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以某校为例-小学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一)研究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师职业认同感对于认识现阶段的教师职业认同情况有着重要作用,以下为研究这一问题的主要依据:
1. 新课程改革对当代教师的要求
新课改对当代教师的要求是学生心灵的培育者和心理的“健康医生”、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的朋友与父母、传道人、人类知识文化的传递者、研究者、学习者与学者、教学活动中的设计者以及组织者和管理者。
因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想要符合老师各种各样的角色,就必须要有健康的身心、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学科知识、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以及热爱教育事业和学生的职业意识,这些具体的要求都是教师职业认同的展现。
2.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趋势下的要求
这些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随着国家的关注而不断地进行着革新,教育行业有着越来越多的新政策,发展势头也越来越好。
因此,教师这一职业被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师范生的队伍也在不断地扩充①。
将来的小学老师主要来源将会是现在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他们的教师职业认同的程度高低将影响着他们是否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也将影响着国家未来的教育质量。
从目前研究来看,研究多是针对在校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将研究范围缩小到小学教育专业的并不多。
因此,研究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师职业认同感对于认识现阶段的教师职业认同情况有着关键作用。
(二)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经过调查研究,使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一些相关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扩充和丰富,为其添加一些新内容,为后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2. 现实意义
经过调查研究,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现在小教专业本科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的情况,针对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给出一些不同方面的建议;使得小教专业的本科生能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老师这一职业,也使得他们对自身有一个新的看法。
①李艳玲,王金涛.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与学业情绪的关系研究——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7(01):43-48.
3. 个人意义
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使自己对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概念加深理解,在研究中提高自身能力,也使得自身在研究过程中重新审视自我、不断反思自我、重新定位自我。
(三)概念界定
1. 职业认同感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职业认同感这一概念还有着多种多样的说法。
国外采用最多的是特征说。
比如Nixin(1996)认为,职业认同是描述具有特定工作条件的职业群体的特征的特定含义;Gaziel(1995)提到了与职业表征多个方面的一系列项目相一致的就是职业认同①。
国内学者中,薄艳玲(2011)认为职业认同感是一个人对他正在从事的职业的积极评价②。
而李艳玲,王金涛(2016)则认为职业认同感是一个人对他正在工作的职业的浓烈的投入感和乐观、向上、肯定的态度③。
因此,本文认为职业认同感就是一个人对他正在工作的职业的积极的认知、良好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对工作的高度肯定。
2. 教师职业认同感
关于解释教师职业认同感这一概念,国内外的学者的界定并不统一。
国外一些研究者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处于一个变化和发展中的,动态延伸的。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组成过程才是教师职业认同的真正内涵,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最重要的是对教师职业认同的感知等等④。
国内研究中,魏淑华(2008)认为一个教师对自己所处职业以及自己所扮演的职业角色的高度肯定的行为倾向、认知和体验的综合就是教师职业认同⑤。
而胡维芳、黄丽(2016)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教师真正的主动的发自内心喜欢教师职业,对教师职业有着高度评价和愉快的感知,并且想要长时间地从事教师职业的一种心理上的感受⑥。
但秦红梅(2016)则提出教师职业认同是将老师这种角色与实际的自我两者互相产生矛盾以及不断交融,不断组建成统一关系的一个进程及其产生的结果⑦。
①转引自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08.
②王传利,薄艳玲,吴晓.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与特征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1(11):62-65.
③李艳玲,王金涛.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与学业情绪的关系研究——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7(01):43-48.
④转引自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08.
⑤转引自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08.
⑥胡维芳,黄丽.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01):82-86.
⑦秦红梅.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6,38(06):106-111.
尽管国外的和国内的研究者对教师职业认同感有着不唯一的解释,但是国内研究者都认同教师职业认同不只以过程的方式呈现,还以状态的方式呈现这一说法。
本研究更偏向对状态的研究,即学生对自身即将要从事的老师这一职业的认同程度。
因此,本研究认为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能从内心认可教师职业,能在教师职业中实现自身价值,并在从教过程中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和愿意长期从教的情感态度。
(四)文献综述
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统计,以“教师职业认同感”为核心词,检索2010-2018近八年的文献,共有相关文献474篇。
以“教师职业认同感”并含“小学教育专业”为核心词,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1篇。
其中期刊有7篇,中国会议有1篇,学位论文有3篇。
以“教师职业认同感”并含“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为核心词,共检索出相关文献7篇。
其中期刊有5篇,中国会议有1篇,仅有1篇学位论文。
1.国外研究现状
(1)研究教师实际生活方面
Connelly&Clandinin(1999)通过两个不同的职业情景,教室内和教室外的对比发现教师在教学生涯中隐藏的职业生活对他们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①。
Brooke(1994)提出一名合格老师的发展过程是以“一个单纯教幼儿园的人”发展为“真正成为幼儿园老师”的过程。
并且,成为一个专业的老师是在这个行业中老师自身和行业中其他人的评价这两者之间互动、影响的过程②。
(2)研究教师认同组成过程
第一种是以教师职业认同是老师这一主体和情境之间互相作用的组成过程为研究目的的研究。
例如:Coldron&Smith(1999)从概念的角度提出教师在职业认同组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教师乐观主动的态度③。
第二种是以描写教师认同组成过程为研究目的的研究。
例如:Mawhinney&Xu(1997)对七位教师进行观察、记录和访谈,得出的结果是:第一,组建一个崭新的职业认同是一个耗时较长并且比较迟缓的过程;第二,将要从事教师职业的教师要积极的把重心放在职业技能的提高上④。
①转引自魏淑华,宋广文.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5(05):61-66.
②转引自张英.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认同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③转引自魏淑华,宋广文.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5(05):61-66.
④转引自严玉梅.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概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8):158-159.
(3)研究教师不同方面的特征感知
Beijaard&Vermunt(2000)研究了教师对教育专家、学科专家和教学专家三个领域中自己想要占的比重。
依据结果,教学专家和学科专家得到教师更高的认同,但伴随教龄的不断增长和时间的不断变化,教师也在不断寻求三者的平衡①。
Paechter&Head(1996)在关于教授非主科教师的职业认同研究中发现,这些教师的职业认同并没有专注于教学技能上,大多是定位在一般教学上②。
Moore&Hofman(1998)认为主动的、浓烈的职业认同会成为教师在苛刻的环境中继续工作的支持③。
Gaziel(1995)提出教师职业认同程度与工作压力程度不是正相关的,工作压力程度越大,职业认同程度就越小④。
2.国内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国内主要是对在校师范生和在职老师的研究。
(1)有关研究在校师范生的主要观点:
胡维芳、黄丽(2016)采用问卷为主、访谈为辅的方法对常州市2所全日制师范教育方向在校生进行调查,得出认同感居于中等稍微靠上的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中性别差异是最为明显的,认为影响职业认同的原因有家庭方面、学校方面、个人方面以及社会方面。
由此提出改革选拔方式、合理设置课程、培养从教信心的对策⑤。
陈克娥(2014)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北省的其中两所大学中的师范生进行调查,详细分析结果后,作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一是要激发和提升师范生从教意愿与动机。
其中包括要提高教师待遇和健全外部支持系统。
二是对于师范生教育的教学和课程安排要不断地得到革新,使学校的条件要不断适应学生的发展⑥。
蔡志凌(2013)则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90后”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结果显示,相比较于其他师范专业的本科生,小教专业对教师职业有更高的认同。
并且在小学方面、社会方面以及高校方面给出一些想法。
社会上要创设一个更适合九零后发展的环境条件,同时要提高老师的工资水平;高校要时刻关
①转引自严玉梅.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概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8):158-159.
②转引自魏淑华,宋广文.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5(05):61-66.
③转引自严玉梅.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概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8):158-159.
④转引自张英.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认同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⑤胡维芳,黄丽.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01):82-86.
⑥陈克娥.高师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与特点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2):61-62.
心学生的在学校期间的发展,给学生思想上、行为上的指导,不断更新课程观,加强课程的革新;小学方面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努力成为九零后师范生不断发展的坚实力量⑦。
黄蓓(2016)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的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得出师范生职业认同程度总体较高,但在职业意志这一环节相对于较弱的结论。
其中,从性别差异分析:男生的职业认同水平总体略高于女生;从不同民族来看:湘西地区师范生职业认同程度都较高,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年级来看:毕业班和非毕业班的师范生在职业认同感以及各个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从学制来看:三年制师范生比五年制师范生表现出一种更积极向上的态势;从生源地来看:城镇学生在职业认同各个维度上的得分略微高于农村学生;从不同学科来看:职业认同感水平不存在差异①。
(2)有关研究在职老师的主要观点:
曾丽红(2016)通过对不同地区10所小学中的小学教师调查后发现这些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都比较高。
其中,在性别差异上、学校所在地区、职称、任课的年级、年龄、实际教龄、月工资水平上,他们的认同水平都各有着明显的差别②。
马笑岩(2015)通过对宁夏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后,提出一些建议:第一,老师的工资水平要提高,特岗的在职年限要尽量缩减。
第二,对老师提出的一些教学上要完成的指标要合情合理,即使是在农村,也要尽可能地使老师的生活和工作的条件变得越来越好。
第三,为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越来越好,特岗老师发展地越来越好,要不断地对老师进行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第四,要增强城乡学校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③。
王卫国(2013)通过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调查后提出,社会心理、职业心理以及个体心理都会成为影响青年老师职业认同的各种各样的原因。
并从教师个体、社会角度和院校角度提出策略④。
(3)对教师职业认同感维度的划分
国内学者对教师职业认同感维度的划分并不统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王鑫强,曾丽红,张大均,李森(2010)将维度划分为四个,即教师职业价值(师范生对教师这个职业和自己师范生这个身份的价值判断)、教师职业意愿
⑦蔡志凌.“90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2013,34(03):126-134.
①黄蓓.湘西民族地区师范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6(06):89-95.
②曾丽红.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6(21):20-22.
③马笑岩.宁夏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06):38-40.
④王卫国.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升策略[J].教育探索,2013(10):85-87.
与期望(师范生在教师职业上的期望和为之准备的意愿)、教师职业效能(师范生在教师职业上的自我效能感)、教师职业意志(师范生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及在职业上的坚持性)⑤。
魏淑华(2008)将维度归为六个,分别为职业价值、职业期望、职业意志、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技能⑥。
郑志辉(2012)则将维度分为七个,分别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职业效能以及职业行为倾向⑦。
3.对已有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综合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国内外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研究已经取得相当丰富
的成果。
这使得本研究有丰厚的理论支撑。
然而,国外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
主要基于假设以及理论,而样本较大的实例研究并不多。
国内的也多是关于在
校师范生和在职老师的研究,把范围缩小到小学教育专业的研究较少。
并且对
在校师范生调查研究中涉及到的人口变量大多是性别、年级、地域这三方面。
因此本研究将从王鑫强等人制定的四个维度出发,增加是否教师家庭、是否自
愿选择小学教育专业、是否参加过教育类实习(或见习)这几个基本信息。
以
某校为例,在调查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后,根据出现的情况给出一些具体的
针对性建议。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1. 研究思路
本研究按照对教师职业认同感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梳理,计划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进行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调查,以取得一些关于职业认同感的现状,并分析现状的成因,从社会方面、高校方面、个人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2.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找有关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文献,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了解了目前对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研究成果,明确教师职业
⑤王鑫强,曾丽红,张大均,李森.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的初步编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0
5):152-157.
⑥转引自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08.
⑦郑志辉.地方高师院校学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 30(03):14-17.
认同感概念的界定以及维度的划分。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王鑫强、曾丽红等人编制的《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进行问卷
调查。
运用分层随机发放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00份。
一、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一)研究工具与对象
1.研究工具
根据《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前6道题是基本情况,
包括性别、生源地、年级、是否参加过教育类实习(或见习)、是否教师家庭、
是否自愿选择小学教育专业;后12道题是正式的问卷,其中,1-3题是职业价
值维度,4-6题是职业意愿与期望维度,7-9题是职业效能维度,10-12题是职
业意志维度。
计分方式为李克特5分制计分。
2.研究对象
以某校为例,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分层随机发问卷200份,最
终回收问卷196份,回收率为98%。
这其中有效的问卷有194份,有效率为97%。
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基本情况
性别生源地是否教师家庭是否自愿选择小学教育专业
年级男女城市农村是否是否合计大一 6 42 12 36 4 44 39 9 48 大二 3 47 8 42 4 46 39 11 50 大三 1 45 10 36 3 43 40 6 46 大四 4 46 9 41 8 42 34 16 50 合计14 180 39 155 19 175 152 42 194 3.数据处理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处理系统为SPSS21.0。
(二)结果与原因分析
1. 总体状况
从研究结果中看出(见表2),某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感总平均分为3.84,可得出他们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程度较高的结论。
从表中可看出,职业价值3.64分,职业意愿与期望4.51分,职业效能4.00分,职业意志3.20分。
这四个维度中,职业认同程度最高的是职业意愿与期望,最低的是职业意志。
在这些题目中,得分最高的是“我希望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这一题,为4.81分,说明被调查的学生都有着一颗热爱学生的心。
得分最低的是“工作若干年后,我可能转行从事非教育工作”这一题,为2.87分,说明大家从事教师这一行业的意志力并不坚定。
维度
题目
均分 合计 职业价值 1.我认为教师的工作能被他人看重。
3.75 3.64 2.我认为师范生受人尊敬。
3.77 3.我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高。
3.41 职业意愿与期望
4.我有与学生交流的意愿。
4.41 4.51
5.我希望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4.81 6.我有与一线教师交流的意愿。
4.32 职业效能
7.我能掌握教学技能。
4.01 4.00 8.我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4.07 9.我认为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3.93 职业意志
10.工作若干年后,我可能转行从事非教育工作。
2.87
3.20 11.毕业后若有选择其他职业的机会,我还会选择做教师。
3.42 12.我会在教师行业干一辈子。
3.29
教师职业认同感
3.84
2. 性别差异 (1)结果分析
职业价值 职业意愿与期望
职业效能 职业意志 职业认同感 男生(N=14) 3.60 4.24 4.12 3.14 3.77 女生(N=180)
3.64
4.50
3.99
3.20
3.83
表2 总体状况
表3 性别差异
t值-0.286 -2.165 0.769 -0.361 -0.603
显著性0.775 0.032*0.443 0.719 0.547 注:*0.01<P<0.05,差异显著。
**P<0.001,差异极显著。
下同。
由表3可知,在性别中,某校小教专业本科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存在差别。
职业意愿与期望维度中,女生得分4.50分,男生得分4.24分,男生明显的要比女生低。
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32<0.05,证明有显著的差别。
表明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与一线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意愿上,女生要远远高于男生。
在职业意志、职业价值维度的得分女生也高于男生。
但在职业效能维度的得分男生高于女生。
(2)原因分析
男生的职业认同感水平比女生的低,这与社会环境和教师职业的特性离不
开关系。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对男性成就的要求更高,男性想要在教师行业
得到较高的成就,需要一个缓慢的积累的过程。
而且与社会上另外一些职业比
较来说,老师所处的位置在一般水平,工资报酬上也没有多高,工作形式也是
较为安定,更适合想要稳定的女性。
因此,选择小学教育这一专业的女生人数
要明显的多于男生。
(见表1)另外,作为一名老师,不能急躁,要对学生细心
呵护和照顾、要更有耐性并且更加关爱学生,这样的要求与大多数女性的性格
特征相符合,所以选择这一专业的女生人数较多。
但这其中男生在职业效能上
高于女生,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现阶段小学中缺乏男教师,对男教师的需求
量比较大,男生具有更大的优势;另一方面男生具有女生所没有的特质,因此
男生呈现出更自信的态度。
3. 生源地差异
(1)结果分析
表4 生源地差异
职业价值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效能职业意志职业认同感城市(N=39) 3.47 4.44 3.94 3.03 3.72 农村(N=155) 3.68 4.49 4.02 3.24 3.86 t值-1.941 -0.694 -0.725 -2 -2.156 显著性0.05*0.488 0.469 0.047*0.032*表4反映的是某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生源地的差异,可以看出在教师职业
认同感程度上,农村的本科生比城市的本科生认同程度要高。
在职业价值维
度,与城市本科生相比,农村本科生得分较高,这说明两者在教师职业地位的
看法中,农村本科生要更加地认可教师职业。
职业意志维度中,经过独立样本t
检验,P=0.047<0.05,存在显著差异,这证明城市本科生的职业意志是低于农村
本科生的。
表明农村本科生对将要从事的教师行业有着更加坚定的信心。
(2)原因分析
与城市地区的本科生相比较来说,农村地区的学生有着更高的职业认同
感,说明在农村地区,大多数人们认为教师职业是一份令人尊敬、有体面并且
有保障的工作,而且农村地区的学生更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未来从事教师职
业中,更有信心坚持下去。
城市地区的学生接受的新事物更多,受到的教育理
念与农村相比有所不同,毕业后就业的出路和选择也比较多,他们认为在毕业
后不仅仅非得去选择学校,在学校做一名教师,还可以有更多其他的工作机
会,因此与农村的学生相比,城市地区的学生职业认同水平要更低。
4. 年级差异
(1)结果分析
表5 年级差异
职业价值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效能职业意志职业认同感大一(N=48) 3.78 4.67 4.15 3.24 3.96 大二(N=50) 3.67 4.32 3.94 3.13 3.76 大三(N=46) 3.61 4.56 4.00 3.17 3.84 大四(N=50) 3.51 4.52 3.93 3.25 3.77 t值0.877 3.102 1.135 0.161 1.897 显著性0.395 0.01*0.31 0.441 0.185 由表5可知,四个年级的总体教师职业认同感水平由低到高是大二<大四<大
三<大一。
其中,大一与大二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四个年级在职业价值这个维
度中,由低到高排列是大四<大三<大二<大一。
职业意愿与期望中,P=0.01,存
在显著差异,由低到高为大二<大四<大三<大一。
职业效能上,分别是大二<大
四<大三<大一。
职业意志排序中,从低到高是大二<大三<大一<大四。
(2)原因分析
结果表明在这四个年级中,大一的职业认同程度最高,大二最低。
追寻这
一起因,大一的学生刚刚步入新的大学中,对这个专业只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识,都憧憬着能在这一专业中发挥自己,发展自己,对所有事物都抱有巨大的
渴望,并且对有关事物都带有新鲜感。
大二学生在入学一年后既没有进行有关
的实训,也逐渐失去刚入学的新鲜感,缺乏有关专业的明确指导,对这一专业
产生迷茫,导致认同感降低。
大三学生在随着知识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更深入的
同时又参加了见习,对教师有了更深的切身体会和理解,所以认同感较高。
但是大四学生既拥有较为全面的知识,又经历了长达半年的顶岗实习,他
们的认同感水平却并不高。
这与调查前的预想并不符合。
推测原因,第一,有
可能是在实习中经受挫折,导致怀疑自己,认为自己不适合做一名教师。
第
二,认为自己是本科生,就业出路可以不仅仅局限在教师行业,职业选择更
多。
第三,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再加上如今的师范毕业生人数呈不断上升
的趋势,出现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人争夺一个老师岗位的现象,这直接导致毕业
生的焦虑和压力的增大,并且教师入职考试越来越难,要求的条件越来越高。
5. 是否教师家庭差异分析
(1)结果分析
表6 是否教师家庭差异
职业价值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效能职业意志职业认同感是(N=19) 3.79 4.40 3.98 2.97 3.79 否(N=175) 3.63 4.48 4.00 3.22 3.83 t值 1.102 -0.796 -0.149 -1.874 -0.568 显著性0.272 0.427 0.882 0.062 0.571 由表6可知,非教师家庭本科生认同感要低于教师家庭本科生。
仅仅在职业价值维度上教师家庭本科生的得分要高于非教师家庭本科生。
其它三个维度中,非教师家庭本科生的得分都高于教师家庭本科生。
(2)原因分析
非教师家庭学生认同感低于教师家庭学生,原因可能是教师家庭中的家庭人员长时间从事教师行业,学生能看到并体会到教师的辛苦与不易,从而想要尝试其他职业。
然而因为长时间得到家庭成员对他的陶冶和感染,来自教师家庭的学生更能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所在,因此更加肯定了教师的价值。
6. 是否自愿选择小学教育专业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