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社会变化教案 中华书局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与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了解战国七雄兼并战争。
2. 知道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实力逐渐衰微的历史史实,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3、掌握诸侯争霸的历史史实,以及主要的春秋霸主和战国七雄。
【教学重点】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王室衰微
1.原因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
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
(1)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辅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
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知识模块二诸侯争霸
1.背景
(1)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2)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3)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2.经过
(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
(2)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3.结果
(1)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2)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
【展示提升】
1春秋经济发展中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是什么?
2简单介绍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
春秋战国时期,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每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经济发展,以免实力不够被其他国家吞并,这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生产力的发展又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的变革。
那么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而使秦国最终独霸天下的商鞅变法又是怎样的?要了解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学习“大变革的时代”。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三战国七雄
自主阅读课本P27~29内容,完成第1题。
1.三家分晋指的是那三国?列举战国七雄及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交战双方及与之相关的成语。
三家分晋:韩、赵、魏。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春秋时期开始于( C )
A.公元前841年
B.公元前771年
C.公元前770年
D.公元前476年
2.“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
终于成就了春秋之首的伟业。
”材料中的这位历史人物是( A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宋襄公 D.楚庄王
3.“春秋无义战”是孟子对争霸战争的评价。
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巩固了周王室
B.给社会带来了灾难
C.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D.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大战。
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了。
这场战役是( A )
A.长平之战B.城濮之战C.桂陵之战D.马陵之战
课堂小结:
春秋时期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而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不断,先后涌现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
公等中原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