1.因(材)施教(大纲新增)
2.(深)造自得
3.盈(科)而进
4.(专心)致志
速记口诀:孟子想材深(财神)!科专心(可专心)!。

孟子爷爷正在想财神爷,可专心了。

教师人格形象的主要内容

教师人格形象的主要内容

教师人格形象的主要内容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直接实施者,美国•克罗韦尔曾经说过,“教师是今日教育中的核心人物”。

如何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兴教之道在于师”,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的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

教师人格形象在教师素质和教学影响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教师内在精神的凝聚和外在品质的升华。

教师人格形象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人格、学术人格和品质人格。

一、道德人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有良好的师德。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道德,作风仪表,为人处世,乃至于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在教学工作中,学生不仅对教师听其言,而且观其行。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到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德。

用自己良好的品德修养、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去熏陶和感染学生,教育和规范他们的言行,才能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反之,如果教师不重视自身师德修养,在言行上表现出双重人格,那么在教育与教学管理中不足以令人信服,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学术人格教师的人格形象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

道德人格形象是为人师的软件,技术人格形象则是为人师的硬件。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三项基本职业技能,教师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及其程度是教师从事教育及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素质。

教师不仅要敬业、勤业,还要精业,教师应当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应当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以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水准和修养,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展现“学高为师”的风范和良好形象。

因此,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教师所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教学技能运用的程度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也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威信与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具备这样条件的老师不但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跟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利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成善之途”——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对当代人格塑造

“成善之途”——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对当代人格塑造

“成善之途”——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对当代人格塑造的价值意义高金鹏摘要:孟子所希冀的理想人格在孔子“君子”理想人格内核“义”的羽翼上进一步展开,以“性善端”为基石,“大丈夫”为形象的孟子理想人格,集中了“存心养性”“反求诸己”“持志养气”等修养方法,更加形象化、具象化,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理想人格,对于当下国民的人格塑造,在激发人格主体意识、加强人的道德反思与自律、培养人的气节意志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大丈夫”;孟子理想人格;人格塑造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8-0023-03对于现代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与提升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十分深远。

中国传统哲学的突出色彩就在于其人生论。

从先秦时期诸子对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奠基时起,人生论就作为中国哲学的中心部分而存在,关于人生的讨论不绝,如人生论中的人性论、义利之辨、人生理想、道德修养等等有关人的价值问题,在历代都被各个思想家青睐重视。

中国传统哲学中,孟子的人格理论对世人思想和文化观念有着显著的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与提升,对于孟子人格理论审视和吸纳不可或缺。

一、中国古代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理想人格”的建构与“成人之道”的探索,始终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道德伦理与道德实践的核心内容。

[1]“化以成人”的道德观念在先秦时期逐渐确立,即如何通过教育和修养活动使人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

教育和修养活动,其实就是今天而言的“人格塑造”的过程,即践行和操守自己所预设的“理想人格”,通过提升修养,实现对恒定的道德价值的理想追求。

从中国传统人生论的观念来看,人格塑造的基本问题主要落在了以下三个方面:“人是什么”即“人性论”;“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即“理想人格”;“如何成为这样的人”即“修养论”。

以“人性论”为起点,“理想人格”为终点,“修养论”为路径,论证了人的道德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为人的道德提供了一个内在合理的理论依据。

孟子理想人格对学生和教师的重要影响探析

孟子理想人格对学生和教师的重要影响探析

孟子理想人格对学生和教师的重要影响探析作者:王思雨来源:《成才之路》2021年第33期摘要:孟子以“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等作为修身方法,使理想人格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孟子的理想人格,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从孟子的理想人格、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与人格修养的契合、以孟子的理想人格思想涵养青少年的人格、孟子的理想人格对于教师自身素养提升的启发、现代教育体系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五方面,探讨孟子理想人格对学生和教师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理想人格;语文教学;人格塑造;应用中图分类号:G651;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3-0061-03作者简介:王思雨(1998-),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一、孟子的理想人格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认为人心有四端,从这四端引发、充扩、实践之后,才有“仁、义、礼、智”这四种确定的善出现。

因此,他一再使用“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来描写人性,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端”。

教师作为有识之士,不仅要在学术上有造诣,在品德上也要有所修养。

1.持志养气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气质要靠内在修养才得以形成,养“浩然之气”,方能成为大丈夫。

人的心中要有理想、有信念,并为此不懈奋斗。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必须将确立志向作为基础。

志气是人最重要的品格之一,是完美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志气并非人生而就有,需要在后天的环境和磨难中不断塑造。

慢慢成就大气候。

因此“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实现,首先要立志,然后通过修养不断升华。

2.动心忍性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能肩负重任的人,在面对生活中苦难的时候能够坚守本心,无惧不乱。

现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现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现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代社会正在全⾯开展德治教育,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全⾯提⾼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建设,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下⾯是⼩编给⼤家搜集整理的现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章内容。

现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

树⽴教师理论⼈格为了搞好师德建设,⾸先必须加强⾼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通过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使⼴⼤教师认识到⾼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的重任。

因此,⾼校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过硬的思想作风和⾼尚的思想品质。

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精神指导和充实⾃⼰,提⾼⾃⼰的政治素养,从政治⾼度认识当前加强⾼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树⽴教师道德的理想⼈格,就是要确⽴⼈民教师道德的理想。

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组织的教师职业道德学习是⼀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道德教育,它克服了⾃学中的不利因素。

只有在道德修养中多读教育界名⼈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思想⾏为的楷模,⼆、建⽴健全教师评价体系。

倡导科学⽤⼈机制除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外,制度建设也是⾼校师德建设⼀个不可忽视的重要⽅⾯。

加强⾼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有1套能满⾜其实现⾃⾝价值需要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励具有强⼤的促进作⽤,如晋升激励、素质激励和⽬标激励。

按照“评价科学、导向准确、激励有⼒、操作简便”的原则,⽴⾜于推动⼯作,以任期责任⽬标为主要依据,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落实学⽣对⾼校教师的评议制定,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作者认为制度建设应着眼于以下⼏个⽅⾯:1.建⽴聘任制度。

要选择知识渊博、师德⾼尚的⼈才到教师岗位,淘汰那些不合格、不称职的教师,⾰除只重学历、忽视师德的弊端,完善聘任制度,加⼤学⽣公认程度对教师升降、去留的作⽤。

新时期教师理想人格要求

新时期教师理想人格要求

新时期教师理想人格要求
王家芳
【期刊名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新时期教师理想人格要求在政治要求方面应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实践"三个代表";在道德标准方面必须具备公民的一般道德,又必须具备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智能结构方面比一般社会个体要有更高的要求;在个性特征方面要情感饱满、情商优良、外向开放、勇敢坚强;在行为规范方面要平和朴实、公正民主、端庄严谨、宽容豁达.
【总页数】6页(P90-95)
【作者】王家芳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思想理论教学部,广东,广州,5103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1.6
【相关文献】
1.教师人格和教师理想人格探析 [J], 饶异伦
2.“大丈夫”理想人格:现代教师人格修养 [J], 向可红;熊娟
3.塑造教师理想人格必须重视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 [J], 闫丽琴;宋玲者;陈丽娜
4.“两课”教师人格的作用及其人格要求 [J], 万成;付敏轩;章立冬
5.自我实现型人格是新时期的理想人格 [J], 张士才;丛大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丈夫人格

大丈夫人格

大丈夫人格
(一)肯定自我
孟子将“我”与“圣人”归为同类,且可为之,

这不能不说是其自我意识的体现,是对自我的肯定。

而自我意识正是人格的基础。“大丈夫”的自我意

识相当突出,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和作用
丈 夫
都有异乎寻常的肯定。

得志时,带领民众一同“居仁由义”,不得志

时,一个人也会“修身现于世”。无论外在的条件
பைடு நூலகம்
的 特
如何,个人的志向操守是坚定不移的。

可见“大丈夫”人格高扬自我的人格,其自我
意识和雄强的品格有别于“谦谦君子”。
大丈夫人格 一 、 大 丈 夫 人 格 的 特 点
(二)不卑不亢
孟子是“大丈夫”人格理论的首创者, 他的行为方式无疑也是“大丈夫”人格的直 接体现。批诸侯、抨人主、倡仁义、平天下 是孔子和孟子共同追求的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
任务
大丈夫人格
1. 大丈夫人格的特点 2. 大丈夫人格在历史中的传承和发扬 3. 大丈夫人格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大丈夫人格
大丈夫人格是以男子汉的阳刚之气为基 础,形成的一种以浩然之气为内在涵养的 人格。
大丈夫人格,把文人的骨气展露无遗。 它能保持自己的气节,坚持自己的主张, 无所畏惧、不屈不挠,当面对大是大非、 大善大恶的时候,往往能够挺身而出,置 自己的生命于不顾、以德抗位,甚至以身 殉道。
“立于礼”的“君子”与富贵不淫、贫 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在内在气 质和行为方式上确有明显的差别。
大丈夫人格
(三)浩然正气
浩然之气”的特点一是“至大至刚”,这是用正直培养出来的“浩然之气”的内在的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讨论 。教 师人 格是 师德 建 设 的 重要 部 分 , 现代 教 师 人格 的培 养也 显得 十分 迫切 和必要 。习总 书记 提
育非常重视伦理的教育 , 对人的精神 和道德 品质 的 培养要求严格 。教师作为有识之 士, 不 只是在学 问 上高 深 、 广博 , 在 品行 上 更 要 有 深 厚 的修 养 。“ 大 丈
第2 9 卷第5 期 2 0 1 5 年5 月
教 育 与 教 学 研 究
Ed u c a t i o n a n d Te a c h i n g Re s e a r c h
V_ 01 . 29 N O. 5 Ma y. 201 5
“ 大 丈夫 ’ ’ 理想人格 : 现 代 教 师人 格 修 养
德磨炼 , 环境 的影响和 自身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 _ 3
而慢 慢养 成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气 ” 。因此 , “ 大丈 夫 ” 人 格 的实现 , 要 以立 志 为 本 , 并 在 后 天 的 教 化 和 个 人 修 养 中 得 到 升华。
的人格魅力 的作用是 巨大 的。在师生生活中, 教师
能“ 志存高远” 。心 中要有理想、 有 目标并为此努力 奋斗 , 韬光 养 晦 , 培养 精 神 。“ 得志 , 与 民 由之 ; 不 得 志, 独行其道。 ” - 2 J 1 独 立 的道 德 意 志 是 理 想 人 格 的
构 成要素 , “ 大丈夫 ” 理想 人 格 的确 立 和 实现 必 须 从 立 志开始 。人 贵有 志气 , “ 志 气作 为完 美道 德人 格 的 重要 组成 部分 , 并非 生 而有 之 , 还 需要 经过后 天 的道
向可 红
( 重庆 师范大学

重庆

4 0 1 3 3 1 )
【 摘
要】 孟子从 “ 持志养 气” 、 “ 动 心忍性” 、 “ 存心养 性” 、 “ 反求诸 己” 四个 方面提 出了“ 大丈 夫” 理想人格 应有 的 内心修
养, 极大地丰 富了中国人 的精神世界 。通过分析发现 , 孟子 “ 大丈夫” 理 想人 格和 现代教 师人格培 养要 求有 着很 大 的契合度 , 都要 求要发挥 主观 能动性、 拥有仁爱精神 、 勤于自 我反思、 甘于躬身践履 。在 “ 大丈 夫” 理 想人 格培 养的思 想的启示 下提 出“ 志
的人格 魅 力 是 促 进 民 主、 和 谐 的师 生 关 系 的关 键 。 在 实 际教学 环境 中 , 教师作 为 主导者 , 潜 移默 化地 影 响着 学生人 格 的形 成 。正如乌 申斯 基所 言 : “ 在教 育
二要动 心忍性。孟子说 : “ 天将降大任 于斯人 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 行拂 乱其 所为 , 所 以 动 心忍 性 , 增 益其 所 不 能 。 ” 2
和。简而言之 , 即指一个人 的整体素质 。教师人格 也就是教师综合素质 , 它不只表现为教师专业 知识 的过 硬 、 教 学技 能 的娴熟 , 更重 要 的是教 师 内在 的品 德和修养。因而, 教师人格培养也就是教师内外兼
有 的综 合素 质 的提升 。“ 学高 为师 , 身正 为范 ” , 教 师
存 高远 , 终 身学习; 砥砺创 新 , 以身作则 ; 大爱润物 , 师德 高尚; 反思一 实践 , 自觉提 升” 的教师人格修养要 求。
[ 关键词】 孟子; 理想人格; 现代教师; 人格修养 【 中图分类号】 G 4 5 1 . 6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6 1 2 0 ( 2 0 1 5 ) 0 5 一 i X ) 2 3 — 0 4
有 道德 情操 ; 第三 , 要 有扎 实学识 ; 第 四, 要有仁 爱 之 心。 ” 1 这 也正 是教 师人 格 的实质体 现 。 人格 , 在心理 学 意义上 是指 : 个人 的信 念 、 兴趣 、 气质、 能力 、 意志、 情 感 和 性格 等 方 面心 理 特征 的 总
“ 肩 负得 了重 任 的人 , 首 先是 积极 主动 率先 地将 自己
工作中 , 一切都 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 。 ” 孟子“ 大丈 夫” 理想人 格

塑造成品德高尚, 知识渊博 , 心胸开阔的人。在面对 生 活 中的各种 挫 折 , 能 坚 守 自己 的 阵地 , 处变不惊 , 临危不 乱 , 做 到 自觉 自律 , 使 自己的人 格 日臻 完 善。 ” _ 4 这样 的人 有 耐 心 、 包容之心 , 还 有 坚 韧 的 意 志、 顽强的精神和高 尚的人格魅力 , 能在不断变化、 困顿的环境 中, 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
夫” 理 想人 格 内在修 养有 四点 要求 :

要持 志养气。孟子说 : “ 夫 志, 气 之帅也 ; 气,
体之充 也 。夫 志 至 焉 , 气 次 焉 。故 日 : 持其志 , 无 暴 其气 。 ” 精 神靠 内在 修 养 而得 , 养“ 浩然之气 ” , 方
出了好老师的标准 : “ 第一 , 要有理想信念 ; 第二 , 要

孟子是 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 他继承 和发扬 了孔子的思想 。他主张“ 人性善” , 认为“ 仁义 礼智信 ” 是人 所 固有 的, 而教育 的作 用是 “ 扩 充善
2 0 1 4 年 9月 9日, 习 近平 总书 记 同北 京 师 范 大
端” , 教育 的 目的是 “ 明人 伦 ” 。可 见 , 孟 子对 人 的教
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 了《 做党和人 民满意的好老 师》 的重要讲话 , 引起 了全国上下各教育部门的重视 和学习。2 0 1 4 年1 1 月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师范教育 学术分会在江苏师范 大学召开了以“ 师德建设 的理 论 与实 践 ” 为主题 的研 讨会 , 围绕师德 建设 的制 度 环 境与社会环境、 内容与途径和评估与长效机制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