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送元二使安西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把握古诗大意。
3.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送别》,激起学生学习送别诗的兴趣。
导语:同学们,听完了《送别》这首歌,你们是否感受到友情的珍贵?是否感受到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学生自由发言。
)其实,友情是每个人心中永远的歌。
在古人眼里,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那么,在诗人王维眼里,友情是什么?与好友元二分别时他的感受如何呢?
2.导入新课,学生齐读诗题。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随诗人王维一起去阳关送别友人。
(板书:送元二使安西。
)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诗题,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理解诗题的含义。
明确:送,送别。
元二,名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是王维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送元二使安西,即送别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2)指名说一说王维的相关知识。
(3)介绍背景知识。
明确: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元二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2.读准字音,理解重点字词。
(1)这首诗中有两个多音字,在朗读时要注意结合诗句读准字音。
[朝(zhāo)雨、更(ɡènɡ)]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预设:这首诗中的“浥”和“尽”较难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
明确:浥,湿润,沾湿。
尽,喝完,喝尽。
3.反复朗读,读出诗味。
(1)学生先自读古诗,再听音频,对照比较,师生共同评议。
(2)根据评议的结果划分节奏。
明确朗读节奏: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带着节奏朗读古诗,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4)学生分组朗读古诗,看谁读得又正确又有节奏、有韵味。
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明确: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请你再喝完一杯酒,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情
1.品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感受送别景。
(1)学生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预设:宋代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两句诗,说一说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思考后交流。
明确:清晨一场小雨润湿尘土,尘土不再飞扬,到处是那么干净、清爽,空气是那么清新,天地是那么明朗。
客舍外的一棵棵青翠的柳树经过雨水的冲洗,绿得更加亮了,直晃人的眼。
过渡:渭城的景色真美啊!这样的良辰美景正适合王维和好友愉快地游玩,可他们却没有机会再赏美景,因为好友就要远去安西,王维的心中不免惆怅、难舍,景越优美,情越伤感。
渭城里的景物众多,王维在这里为什么偏偏选了“柳”这一景物呢?
(3)学生齐读这两句诗,体会写“柳”的作用。
(4)教师介绍古代折柳送行的习俗。
明确: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
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
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
非常巧
的是,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字音相近,表示停留的意思。
可见,诗人王维把柳写得如此美,透露了其对好友的留恋之情。
(5)教师小结前两句诗的作用。
小结: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暗中酝酿送别的气氛。
次句紧承首句,为送别布景设色。
这两句诗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2.品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体会送别情。
过渡:在渭城早上的美景中,王维是怎样送别元二的?
(1)齐读这两句诗,想象画面。
①指名说说自己读诗句后想象到的画面。
②教师出示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你感受到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
(2)引导学生了解路途遥远,体会诗人的担忧。
预设:安西距渭城路途遥远,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的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3)教师创设情景导读,引导学生体会依依不舍之情。
师:朋友,还记得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马驰骋的快乐时光吗?可现在,我们就要分别了,怎不让人伤感呢?来,再饮一杯酒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师:朋友,你这一去,路途遥远,千山万水、千难万险都在等着你,你要保重啊。
来,再饮一杯酒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师:朋友,我真舍不得你啊,出了阳关,谁陪你喝酒?谁陪你聊天?来,再饮一杯酒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师:朋友,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们就此分别吧。
祝你马到成功,早日凯旋。
来,再饮一杯酒吧!(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师: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五年后就病逝了,在这期间,王维和元二是否重逢过,我们不得而知。
现在,你理解了王维的依依不舍之情了吗?
(4)重点探究: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这两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劝君更尽一杯酒”是眼前之景,“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诗人想象元二西出阳关后无朋友做伴的情景,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线,扩大了古诗的内涵。
(5)教师小结后两句诗的作用。
小结:这两句诗由写景转入送别,诗人既不刻画饮酒的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酒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也是劝慰友人旅途珍重、一路顺风。
一个“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饮了多杯,写出了诗人的盛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1.师生共唱《阳关三叠》,感受曲中深情。
2.再读古诗,背诵古诗,读出渭城景色的清新明朗和诗人与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阅读理解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听民歌
听过民歌。
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
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
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
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
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放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
没有应和,没有对答。
老翁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
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
老翁走在牛群的后面,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
老翁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
那时,我听不懂老翁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翁又豁了牙,吐字不清。
但至今我闭上眼睛,脑中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一群牛,一个老翁,耳边似乎还响起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
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
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一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
接下来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
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
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
时间继续往后推移,我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
《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圆熟。
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上扎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
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模糊——________ 简单——________
(2)作者写听民歌是按________顺序写的
(3)文中写了作者四次听民歌的经历,请分别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4)第3自然段中,作者说“听不懂老翁唱的山歌”,那为什么“至今我闭上眼睛,脑中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一群牛,一个老翁,耳边似乎还响起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5)第5自然段说“想来并非没有道理”,请你想想看,有什么道理?
(6)你喜欢听的歌是什么?请描述一下你听歌的感受。
【答案】(1)清晰;复杂
(2)时间
(3)①从小听老翁唱山歌。
②参加山场劳动时,听男女对唱山歌。
③听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
④如今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
(4)让“我”至今怀想的不是老翁唱的山歌本身,而是“我”童年的岁月以及那朴实无华的氛围。
(5)闽北的山深而高大,受外界的影响少,因此人也单纯一些,山歌也朴实,而乐清与闽北相比,没有闽北的山深、高、大,受外界的影响多一些,所以人也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华丽了些。
(6)《我的中国心》。
听歌时感受到那些漂泊在外的华侨华人对祖国深切的怀念之情,激起了我对祖国母亲的无比热爱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再从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2)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即可。
(3)、(4)、(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6)谈自己的感受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清晰、复杂
(2)时间
(3)①从小听老翁唱山歌。
②参加山场劳动时,听男女对唱山歌。
③听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
④如今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
(4)让“我”至今怀想的不是老翁唱的山歌本身,而是“我”童年的岁月以及那朴实无华的氛围。
(5)闽北的山深而高大,受外界的影响少,因此人也单纯一些,山歌也朴实,而乐清与闽北相比,
没有闽北的山深、高、大,受外界的影响多一些,所以人也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华丽了些。
(6)《我的中国心》。
听歌时感受到那些漂泊在外的华侨华人对祖国深切的怀念之情,激起了我对祖国母亲的无比热爱之情。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3)、(4)、(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6)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鸡
老舍
①一向讨厌母鸡。
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微微的,顺着墙跟,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个小疙瘩来。
②它永远不反抗公鸡。
可是,有时候却欺负那最忠厚的鸭子。
更可恶的是它遇到了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的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下来。
③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的受不了。
④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⑤不论是在院子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现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子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咯咯的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⑥当它发现了一点可怕的东西,他咕咕的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就放下,教他的儿女吃。
结果,每一只雏鸡都吃饱了,象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⑦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
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
它若伏在在地上,鸡雏们有的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是别的地方,它一声不哼。
⑧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都要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⑨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
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
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为英雄。
⑩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1)文中第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根据⑤⑥⑦⑧段的主要内容,分析这四段在内容安排上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好处?
(3)品味欣赏。
请你从修辞角度说说下面句子表达的妙处。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
(4)联系生活,简要谈谈最后一句“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蕴含的深意有哪些?
【答案】(1)开篇点题,引起下文,为后文赞美母鸡做铺垫。
我对母鸡的感情变化。
(2)按时间顺序,从白天写到晚上,突出鸡母亲一天到晚辛苦劳累,尽心尽责地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鸡母亲形象平凡而伟大;同时也交代了我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使行文结构紧密。
(3)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母鸡炫耀成绩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
(4)我不再幼稚无知,随意轻视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鸡母亲;我不再鄙视生活中像鸡母亲同样伟大的每一个母亲;我不敢轻视生命,懂得了尊重生活,爱惜并敬畏生命;我懂得反省自己,反思生活,让自己变得伟大,让人生有意义、有价值。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1)“一向讨厌母鸡”是“我”对母鸡的态度,引起了下文“母鸡令人讨厌的原因”的介绍,同时为表现其伟大的母爱做铺垫。
从“一向讨厌母鸡”“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知,“我对母鸡的感情变化”是文章的线索。
(2)“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子预备作战”“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写的是母鸡在白天的活动,“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写的是母鸡在夜里的活动,这是运用了时间顺序。
这些语句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全方位地表现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也是“我”对母鸡态度转变的原因,情节连贯自然。
(3)阅读句子,“发了狂”“知道它的成绩”赋予母鸡以人的情感态度,是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再现母鸡下蛋后的快乐与炫耀的样子;“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是夸张的修辞,以此来突出母鸡下蛋后叫声的巨大。
(4)文中的母鸡为了孩子可以变得勇敢,可以忍饥挨饿,可以任劳任怨,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
作答时应该围绕“尊重、敬佩母亲”“敬畏生命”“热爱生活”等几个角度来回答。
故答案为:⑴开篇点题,引起下文,为后文赞美母鸡做铺垫。
我对母鸡的感情变化;
⑵按时间顺序,从白天写到晚上,突出鸡母亲一天到晚辛苦劳累,尽心尽责地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鸡母亲形象平凡而伟大;同时也交代了我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使行文结构紧密;
⑶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母鸡炫耀成绩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
⑷我不再幼稚无知,随意轻视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鸡母亲;我不再鄙视生活中像鸡母亲同样伟大的每一个母亲;我不敢轻视生命,懂得了尊重生活,爱惜并敬畏生命;我懂得反省自己,反思生活,让自己变得伟大,让人生有意义、有价值。
(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是有关文章结构问题的考查。
常用的文章线索有六种“人线、事线、地线、时线、物线、情线”等六种;
⑵本题考查记事顺序和概括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即可解答;
⑶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
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
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
⑷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理解句子含义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和全文内容分析其内在含义。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忆我的父亲
①对儿时的我来说,父亲是个严肃而遥远的人。
在印象中,父亲言语不多,也不爱逗孩子们笑。
所以,在我们的感觉中,母亲的爱像太阳,温暖、无私而透明,父亲的爱则像月亮,冷静、理性而朦胧。
②虽然来台湾多年,但是父亲一直不变的,是那满口的乡音。
因此,我们的家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孩子们跟爸爸讲四川话,跟妈妈和兄弟姐妹讲普通话。
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依然可以讲出很多四川话。
听到川音,还觉得分外熟悉亲切。
③我曾经一度以为父亲并不爱我。
他很少表达他的感受,当我逐渐成年的时候,发现他也有他的“爱的语言”。
比如他经常趁出门散步的时候,叫我一起出门上学,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走一小段路,这几乎是我们唯一的独处时间。
现在想想,父亲总是把这种爱隐藏在沉默的行动里,以至于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
④但是父亲总是说到做到,对孩子们的承诺从未食言。
有一次,父亲突发奇想给我出了一道他自认为非常难的数学题,他觉得我肯定答不出来,说如果我做出来,他马上把他的派克金笔送给我。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道摆火柴的数学题,需要用六根火柴摆出四个同样大的三角形,没想到年幼的我三下五除二,不到两分钟就摆好了。
父亲“喜出望外”,立即把派克金笔交到我的手里,要知道,那时候,派克金笔是连大人也少有的贵重物品。
⑤父亲虽然沉默寡言,但是内心一直藏着对中国的大爱,这是我后来才了解到的,他当年为官一场,却又厌恶官场作风,到台湾之后,一直致力于写作。
⑥父亲最宠爱五姐。
他过世以后,五姐非常悲痛,专门写文章追忆他。
她说,“爸爸来台湾,祖母留在大陆,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从小,爸爸教她的第一首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小时候过年的对联,爸爸就写“时时勤秣马,年年望还乡”。
⑦父亲的中国情结像一条无声的溪流,注入了我的价值观。
不知不觉中,当我的人生需要做一些选择时,这些理念影响了我。
而这些都是我成年以后逐渐理解的。
在父亲的书房里,父亲一直珍藏着钱穆先生赠送给他的书法,上面的字苍劲而从容:
⑧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
⑨我知道,这是父亲一生的写照。
(1)文段回忆了与父亲有关的哪四件事?
(2)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3)联系文中多次提到“父亲沉默寡言”,说说文中画线句中“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
”与前文哪句话相照应?
(4)古往今来,人们歌颂母亲的诗句很多,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可是歌颂父爱的却很少。
请你依据本文表现出的伟大而厚重的父爱,在例句后面写一个连贯的歌颂父爱的句子。
例:父爱如大海,让我领略了它的浩瀚与深邃;
【答案】(1)父亲满口乡音;父亲有自己“爱的语言”;父亲信守承诺;父亲有很多的中国情结。
(第三件事如果写:父亲给我出题,我做了出来,她送了我一支笔。
不给分。
要突出父亲说话从不食言的特点。
)
(2)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严肃、冷静、沉默寡言却深爱子女、热爱祖国的父亲形象。
(3)与第一段中“在我们的感觉中,母亲的爱像太阳,温暖、无私而透明,父亲的爱则像月亮,冷静、理性而朦胧。
”相照应。
(4)示例:父爱如阳光,让我沐浴了它的温暖与恩泽;父爱如春风,让我享受了它的温暖与细腻;父爱如春雨,让我品味了它的甘甜与圣洁。
【解析】【分析】(1)文章第2段中的“虽然来台湾多年,但是父亲一直不变的,是那满口的乡音”;第3段中的“他很少表达他的感受,当我逐渐成年的时候,发现他也有他的‘爱的语言’”;第4段“但是父亲总是说到做到,对孩子们的承诺从未食言”;第5段“父亲虽然沉默寡言,但是内心一直藏着对中国的大爱”等内容概括作答。
(2)全文一共叙写了与父亲相关的四件事,第一件事表现了父亲对家乡的思念;第二件事表现了父亲对我沉默少言和对我深沉的爱;第三件事表现了父亲的信守承诺;第四件事表现了父亲的家国情怀。
据此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位沉默寡言却深爱子女、信守承诺、热爱祖国的人。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从文章内容看,文章第1段“在我们的感觉中,母亲的爱像太阳,温暖、无私而透明,父亲的爱则像月亮,冷静、理性而朦胧”这一语句,将“父爱”比作“月亮冷静、理性而朦胧”,将“母爱”比作“太阳,温暖、无私而透明”,与“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相照应,突出表现了父爱的深沉。
(4)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
仿写作答时,首先分析结构找到仿点。
每一个仿写题给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式,确定句式仿格调;然后要研究例句仿修辞,看例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看清要求定主题。
仿写句子在内容上要与例句相一致。
本题作答,仿写的对象是“父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父爱的特点即可。
故答案为:⑴父亲满口乡音;父亲有自己“爱的语言”;父亲信守承诺;父亲有很多的中国情结。
(第三件事如果写:父亲给我出题,我做了出来,她送了我一支笔。
不给分。
要突出父亲说话从不食言的特点。
)
⑵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严肃、冷静、沉默寡言却深爱子女、热爱祖国的父亲形象。
⑶与第一段中“在我们的感觉中,母亲的爱像太阳,温暖、无私而透明,父亲的爱则像月亮,冷静、理性而朦胧。
”相照应。
⑷示例:父爱如阳光,让我沐浴了它的温暖与恩泽;父爱如春风,让我享受了它的温暖与细腻;父爱如春雨,让我品味了它的甘甜与圣洁。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
概括的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
概括要全面,用语需简洁。
⑵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可逐一分析。
⑶本题考查照应的写法。
所谓照应,可理解文本前后语义相关的句子,使文章结构严谨。
⑷本题考查仿写,作答时,需认真观察例句的格式,分析例句的语义,仿句要与例句格式相同,语义相关,所用修辞要一致,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