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对染色体的作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rmal human male
2、染色体显带技术
(chromosome banding technique)
通过特殊处理的染色体再用Giemsa染色,
使染色体长、短臂上显出清晰的横纹。又
称G-显带
此外还有荧光显带法、C带、翻转显带法 等。
显带染色体的命名和区带定位
界标(landmark ):选择每条染色体的显 著形态特征(着丝粒、明显带、端粒)作 为界标。 区(region):位于相邻界标之间的染色 体区域。从邻近着丝粒的带作为起始,到 臂的末端为止,依次编号为1区、2区、3 区等。同一区内,由近及远,依次编该区 的带。
电离辐射对染色体的作用
Biological effects of radiation on Chromosomes
染色体的结构
Chromosome Structure
1.染色体( Chromosome ):
细胞增殖周期有丝分裂中期( mitosis metaphase)核内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丝状或 棒状小体。
无着丝粒断片( acentric fragment )
2)微小体(minute ,min)
染色体臂内发生两次断裂,形成三个片 段,两个断裂之间的片段离开原位,余下 的两个断端在断面直接相接,形成一条中 间缺失的染色体。
3)无着丝粒环( acentric ring ):
与微小体属一种畸变类型
1)稳定性畸变( Stable aberration )
染色体的位置发生改变 遗传物质、基因总数不变 不影响细胞分裂,子细胞中相对恒定 如倒位、相互易位
2)不稳定性畸变
( Unstable aberration )
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分配不均
遗传物质丢失,子细胞死亡 无着丝粒断片、微小体、无着丝粒环、
3. 人类中期细胞染色体的 形态和结构
1)着丝粒(centromere, cen):
染色体未着色或着色很浅的狭窄处,又称主缢 痕( primary constriction )。 每一条染色体都有一个着丝粒 与细胞分裂有关
短臂( short arm, p)和长臂(long arm, q) 两条染色单体,彼此称为姐妹染色单体( sister chromatids )
表示方法: 染色体号、P或q、区、带、亚带
如:1p22
13q14、1
辐射诱导的染色体畸变
Radiation-induced Chromosome Aberrations
(chromosome aberration CA):
染色体畸变
某些条件下,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发生数量或结
构上的改变
自发畸变(Spontaneous aberration):自发、随
Techniques to look at chromosome aberrations
1)经典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
2) FPG(Fluorescent Plus Giemsa;荧 光加姬姆萨)技术
FPG技术:
一种姐妹染色单体色差染色技术 5-溴脱氧尿苷(5-BrdU)
3)早熟凝集染色体(PCC)分析
着丝粒环、双着等
用于生物剂量估算的畸变指标多用的 dic或d+r,小剂量照射时用ace。用于
远后效应研究的,主要观察Sa畸变,其
中又以t是早先照射剂量估计的主要指 标。
3、染色单体型畸变
Chromatid (type) aberrations
辐射发生在细胞周期的G2期 一条染色单体(chromatid)受损
非稳定性畸变和稳定性畸变。
按结构变化形式:
末端缺失 微小体 简单的缺失 无着丝粒 着丝粒环 双着和多着 结构重建 倒位 相互易位
染色体型畸变
1)末端缺失
(Terminal deletion,del)
一条染色体的长臂或短臂的远端发生 一次断裂后,断片离开原位,导致一 个正常染色体丢失了末端区段。
Robertsonian 易位(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
7)双着丝粒体和多着丝粒体
Dicentric and polycentric
按存在时间的长短:
稳定性畸变( Stable aberration )
不稳定性畸变(Unstable aberration )
2)端粒(telomere)
每条染色体的两个末端
端粒丢失,染色体易发生重排-畸变 稳定保护染色体的作用
4. 染色体的核型(karyotype)
核型(karyotype):细胞分裂中期染色
体特征的总和,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 和形态特征等方面。
如果将成对的染色体按形状、大小依顺序 排列起来叫核型图(karyogram)
除辐射外,其他因素如病毒、环境中某 些化学物质也能诱发染色体畸变。 自发畸变的类型和辐射引起的结构改变 是相似的,只是频率很低,主要的畸变 是无着丝粒断片,双畸变很少见。
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的机制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chromosome aberration
体细胞染色体畸变可导致机体的各种疾病的发 生,包括代谢缺陷、细胞死亡、寿命缩短以及
免疫缺陷。令人关注的是畸变与肿瘤的关系。
目前认为,肿瘤细胞均有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结 构和表达的异常。 染色体畸变是肿瘤发生的原因还是结果?
辐射诱导染色体畸变的 剂量-效应关系
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aberrations and the radiation dose
如: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又称Tuner综
合症(45XO)。
染色体的数目增多表现为三体型,如 Down syndrome,为21号染色体的三体型。
性染色体三体型(二、染色体数量畸变
47XXY)可引起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
Duplication d'ADN sans mitose
三、自发畸变 (Spontaneous aberration) 人类所处的辐射环境(包括天然本底辐射 和人工辐射)。因此在未受到附加辐射的 细胞中也能见到畸变,称之为自发畸变。
根据上述假说,电离辐射引起简单缺失 是单击畸变产物.而互换畸变大多是双 击畸变产物,末端缺失和无着丝粒断片
则属于保持原先断裂状态的畸变
2、互换假说(Breakage →exchange)
这种假说认为所有的畸变都是通过互换过程而形 成的。 电离辐射引起的原发事件使得接近荷电粒子径迹 处的染色单体丝出现不稳定状态。如果由于空间 关系不能起反应就可以复原,如果同时有2个不稳 定区就相互起作用;最终彼此相互起反应形成真 正的互换过程。 互换假说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当间期核的染 色体处在螺旋状态,并形成一个圈的时候互换才 能在这个圈上进行。
人类体细胞的正常核型包括46条染色体, 可配成23对,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1对 是性染色体。每23条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 体组,所以人类体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 称为二倍体(2n)。 按照染色体的长度和着丝粒的位置以及其 他标准,将44个常染色体配对编号为1~ 22。用常规染色方法,22对常染色体分为 七个组。
染色单体(chromatid)
中期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所组成,两者在着 丝粒(centromere)部位相互结合。
按照染色体的长度和着丝粒的位置把染 色体分为四类。
1、中着丝粒(metacentric)染色体: 着丝粒在 中部或接近中部,这种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的长 度差不多。 1/2~5/8。 2、亚中着丝粒(submetacentric)染色体: 着丝 粒偏在染色体的一侧,有明显的长短臂之分。 5 /8~7/8。 3、近端着丝粒 (acrocentric)染色体:7/8以上。 4、端着丝粒(telocentric)染色体:末端。
常见类型:
1)染色单体断裂(chromatid break,ctb)
2)染色单体互换(chromatid
exchange,cte)
3)裂隙(gap)
二、染色体数量畸变
Chromosome numerical abnormality
1)多倍体(polyploid): 有两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细胞 2)非整倍体(aneuploid) 3)核内复制(endoreduplication) 两次细胞分裂之间染色体复制了两次, 得到四条姐妹染色单体
1962年Bender照射离体(in vitro)人血, 首次肯定人体细胞染色体畸变量与照射剂 量之间呈正比关系。 此后,照射哺乳动物血细胞诱发的畸变量 与离体照射所得结果近似。 由此提出利用染色体畸变分析可作为生物 剂量计(biodosimetry)估算事故情况时人 员所受的辐射剂量。
1.常用的染色体畸变分析方法
1)非显带染色体的核型
其重要的形态特征是其着丝粒的位置和 相对长度,是鉴别非显带染色体的主要
依据。
描述着丝粒的位置的参数: 1、染色体的臂率:p/q 2、着丝粒指数:p/(p+q)×100%
非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
两个原则 1、人类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按长度递减 2、着丝粒的位置
人类染色体核型一般特征
机地发生(正常生活或环境因素);无着丝粒:
0.5%;双着:0.05%。
诱发畸变( Induced aberration ):物理、化学 or 生物诱变剂
一、染色体结构畸变 ( Structural aberration)
1、畸变与细胞周期之间的关系
染色体型畸变 G1 S或G2
畸变
chromosome (type) aberrations
PCC(premature chromosome condensation):分裂中期的细胞和间
染色单体型畸变
chromatid (type) aberrations
2、染色体型畸变
chromosome (type) aberrations
细胞处于G0期或G1期受到照射,这时染色体 尚未复制,是单根染色体丝被击断,经S期复 制后,在分裂中期见到的是两条单体在同一 按畸变在体内的转归分为:
部位显示有变化,因此导致的是染色体型畸变。
一、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的机制
1、断裂-重接假说(Breakage →linkage)
这是一种经典假说,认为畸变的形成是当一个 电离粒子通过间期核染色体的结构或经过染色 体附近的时候,引起染色体直接或间接的断裂, 断裂后的染色体可以有三种结局。
愈合:重新连接成原来状态。 重接:与其他断裂连接形成新的重接产物。 游离:断裂产物以游离状存在。
断裂点之间距离较大
两个断点之间重接形成一对空心圆
4)着丝粒环( Centric ring)
断裂发生在长、短臂 含着丝粒的片段两端重接成环状。
两个无着丝粒片段连接成断片
5)倒位(Inversion)
一条染色体两次断裂,形成上、中、下 三个片段 中段上下颠倒,与上下两段相接
•臂间倒位( Pericentric Inversion):断裂发生在
3、染色体畸变形成的分子机制
DNA的断裂与修复
二、染色体畸变的生物学意义
1、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对后代可
造成严重后果
如:男性睾丸接受不同剂量的X线照射可 诱发精原细胞易位,剂量越大易位率越高。 人类某些常染色体的部分丢失,除导致子 代身体和智力的严重缺陷,通常是致命的。
2、体细胞中的有基因-储存、传递遗传信息,调控 细胞分化、发育的作用。 增殖间期,松散无定形-染色质(chromatin )
2. 染色体的构成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hromosome)
DNA+蛋白质(组蛋白、非组蛋白)+少量 RNA。
高度重复性DNA集中于着丝粒区和端粒区, 无遗传信息,不进行转录。 中度重复DNA分布于副缢痕区和非重复性 DNA之间的区域,转录rRNA,tRNA 非重复区DNA代表结构基因
着丝粒两侧
•臂内倒位( Paracentric Inversion):断裂发生
在着丝粒一侧
6)相互易位(Translocation)
两条染色体各发生一处断裂,交换片段,形
成两个重排染色体( rearrangement
chromosomes)
• 相互易位(
•
Reciprocal translo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