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课后培优练(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班级
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单选题
岩臼是指岩石因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口小肚大底平的凹坑。

青山岩臼景区位于大兴安岭东南边缘,克什克腾旗东部。

岩在物理风化作用下形成和加大的同时,风和流水对凹坑内部进行打磨、搬运和沉积,于是岩臼内有了土壤、水、植物、昆虫,甚至还有白桦树,成了生机盎然的天然盆景。

下图为青山岩白群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青山岩臼景区的岩石类型主要是()
A.玄武岩B.花岗岩C.石灰岩D.大理岩
2.形成青山岩臼的外力作用有()
A.冻融作用、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风力作用
C.冻融作用、风蚀作用D.流水作用、风蚀作用
3.当前,对青山岩臼危害最大的人类活动是()
A.农垦B.养殖C.旅游D.工矿
【答案】1.B2.C3.C
【解析】1.青山岩臼群是花岗岩形成的山体岩石经第四纪冰川运动,形成千姿百态的地质奇观,景区岩石类型主要是花岗岩,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选B。

2.青山岩臼群的形成与花岗岩岩石特性和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该区一直处于多年冻土区的边缘环境,花岗岩是一种极易风化的岩石,该区冻融作用和冰劈作用等各种物理风化作用异常强烈,使花岗岩表面形
成一个个网状分布的小孔,随着风化作用的加强,逐渐形成大大小小的凹坑,风携带的沙粒对臼壁不断吹蚀和磨蚀,使得中心不断加深加大,形成口大底深的岩石,该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冻融作用和风蚀作用,C项正确,ABD项错误。

故选C。

3.青山岩臼是我国目前及世界上发现规模最大、形成最好、类型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岩臼”群,不仅有极强的观赏性,科研价值也极高,是内蒙古重要的旅游景区,因此对其影响最大的人类活动是旅游,C项正确,ABD项错误。

故选C。

格但斯克港是波兰最大的海港之一,地处欧盟“泛欧交通运输网”的“波罗的海—亚得里亚海”走廊的北部终端,是波罗的海唯一能为超大型集装箱船提供服务的码头。

2020年,在现有内港和外港的基础上,当地港务局计划再扩建一个新的外港。

这项计划包括建设19km长的新码头、8.5km长的防堤、9个新码头、4个转弯区和3条进港航道。

图中的海尔半岛在17世纪前为一簇小岛,后逐渐连接成半岛,成为格但斯克湾各港口的天然防波堤。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据图文材料推测,形成海尔半岛的主要作用是()
A.火山活动B.河流堆积C.潮水作用D.风力沉积
5.与格但斯克港成为优良港口关联性最小的是()
A.沿海风浪小B.海域盐度低
C.经济腹地广D.沿岸地势平坦
【答案】4.C5.B
【解析】4.据材料“海尔半岛在17世纪前为一簇小岛,后逐渐连接成半岛”,海尔半岛处于海湾的前端,小岛不断受近岸潮水作用,泥沙堆积,逐渐连接成半岛,C正确;图示区域没有火山活动,A错误;读图可知,海尔半岛并没有河流流经,B错误;图示区域地处西风带,盛行西南风,与海尔半岛延伸方向不一致,D错误。

故选C。

5.陆地阻挡了盛行西风对港口的影响,沿海风浪小(海湾);该港口与内地交通便利,且是波罗的海唯一能为超大型集装箱船提供服务的码头,经济腹地广;沿岸地势平坦,方便建设港口设施,ACD都是格但斯克港成为优良港口的主要因素,不合题意;海域盐度低与成为优良港口关系不大,B不是其成为优良港口的主要因素,符合题意。

故选B。

江西三清山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

组成该山体的花岗岩水平及垂向节理发育,山体演变初期在内力作用主导下形成峰峦,后来外营力进一步沿节理破坏,逐渐发育成峰丛、峰柱、造型石等微地貌景观,完成下列小题。

6.三清山演变过程为()
A.②③④①⑤B.③②①④⑤C.④②③①⑤D.④③②①⑤
7.⑤阶段塑造岩石形态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流水沉积D.风化作用
【答案】6.C7.B
【解析】6.花岗岩属侵入型岩浆岩,最开始是岩浆沿地壳裂隙侵入,即是序号④,AB错;在内力主导下,花岗岩体逐渐抬升,形成山峦,即是序号②;由于其垂直和水平节理发育,峰峦受外力风化侵蚀,沿节理破坏,逐渐形成峰丛(序号③)、峰柱(序号①)、造型石(序号⑤)。

所以其形成过程是④②③①⑤,C正确,D错。

故选C。

7.三清山位于江西,气候湿润,风力侵蚀较弱,流水侵蚀较强,在阶段⑤,流水沿水平节理侵蚀,形成各类造型石,B正确,AC错;风化作用是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岩石遭受破坏,产生裂隙从而形成松散沉积物的过程,不属于⑤阶段塑造岩石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D错。

故选B。

“环崖丹霞”是一种独特的环状丹霞地貌,以弧形环崖为特色,基岩往往由坚硬的红色砂岩和松软的页岩构成。

四川马边环崖丹霞以“环崖、顶平、壁陡、麓缓、无瀑”为特征。

下左图为四川马边环崖丹霞景观图,右图为马边环崖丹霞景观形成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关于该丹霞地貌特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崖”呈弧形主要受前期曲流影响B.“顶平”与构成基岩岩性无关
C.“壁陡”与地壳下沉关系密切D.“麓缓”的形成主要受流水堆积影响
9.环崖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A.地壳抬升-流水下蚀-风化崩塌-流水侧蚀B.重力崩塌-流水侧蚀-地壳抬升-流水下蚀
C.流水侧蚀-地壳抬升-流水下蚀-风化崩塌D.流水下蚀-重力崩塌-流水侧蚀-地壳抬升
【答案】8.A9.C
【解析】8.材料“基岩往往由坚硬的红色砂岩和松软的页岩构成”,结合右图马边环崖丹霞景观形成过程示意图可知,“环崖”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图示河流曲流发育,故“环崖”呈弧形主要受前期曲流影响,A 正确;与构成基岩岩性松软,易被流失侵蚀,故“顶平”与构成基岩岩性有关,B错误;“壁陡”说明流水侵蚀严重,应该是地壳上升后侵蚀的结果,因此与地壳上升关系密切,C错误;“麓缓”的形成主要与流水侵蚀减弱有关,D错误;故选A。

9.结合右图马边环崖丹霞景观形成过程示意图可知,流水侧蚀形成曲流;后来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增强,崖壁变陡;随着下蚀加深,岩石裂隙扩大,后受风化崩塌影响,形成环崖,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①②发生了岩浆活动,⑥表示地质构造。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0.与大理岩成因相同的岩石是()
A.①B.③C.④D.⑤
11.①—⑥地理事项按照形成由新到老顺序依次排序可能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⑤①⑥B.②③④⑤⑥①C.②③①⑤④⑥D.①⑥⑤④③②
【答案】10.B11.D
【解析】10.大理岩属于变质岩,①为喷出型岩浆岩,④⑤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属于沉积岩。

②表示岩浆活动,③岩石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发生了变质,属于变质岩,故选B。

11.④⑤均属于沉积岩,⑥为断层,使两侧岩层发生了错位,根据岩层上下关系可知,④在⑤下部,④的形成早于⑤,AB错;该地先发生岩浆活动②,接着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变质岩③;之后上部接受沉积形成先后形成岩层④和⑤,之后发生断层⑥;岩浆活动①将所有岩层切穿,其形成最晚,所以由老到新的顺序为②③④⑤⑥①,因此由新到老的顺序依次为①⑥⑤④③②,故选D。

某考察队对深圳西冲海滩进行考察,下图示意该海滩某测量点为起点的海滩地形剖面图及颗粒物特征表。

平均粒径是指颗粒的大小,其数值越大说明其颗粒越小。

分选系数是指碎屑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其越接近0,说明其分选越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形成A地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A.风力沉积B.海浪沉积C.风化作用D.流水侵蚀
13.B,C两地颗粒物平均粒径大小差异的原因是
A.流水侵蚀速度大于流水沉积速度B.海水涨潮幅度小于海水落潮幅度
C.海浪前进速度大于海浪后退速度D.风力前进速度小于风力后退速度
【答案】12.A13.C
【解析】12.据材料和图可知,A地貌首先是颗粒物的沉积作用形成,CD排除;据图可知,A为高水位之上的区域,则可判断不是海浪沉积,B错误,A正确。

故选A。

13.据材料可知,平均粒径是指颗粒的大小,其数值越大说明其颗粒越小。

分选系数是指碎屑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其越接近0,说明其分选越好。

据右图可知,B地颗粒平均粒径小于C,而分选系数大于C,说明颗粒小,碎屑颗粒大小不均匀,则可判断海浪前进速度大于海浪后退速度。

故选C。

二、综合题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岱崮地貌是指以山东省临沂市岱崮镇为代表的山峰顶部平展开阔如平原,峰巅周围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是逐渐平缓山坡的地貌景观,大多数崮顶由坚硬的石灰岩组成,下部是软弱的粉砂质泥灰岩及页岩组成,该地貌的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

在地貌学上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因而也被称为“方山地貌”(左图)。

有少部分崮的崮顶被岩洞贯穿,形成“透明山”(右图)。

据调查岱崮地貌分布区崮群外围区植被发育优于核心区。

(1)简述岱崮地貌的形成过程。

(2)推测“透明山”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并分析原因。

(3)分析崮群外围区植被发育优于核心区的原因。

【答案】(1)地质历史时期早期该地地势低洼,以外力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厚厚的沉积岩,后经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侵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形成。

(2)崩塌。

下部岩层软弱,易被侵蚀;上部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在重力作用易发生崩塌。

(3)岱崮地貌核心区尤其崮顶较为封闭,类似岛屿样处于隔离状态;植被迁入和迁出的强度低于周围连续的外围区;导致核心区植物的发展变化低于外围区。

【解析】(1)由材料可知,岱崮地貌的岩石主要是沉积岩,可推测,地质历史时期该地地势低洼,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厚厚的沉积岩。

目前是山地,故推测,该地区经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势变高
后,该地又经过侵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外力作用,最终形成岱崮地貌。

(2)由材料可知,“透明山”是少部分崮的崮顶被岩洞贯穿,可推测崮顶不稳固,下部是软弱的粉砂质泥灰岩及页岩组成,岩层软弱,易被侵蚀;崮顶由坚硬的石灰岩组成,上部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在重力作用易发生崩塌。

(3)岱崮地貌核心区尤其崮顶较为封闭,周围峭壁如刀削,类似岛屿,其植被与其他地区隔离,不利于植被发育;植被受其他位置植被的影响小,植被种子的传播低于周围的外围区,最终导致核心区植物的发育比外围区要差。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岳冰川又称为“高山冰川”,常发育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带。

冻结在冰川体内的各种粗细不同、形状各异的碎屑物随着冰川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冰川谷缓慢地向下移动。

在宽阔的冰川谷地,冰川体消融的前端常形成由众多碎屑物堆积形成的冰碛垄及发育出辫状水系。

下图是山岳冰川地貌示意图。

(1)分析冰碛垄的形成过程。

(2)与河流三角洲沉积物相比,说明冰碛垄堆积物可能具有的特征。

(3)在宽阔的冰川谷,冰川消融区的前端常发育出辫状水系,请说明原因。

【答案】(1)冰川体携带大量的碎屑物随冰川体向下滑动,随着海祓降低﹑气温升高,冰川体前端融化,所携带的碎屑物沉积,沉积物随着冰川的运动源源不断的在此累积,随着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冰川退缩,碎屑物堆积体在冰川体前端显露出来,形成冰碛垄。

(2)堆积物颗粒较大;粗细混杂,无规律分布;碎屑多具棱角,磨圆度差。

(任答2点)
(3)夏季冰川体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大量的冰碛垄碎屑物随河流被带走,在和缓区域,流速减慢,碎屑物沉积,随着气温降低,沉积物出露出来,河道被分隔,汛期再来临时,原有的堆积物上又形成新的堆积或侵蚀,河流水道不断地分裂,合并,形成辫状水系。

(任答4点)
【解析】(1)所谓的冰碛垄,是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巨大石块,呈垄状堆积。

其形成过程是:岩层风化
产生裂隙和破碎物,冰川形成后,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川侵蚀岩层,并将巨大岩石块搬运至冰川末端,随着海拔降低,气温升高,以及全球变暖等原因,末端冰川融化,在冰川末端的山谷地带沉积物大量堆积,形成垄状堆积地形,即冰碛垄。

(2)河流沉积物是河流携带物质在流动的过程中,由于能量减小,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而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冰川沉积的物质具有以下特点:皆由碎屑物组成;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经常是巨大的石块或细微的泥质物的混合物;碎屑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长条状石块可以呈直立状态;无成层现象;绝大部分棱角鲜明;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擦痕的长短不一,大的擦痕长数十厘米以上,小的擦线细似头发丝。

(3)辫状水系又称辫流,指发育在三角洲、冲洪积扇、山前倾斜平原上,由许多汊流构成的水流交错、形似发辫的水系。

常出现在冰川末端,由冰川融水构成,或出现在水流不稳定,含沙量大的山区与山前河流上。

辫状河道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流量很不稳定,含沙量大且粒度粗而不均一。

它们的形成可以从洪水期与枯水期两个不同的时间去描述。

洪水期时河流含沙量大,当洪水流出山口或河道宽阔处,地势变得平缓、河谷比较开阔,河流流速变缓,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沙洲或浅滩;枯水期时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或者在洪峰退后,浅滩出露形成若干沙岛及多股的忽分忽合河道。

洪水再次来时,在原有的河道中又会形成新的沙岛以及新的河道,所以辫状水系处河道多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