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下学期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提纲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了农民阶级哪些主张,为什么失败?(两个纲领及其比较)
(1)《天朝田亩制度》是以平分土地为核心,包括太平天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内容在内的一个革命纲领。

太平天国希望通过实施这个制度,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暧”的理想社会。

《制度》反映了中国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由广大农民领袖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土地纲领,具有重要的反封建意义。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制定的又一个伟大纲领,它主张在政治上进行革新,权归于一,禁朋党之弊;经济上台阶效法西方,兴办铁路、矿山、工厂、银行、邮政、报馆等;在文化上移风易俗,破除迷信,等等。

太平天国希望以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学习西方,摸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愿望。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从主观上看: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4、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其对近代化的影响)
(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A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B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C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D洋务运动增强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实力,也有抵制外国侵略的一面,但最终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从倾向性看,洋务派要求改变祖宗之法,反对顽固派盲目排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既顺应发展了“新思想”,又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客观效果看,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是中国从传统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转折点,发展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和教育,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3)意义:
A现实意义洋务新政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铁路、轮船和电报等新式交通业,建立了近代化海军,这在外国势力频繁军事入侵的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B开学习西方风气之先进一步打开了学习西方的风气,为西学的传播和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C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洋务运动虽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他所建立的近代工矿、交通业却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为中国资产阶级
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导致了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为中国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
性质:
地主阶级展开的一场维护该阶级统治的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一、其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其创办人都是大地主阶级的代表,如朝廷的代表是奕辛,地方的有,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代表的都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具有明显的封建性。

二、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影响:
一、洋务派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

二、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三、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四、成立的新式军队在抵抗外国军事侵略上是作过不少贡献。

五、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开始中国的近代教育。

六、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七、但是洋务派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最终也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失败的原因:
P49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确是封建衙门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教训:
(1)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地发展起来。

故要发展近代企业,要维护民族资本;要想培养洋务人才,要改变封建科举制度。

(2)西方国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故不可一切仰赖外国,需自己独立自主
(3)新式企业,需要新的管理体制.给予商人一定的发言权,政府干预不要太深贡时,委派技术人员,以营管理.对现代企业也有一定的帮助。

①既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又要自力更生,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②要改革旧的生产关系和旧的制度,最大限度解放生产力。

③面对阻力,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坚强的毅力。

5、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教训?
(1)A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C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D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意义
A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变法期间,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学会和学堂,大量地传播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介绍了西方的自由平等学说和君主立宪制度
B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这场运动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表现。

维新派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概念,强调国家为国民所有,匹夫有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C为近代民族资本企业和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维新变法颁布的保护和鼓励民族企业发展的政策,激发了人民“实业救国”的热情,形成民族企业的第一次投资高潮
D为民主革命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启示维新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根本行不通,要想使国家复兴,必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3)失败原因
主要原因是维新派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A缺乏彻底反封建勇气维新派虽然同封建势力有矛盾,但是不敢摧毁封建势力,不想推翻现有的政权和制度,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变法图强,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在理论指导上,打出孔子的招牌进行变法,虽然具有减少改革阻力的策略意义,但也暴露了维新派的软弱无力;B缺乏彻底反帝勇气,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

C缺乏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军队的支持这种缺点致使不流血的维新变法最后以流血的政变而告终,证明想用和平的改革使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在中国行不通。

(4)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7、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它的意义在于:
A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近代工业获得了显著增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也随着扩大,为革命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C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辛亥革命使帝国主义以清王朝为工具长期控制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企图破产
D世界意义辛亥革命客观上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对整个亚洲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列宁把辛亥革命看成“亚洲的觉醒”。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扼杀这场革命;
主观原因:
A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中国民族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但是革命党人不仅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而且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对于封建势力,革命党人虽然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却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制度和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B没有群众基础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只依靠少数人的孤军奋战。

C没有统一的领导核心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组织松懈,内部派系纷杂,在革命胜利发展时就已经四分五裂。

D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自己的革命武装,缺乏勇气和决心通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去夺取政权,只能靠联络和发动会党、新军,依靠军阀的军队。

因此虽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不能巩固。

教训:A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
B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软弱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其软弱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外不敢提出彻底的反帝纲领,对内不敢提出打倒封建土地制度,因此他们不能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也就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C缺乏群众基础
D当时中国缺乏建立民主政治的有利环境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局限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圈子中,一般的民众没有经过近代的思想启蒙,没有形成民主共和观念。

{(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2)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3)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

(4)推翻任何制度或者都要先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
9、近代中国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条约、影响)
1)两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开始丧失。

在经济上,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步地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要标志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在政治上,中国总共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公开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它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在经济上,西方列强进行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冲击,正式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中法战争。

《中法新约》
A 中国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中国宗主国地位丧失,传统的帝国体系开始瓦解,中国进入资本主义体系内)
B 与法国商办建造铁路(第一次写明外国攫取中国铁路利权,于是列强对华投资时代的到来)
3)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的侵略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首先,台湾、澎湖列岛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它大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就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无力偿还,只有大借外债,便利了西方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

再次,四个内陆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

最后,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它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
中国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甲午战争以后,随着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步伐的加快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的进程加快。

因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建立。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其一、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中国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其二、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为“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公使通过外务部直接干涉中国内政。

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从而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其三、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它们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其四、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3、正确认识中国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以及中共对其的基本政策(中共对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所采取的不同政策)
(1)民族资产阶级历史地位
A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者
B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革新者和革命领导者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同盟者
D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者
E贡献了大批的民族精英
15、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A新文化运动正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的暴露出来,先进分子中的一些人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就已经开始对他有所怀疑和保留。

B先进分子在民主科学思想传播中经常遭遇挫折,联想到过去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各种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C十月革命的推动。

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使先进分子从中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解放的道路;苏俄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赢得了中国先进分子的好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D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加强大的力量,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希望。

16、正确认识中共开辟的革命新道路的基本内容(工农武装割据)?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内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必须首先领导农民在农村发动土地革命,建立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进而联合其他革命力量,建立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政权,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最终夺取全国胜利。

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内容,包括:
A 实行土地革命,团结广大农民。

关键在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能发动农民,把他们团结在自己周围。

B 必须坚持武装斗争,建立一支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服务的军队。

C必须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立足点和大本营,是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和进行土地革命的重要依托,是长期战斗中逐步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D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

必须注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把众多出身于小生产者的农民在斗争中教育改造成共产主义战士。

E根据地波浪式的前进和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

F:中国有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主客观条件,包括:
①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地方的农业经济使广大乡村可以离开城市独立存在,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的分而治之的政策和各派军阀之间经常不断的战争,给革命的发展以可乘之机。

②红色根据地的发生和存在是因为中国经过了大革命,有些地区受到过民主革命的影响,所以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还决定于全国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
③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

④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失误。

1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及其标志?
(1)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①1935年8月,“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②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1936年5月,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④1936年12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全国性抗战创造了必要前提。

(2)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A 1935年11月,国民党五大:对日本采取比较强硬的政策。

在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和平未到绝望之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但是“和平有和平的限度,牺牲有牺牲之决心。


B 1937年初,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政策由“武力剿共”变成“和平剿共”。

标志着国民党接受了合作抗日的政策,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1937年9月,国共合作最终形成: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申明国共合作,团结御侮的重要性,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8、国共两党抗战路线及其比较
(1)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中华民族团结抗战。

1)持久战方针和人民战争路线,敌后游击战争及其战略作用A八路军的抗战 B新四军的抗战 C东北的抗日联军的抗战
2)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A政权建设B经济建设 C文化教育建设
(2)国民党:只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

1)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中国的梦想。

2)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倒退,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

21、新文化运动内容和意义?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背景:①辛亥革命后,从西方传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②袁世凯极力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2)时间:1915年起。

3)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新阶段,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