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湖北省十堰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湖北省十堰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
乡土社会呢?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那么“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
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
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传统。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口流动很小,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
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
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于是“言必尧舜”。
像这一类的传统,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
“礼”字本来是从示从豊。
示是指一种仪式,豊是一种祭器。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
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
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象是人们的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其实自动的说法不确,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
孔子师徒用“克”字、用“事”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
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中的问题为前提。
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
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
1.下列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可以说是一个“无法”的社会,也是礼治的社会。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规范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只用法来维持社会秩序。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的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乡土社会的秩序完全是由礼来维持的,因为乡土社会的确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一个前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通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并由此发端“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
B.第二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从历史现实两个维度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法治的社会还是人治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秩序都要靠人来执行,要靠某种力量来维持。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也是行为规范,不同于法的是维持礼的规范的力量在传统。
C.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无法无天”的社会,因为礼的规范而有秩序。
D.乡土礼治可视为通常所谓人治,且不易引起误解,只是礼治社会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出现。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特点对比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
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莱特、麦克
白、李尔王、奥赛罗。
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旋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做一体看待的。
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
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
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
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
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莱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嫉性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
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有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冤枉的故事,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
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
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的坚毅反抗精神。
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
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
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
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中供人嘲弄。
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
关汉卿的人物之所以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及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
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
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
莎士比亚则相反。
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
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4.下列对“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形成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传统。
B.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与中国戏曲中不同角色用不同脸谱作标志的方法有关。
C.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的特点。
D.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有其深刻的中国戏曲角色脸谱处理的背景原因。
5.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对造成戏剧人物命运原因的认识有所不同。
下面与之有关的解说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人物悲剧的客观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表现人物悲剧的主观性。
B.关汉卿戏剧中的人物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社会原因所致,而莎士比亚剧中人物陷入悲剧则是自身原因所致。
C.关汉卿戏剧往往安排一系列来自社会环境方面的病态恶行造成主人公的悲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没有此类刻意的安排。
D.关汉卿的戏剧反映了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而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而具有宿命论色彩。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部悲剧虽然中心人物分别是一对情侣,但仍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法。
B.莎士比亚戏剧中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同时又是人类性格共有的缺陷,人物形象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C.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主人公窦娥的悲剧,既是社会对底层百姓压迫欺凌所致,也是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所致。
D.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人物设置上,使用了相同的手法;而对于戏剧人物的描绘,无论是剧中主人公身份还是造成人物命运原因的揭示,都各不相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1)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
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2)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
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
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
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3)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
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
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4)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
一次,我去看她。
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
在山石
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
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
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5)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
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
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
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
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
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
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
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6)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
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
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
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7)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
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8)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9)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
你也会看见的。
”
(10)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11)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
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12)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13)她完全沉酒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
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美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
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
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
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14)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7. 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
(1)
(2)
8. 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9. 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
(不超过10个字)
10. 文中反复写乌米的歌声,有哪些作用?
11. 《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
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王(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B.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C.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称谓,妇人对丈夫的尊称;特指孔子;后世亦沿称老师为夫子。
这里用第一个意义。
B. “不敏”不明达,不敏捷。
《国语•晋语二》:“款也不才,寡智不敏,不能教导,以至于死。
”此处用作谦词。
C. “庠序”指古代的贵族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设庠序以化于邑,学子愤慨于庠序。
商朝曰庠,周
D. “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敬爱兄长。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1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用“士”与“民”无恒产进行对比,论证制民之产的重要。
B. 有恒产才有恒心,所以要先足衣食后治礼仪。
这就是《管子•牧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道理。
C. 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家畜及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
D. 最后一段几乎与孟子在梁惠王那里所展示的一样,从中可以体会到他为救世济民而不辞辛劳,周游列国推行仁政积极入世的精神。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太白峰①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②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③。
愿乘泠风④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⑤去,何时复更还?
[注]①本诗作于由于权贵排斥,李白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背景下。
②太白: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
③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
④泠风:和风,清风。
⑤武功:地名,一说山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
16.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道,诗人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
既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又照应了诗题。
B.三四句与《蜀道难》中“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都是从正面实写太白山的险峻雄奇。
C.五到八句想象奇特。
诗人想象自己乘着清风自由轻快地飘飞于云间;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仿佛明月
D.诗中两个“太白”,前者是山峰名,后者是星宿名,诗人运用相关联想,登太白峰而见太白星,极富情趣。
17.诗歌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全诗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引用《齐谐》中的语句表现大鹏一飞冲天的磅礴气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述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与《道德经》中的“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都是强调从善改恶。
(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面一首小诗由臧克家先生创作于1932年。
臧克家的诗歌少有直白灼热的呼号,更强调炼意炼字,注重意象的精致营造。
请任选一意象对这首诗歌进行点评。
洋车夫
臧克家
一片风啸湍激在林梢,
雨从他鼻尖上大起来了,
车上一盏可怜的小灯,
照不破四周的黑影。
他的心是个古怪的谜,
这样的风雨全不在意,
呆着像一只水淋鸡,
夜深了,还等什么呢?
(选自《臧克家诗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是江城中学“金秋读书会”活动筹委会发给某著名作家的邀请函正文,其中有五处不得体或不简明,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第五届“金秋读书会”将于2018年11月25日——30日举行,您是贵校杰出校友,我们荣幸地向您发出邀请,恭请您拔冗为广大莘莘学子作一次文学讲座。
您现在是蜚声中外的著名作家,日理万机,但我们仍十分期盼您的到来。
(1) ______ ;(2)_______;(3) _______;(4)________;(5)_________ .
四、写作(60分)
21.作文。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
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
A项,指代不明。
据第1段“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可知作者指明了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而“这”指代不明。
B项,观点片面。
据第1段“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那么‘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和第2段“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礼)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可知礼和法都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说“只用法来维持社会秩序”错。
D项,说法绝对和强加因果。
说“乡土社会的秩序完全是由礼来维持的”文中无据,文中只出现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中的问题为前提。
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这样的说法,既然无据,原文也就无此因果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误解引用。
据第3段,引用孔子的话旨在论证“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故选C。
【3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