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架与内固定术治疗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的疗效对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10期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年10月1177
外固定架与内固定术治疗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的疗效对比
杜绍明
[摘要]目的探究使用外固定架和内固定术治疗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患者的应用:方法按照不同钓用药方法将2017年4月~2018年7月接收的82例四肢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n=41)给予内固定术,研究组5=41)给予外固定架。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愈合用时、切口长度等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对比。

结果研究组优良率为97.56%显著高于对照组78.05%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47,P<0.05);研究组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愈合用时、切口长度等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临床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内固定术;创伤骨科;四肢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434.2020.10.010
在临床创伤骨科中多发性、粉碎性骨折占据了大多数,四肢骨折更为多见。

四肢骨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⑴。

针对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传统临床主要给予患者内固定术的治疗方式,内固定术主要是指将患者骨折位置的皮肤切开,置入螺钉、接骨板等,但切口已造成感染,导致患者病情加重⑵。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与发展,由于外固定架具有安全性高、易于操作、微创、易于恢复等优势,越来越多地被临床医生选择⑶。

因此,选择何种固定方法,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及预后。

为比较不同的治疗方案,研究整合2017年4月-2018年7月接收的82例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案予以分析,对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7年4月一2018年7月确诊的四肢骨折患者82例,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26-74岁,平均(5&7±4.7)岁;上肢骨折19例,下肢骨折22例;按骨折原因划分,跌落伤12例,机械伤7例,交通事故17例,其他意外5例;研究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25-75岁,平均(59.2±4.3)岁;上肢骨折20例,下肢骨折21例;按骨折原因划分,跌落伤11例,机械伤8例,交通事故18例,其他意外4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研究要求相符。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证实患有四肢骨折;(2)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加入研究。

排除标准(1)患有认知功能障碍;(2)患有精神障碍;(3)患有器质性疾病;(4)患有全身性疾病;(5)入组前曾接受骨科治疗。

1.2方法给予患者常规检查与治疗,患肢制动,加以消肿、牵引,检查其生化指标,调整伴发病,患肢肿胀好转再给予手术。

对照组给予内固定术,即切开骨折处置入金属接骨板的方式加以治疗,将患者骨折位置的皮肤行越15cm切口,分离软组织,暴露患者骨折端,待复位良好后,于直视状态放置螺钉、接骨板等进行固定,缝合切口。

研究组给予外固定架,在C臂X线透视下进行手法复位,使骨折端对线对位恢复,分别与骨折断端的远侧、近侧行约0.5cm切口4-6个,于患者垂直骨纵轴方向钻入2-3枚骨牵引钉,利用针杆夹、杆杆夹对骨牵引钉、碳纤维杆加以连接,从而构成固定系统,对骨折端加以固定。

术后,通过X线片检查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状况。

1.3评价与观察指标(1)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优+良)/总例数xl00%o(2)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用时、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愈合用时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并记录。

(3)对两组患者出现的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其中包括形成窦道、切口感染、骨髓炎等。

1.4统计学方法借助SPSS20.0对研究数据进行汇总,%表示计数资料,”检验;表示计量资料,检验.P< 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治疗效果分析对照组中,优18例,良14例,中4例,差5例,临床治疗优良率为78.05%(32/41),研究组中,优21例,良19例冲1例,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7.56% (40/41),研究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247,P<0.05)。

2.2两组手术指标对比研究组手术用时、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愈合用时等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附表两组手术指标对比(x±5)
组别数值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切口长度愈合用时5)(mL)(min)(cm)(w)
对照组41547.30±34.7540.32±8.04 5.05±2.6330.41±11.92研究组4127&31±28.5922.42±4.62 1.52±0.6121.52±4.70 t3&26812.3588.370 4.442 P<0.05<0.05<0.05<0.05
2.3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对照组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为24.39%(10/41),其中延迟愈合1例,骨髓炎3例,皮肤切口感染4例,形成窦道2例;研究组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为4.88%(2/41),其中骨髓炎1例、皮肤切口感染1例研究组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66,P<0.05)o
作者单位: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外一科,辽宁沈阳110024
1178Vol.31No.10Journal of Aerospace Medicine Oct2020
3讨论
针对四肢骨折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为患者选择一种合适的治疗手段至关重要。

目前,在临床上采取的固定方式主要是石膏固定、内固定术、外固定架固定法等⑷。

内固定术是指将异物置入人体加以固定,在进行手术时要剥离患者的软组织,这样的行为容易加重患者的伤害,且易导致感染,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显著提高
同时,提高了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不利于患者的恢复。

在运用内固定术对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要于患者骨折端行一长切口,并对软组织进行剥离,对患者产生较大的伤害。

内固定术中所使用的接骨板容易感染患者周围组织,且易于造成骨质疏松等后果。

石膏固定法指的是在创伤位置用石膏加以固定,根据不同患者个性化地根据其体型进行塑形。

此种方式操作较为简便、避免伤害患者软组织、定型效果较好等特点,对患者肢体起到保护作用,使校正效应得到发挥,利用X线对患者创位置进行观察。

外固定架固定指的是在患者骨干内置入骨圆针,利用外用固定器于患者创伤的外部进行固定。

该种治疗手段能够较好地进行校正,以改善移位,具有快速止血的特点,且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概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帮助患者恢复生命体征,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外固定支架术手术用时较短,操作便利,术中失血量较少,可防止产生二次伤害"。

要多加注意的是,在针对四肢骨折患者给予外固定支架术时,要多加关注患者的症状,而“致死三联症”是其适应证。

治疗后,研究组的优良率为97.56%,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优良率78.05%,表明研究组治疗方案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研究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愈合用时、切口长度等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使用外固定架治疗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的治疗效果明显。

治疗后,研究组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研究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四肢患者临床给予外固定架治疗效果明显,且安全性较高,可应用于临床治疗之中。

参考文献
[1]司徒晓鹏,张颖.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外固定支架术治疗四肢骨折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8):41-43.
[2]张洪相,马超,魏金栋,等.经皮微创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疗效初步观察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19-20.
[3]王均动,张国华.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65例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2):5223-5224.
[4]彭杉刚.对于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支架在四肢骨折治疗中飭应用效果比较[J].医学信息,2015,28(2):350.
[5]葛永军,樊陳,姥义,等.超声与透视下犬股骨骨折外固定的实验对比[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
(4):357-361.
[6]孟凡泽.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2):171-173.
(收稿日期:2020-05-22)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FHIT、P53和P16蛋白的异常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分析
和莹莹
[摘要]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蛋白、P53和P16蛋白的异常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5例,采集肺癌组织与正常支气管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FHIT.P53和P16蛋白表达情况,分析F'HIT、P53和P16蛋白异常表达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吸烟人群与鳞癌患者组织中FHIT异常表达率明显更高(P<
0.05);N2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织中53蛋白异常表达率明显更高(P<0.05);非鳞癌患者组织中P16蛋白异常表
达率明显更高(P<0.05);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FHIT.P53和P16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53和P16蛋白异常表达、FHIT表达缺失均属于常见事件。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蛋白;P16蛋白;P53蛋白;临床病理
[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434.2020.10.011
肺癌属于高发恶性肿瘤,癌细胞转移为导致患者术后复发与死亡的主因,目前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中肿瘤抑制基因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关系相关内容受到广泛关注“。

P16与P53基因属于经典肿瘤抑制基因。

有资料显示归,肺癌病情发生过程中3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被外显子成功捕获以来,关于肿瘤疾病发生与发展中FHIT具备的作用与机制成为研究热点。

选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5例,探讨非小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病理科,河南郑州450007细胞肺癌组织中FHIT蛋白、P53和P16蛋白的异常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为非小细胞肺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5例,其中男70例,女15例,年龄32~ 80岁,平均(55.1±4.8)岁;TNM分期:8例患者为I期,37例患者为II期,40例患者为m期;病理分型:57例患者为鳞癌,24例患者为腺癌.3例患者为大细胞癌.1例患者为类癌;64例患者具备吸烟史,21例患者无吸烟史。

1.2方法采集肺癌组织与正常支气管肺组织,正常支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