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宫明娥
【摘要】从内蒙古查明有色金属的主要特点和找矿潜力等诸多方面入手,分析了自治区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优势:①生产能力不断扩大;②装备水平不断提高;③资源保障能力大幅提升;④核心企业迅速成长.同时也指出了有色金属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①产业结构不合理;②环境承载力有限;③水资源贫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4点政策建议:①优化有色金属产业布局;②合理配置资源,完善产品结构;③创新制度,推动大型有色金属矿业企业成长;④培养人才队伍,推动科技创新.【期刊名称】《中国矿业》
【年(卷),期】2016(025)006
【总页数】5页(P54-57,71)
【关键词】内蒙古;有色金属;发展现状;建议
【作者】宫明娥
【作者单位】内蒙古地质调查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07.1
内蒙古自治区是21世纪以来经济总量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曾连续8年GDP增长全国第一。
经过十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内蒙古经济总量大幅提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从农牧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历史性转变。
这种历史性转变,得益于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得益于资源转化战略的推进。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自治
区在充分分析主客观条件后,提出了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重要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的战略定位。
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如何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结构和产业运行质量,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本文从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入手分析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做强做大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对策。
1.1 查明资源的主要特点
1)资源储量多数居全国前列。
内蒙古有色金属发现和查明储量的矿种多,储量大。
其中:铜、铅、锌、锡、钼等大宗有色金属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均居全国前列。
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底,内蒙古铜金属保有资源储量763.78万t,居全国第5位;铅金属保有资源储量1397.49万t,居全国第1位;锌金属保有资源储量2753.00万t,居全国第1位;钨金属保有资源储量27.77万t,居全国第10位;锡金属
保有资源储量38.52万t,居全国第5位;钼金属保有资源储量506.10万t,居
全国第2位[1]。
2)矿产地分布广且相对集中。
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现有大型有色金属矿产地19个,中型有色金属矿产地73个,小型有色金属矿产地712个。
其中铜、铅、锌、镍、钨、锡、钼资源分布于全区12个盟市。
从目前保有资源储量看,有色金属矿产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于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巴彦淖尔市和锡林郭勒盟四个盟市。
上述四个盟市铜金属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区总量的88%;铅金属保有资源储
量占全区总量的88%;锌金属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区总量的92%。
3)保有储量集中于大中型矿床。
截至2014年底,内蒙古有色金属铜、铅、锌、镍、钨、钼六个矿种,探明矿床631个,其中大中型矿床83个,占探明矿床总数的13.15%。
六个矿种631处矿产地保有资源储量5464万t,其中83个大中型矿床保有资源储量4016万t,占六个矿种保有资源储量总量的74%。
特别是铜、铅、
锌、钼四个优势矿种,其中6%的大中型铜矿的保有资源储量占全部铜矿保有资源储量的65%;6%的大中型铅矿的保有资源储量占全部铅矿保有资源储量的62%;13%的大中型锌矿保有资源储量占全部锌矿保有资源储量的82%,28%的大中型
钼矿的保有资源储量占全部钼矿保有资源储量的86%。
4)共伴生矿多,单一矿少,且品位相对较低。
据统计,全区804个有色金属矿床,有32%是共伴生矿,铜矿伴生有钼和锌,铅锌矿伴生有铁、金、银等,选矿回收
难度较大。
全区铜矿平均品位0.31%,钼矿的平均品位0.08%,铅锌矿的平均品
位4%,低于国内平均品位,市场竞争受到一定影响。
1.2 有色金属找矿潜力巨大
1)成矿条件优越,找矿回旋余地大。
内蒙古118.3万km2的区域范围内,经历了漫长而多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具有优越的地质成矿条件。
根据区域地质构造环境、矿床的空间展布和成矿时代特点,全区分属8个Ⅲ级成矿带。
这些成矿区带,已
发现众多大中型有色金属矿床,大部分地区铜、铅、锌、钼地球化学块体发育,许多综合异常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是寻找火山热液型、次火山岩型和斑岩型铜、钼、铅、锌、镍、钨等有色金属矿床极为有利的地区[2]。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显示,内
蒙古24个铜矿预测工作区中,除目前探明的资源储量外,尚有预测铜资源总量1235.4万t;18个铅锌矿预测工作区,除已探明的资源储量外,预测铅资源总量1358.4万t,锌资源总量3400.3万t;16个钼矿预测工作区,除已探明的资源储量外,尚有预测钼资源总量823.0万t;10个镍矿预测工作区,除已探明的资源
储量外,尚有预测镍资源总量60.8万t;5个钨矿预测工作区,除已探明的资源储量外,尚有预测钨资源总量41.9万t。
2)地勘市场旺盛,风险勘查活跃。
内蒙古优越的地质成矿条件和突出的地质找矿成果,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地质勘查和资源开发企业,进入该地区从事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活动。
截至2014年底,全区各类在期的探矿权4053个,登记勘查面积
11.86万km2,其中有色金属探矿权2012个,占全部在期探矿权总数的49.64%,登记勘查面积4.83万km2,占全部登记勘查面积的40.72%[3]。
在全国地勘市场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2014年非油气地勘投入仍达到48.60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找矿成果十分突出,2014年全区新增铜金属量18.20万t、铅金属量
59.25万t、锌金属量95.76万t、钼金属量46.64万t,并发现有进一步工作前景的有色金属矿产地20余处[4]。
3)地勘程度相对较低,找矿潜力巨大。
内蒙古自治区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大多
在20世纪60~70年代完成,受当时地质理论和技术手段的限制,资料相对陈旧;1∶5万区域地质调查共完成320幅,面积10.70万km2,仅占全区总面积的
9.07%,远低于全国平水平。
有色金属勘查评价程度较低,多处于普查、预查阶段,详查和勘探所占比重较低,特别是西部地区,仍有大面积空白区,未做过任何地质工作。
工作地区的勘查深度大都在300m以上,深部找矿潜力十分巨大。
2.1 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优势
1)生产能力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借助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东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有色金属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探、采、选、冶、加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以资源集中区为依托,构建起广泛而相对集中的产业空间布局,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10种有色金属产量已达260多万t,是2000年的14倍,占全国10种有色金属
总产量的7%左右,全国排名从2000年的第16位提升到2014年的第6位;规
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达2100多亿元,是2000年的62倍,占全国规模以
上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的6%左右,从2000年的全国第20位提升到第6位;实
现利税200多亿元,占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利税总额的10%左右,位居全国第3位[5]。
2)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的实施,除
新建投产了一批有色金属生产加工项目外,对原有的有色金属生产加工重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全区有色金属产业的采选冶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
新建有色金属矿山企业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诸如中国黄金集团乌山铜钼矿、驰宏锌锗甲乌拉铅锌矿、紫金矿业三贵口铅锌矿等大型有色金属矿山企业,普遍实现了规模化、信息化和自动化,其采用的先进工艺流程和技术装备正在产生明显的示范效应[6]。
骨干冶炼企业的关键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
也显著提升,其采用的富氧底吹炉、湿法冶炼工艺等关键技术均实现了节能、高效和减排的目标,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3)资源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从2005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从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全面推进“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累计投入110多亿元,统筹安排了2000多个地质调查与评
价项目,在提高基础地质工作程度的同时,也带动了大量社会资金的跟进,进一步繁荣了地质找矿市场。
自治区地质勘查主管部门围绕八大成矿区带,遵循地质找矿规律,不断创新地质勘查的体制和机制,发现并评价了一批重要的矿产地,加强了老矿山外围和深部地质勘查工作,提高了资源储量级别,增加了有色金属的保有储量,为全区打造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奠定了坚实的资源保障基础。
4)核心企业迅速成长。
内蒙古自治区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通过引进国内知名企业等战略投资者对地方特色企业进行控股和参股,地方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关联企业等方式,形成了以央企控股企业、内蒙古矿业集团和本地上市公司三大板块为主的企业集群。
这些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加强。
在产业规模扩张、技术进步、综合利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各个方面的龙头带动作用逐步显现,推动了自治区资源整合、采选业集约化发展和矿业秩序的改善,推动了自治区有色金属行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一大批国内优秀矿山企业入驻内蒙古,加快了矿山和冶炼厂的快速投产,推动了采选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推动了先进技术的推广
和应用。
通过融合改造,内蒙古具有先进技术装备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矿山企业正在迅速成长,并逐步成为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2.2 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产业结构不合理。
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目前面临的问题仍然很突出,集中表现为:一是采选业集中度低,2014年全区共有76家规模以
上的铅锌采选企业,共生产铅锌精矿150万t,每个企业年平均生产铅锌精矿
1.97万t,其中年平均生产铅锌精矿超过1万t的企业仅有15家。
二是产业匹配能力弱,2014年全区生产铜精矿含铜产量10万t,粗铜产量30万t,原料自给
率仅为33%,不足部分主要依赖进口,由于原料供应不足,铜粗炼产能利用率比
较低,仅为60%左右[7]。
三是产业链条短,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的主导产品仍然是精矿和初级冶炼产品,深加工产品少。
铜产业基本以采矿-选矿-制酸的产业链为主,铜深加工产品产量不大,尤其是高端加工材料很少,不具全国竞争力。
铅锌产业以采矿-选矿-冶炼的产业链为主,综合回收率低,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条短。
2)环境承载力有限。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呈现出“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良好态势,但生态脆弱的基本面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2.5%,其中重度和极重度脆弱
区域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6.7%,环境承载力极为有限[8]。
国家功能区的调整和生
态红线的划定,对有色金属产业布局的约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大部分地区存在着有色金属开采与森林保护、草原保护、生态保护如何取舍的矛盾[9]。
3)水资源贫乏。
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且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因为河流少,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降雨量多少对当年工业用水影响很大。
另外,内蒙古目前用水结构不合理,农牧业用水占社会用水总量的77%,比全国平均水平
高15%;工业用水仅占社会用水总量的1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
由于有色
金属工业50%以上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开始显现,有相当
多的企业生活用水受控,生产用水紧张,特别是春夏,采选企业普遍供水不足,开工率较低;部分地区地表水稀缺,采选企业靠积累雨水保障生产,以水定产的局面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有效改变[10]。
1)优化有色金属产业布局。
针对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采选业集中度低、产业匹配能力弱和产业链条短的现状,要采取措施改善现有产业布局,提高企业尤其是冶炼加工企业的集中度,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在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正确处理好存量产能的整合重组和增量产能的布局选择。
对于现有企业,要坚持公平竞争、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主要依靠市场经济手段和必要的政府引导,促使企业尤其是冶炼加工企业逐步向产业基地内的工业园区搬迁聚集,进而推动现有有色金属产业布局优化。
对于新上项目,要严格按照冶炼加工集中、采选依据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功能区的原则要求,因地制宜,在充分考虑生态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采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使新建企业向相应的产业基地聚集。
通过5~10年的努力,在有效提高有色金属采选业集中度的同时,
打造赤峰、巴彦淖尔和呼伦贝尔三个产业匹套、规模适度、技术领先、体制完善的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
2)合理配置资源,完善产品结构。
在系统分析现有有色金属采矿权权属、股权结构、矿区位置、资源禀赋、采矿规模等诸多要素的基础上,制订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按照建设绿色矿山的标准和一个矿区一个开发主体的要求,对现有有色金属开采企业进行整合。
政府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切实承担起推动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重任,保证整合重组规划的顺利实施。
要处理好既得利益企业和集团公司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本土企业与外来企业的关系,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采取招标的方式,对优势企业优先配置探矿权,通过整合重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有色金属产业的健康发展。
要结合当前有
色金属生产加工企业的产业发展现状,特别是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产业产品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对铜产业要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发展铜精深加工产品,丰富铜材产品种类,提高铜加工产品的附加值[11]。
对于铅锌钼产业要根据市场需要和运输半径,适度发展锌合金产品,并根据东北和华北地区铅酸蓄电池生产比较少的特点,配套发展铅酸蓄电池。
通过产业产品结构的完善,进一步发挥其比较优势,提高产业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
3)创新制度,推动大型有色金属矿业企业的成长。
内蒙古现有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和加工企业较多,尤其是中小企业过多,且企业性质复杂。
既有中央大型企业集团,又有地方国有企业,既有民营企业,也有合资企业。
体现出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生产组织结构不合理等特点,缺乏应有的专业分工和协作,尚未形成有效的集群机体。
为了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有色金属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应根据有色金属资源和市场分布特点,通过兼并、联合、参股等方式,推动资产重组、资源整合,着力培育跨地区、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组建与发展大型有色金属企业集团,是融转机建制、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资产运营效益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发展壮大有色金属产业的战略举措。
除通过市场主体以市场的方式推进外,当地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给以引导和支持,要创新制度,为大型矿业集团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该管的要科学管理,决不缺位,不该管的要依法放权,决不越位。
力争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市场主体的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大型有色金属矿业集团。
4)培养人才队伍,推动科技创新。
根据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要求,培养吸引多层次的人才,构建包括企业家、产业规划人才、信息化人才、研发人才、销售人才、技术工人等人才体系。
以满足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要切实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制定规划重点培养一支精通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够适应国内外竞争需要的高层次企业家队伍。
政府部门要完善和建立
企业家队伍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通过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功能,形成政府、社会和企业相互补充、共同努力的局面,推动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顺利进行,营造企业家队伍成长的良好氛围[12]。
要围绕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矿产资源勘查、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材料制造等领域,加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地质找矿创新能力。
加大重大找矿疑难问题科技攻关力度,积极引进和推广高新技术,加强地质科技创新体制建设。
重点发展有色金属难采、难选矿开发技术,加强技术创新,优化冶炼工艺流程,提高多元化原料特别是二次物料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