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法物擦擦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传法物擦擦详解
1-擦擦
在藏传佛教中,擦擦是无数璀璨艺术瑰宝中的一朵奇葩。
它是广大僧俗信
众寄托自己心愿的圣物,被普遍供奉于神山、神殿、寺庙旁,或者江河湖泊之中,也有的供奉在大路中央或者交叉路口。
人们为了存放擦擦方便,还专门修
建了一种叫擦康的建筑。
还有的擦擦要按着宗教仪轨装藏于大佛像的体内、佛
塔里;还有的擦擦为人们随身携带,当护身符。
总之,擦擦和玛尼石、经幡等一起,被人们当作祈祷人生的重要途径。
是世界人文宝库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
部分
擦擦一词的发音来自梵语,其意是指泥制小佛像。
就其质地而言,一般讲,擦擦都是用泥土制作的,土质越好,制出的擦擦的质量就越高。
制作擦擦前,
必须先准备好凹型模具,这些模具有铜质的,也有铁质的或者木质的,由于要
制作的擦擦各式各样,模具也呈千姿百态。
制作擦擦时,只需将湿泥巴填入模
具中制出泥坯,晾干后即是擦擦。
但是这些泥制擦擦并不结实,一般制好泥坯
后还要经过烧制,使小泥佛变成小陶佛,这样,擦擦就变得即结实又美观了。
除了原色的擦擦外,也有彩色的擦擦,如黑色、红色、蓝色,也有将泥擦擦外
表绘以彩画的彩色擦擦,使擦擦更显丰富多彩。
由于地域的区别,其制作材料
和制作工艺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熟悉的人只要看擦擦的土质、烧制程度、
外观形状、颜色等,即可分辨出这是哪里制作的擦擦。
泥土是制作擦擦的基本材料,并不是唯一的材料,也有混以其他比较贵重
材料的,如金、银、珍珠、玛瑙、珊瑚、砗磲,蜜蜡,名贵药物,大师体液等,这样的擦擦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擦擦还因其制作者的不同,造像粉本的区别,
存世量大小的不同也决定它品质和意义的差异。
擦擦历史一般认为从公元七至九世纪开始至今。
其中经历了一个漫长演化
过程。
因其材质易取,制作条件约束较小,从古至今遗留下了不少的文化艺术
精品,尤其是明清时期制作的普通擦擦,存世量相对还是很大的,这些擦擦为
民族宗教宗教文化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毕竟因为其存世量相对较大,并且工艺精致,材质考究,宗教意义殊胜者又相对较少,目前收藏价值并不大。
下面先将擦擦得种类做一简介描述,以便读者区分。
一、泥擦。
一般用最普通的泥巴制成,古往今来,各大教派,各大寺庙都
有制作大量的泥擦。
用于装藏佛像,佛塔,或者存放于专门修建得擦康内,也
有个人制作大量的普通泥擦,为家人消灾驱祸,此类泥擦以素泥为多,也有信
徒选用每年首次新收的粮食,在制作擦擦时,在擦擦后背嵌入一颗或者几颗青
稞作为礼佛谢恩之用。
在古老的擦擦中,普通泥擦尚属于存世量相对较多的一种。
除罕见品或属于"名擦"的泥擦以外,绝大多数泥擦其价值相对较低。
二、骨擦。
骨灰混合泥土制成,因其成份掺入骨灰而得名。
西藏丧葬方式
有火葬,土葬,天葬,水葬,塔葬等。
火葬后将骨灰和泥土混制印制的擦擦为
骨擦,比重小于泥擦。
此种"骨擦"也较泥擦为少,传世者相对更少,多数出土
自塔腹。
艺术、收藏价值较一般泥擦高,有一定文物价值。
【如何区别一般人
骨灰所制骨擦和活佛骨灰所制骨擦--一般人骨灰所做骨擦会印制一些佛塔类的
擦擦,或者印制一些金刚萨埵和不动佛等以减轻在世时的罪孽,加持之后一般
放在清静之地使之积德,而圆寂后的高僧大德骨灰所制骨擦一般会印制一些佛
像类的擦擦如文殊菩萨,度母,释迦摩尼,大威德金刚等】
三、布擦【又名懂擦,】。
据藏传佛教仪轨,历代达赖喇嘛、班禅大师及
少数大活佛圆寂实行塔葬,此为藏地最高级葬礼。
塔葬之先,须将大师法体用
盐巴、藏红花等珍贵药品进行脱水处理,方可塑成金身,安放于金、银灵塔塔
瓶之内,供万世瞻仰。
此种灵塔在布达拉宫塔殿内有八座,供奉着八位达赖(五、七至十三世达赖)的法体。
扎什伦布寺的灵塔内供奉着五至十世班禅的法体。
将脱水处理出的大师体液混合泥土制成的擦擦称为"布擦"。
藏语"布"意为法体。
据藏地传说,身带布擦,无论人处何方可医百病,可避邪恶,可得平安,甚至
刀枪不入。
因此信徒认为布擦做护身符,挂在身上,可得佛法护佑,以避邪恶。
东嘎·洛桑赤列大活佛还认为,正挂大师布擦于前胸,不离方寸,意与大师心
心相印。
这些浸透着活佛血水的盐巴、藏药制成的擦擦就是无价之宝。
当年十
世班禅大师的法体在保存时,就制成了近百个这样的擦擦。
因为,在广大信徒
们心中,这种高贵而神圣的擦擦,可以包医百病,可以祛除一切邪恶。
四、药擦与特制七宝擦擦,传世品中尚有数量极微的"药擦"和一些特制的
佛教七宝擦擦。
以多种名贵藏药为原料,依藏医药工艺流程、宗教仪轨,精炼
压制成型并可服用医病的擦擦,因其原料为藏药(或有藏药成份的药泥)而取名"药擦"。
在制作时阿嘎土中掺入藏传佛教七宝金、银、珍珠、玛瑙、珊瑚、蜜蜡,砗磲并选用精良模具所印制的混合材质七宝擦擦存世量也极少,这种擦擦当时
一般由个别寺院或者地位较高的人出资制作,制作数量有限,由大德高僧加持
开光,对佩戴者得地位也有较高的限制,一般民众拥有此类擦擦的极少。
五、名擦。
类似"名书"、"名作",因出自名人、名家之手而得名,故将达赖、班禅大师等大活佛、知名人士亲手制作的擦擦分类作"名擦"。
此种名擦背
面几乎都工整钤盖有大师本人的印鉴痕蜕、指纹或标记,名擦多由特制精工的
擦模制成,工艺细致非凡,材质考究,又经大师亲手制作,注入圣力,在信徒
的心中也有很巨大得宗教意义,收藏价值也颇高,【名擦题材一般佛像居多,
制作名擦得班禅达赖大师一般会制作不同题材的好几款,发放给信徒,高僧和
各大寺院,在名擦中有两个特别的种类需要另述,就是"班青准堆"和"玛依护法"这两款擦擦都由特制的图案制成,分别代表着班禅大师与达赖喇嘛的最高权力,两种图案分别为班禅和达赖个人所有,他人不得印制,属于名擦中级别最高的
擦擦,并且尺寸小巧,为特制的护身擦擦,保护佩戴者的身体和心灵不受业力
侵害。
班青准堆为班禅大师亲制,代表图案为金刚灭蛇,玛依护法为达赖喇嘛
亲制,一套两枚,分别为牛背金刚和大威德金刚护法,大威德金刚护法背后有
达赖喇嘛金汁亲书的铭文,这两种擦擦制作量相对其他名擦更少,是珍贵的佛
教艺术珍品!
六世班禅亲制大黑天,背后为班禅海螺印
十世班禅大师亲制释迦佛,药泥制作,精美绝伦!
下一系列图为名擦中级别最高的两种,历代班禅大师制作的"班青准堆"和
达赖喇嘛制作的"玛依护法"。
为个人专属图案所制,分别代表最高权力与法力。
六,其他意形擦擦。
在寺庙或者转经路上,偶尔可以看见一些信徒蹲在河
边或者池塘边手拿着一个或者多个擦抹不停在水里泡,他们正是在水里印制擦擦,将其称之为水擦。
除此之外,有的地方也有打火擦的习惯,即用擦模不停
的在燃烧火焰之上反复扣压。
意为将火焰作为材料印制擦擦。
此为火擦,有的
信徒把一个或者几个擦模拴在转经筒上转动,意为随着经筒的转动可在风中印
制擦擦,谓之风擦,可谓无才不用,行为有些像我们今天得行为艺术,藏族人
认为,人得身体由土火水风四大元素构成,因此制作擦擦的材料也与之相关联。
总的说来,擦擦作为一种佛教微型雕塑,在藏传佛教中沟通"人与神"之间
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纽带与媒介作用,藏区有的擦擦供于荒山野洞之中,有的
供于佛像佛塔内,有的供于寺庙得殿堂之内,甚至有的用玲珑绸缎包裹起来供
于金制或银制的精美嘎乌之内,同样题材的擦擦供奉形势的区别主要取决于印
制材料的区别和印制者身份的高低,以及是否受过大德高僧加持有关,这一点,对于佛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也是擦擦作为佛教用品宗教观与价值观的体现。
因此,作为"佛教用品",一件擦擦的珍贵与否并不在于他年代是否悠久,
或者题材多么少见,人们更多的是在乎他无可估量的宗教意义。
那些普通的泥
质擦擦,他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上,收藏价值和宗教价值与布擦,
名擦,药擦等珍贵擦擦相较不可同日而语。
--
各类擦擦特征简述
1---泥擦。
泥质有白色,红色,青灰色黑色等,相对其他材质比重较重。
2---骨擦,相对同体积泥擦质地较轻,常见为灰黄色。
一般分为大师骨擦
与普通人骨擦。
3---药擦,藏药制成,或者药泥制成,遇疾病可食用。
纯药常见为青黑色
较多,药泥制有白色,砖红色。
闻有药味。
4---七宝擦擦,七宝中除了金银其他材质磨成粉后掺入泥土均不明显,所
以主要特征为通体布满金粉和银粉,闪闪发光,擦擦通体金银清晰可见。
造型
精美。
5---名擦,背后均有大师个人印鉴痕蜕、指纹或标记。
或者藏文"擦"字。
模具特制,造型精美。
造像粉本质地优良。
6---班青准堆和玛依护法,代表图片分别为金刚灭蛇和牛背金刚。
7---布擦。
因为制作成分含有大量盐分和药物,擦擦制作好放置一段时间
之后会有盐分结晶于表面之上舌舔有咸味。
一般与之配套的还有大师衣袍僧帽。
结晶后表面较为粗糙。
注释:
《西藏考古》西藏人民出版社向红笳译意大利G·杜其著
《雅隆史》西藏人民出版社释迦仁青黛著【汉译本】
《西藏脱模泥塑》上海人民出版社张鹰著
《藏传佛教模制泥佛像》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刘栋著
《喇嘛庙-佛的世界》金坤著
《西藏神佛世界人文艺术》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桑丹著西藏擦擦艺术特征
与在民间文化中的功能和作用
作者:张鹰来源:西藏文化网
【作者系西藏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擦擦是一种用范模脱制的小泥佛、小佛塔,我将其称为脱模泥塑。
擦擦一
般用泥土脱制,有的烧制成陶,也有用药物、骨灰、铅铁等脱模而成。
擦擦的
大小不等,常见的高度约3-10厘米左右,最小的高仅1厘米,最大的高有40
厘米之多。
擦擦的形状有圆有方,有半圆,有上圆下方,也有相似于佛冠状的。
擦擦的内容除各种各样的佛塔、经咒之外,还有佛祖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度母、本尊护法、高僧大德等。
凡藏传佛教的各种神嗣与尊者几乎都有相应的擦擦,所以说擦擦在西藏可称是微缩的神佛世界。
由此说来擦擦是一种宗教圣物。
擦擦在西藏的历史约有1000年之久,遍布西藏各地及四川、甘肃、青海、云南藏区。
并随佛教传入内蒙和内地其他地区。
现在西藏擦擦主要流传在民间,为宗教信仰之物,是西藏民间艺术的代表
作之一,常与玛尼石、风马旗形影不离。
在西藏,一切文化(包括民间文化)都
与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是西藏文化艺术的特性。
西藏擦擦的历史与发展
关于擦擦的历史,意大利藏学家G?杜齐在《西藏考古》一书中说到:"擦擦
起源于印度古代及中世纪中部和北部方言中的一个词汇,与塔有密切关系","
在塔内存放擦擦的习俗起源于印度的石板塔肚存放圣物的风俗习惯。
"由此说来擦擦的产生是因为建造佛塔的需要,佛教思想认为,佛塔意为"佛身"的再生,
或者象征佛的灵魂、训教等。
只有在佛塔肚内填充擦擦等圣物,这样佛塔方可
具有灵气。
关于擦擦传入西藏的时间说法不一,有专家认为公元4世纪随佛教一起传
入西藏,也有不少专家认为是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
但据我多年来掌握的资料
以及众多擦擦收藏界朋友提供的信息表明,到目前还没有发现佛教后弘期以前
西藏就有擦擦存在的任何形迹。
我的一个藏族朋友也曾拿给我几个擦擦,说是
土蕃时期的,我经仔细辨认,明显晚于古格时期,与他所说的时间实在差之甚远。
至于擦擦真正传于何时,还有待挖掘考证。
就我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我认为
擦擦真正传入西藏的时间应定位在公元10世纪比较合适,为了便于更清楚地了解擦擦在西藏的发展过程,我将其大概分为4个时期。
第一时期(公元10至11世纪),可称传入期。
这一时期的擦擦主要出自阿
里扎达。
阿里是对西藏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地方,也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
祥地,古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在这里讲经说法时大量建造佛塔,从现今托林寺,古格附近成片的佛塔遗址可以想象得出当时佛塔林立的壮观场景,而且每个塔
内都装藏着数以万计的擦擦。
有专家说擦擦传入西藏与阿底峡有直接关系,这
是无可非议的。
这一时期擦擦的最大特点都是高僧大德亲手脱制,其显著的特
点是每个擦擦的背面都有手印,表明这类擦擦均是在手掌中脱制。
后来历代高
僧也仿效这种做法,但为了简便只是在背面盖有指印。
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意
味着将大师们的法力直接注入到泥胎之中,只有如此擦擦才有生命、有灵魂、
才能显示佛塔(佛身)的灵气,才具有传播佛教意境的最佳效果。
可想而知当年
有多少僧侣参与了擦擦的制作,工程之大,场面之壮观让人难以想象。
后来阿
底峡到卫藏地区讲经说法时也同样建造了大量佛塔,但现在都片瓦不存。
一次
偶然的机会我在拉萨北郊的帕邦卡看到不知从哪儿挖出来的一堆老擦擦,大多
都是佛塔形状,也发现了几个菩萨经咒之类的,这些擦擦与阿里古格的擦擦品
像完全一致,这一意外发现让我倍感惊喜,这证实擦擦与阿底峡讲经说法关系
密切。
由于历史的变迁,加上卫藏地区相对雨水较多等原因,所以那一时期的
擦擦保留至今的也就很难看到了。
第二时期(公元12至13世纪),我将这一时期定为擦擦在西藏的鼎盛期。
1000多年前,当擦擦从印度传入西藏,很快被复兴时期的西藏佛教所吸收,并
在西藏各地传播开来,随之擦擦的作用与功能不仅作为佛塔肚内的填充圣物,
也被大量当作供奉和膜拜之神物安置在神龛或经堂内,擦擦的内容不断丰富,
工艺越来越精致,一批西藏本土的擦擦模具制作艺人开始出现。
正是这一时期,内地文化开始大量传入西藏,对西藏擦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这时
的西藏擦擦在保留了印度等南亚诸国格调的同时,又开始大量吸收汉传佛教的
造像艺术,原有的梵文经咒被藏文取代。
今天在后藏地区还不难发现有这一特
征的陶制擦擦。
这时的西藏擦擦常见的有佛尊、佛弟子、观音菩萨等,造像多
为方、圆、半圆,一般都是高浮雕,尤其是方形的擦擦颇有中原石窟造像的味道。
西藏擦擦的种类与用途
千百年来,擦擦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以及人们信仰意识的不断完善,擦
擦的功能与作用也随之丰富与扩大,人们不断赋予它更多的文化内涵,使它更
具实用的普遍性。
以下就部分种类作以说明。
1)、泥擦
擦擦的本质为泥土之作,是后来人为了赋予它更多的内容和神秘性才加入
各种各样的原料。
土是万物之根源,当初选择泥土制作擦擦看来也不完全是因
为泥土方便可取,除此之外应该还有别的因素。
在信奉者的心目中擦擦是有灵魂、有生命的。
自古擦擦都是源自泥土又归属于泥土,或者融入雪山净水,这
也是制作者和供放者的初衷,只有这样他们才认为自己的心愿被天地万物之神
所聆听,所以泥擦在西藏人民的信仰世界里是永远不可取代的种类。
泥擦既是最普通,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它的作用是填充佛塔、擦康,或作
为信众的"冲达"及还愿之物放到圣山神湖中去。
最初擦擦在阿里传播时都是高
僧大德亲手脱制,这样的目的是为直接注入智者的法力和智慧,到后来随着擦
擦在西藏各地广为传播,参与制作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只是高僧活佛。
所以这
之后的擦擦为了灌注神佛智慧的方式是,必须由高僧和寺庙僧人颂经加持,方
可装藏和供奉。
泥擦的用料虽然是就地取材但也是有选择的,要么取自高山上,要么取自江河边,要求是干净有粘性。
更有甚者是从高山的修行山洞中收取所
谓的神气仙土制作擦擦,当然这只能是那些德高望众的大师们独有的做法。
现
在拉萨转经路上制作擦擦的泥土说是从林周县某地采集来的黄粘土。
这种擦擦
对制作人的要求不高,什么身份的人都可以做,制做时只在擦擦的背面粘入少
许青稞五谷之类,以示祈福。
有的还涂成白、黄、红、绿、蓝5色,分别象征东、南、西、北、中,以满足信众的不同需要。
在今天的西藏,泥擦可谓是大
众文化的象征。
2)、骨擦
在塔藏擦擦中用高僧骨灰掺合泥土制作的擦擦也属上品之作。
西藏历史上
除达赖、班禅,其他高僧活佛圆寂后都要实行火葬,这也是西藏丧葬礼仪中较
上等的一种葬法。
传统习俗中,那些被人们奉为神明的高僧们圆寂后要实行火葬,而后人们要为他们建立佛塔,并将用高僧活佛骨灰制成的擦擦连同一些珍
奇宝物安放在塔肚内,认为这样活佛的灵魂就会显身佛塔,人们每日围着佛塔
转经朝拜,僧俗群众心目中的"佛身"便可赐福人间。
有的活佛圆寂后,他们的
擦擦没有佛塔归放,其骨擦只好安放在神山圣地,或信众的神龛中,这种擦擦
也称"布擦",信教徒也有将其作为护身符带在身上。
在山上放置骨擦不同于还
愿和赎罪的一般擦擦,多用象征佛衣的红布或黄布逐个包裹。
过去在西藏,有钱有地位的人死后,也有进行火葬的,家人也要将他的骨
灰掺合泥土制成擦擦放到高山上的洞穴中,或者投入江河湖泊中,因为他们认
为高山和河流都是干净圣洁的地方。
当然他们并非等同于活佛大师的骨擦,在
这里只是显示一种高贵神圣的葬法而已。
3)、布擦
藏传佛教仪轨中,达赖、班禅等大师圆寂后都要实行塔葬,塔葬之前,对
大师的法体要进行较长时间的细致而严格的防腐干涸处理。
即用盐巴、藏红花
等各种名贵药物,将法体中的精血之液浸吸出来,并反复更换多次,直至干涸,再塑金身。
这样,大师的法体就可以永存宝塔之内,供人膜拜。
而后寺庙众僧
将那些浸透活佛精血的盐巴和药物与采集的净土糅合,制成擦擦,这种擦擦称
之为"布擦","布"即法体之意。
布擦是擦擦中最为名贵的一种,主要用作护身
符和供奉膜拜,过去一般只有大师的家人、侍从、高官贵族才可获的此宝物。
在信教人的心目中,"布擦"是一种有灵性的护身之物,有了它不仅可以抵挡邪恶,确保平安,还可以防治百病,有时人们还将其食用,而且民间确有"布擦"
治愈病痛的说法,当然这里面不能排除盐巴与藏药的功效,更不能排除心理作
用的原因。
在西藏民间如能得到一个"布擦",认为是很庆幸的事,由此可想而知,"布擦"在西藏擦擦中的影响和地位。
4)、药擦
在西藏擦擦中有一种用各种名贵药材制作的擦擦俗称"药擦"。
过去只有西
藏亚东东嘎寺内存有--亚东格西活佛制作这种擦擦,形状与一般擦擦没什么区别,只是颜色稍显紫红,形象多为宗喀巴像,因为该寺属格鲁教派。
擦擦的下
方或背面有藏文字样或其它印迹。
因为这种擦擦完全选用多种珍稀藏药合成制作,其中有珍珠、玛瑙、藏红花等,所以此类擦擦也很稀有,而且它的数量还
是有限的。
它既是一种精神依托的圣物,还具有防病治病的实用性,因而赢得
人们的珍爱。
据说这种"药擦"能治多种病症,实际上它主要在对排毒消炎方面
非常有效。
信教人平时将其装入胸前的嘎乌中(西藏特有的一种放置护身符的金属小盒),既可防身避邪,也可在身体不适时取之服用。
这对有慢性病史的人非常适用,就像今天心脏病人常备的救心丸。
我前些年认识一位日喀则的年轻人,他来拉萨上学。
他过去在家时有过昏倒的病史,来拉萨前母亲不放心,设法给
他求得一枚"药擦"带在身上,叮嘱他如不舒服就吃一点。
知道我如此热爱擦擦
他就将那枚有缺口(已经吃了一点)的"药擦"赠送了我,当然他也知道真正有疾
病时,只靠擦擦是治不了的,这只是母亲的良好愿望而已。
2003年,全国都笼罩在非典的阴云中,各种所谓抗非典的药物都成了人们
关注的焦点,西藏的一些寺庙也不甘落后,制作了大量抗非典的"药擦"。
形象
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宗喀巴等,每个擦擦都用塑料小盒装置,系
红丝带套绳,可挂在脖子上当护身符。
这些擦擦都是经过开光的,据说价格不菲,但很受欢迎,至于有没作用就不知道了,不过在特殊的时刻,谁又能说带
给人希望和信心的事物没有价值呢?
5)、铅擦
多年前,我无意间收到一枚铅铁制作的擦擦,起初我也真没在意,总以为
是现代人创造出的新花样,只是突发奇想而已,便没放在心上,将它随意摆放
在一边。
一次这枚铅擦被一位藏族朋友看到,他便问我:"你怎么也收藏这种擦擦,这是打猎人供的赎罪擦擦。
"我顿时瞪大了眼,追问其原因。
听他生动地描述之后,我再细细观赏这枚很特别的铅擦,这才感觉它的重量其实比铅还重。
千百年来藏民族主要以狩猎放牧为生,尤其是生活在广袤草原深处的人们,狩猎曾是象征男子汉的标志,在藏北有"不具四青不是男子汉"的说法,"四青"
包括刀、枪、火镰等。
可佛教教义提倡普度众生,不滥杀无辜,但为了生存杀
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就与宗教信仰相悖逆。
所以对杀生者来说只好一边杀生
一边赎罪,我们通常在神山圣湖边看到的刻有经咒敬语的牛羊等动物头角,正
是猎杀者赎罪所为。
猎人到晚年,为了洗清自己一生猎杀生灵所犯的罪孽,便
将打猎的枪支刀具送往寺庙,示作归属神灵,再将狩猎的铅弹熔化浇铸成擦擦,供放到神山圣地,并从此念经祷告,可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铅擦在浇铸时后面留一个火柴棒粗细的小洞,完成后的铅擦要在小洞中装
一根用经卷捻成的纸棒,可见供奉者的良苦用心。
当然这后面的经卷装藏、还
有颂经加持必须是请寺庙僧人来完成。
6)、眯抵擦
据说西藏过去有一种"眯抵擦",至今我还未曾见到过,说是形似塔状,体
积很小,每一个擦擦的底部都有一个洞,为空心。
这种擦擦的特点是重量很轻,说是脱制晒干时要将擦擦放在草尖上,重量以草不倒为标准。
据说这种擦擦是
修道之人在不得不杀死作恶之人后,为了洗清罪孽为自己制作的一种擦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