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历史人物
(关于)唐朝历史人物有哪些呢?故事是传承历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历史教学的重要部分,在历史课堂上引入故事不仅能够提高同学的爱好,而且对于把握理解历史学问,突破重难点,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唐朝历史人物,欢迎阅读借鉴!
唐朝历史人物篇一:唐太宗与魏徵的故事
魏徵像唐太宗执政公开严明,鼓舞大臣直谏,所以他手下有很多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
而在这些谏臣中,最突出的当属魏徵,他常常进谏,提出过很多非常好的建议,甚至经常与李世民当面争吵,即使李世民大怒,也还是神色不变,坚持自己的看法。
公元626年,李世民下诏征兵,规定不满十八岁而个头高大的男子,也可以征。
魏徵却扣住了这道诏书不发,太宗连催几次,他都不理。
李世民大怒,召来魏徵训斥他大胆抗旨。
魏徵镇静地说:"臣听闻竭泽而渔,就无鱼可捕了。
陛下将不满18岁但身强力壮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再到哪里去征兵呢?再说,国家的赋税让谁来负担呢,并且陛下以前宣布18岁以上的男子才征,现在的诏书一下,你不是失言于天下吗?'李世民听了,哑口无言,良久,才承认自己错了,撤销了这道诏书,还提升魏徵为太子太师。
一天,李世民正在逗弄一只小鹞(即雀鹰,比鹰小,可关心打猎),见魏徵进来,怕他责备,忙将它藏在怀中,魏徵装作没观察,向太宗奏事,又有意拖延时间。
等他离开,小鹞已经闷死了。
还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
'长孙皇后忙问杀谁。
太宗说:"魏徵经常当面顶撞我,使我尴尬。
'长孙皇后就退出去穿上礼服再进来,向李世民道贺道:"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进谏,魏徵敢于当面顶撞陛下,说明陛下是圣明之君,臣妾怎能不向陛下庆贺呢?'李世民听了皇后委婉的批判和规劝,怒气顿消,糊涂地熟悉到虚心纳谏对于天下兴亡的重要性。
贞观中期以后消失了盛世,大臣都极力歌颂李世民,只有魏徵保持着糊涂的头脑,给李世民指出了10个缺点,要他警惕。
李世民就严肃地将它抄在屏风上,以便早晚阅读,引为戒鉴。
公元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哀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
魏徵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
唐朝历史人物篇二:唐玄宗为何不立杨贵妃为皇后
说到杨贵妃(杨玉环)大家都知道,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而且能歌善舞,聪慧过人,唐玄宗也因此沉迷上了杨贵妃,对后宫其她妃嫔就置若罔闻,不为动情,唯独偏(爱)杨贵妃,可谓是集三千宠爱在一身。
唐玄宗如此宠爱杨贵妃,为何没有立杨贵妃为皇后呢?这究竟是(什么)缘由呢?据笔者分析有以下三大缘由:
其一、自从唐玄宗废了元配王皇后之后,皇后之位就始终空着。
其实在唐玄宗的内心,很想立杨贵妃为皇后。
然而杨贵妃究竟是自己从儿子寿王李瑁手中夺来的的妃子,明摆着就是老子夺子所爱,这种名不正、言不顺,且有违伦理的结合怎么会受到举国上下的认可和祝愿呢?碍着唐玄宗是皇帝的缘由,所以没人敢说罢了,不过唐玄宗也很识趣,只封了杨玉
环为妃,至死也没有封其为后,更好地堵住了众大臣和文武百官的悠悠之口。
其二、杨贵妃原本就是寿王李瑁最宠爱的妃子,结果被老子所夺,他心中的愤恨别提有多大了,然而谁让自己的老子是皇帝呢,谁敢惹九五之尊的皇帝呢,寿王李瑁也只好认栽倒霉。
如果唐玄宗真要立杨贵妃为皇后的话,势必将寿王李瑁心中压抑的怒火激发出来,俗话说狗急还跳墙呢,这样一来使得父子更加反目成仇,二来也极有可能引起太子、寿王李瑁,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对,发生宫廷政变,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再说了,唐玄宗也不会傻得为了立杨贵妃为皇后,断送了大唐江山,孰轻孰重,唐玄宗心中自然有数。
当然,唐玄宗也断然不会去冒这个险的。
其三、俗话说:"母以子贵'。
自从杨贵妃和唐玄宗在一起,始终就没有子嗣,故而唐玄宗才没有立杨贵妃为皇后。
至于杨贵妃为何没有子嗣,就不得而知了。
唐玄宗虽然没有立"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为皇后,但是她在宫中的地位以及使用的礼仪与皇后的标准无二,实际上已是六宫之主了,立不立皇后也没什么两样。
唐朝历史人物篇三: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
唐朝的贞观之治,使国家经济富强,文化发达,四周少数民族特别憧憬,纷纷派使者前来修好,称臣纳贡。
很多少数民族首领都来求亲,以能够与唐朝宗室联姻为荣。
唐太宗为了确保边疆太平,各族人民和谐相处,也制定并推行和亲政策。
比如,唐太宗把妹妹衡阳公主嫁给突厥处罗可汗的儿子阿史那社尔,把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可汗诺曷钵,从而建立了唐朝
和突厥、吐谷浑之间的友好关系。
当时西南地区的青藏高原上,崛起了一个强盛的吐蕃(bō)政权。
它的赞普(吐蕃王的称号)松赞干布,于634年派使者到长安,盼望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松赞干布从小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而且很有文化素养,会写诗歌,吐蕃人非常爱戴他。
在他父亲去世不久,吐蕃贵族发动叛乱,企图夺取政权。
年轻的松赞干布冷静地面对简单的形势,靠着超凡的才智和英勇,很快就平定了叛乱。
松赞干布派使者到长安,一方面是想(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向唐皇室求亲。
但唐太宗没有立刻答应。
吐蕃使者担忧回去后会被松赞干布怪罪,便撒了个谎,于是闹出了吐蕃和唐朝的冲突,双方打了几仗,又坐下来和平谈判。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出了一支上百人的队伍,由聪慧能干的大论(宰相)禄东赞带队,预备了很多金银珍宝,再次到长安求亲。
禄东赞在唐太宗接见时,转达了松赞干布想和唐朝友好的心愿,奇妙地提出了年轻的国王盼望娶一位大唐公主的要求。
唐太宗对禄东赞的言谈举止很欣赏,并从他那里对松赞干布有了更多的了解。
唐太宗在皇族的姑娘中,选择了一位文化素养较高、漂亮而又温顺的,封为"文成公主',许嫁给松赞干布。
禄东赞能完成求亲的使命,的确很不简单,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五难求婚使'的动人故事。
当禄东赞成功解答了一道道难题,最终,唐太宗要他从二千(五百)名漂亮的姑娘中,找出文成公主来。
禄东赞以他敏锐的眼光,一眼就认出了仪态大方的文成公主。
公元641年,唐太宗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去吐蕃。
伴同文成公主一起入藏的,还有很多侍女和工匠厨役。
在文成公主丰富的嫁妆里,不仅有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还有吐蕃所缺少的粮食、蔬菜、水果种子和药材、蚕种等,以及很多儒家经典和农业、医药、天文、历法、科技等方面的图书。
吐蕃人民得知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消息后,一路上都有人备了礼物和交通工具来接送。
松赞干布根据唐朝礼制,从吐蕃都城逻些(今西藏拉萨)赶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亲自迎接文成公主,并在那里隆重地进行了婚礼。
他与李道宗相见,是以儿子女婿这种晚辈的身份,以表示敬意。
随后,松赞干布带着文成公主回逻些。
这年藏历4月15日,逻些百姓像过盛大节日似的,载歌载舞,迎接文成公主进城。
松赞干布特别宠爱文成公主,还根据唐朝的建筑模式,在逻些专为文成公主造了一座宫殿。
至今在拉萨的大昭寺及布达拉宫中,都供奉着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塑像。
松赞干布于公元650年去世后,文成公主连续为汉藏两族人民的文化沟通和友好联系作着不懈努力。
当时去印度学佛的唐朝僧人,大多取道吐蕃,有些高僧还受到文成公主的热忱接待。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四十年,为进展藏族经济作出了贡献。
她让随从人员向当地百姓传授耕种方法,还亲自指导青稞等谷物的试种。
她要求唐朝选派优秀工匠入藏,关心吐蕃人民建设。
自从文成公主入藏后,唐朝和吐蕃文化沟通大大加强,她也成为民族情意的象征,因而直到现在还被当地人民所深深怀念。
松赞干布以后的几个赞普,连续保持与唐朝的友好关系。
公元710年,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公元729年,吐蕃赞普派使者来见唐玄宗,表示情愿和唐朝同为一家人,让天下百姓永久过太平日子,表达了汉藏人民的友好感情和愿望。
看了唐朝历史人物的还看了:
1.历史人物评价
2.史海钩沉
3.评价历史人物
4.历史人物评价
5.学校历史人物评价
6.历史人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