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思想家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去童心,便失却真心……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李贽这种思想( )
A.批判理学空疏学风
B.与陆王心学思想一致
C.挑战孔孟正统权威
D.源于明朝统治的将亡
2.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这表明在政治上他主张( )
A.主权在民
B.君民平等
C.反对君主专制
D.实行君主立宪
3.清代潘耒盛赞顾炎武:“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土风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
”潘耒认为顾炎武( )
A.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
B.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缚
C.具有求实批判的精神
D.传承了陆王心学的精髓
4、清代盛行的小说《镜花缘》中描绘的女儿国,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
”此小说( )
A.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实
B.比历史著作可信度更高
C.反映出时代环境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D.可以作为研究清代进步思想的资料
5、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
这在当时( )
A.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
B.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
C.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D.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
6、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
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 )
A.走向成熟的轨迹
B.天下私有的本质
C.因循反复的特点
D.集权体制的根源
7、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
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
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
这表明( )
A.传统四民社会加速瓦解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
C.理学义利观正受到冲击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8、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据此可知顾炎武主张( )
A.废弃分封制
B.废除郡县制
C.改革集权专制制度
D.改革中央决策机制
9、据史料记载,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
这说明,明清时期( ) A.王朝权力渐趋衰落
B.传统科技停滞不前
C.近代化倾向已出现
D.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1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把封建社会中“亡国”与“亡天下”
做了区别,提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据此可知,顾炎武( )
A.批判传统儒学
B.具有民族思想
C.提倡经世致用
D.反对君主专制
11、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
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
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 )
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
C.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
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
12、刘师培对清代学术曾指出:“盖汉学之词举世视为无用,舍闭关却扫外,其学仅足以授徒。
若校勘金石,足以备公卿之役,而不足以备公卿之欢。
……欲得帝王之尊,必先伪托宋学以自固。
故治宋学者,上之可以备公卿,下之可以得崇衔。
”其意在强调( )
A.清代学术氛围相对自由
B.明清封建制度日益没落
C.经世致用思想成为主流
D.清代宋明理学仍居主流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就古代思想家对近代思想界的直接影响而言,首推王夫之(王船山)是不过分的。
材料一明末社会内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外有清军虎视眈眈,明王朝处于两害相侵的困境,许多人仍处于“釜水将沸而游鱼不知”的境况。
王船山(王夫之)在焦虑中产生对王(阳明)学和禅学的怀疑,并试图以修正程朱理学、恢复传统经学来匡扶大厦之将倾,与顾炎武等人开讲求经世致用之新风。
清朝入关后,王船山曾举兵抗清,事败后誓不降清。
他指责李自成起义犯上作乱成为清朝帮凶。
然而,他始终把清兵入关看作明亡的主要原因,把“尊王攘夷”摆在首位。
其思想充满了对清朝入主中原的愤激之情,船山还是“西学中源”说的始作俑者,他指出:“西夷之可取者,唯远近测法一术,其他则皆剽袭中国之绪余。
”
——摘编自周辉湘《船山学复苏与近代思想界的嬗变》
材料二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推崇王夫之,并将其视为“恢复中华”的思想先驱。
革命者印发王夫之《黄书》等“明于华夷之辨”的书籍,“排满革命”“光复旧物”便迅速成为国人的共识。
——据王泽应《冲破鸿蒙别有天——夫之出船山记》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思想的特征,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革命派对王夫之思想的宣扬。
(10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
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
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
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民主与科学在西方是以理性揭露宗教的黑暗统治而成长起来的,在中国为揭露明朝的极端皇权政治曾经活跃起来,但不像西方由文艺复兴、启蒙思想一直发展下来,而在清朝以强悍的少数民族统治而停滞了。
直到鸦片战争后,在强敌压境的资本主义刺激下才
开展起来。
——《陈旭麓学术文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指出该现象出现的根源。
(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思想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0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刊行于1617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现象,戏剧梗概如下:
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睡梦中遇见一书生柳梦梅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梦醒后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城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京城。
柳梦梅在京城应试后考中状元,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
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皇帝感慨二人的旷世奇缘,于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戏剧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12分)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解析:选C 根据“然则《六经》《语》《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可知李贽否定孔孟的绝对权威,故选C 项;根据“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可知李贽批判将孔孟儒学作为道学家的挡箭牌,而非批判空疏学风,排除A项;李贽否定孔孟权威,与陆王心学不同,排除B项;李贽这种思想源于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2.解析:选C 主权在民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思想,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还未达到主权在民的程度,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提及君民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中“天下为主,君为客。
……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早期的民主思想,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故C项正确;黄宗羲只是提出将学校作为评定是非曲直的场所,未提出君主立宪,故D项错误。
3.解析:选C 据材料“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批判明代读书人沉湎于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空疏学风,主张为学应求务实,故选C项;明清之际的民主思
想对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是当时没有形成思想解放潮流,占主流的仍是宋明理学,排除A项;据材料“是谓通儒之学”结合所学可知其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排除B项;是批判了而不是传承陆王心学的精髓,排除D项。
4、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作者批判了“男尊女卑”的不合理,反映了作者对男女平等的良好愿望,结合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可知《镜花缘》可以作为研究清代进步思想的资料,故选D项;小说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存在许多虚构夸张的情节,不可能再现当时的历史事实,排除A项;小说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现实,但毕竟是虚构的,历史著作可信度比小说高,排除B项;《镜花缘》反映出时代环境对其的影响,但不能说“历史叙述”,《镜花缘》是小说,排除C项。
5、解析:选C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李贽思想的价值性在于其批判性,但是李贽并没有背离传统的儒家思想,而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故A项错误;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李贽思想与清代的考证之风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通过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反对盲从孔子,向传统理学思想发起了挑战,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李贽的主张推动了人们从正统的儒学束缚中解脱出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中“在当时”可知,李贽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无关系,故D项错误。
6、解析:选B 由材料“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可知黄宗羲认为古代制度都是满足统治者私心,不是以国家、百姓利益为主,故选B 项;材料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不能体现传统制度走向成熟的轨迹,排除A项;材料列举秦、汉、宋的不同制度,体现不出因循反复,排除C项;从材料“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不利于我也”,可知体现的是传统制度维护君主私利,不是揭示集权体制的根源,排除D项。
7、解析:选C 题干中提及从明清之际到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由出现到愈演愈甚,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轻利重义思想在发生变化,故选C项;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且士商相混现象只是在江南存在,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经济问题,而B项是政治问题,且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对地方控制加强,排除B项;明清时期,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8、解析:选C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体现了主张变革的思想,故选C项;“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只是分别指出其不足,没有对其进行强烈的批判,排除A项;“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可见只是主张变化,而不是主张废除,排除B项;“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属于中央集权的范围,不属于君主专制的概念,排除D项。
9、解析:选C 明清时期思想家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以及近代民主思想启蒙说明开始出现近代化趋向,故选C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逐渐走向顶峰,排除A项;材料体现明清进步思想而未提及农耕经济及传统科技发展状况,排除B、D两项。
10、解析:选B 依据材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认为“国”是政府和朝延,“天下”是指本国版图内居住的民族与百姓,“保国”是统治者的责任,“保天下”无论贵贱每个人都有责任,因此体现了顾炎武具有民族思想,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
11、解析:选A 题干中“人性的丰富…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和“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表达了王夫之先生的志愿:要总结批判传统儒家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开辟新的思路,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王夫之的儒家思想,不是政治变革,排除B项;人性善恶一直是争议不断而莫衷一是的,且无法反映王夫之善恶思想,排除C项;题干反映不出王夫之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排除D项。
12、解析:选D 依据材料,刘师培对清代学术曾指出,汉学举世视为无用,其学只能教授学生而无法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要想维护封建统治就必须托宋明理学,所以从事宋明理学者可以治理国家,
还可以获得殊荣,其意在强调清代宋明理学仍居主流,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清代学术流派汉学和宋明理学的地位,与学术氛围无关,而且清代实施文化高压政策,清代学术氛围相对自由说法错误,排除A项;明清封建制度的衰落指的是出现了冲击封建统治的新的经济、思想因素,与材料中学术流派地位无关,排除B项;经世致用思想要为现实服务,而材料体现不同学术流派的地位,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来匡扶大厦之将倾,与顾炎武等人开讲求经世致用之新风”得出经世致用,依据材料一“其思想充满了对清朝入主中原的愤激之情”得出他对满族的仇视和汉族的拥护,依据材料一“西学中源”得出对汉族文化的自信,我们将这两处归纳为大汉族主义思想。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产生对王(阳明)学和禅学的怀疑,并试图以修正程朱理学、恢复传统经学”得出理学的僵化,不适应社会的需求,依据材料一“明王朝处于两害相侵的困境,许多人仍处于‘釜水将沸而游鱼不知’”的境况”得出明朝末期的社会危机,再结合所学,清朝入关后的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政策。
第(2)问,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来回答。
结合所学,我们知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中的鞑虏指的是满清政府,与王夫之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吻合,为他们动员民众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找到了理
论来源,消极方面可以从狭隘的民族主义来阐述。
答案:(1)特征:强调经世致用思想,具有浓郁的大汉族主义思想。
背景:明末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封建理学僵化;儒家传统思想影响深厚;清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2)影响:用传统的“华夷之辨”的民族思想来否定清王朝的正统性,有利于动员民众参加资产阶级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狭隘的民族主义观。
14、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归纳为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归纳为地方自治;“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
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归纳为反对君主专制、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
第二小问从经济因素方面来回答其根源。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但不像西方由文艺复兴、启蒙思想一直发展下来,而在清朝以强悍的少数民族统治而停滞了”回答。
第二小问中国走向停滞是在清朝,原因可从清朝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等方面回答;根据材料二可知西方民主与科学在宗教改革中成长,在启蒙运动中不断发展,故原因回答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方面阶段特征。
答案:(1)特色:反对君主专制;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
和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
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2)不同:中国:走向停滞;西方:不断发展。
中国停滞的原因: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形态的稳定性和保守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扼杀了新生政治力量的成长;思想上,僵化、封闭的思想文化体制,排斥了非正统的思想文化。
西方发展的原因: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奠定了近代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上,民主政体由英国扩展到欧美主要国家,提供了思想文化发展的政治保障;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不断推动着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15、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
由杜丽娘梦中在牡丹亭畔幽会的情节,可知体现了明代个性解放,人文主义的追求。
评价要从君主专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理学思想开始松动等方面解释,但也要指出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的不足。
也可以以柳梦梅赴京城应试考中状元历史现象从科举制立论,既要指出科举制的沿革,还要从科举制的积极和消极等方面评述。
当然,还可以从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反映明代封建理学(礼教)的思想压制的事实。
要阐释理学的发展,说明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答案:示例一:
情节:杜丽娘梦中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魂游后园与柳梦梅幽会)。
历史现象:个性解放,人文主义的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概述和评价:明中后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政治腐败;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传统的理学思想开始松动,认识到对情的需要是自然的天性。
明代个性解放,人文主义的追求冲击了封建礼教束缚,有利于推动社会思想解放;是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但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
示例二:
情节:柳梦梅赴京城应试考中状元。
历史现象:明代科举制(八股取士)选拔官吏。
概述和评价: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打击士族,笼络庶族,扩大统治基础,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完善于唐,发展于宋,完备于明清。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的进步,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官吏任免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为近现代文官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借鉴。
但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思想压制,不利于科技创新,阻碍了社会进步。
示例三:
情节: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
历史现象:明代封建理学(礼教)的思想压制。
概述和评价:隋唐之际,儒学面临危机,宋代儒学家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南宋以后理学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理学走向世界,推动了世界文化的进步。
但明清时期理学压制了人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示例”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