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_《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音乐_《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学唱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

2.初步了解音乐中重复的手法。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感受、表现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逐步产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欣赏、模仿、律动、表现感受陕北民歌的音乐特点与风格。

2.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尝试用方言演唱歌曲。

三、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受并能表现陕西地区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

2.了解歌曲中“重复”的旋律技法,并尝试进行旋律创作。

3.了解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准确演唱歌曲,初步感受、表现歌曲的陕西民歌音乐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力求准确并有韵味地演唱歌曲,在学生参与活动中更好的表现歌曲的情绪。

授课课型
唱歌综合课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分类。

二、初步学习歌曲
1.通过欣赏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初步感知歌曲表达的音乐形象。

聆听与感受: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揭示课题,通过图片结合学生的感知,总结歌曲的音乐形象。

3.再次聆听要求:学生小声跟唱,进一步体会歌曲的情绪,并自己找出演唱难点。

4.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学唱教学。

教学方法包括:
(1)利用“dol”音进行简单的发声练习。

(2)利用旋律线解决音准的问题。

(3)利用范唱和讲解解决节奏的问题。

5.前倚音、下滑音的学习
通过对比,学习前倚音和下滑音的演唱。

6.重复旋律技法的感受与活动体验
通过演唱,让学生自主发现歌曲旋律的创作技法——重复,进而总结出歌曲节奏的特点——固定。

分析出旋律重复、节奏固定的原因,利用活动进一步体会。

7.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教师针对学生演唱的实际做出指导。

三、深度学习歌曲
1.聆听原汁原味的民歌手演唱,体会歌曲的情绪。

聆听与感受:民歌手演唱的情绪是怎样的?
教师介绍陕西民歌演唱特点,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初步感受、表现歌曲的陕西民歌音乐风格特点。

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的方言,有韵味地演唱歌曲,从而进一步感受、表现歌曲的陕西民歌音乐风格特点。

3.师生总结两段歌词的关联,并进行律动对唱。

4.总结劳动号子的特点,并通过创设活动感受、体验劳动号子的特点。

四、拓展与创作
1.中国民歌在声乐作品中的运用。

欣赏黄河大合唱选曲《黄河船夫曲》片段,带领学生一起感受劳动号子在歌曲中的作用,并提炼出旋律创作技法。

2.引导学生选用中国五声音阶中1(dol)2(re)3(mi)5(sol)6(la)五个音,采用重复的旋律技法创作家乡的《黄河船夫曲》。

五、课堂总结与升华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唱了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欣赏了黄河大合唱中《黄河船夫曲》的选段,并学习了重复的旋律技法创作了自己的《黄河船夫曲》,相信同学们对母亲河黄河深挚的赞美以及对中国民歌的热爱,已经深深的印在同学们的心里,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让大家喜爱民歌,热爱民歌,做一个民歌的传承者!
《黄河船夫曲》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作为初中低阶段,在心理方面相较小学阶段有很大变化。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社会上的流行音乐非常感兴趣,对于民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也缺乏主动参与民族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具备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寻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并运用新颖、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乐体验中。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地区民歌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特色,进一步感受中华儿女自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黄河船夫曲》效果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唱歌综合课,学唱了歌曲《黄河船夫曲》,并进行了旋律创作的拓展学习。

通过学习,发现个别学生的演唱技能和表现力差一些,表现出有点胆小和缺乏自信,这和学生的自身素质或是处于变声期有关。

从总体上看,整堂课的学习效果比较理想,课后运用小组演唱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评测。

通过评测,能够较为
准确、有韵味演唱歌曲的学生为85%。

这部分学生能够表现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对掌握了歌曲中出现的重难点,如重复的旋律技法、四度音程演唱的准确性,用方言表现歌曲的地方特色等也都能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掌握。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学唱歌曲《黄河船夫曲》,初步感受、表现陕西地区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力求准确并有韵味地演唱歌曲。

进而总结出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了解歌曲中“重复”的旋律技法,并尝试进行旋律创作。

通过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

导入环节:老师启发学生说出中国民歌的分类,并鼓励学生唱出自己熟识的中国民歌,并归纳总结出民歌的体裁分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积极参与,效果较好。

初步学习歌曲阶段:通过聆听歌曲,让学生总结出歌曲是描述的哪种劳动场景,并结合
图片让学生感知歌曲表现的音乐形象。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歌曲的音乐形象,为下一步学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再次聆听中通过哼唱找出演唱难点,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演唱难点利用旋律线、范唱和讲解进行歌曲的初步学唱教学。

通过演唱对比、学科综合等引导学生学唱前倚音和下滑音,并理解民歌的地域性差异。

通过演唱、“划船”等活动体验重复旋律技法,总结出歌曲节奏的特点——固定,分析出劳动号子旋律重复、节奏固定的特点。

整个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从初步感知歌曲到唱会歌曲,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效果较好。

深入学习歌曲阶段:通过聆听原汁原味的民歌手演唱,引导学生体会陕西民歌演唱特点,引导学生尝试用方言,有韵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初步感受、表现歌曲的陕西民歌音乐风格特点。

师生总结两段歌词的关联,并进行律动对唱。

总结劳动号子的特点,并通过创设活动感受、体验劳动号子的特点。

从音乐学科的特点出发,通过聆听、模仿到表现,激发了学生演唱民歌的激情,效果很好。

拓展与创作阶段: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选曲《黄河船夫曲》片段,
带领学生一起感受劳动号子在歌曲中的作用,并提炼出旋律创作技法。

从学习到尝试运用,引导学生选用中国五声音阶中1(dol)2(re)3(mi)5(sol)6(la)五个音,采用重复的旋律技法创作家乡的《黄河船夫曲》。

从唱好歌曲到表现歌曲,并把学到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掌握与实践,培养了学生热爱民歌的热情,增强了学生感知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学习效果较好。

《黄河船夫曲》教材分析
《黄河船夫曲》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

神州音韵是本套教材中的一个系列单元,本单元选用了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及东北三省的地方音乐素材,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地区民歌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特色。

《黄河船夫曲》是一首陕西民歌。

运用了重复的音乐手法,表现了船夫们在黄河风平浪静时,自由而舒展地抒发内心丰富情趣的歌曲,塑造了黄河船夫粗犷的形象。

歌曲的唱词采用上段问、下段问的问答式,以反复出现的“九十九”的词句,来表达“很多很多”的意思,塑造了黄河船夫们粗犷的形象。

语言朴实、逻辑性强,描写了气势壮观的黄河及船夫们与惊涛骇浪奋力拼搏的豪放气势,体现出中华儿女自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全曲主要由“”四个音发展而成,为单一部曲式。

第一主题乐句(第1—4
小节)和结束句(第13—15小节)的曲调高亢、悠扬、首尾呼应,有问答之意。

曲调剩余部分是以主题句片段重复四次发展而成的扩充部分。

曲调中四度音程“”多次出现以及下滑音和装饰音的使用,突出了歌曲的陕西地方特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黄河船夫曲》评测练习
一、歌曲演唱测评
1、跟随教师的钢琴伴奏演唱复习歌曲《黄河船夫曲》,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唱练习,共八个组,每组六人。

2、测评方法:
学生可以选择独唱,二人齐唱、表演唱、创编演唱等形式。

由音
乐教师、音乐课代表和小组长负责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和统计。

分为优秀(85—100 分),良好(75—84分),及格(60—74分),不及格(60分以下)。

音乐教师要给予学生学习指导的评价性语言。

3、测评标准:
(1)能够自信的演唱歌曲。

(2)正确演唱歌曲的音准、节奏。

(3)尝试表现出歌曲陕西民歌的地方韵味。

(4)要求背唱歌曲。

(5)鼓励在理解歌曲的前提下有一定表现力,如表演唱,合唱等。

二、旋律创编
选用中国五声音阶中1(dol)2(re)3(mi)5(sol)6(la)五个音,采用重复的旋律技法创作家乡的黄河船夫曲。

《黄河船夫曲》课后反思
《黄河船夫曲》一课是我2017年11月参加“东营市初中音乐学科带头人”的磨课课例。

这节课凝聚了磨课组全体老师的心血。

当学生下课后还高兴地唱着刚学的歌曲时,我的心里同样充满了快乐。

因为我知道喜爱中国民族音乐的种子已经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

这节课包含太多不断自我否定的潜心钻研和夜晚辗转反侧的思考,通过这节课的研磨转变了我很多固有的教育教学理念。

静下心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新认识:
一、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实,体验同样也是教学上的好帮手。

备课中,我紧紧围绕着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这两个关键点进行教学设计。

针对教学设计理念我在本节课中也进行多次尝试。

例如,最初“重复”旋律技法等知识传授我采用的教师讲授模式。

经过观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习效果不理想。

而学生对黄河船夫划船的兴趣非常浓厚,于是我将二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正是由于黄河船夫们夜以继日重复的劳作使得歌曲出现五次相同的旋律——总结出“重复”的旋律特点,更加深入的引导学生掌握旋律的简单“重复”是劳动号
子的特点之一。

我继续抓住兴趣和体验这两个关键点,设计了边划船边唱歌和师生歌曲接龙两个教学环节。

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既学会了歌曲又收获了快乐,“劳动号子”节奏与歌词方面特点的总结就有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教学设计要抓住音乐学科的特点实现歌曲的深度学习
音乐是聆听的艺术,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抓住这一特点。

要让音乐充满课堂。

从导入环节的每一个学生活动,教师都有意识地播放歌曲《黄河船夫曲》的音乐。

这就在无形中让学生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为后面的学唱扫清了障碍。

如何对歌曲进行深度学习,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经过多次试讲确定了从两方面加强歌曲的深度学习。

一是让学生唱出歌曲的地方韵味,例如对方言的演唱学习增加歌曲的地方特色。

二是在本课例的拓展环节,选用五声音阶中的音采用“重复”的旋律技法进行创作。

这些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不仅唱会歌曲,还唱好歌曲。

又在唱好歌曲的基础上进行了旋律创作。

三、运用好观课量表
以往我们评价一节课的优劣大多是看教师教学设计的是否精彩,这是因为我们准备一节课,往往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设计,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却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兴奋。

本次讲课结束后我们对授课班级进行了教学反馈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学生不仅学会了《黄河船夫曲》的演唱,而且对中国民歌产生了巨大的兴趣,这些调查信息同时说明了这节课例的成功。

这些成功的取得观课量表的运用功不可没。

备课教案的修改都是对照观课量表进行考虑,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备课应从多个维度同时进行。

当然本节课还有一些遗憾。

对于创作这个教师不敢碰触的难点,本节课只是对学生进行了启发和引导。

但我相信已经激发了很多学生音乐创作的欲望。

由于教师自身声乐演唱基本功不够扎实,对歌曲的范唱缺乏感染力。

另外,在学生评价方面做地还不够细致,这需要在音乐课堂中逐步解决。

一节成功的课例离不开执教老师的努力,更离不开听评课老师的帮助。

很多教师在多次听评课中对我坦诚的交流让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产生的巨大转变,只有这种思维的颠覆,才促使我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让我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理应在孩子们繁重的学习生活中运用音乐的语言赋予他们快乐的元素,所以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快乐的学习者、研究者、践行者。

《黄河船夫曲》课标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确定下列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感受、表现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逐步产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欣赏、模仿、律动、表现感受陕北民歌的音乐特点与风格。

2.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尝试用方言演唱歌曲。

三、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受并能表现陕西地区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

2.了解歌曲中“重复”的旋律技法,并尝试进行旋律创作。

3.了解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演唱歌曲,初步感受、表现歌曲的陕西民歌音乐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力求准确并有韵味地演唱歌曲,在学生参与活动中更好的表现歌曲的情绪。

新课标指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通过对歌曲《黄河船夫曲》的演唱学习,确定“体验、感受、表现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逐步产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这一目标。

课标中讲到:“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因此确定了“通过欣赏、模仿、律动、表现感受陕北民歌的音乐特点与风格以及了解歌曲中重复的旋律技法,并尝试进行旋律创作”这一目标。

由于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与小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学习歌曲时,需要兴趣的引导,步步深入学习。

而变声和怕羞的心理都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我确定了“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尝试用方言演唱歌曲,初步感受并能表现陕西地区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这一目标。

劳动号子作为民歌的一种体裁来自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我确定了第三个教学目标“了解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歌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