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冕宁昔格达组磁性地层学初步研究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1期2007年1月
第 四 纪 研 究OUATERNARY SCIENCES
VOI.27, NO.1January ,2007
文章编号!!1001-7410(2007)01-74-11
四川冕宁昔格达组磁性地层学初步研究及意义!
姚海涛 赵志中 乔彦松 李朝柱 王书兵
王 燕 陈永生 蒋复初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要!!文章首次对川西安宁河流域冕宁昔格达组河湖相沉积物进行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沉积物具有正常的沉积组构,适合磁性地层学研究;赤铁矿和磁铁矿是主要载磁矿物;沉积物记录的古地磁场方向基本都为正极性,主要形成于高斯正极性时,约4.18~2.58ma 。

综合对比表明,分布在大渡河、安宁河和金沙江干流的昔格达组以典型黄灰色岩性组合为特征,具有基本相同的沉积序列和磁极性序列,主要形成于高斯正极性时。

主题词!!攀西地区 昔格达组 岩石地层学 磁性地层学 岩石磁学中图分类号!! P539.3 文献标识码!!A
第一作者简介:姚海涛 男 29岁 博士 磁性地层学和环境磁学专业 E-maiI :yhtymg@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批准号:200312300034)资助 2006-03-09收稿,2006-05-09收修改稿
1)常隆庆.宁属七县地质矿产(四川省资源调查报告之一).1937
昔格达组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晚新生代沉积地层,残留分布在四川省西南攀枝花-西昌地区(下文简称为“攀西地区”)的大渡河流域泸定-汉源、安宁河流域、雅砻江和金沙江干流攀枝花附近等河谷坡肩上,长期以来以其独特地理位置和丰富地质信息成为众多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关注的热点[1~17]。

在近70年的研究历史中,昔格达组岩石地层与形成时代等问题研究获得重要进展。

常隆庆1)将沿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和大渡河河谷分布的混旦村典型出露,与较新的冲积砂土明显不整合的青灰色冲积泥灰岩及软页岩等(昔格达纹泥层)称为混旦层,时代为上新世。

随后袁复礼[18]于1958年将其改称为昔格达组,认为其形成于第四纪中晚期。

此后研究中,昔格达组时代认识主要还有:晚上新世[1]、第四纪早期[19~21]、上新世末-早更新
世[5,22,23]
、3.28~1.78ma [24]、120~90万年和53~
38万年[25]、高斯正极性时[26]和4.2~2.6ma [12,27]。

由于昔格达组出露厚度和高程各地不一,地层分布不连续,化石稀少,而且缺乏火山灰等适合同位素测年物质,造成不同流域昔格达组岩石地层对比和时代认识分歧很大,亟需要深入研究。

此外,前人重点研究的剖面多集中在攀西地区北缘大渡河流域
泸定-汉源和西南金沙江干流攀枝花市附近,二者之间的安宁河流域典型昔格达组磁性地层学研究却未曾见报道,整个攀西地区的昔格达组岩石地层和时代缺少深入对比研究。

最近在安宁河上游发现的冕宁周家大沟剖面,地层发育较好,厚度巨大,可作为安宁河流域昔格达组代表剖面。

本文对冕宁周家大沟剖面进行详细的岩石地层学、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初步探讨昔格达组在大渡河、安宁河和金沙江流域地层对比及形成时代问题。

"!地质背景及剖面描述
冕宁剖面位于冕宁县城正北约7km 处枧槽村周家大沟(28 33'42"N ,102 12'36"E )(图1),剖面顶海拔1972m 。

剖面位于安宁河河谷西岸坡肩上,基本为一单斜地貌,地层完整连续,小断层等新构造形迹少见。

研究剖面总厚度300.7m ,上下产状基本一致,约为180 "35 。

剖面按岩性自上而下大致可分为112.6m 厚的黄色层和188.1m 厚的灰色层两段:上段以浅黄、黄灰、褐黄色厚层含泥中细砂与灰黄、淡青灰、紫红色薄层粉砂、粉砂质粘土、粘土互层,偶夹粗砂细砾层及铁质薄层,具有明显的水平层理或纹层,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粗,结构松散,钙质含量较高,粘土层中常见钙结核。

上段整体以黄褐色
l期姚海涛等:四川冕宁昔格达组磁性地层学初步研究及意义75
为主,简称为黄色层;下段以青灰、灰、兰灰色厚层含泥中细砂与厚层粉砂质粘土、粘土互层,局部层位夹少量灰黄、紫色粉砂质粘土。

下段固结程度较上段高,多为致密块状结构,有时粉砂、细砂呈透镜状分布,粒度相对较细。

与上段相比,下段整体呈现为青灰色,简称为灰色层。

剖面及区域地层研究表明,黄色层与灰色层之间基本为整合接触,没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昔格达组顶部被安宁河第六级河流阶地砂砾石层覆盖,厚约l5m,呈黄色,砾石以磨圆、次磨圆为主,砾径大小不等,大者约30X20X40cm3,一般在4X5X5cm3左右,分选较好,粗砂和粘土混杂物为基质,较松散。

灰色层与下伏前震旦系变质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图l 采样剖面位置及典型的昔格达组分布
据文献[l3,24]修改
T泸定海子坪@汉源富林@冕宁周家大沟@泸沽石龙@西昌大龙沟@攀枝花大水井清香坪@攀枝花老
台子梁岗@攀枝花昔格达村
Fig.l Location of the Mianning Section and other
typicaI profiIes of the Xigeda Formation
2 采样及古地磁实验
在对冕宁周家大沟剖面进行古地磁采样时,为消除风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在采样之前,先开挖了深30~50cm的探槽,以保证原生新鲜沉积物出露,然后按约0.5m间隔采集古地磁定向大样,松散砂层中未采取样品,共获得古地磁样品356块,随后加工成边长为2cm的平行方样两套,用于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

首先用捷克AGICO公司制造的KLY-3s型旋转卡帕桥磁化率仪对采自剖面最上部0~l03.5m (黄色层)和剖面最下部272.2~300.7m(灰色层)样品进行磁化率各向异性抽样测量,检验沉积物形成后是否受到明显的物理扰动或人类活动影响;同时利用CS-3温度控制系统测定代表性样品的磁化率随温度变化特性(K-T曲线),加热时升温速率为l0C/分钟,最高温度为700C。

然后对所有样品都进行了最高温度为675C或685C系统热退磁。

退磁步骤在600C以下按25~50C间隔;600C以上按l0~20C间隔,共计l7步。

热退磁使用英制MMTD60型和MMTD80型热退磁仪,剩磁测量用2G-755 型超导磁力仪和2G-760型超导磁力仪,热退磁及剩磁测量都是在磁屏蔽空间内(小于300nT)进行的。

所有实验均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古地磁实验室完成。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磁化率各向异性
采样剖面自沉积形成以来是否受过明显的物理扰动,对于能否获得可靠的磁性地层结果是至关重要的。

考虑到攀西地区晚新生代构造运动比较复杂,至今仍是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在对样品进行退磁处理之前用岩石磁学方法检验冕宁剖面的沉积稳定性是非常必要的。

实验表明,黄色层中95个样品磁化率椭球体最小轴倾角平均为74.7 ,磁化率椭球体最大轴倾角平均为9 ,磁线理(L)平均为l.02,磁面理(F)平均为l.086;272.2~ 300.7m间(灰色层)36个样品的磁化率椭球体最小轴倾角平均为78.9 ,磁化率椭球体最大轴倾角平均为5.97 ,磁线理(L)平均为l.0l,磁面理(F)平均为l.099。

磁化率椭球体最小轴接近于地层层面的垂直方向,而最大轴近似平行于地层层面(图2a 和2b),样品的磁面理普遍大于磁线理,
表明磁化率
76第四纪研究2007年
图2 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结果
0~103.5m样品(a)和272.2~300.7m样品(b)磁化率椭球体最大轴(正方形)和最小轴(圆)的等面积投影;
0~103.5m样品(c)和272.2~300.7m样品(d)面理(F)与磁线理(L)的关系图
Fig.2 Measuring resuit of the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iity for the Mianning Section
图3 冕宁剖面代表性样品磁化率随温度变化曲线(仅给出加热过程)Fig.3 Temperature-dependence of magnetic susceptibiiity curves of representative sampies from the Mianning Section
椭球体是压扁状的[28](图2c和2d)。

这种磁组构特征表明冕宁剖面沉积物具有正常沉积组构,保持了原始的沉积状态,即自形成以来未遭受明显的断层、滑坡及人为扰动影响等[29],说明该剖面具备开展磁性地层学研究的基本条件。

3.2 磁化率随温度变化特征(!-T曲线)
磁化率随温度变化特征研究是识别古地磁样品所含磁性矿物种类的重要手段,对于获得可靠的古地磁数据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选择代表性样品,进行磁化率随温度变化特征研究,为了尽可能减少加热过程中由于发生氧化作用导致的矿物相转化,加热和冷却过程均是在Ar气环境中进行,图3中仅给出了加热过程曲线。

从图3可以看出,不管是采自黄色层还是灰色层样品,随着温度升高,磁化率基本上逐渐降低,在约580C时有较为迅速的下降,表明磁铁矿的存在,随后在加热到约680C时磁化率才减少到最低,表明有一定量的赤铁矿存在,因此可以
1期姚海涛等:四川冕宁昔格达组磁性地层学初步研究及意义77
初步认为沉积物中磁铁矿和赤铁矿都是主要载磁矿物。

同时也注意到,比较而言,采自51m 处黄色层中的样品在约580C 时磁化率降低的更为明显,幅度更大,说明在黄色层中磁铁矿在主要载磁矿物中的相对含量可能要比在灰色层中相对含量稍高。

图4 代表性样品系统热退磁强度衰减及正交矢量投影图
实(空)心表示水平(垂直)方向投影
Fig.4 NormaIized remnent magnetization decay pIots and orthogonaI vector
projection diagrams of representative thermaI demagnetization
!"!#系统热退磁结果
根据!-T 曲线实验结果,沉积物中磁铁矿和赤铁矿是主要载磁矿物,我们设计了最高温度为675C 或685C 累计17步的系统热退磁。

在代表性样品的热退磁正交投影图上(图4)可以看出随着退磁温度升高,剩磁强度逐步衰减。

大多数样品当加热温度达到250C 或300C 时,极个别样品是在350C 即可消除掉粘滞剩磁等软磁成分,获得单一稳定的剩磁分量,在正交投影图上表现为方向基本不变,呈一直线趋向于原点,样品的剩磁解阻温度在约680C 左右(见图4)。

我们认为加热到250C 或300C 之后分离出的剩磁分量就是特征剩磁。

剩磁强度在约580C 有一急剧下降和在约680C 趋向于完全清洗,这也印证了前面磁铁矿和赤铁矿都是主要载磁矿物的判断。

!"$#磁性地层序列及其时代
首先对所有系统热退磁结果进行产状校正,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30]进行统计,获得特征剩磁,并计算了虚地磁极(VGP )纬度(图5)。

在分析过程中,一般要保证有5个实验点,并且最大角偏差需小于15 。

根据这一标准,冕宁剖面系统热退磁处理的356块样品中有342块(即96!)获得可靠的特征剩磁分量。

由图5可见,分析过程中用于统计的实验点基本上都在10个左右,最少的也有6个,最大角偏差基本上都小于5 ,极少部分在5 ~10 之间(见图5b 和5c )。

冕宁剖面记录的地磁场方向总体为正极性,但分别在97.5~102.5m 有1个样品、166~168m 有两个样品和297.2~300.2m 有3个样品为负极性(见图5d ,5e 和5f )。

对于建立冕宁剖面昔格达组的磁极性序列,有两种考虑方案:一是冕宁剖面整个磁极性序列视为1个正极性亚时处理(由于负极性样品较少,可视为地磁场漂移等原因造成);另一种方案是把97.5~102.5m ,166~168m 和297.2~300.2m 作为负极性亚时,建立如图5f 所示的极性序列。

对于冕宁剖面磁极性序列,
本文倾
l )姚海涛.元谋地区晚新生代河湖相沉积物磁性地层学及古环境研究.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5 2)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电子自旋共振实验室吴乃芬工程师测量完成
78 第 四 纪 研 究2007年
图5 冕宁昔格达组磁性地层序列
Fig.5 Magnetostratigraphy of the Xigeda Formation in Mianning
向于第2种方案。

除了数据本身可靠外,还得到泸定海子坪剖面昔格达组[27]和邻近元谋盆地晚新生代河湖相沉积磁性地层学结果l )支持。

主要依据有:泸定海子坪最新的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学(最高退磁温度690C )研究,Cochiti 和Kaena 极性亚时记录在粒度相对较粗的沉积物中[27];
元谋组河湖相沉积中,厚度巨大,记录清晰可靠的Okduvai 极性亚时开始和结束都是在中细砂与粘土互层中,持续时间只有约l 万年的Reunion 极性亚时完全记录在胶结的含泥细砂与粉砂互层中l )。

由此,我们把97.5~l02.5m ,l66~l68m 和297.2~300.2m 作为负极性亚时,冕宁剖面磁极性序列如图5f 所示。

攀西地区晚新生代沉积特征明显,地层关系较
清晰,自老到新依次为上新世西昌组、上新世到早更新世昔格达组、早更新世到中更新世大箐梁子组及中晚更新世以来现代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及大渡河形成后发育的6级河流阶地沉积[5]。

昔格达组基本上为半固结,具有典型的黄灰色岩性组合和分布特征(见下文讨论),可以与攀西地区其他晚新生代沉积物很好区分开来,形成时间不会太老也不会太晚。

冕宁剖面顶部河流阶地砂砾石层中粘土质粉砂电子自旋共振法(ESR )测年表明,距底部约5m 处样品年龄为l.0lMa ,砾石层最底部样品年龄为l.29Ma 2),
而昔格达组沉积物则记录3个负极性亚时。

基于以上综合考虑,冕宁昔格达组磁极性序列,
其时代最晚为高斯极性时沉积形成。

把冕宁磁极性
1期姚海涛等:四川冕宁昔格达组磁性地层学初步研究及意义79
序列与Cande和Kent[31]的标准极性年表对比,考虑到昔格达组顶部没有出现松山/高斯极性时界限,本文认为昔格达组沉积结束时间应该早于2.58ma;昔格达组底部灰色层297.2~300.2m有3个标准负极性样品可能记录吉尔伯特负极性时。

因此约297.2m处应为高斯正极性时与吉尔伯特负极性时界限,考虑到总厚300.2m的昔格达组直接和基岩接触,推测该剖面昔格达组略晚于4.18ma开始沉积,冕宁昔格达组形成于4.18~2.58ma间。

需要指出的是,冕宁剖面首次磁性地层学研究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粗砂等松散沉积物未采取样品,3个负极性亚时仅有少数样品确定,尚需平行剖面和其他年代学方法加以检验,沉积速率不协调、沉积物岩石磁学特征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等。

!"昔格达组岩石地层及形成时代讨论磁性地层学是在古地磁场变化具有全球同步性这一规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进行地层时代确定和不同区域地层对比与划分的重要手段[32],近些年来在我国晚新生代连续沉积物研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33~41]。

昔格达组剖面厚度巨大,发育良好,沉积连续,磁性地层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发挥优势。

综合考虑我国西南地区晚新生代沉积物复杂性及研究现状,为避免不同研究手段差异,下面以本文所研究的安宁河流域冕宁剖面为基础,对不同流域昔格达组进行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比较,综合探讨昔格达组形成时代。

钱方等[24]首先利用磁性地层学方法研究昔格达组时代,至今累计有大渡河流域泸定海子坪[12,27]、汉源富林[24],安宁河流域冕宁(本文)、攀枝花附近大水井清香坪[24]、昔格达村[24,26]1)和老台子梁岗[24]等剖面进行过古地磁研究。

此外安宁河流域泸沽石龙[5]、西昌大龙沟[5]、西昌缸窑[19]、西昌牛朗坝[19]、米易长坡1)等剖面也进行过详细的岩石地层研究和剖面描述,上述研究使不同流域昔格达组岩石地层及时代综合对比成为可能。

泸定海子坪是大渡河流域昔格达组代表性剖面,同时也是昔格达组代表性剖面中地理位置最北的(见图1),海拔1850~2224m,因处于川西高原东南地貌边界龙门山-大相岭-锦屏山一线内侧而为研究者所重视[5,8~13,27]。

海子坪剖面昔格达组厚约
411.2m,可分为两段:其中上段322.2m是以黄色为主的粘土、粉砂质粘土、中粗砂等互层,偶见薄层砂砾石透镜体;下段89m以灰色为主的粘土、粉砂质粘土、中细砂等互层。

昔格达组被大渡河第六级阶地砂砾石层披覆、下与灰色角砾层不整合接触。

该剖面前后两次系统的古地磁工作[12,27]所获得的磁极性序列基本相同,均记录了4个负极性亚时,时代为4.2~2.6ma(图6)。

汉源富林剖面厚222.5m,海拔900~1100m,自下而上分成3个岩性段:厚9.7m的半胶结灰色阶地砾石层,厚75.2m以灰色为主的粘土、粉砂与细砂互层,厚137.6m以黄色为主的细砂、粉砂与粘土互层[3,5,24]。

古地磁研究表明剖面整体以正极性为主,上部进入松山负极性时,剖面时限为3.28~ 1.78ma[24]。

本文研究的冕宁剖面位于安宁河流域(见图1),剖面顶海拔1972m。

剖面被安宁河流域第六级阶地砂砾石层不整合披覆。

昔格达组厚300.7m,分为112.6m的黄色层和188.1m的灰色层,不整合于前震旦系变质岩上。

野外工作和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都表明,沉积物形成后没有受到明显的后期构造扰动和人类活动影响。

系统热退磁统计结果表明冕宁剖面以正极性为主,主要形成于高斯正极性时,约4.18~2.58ma间。

清香坪剖面位于金沙江干流攀枝花附近(见图1),海拔1130~1240m,剖面厚172.4m,自上而下分为以黄色为主的细砂和粘土层(厚123.4m)、以灰色为主的粉砂细砂层(厚49m),直接不整合在二叠系玄武岩上[5,24]。

磁性地层研究表明其形成年代为3.29~2.12ma[24]。

同样位于攀枝花附近的昔格达村剖面厚248m (见图1),其中包括上部约238m的黄色层和10m 厚的灰色层。

高分辨率磁性地层结果1)表明沉积物记录的古地磁场方向基本上都为正极性,其中有两个由少数样品确定的负极性亚时。

岩石地层对比发现,上述这些昔格达组剖面具有和冕宁剖面基本相似的沉积层序,自上而下都可分为两段。

上段以黄色为主杂有青灰色、淡红色的中细砂、粉砂、粉砂质粘土、粘土互层,偶夹粗砂细砾层及铁质薄层,多具水平层理,粒度相对较粗、结构松散,钙质含量高,可简称为黄色层。

下段以青灰色
1)罗运利.昔格达组沉积环境演化与旋回地层学研究.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8
80第四纪研究2007年
图6 攀西地区昔格达组代表性剖面岩石地层及磁性地层对比
Fig.6 Lithostratigraphy and magnetostratigraphy correIation of severaI typicaI sections of
the Xigeda Formation in the Panzhihua-Xichang region
为主,杂有灰黄、紫红色的中细砂、厚层粉砂质粘土、粘土互层,该段固结程度较上段高,多为致密块状结构,粒度相对较细,钙质含量低,可简称为灰色层。

剖面及区域地层研究表明,黄色层与灰色层之间基本为整合接触,没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昔格达组黄灰色岩性组合上覆地层除安宁河、邛海盆地根据钻探资料发现为类似于大箐梁子组河湖相沉积外[5],大多数被现代大渡河、安宁河和金沙江河流阶地成因的砂砾石层或坡洪积物所超覆。

昔格达组黄灰色岩性组合与下伏地层关系较复杂,主要有两种情况:1)在大渡河海子坪-汉源富林段和金沙江干流攀枝花附近黄灰色岩性组合下往往有一套冰水或河湖相成因的角砾层,黄灰色岩性组合和角砾层有被认为是不整合接触[12],也有被认为二者之间虽存在过渡关系、上覆关系和超覆关系,但黄灰岩性组合沉积之初与冰期末期是直接延续的,可以认为是基本连续的[19,20,42,43];2)黄灰色岩性组合直接不整合于下第三系砾岩或更老的基岩上[4]。

岩石地层学比较初步认为,虽然不同流域昔格达组剖面出露厚度和高程差异较大,但岩石层序可
以很好对比,昔格达组以黄灰色岩性组合为特征。

不同剖面磁性地层对比来看,各剖面磁极性序列可以很好对比,基本都以正极性为主,凯纳(Kaena)和马莫斯(mammoth)亚时在各个剖面中都有记录(见图6)。

其中,海子坪剖面和冕宁剖面已经进入吉尔伯特负极性时,昔格达组开始沉积时间约为4.2ma。

昔格达村剖面没有进入吉尔伯特负极性时,可能与剖面以黄色层为主灰色层未见底有关(总厚248m,灰色层仅10m厚,其余为黄色层)。

清香坪剖面和汉源富林剖面上部都进入松山负极性时,分别结束于约2.12ma和1.78ma。

因此,若不考虑采样间隔、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差异,可初步认为昔格达组约4.2ma前开始沉积,约1.78ma时结束沉积。

需要强调的是,在磁性地层对比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虽然海子坪剖面两次古地磁工作获得极性序列和记录的极性亚时基本相同,但一些极性亚时在沉积物中记录位置和厚度存在一定差异[12,27];岩性序列与海子坪相似的汉源富林剖面昔格达组起始年龄却仅为约3.29ma[24],“昔格

1)罗运利.昔格达组沉积环境演化与旋回地层学研究.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8
1期姚海涛等:四川冕宁昔格达组磁性地层学初步研究及意义81
组沉积进入松山负极性时”这一结论都是在采样分辨率相对较低和利用交变磁清洗法获得的等等。

导致以上问题的主客观因素可能有:1)河湖相沉积天然剩磁较弱,影响因素多,特别是攀西地区新构造较强烈,沉积物形成后更容易受到影响;2)沉积物粒度较粗,沉积韵律复杂多变,采样间隔和样品岩性选择不同可能造成极性事件遗漏;3)古地磁实验过程中实验仪器、测量精度、实验方法和数据统计等对最后结论会产生一定影响等等。

这些问题需要在对昔格达组更进一步的磁性地层工作和对比时加以综合考虑。

综合以上分析,昔格达组主要分布在大渡河流域泸定-汉源、安宁河流域、金沙江流域攀枝花附近这一南北狭长地带河谷坡肩上,虽然剖面之间不连续、出露厚度和海拔高度差异明显,但各个昔格达组剖面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结果可以很好对比。

昔格达组以典型的黄灰色岩性组合为特征,主要形成于高斯正极性时,可能最早约 4.2ma前开始沉积[12,27],一直持续到约1.78ma[24]。

需要强调的是,昔格达组虽已有近70年研究历史,但由于它几乎相当于一套“哑地层”,加上所处地区构造沉积演化复杂,受多种地质作用,造成地层分布不连续,高程差异悬殊,导致昔格达组研究还较为肤浅,许多科学问题还处在初步研究阶段[44~48]。

昔格达组时代及成因等问题需要在地层学、构造学、沉积学、冰川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广泛的区域岩石地层对比基础上,选择自然出露良好剖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岩石磁学研究,获得可靠的昔格达组磁性地层时间标尺,并辅以其他年代学方法加以解决。

5 结论
对安宁河流域厚约300.7m的冕宁昔格达组剖面进行岩石地层学、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初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大渡河、安宁河和金沙江不同流域昔格达组进行综合对比,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磁化率各向异性初步研究表明冕宁昔格达组沉积物具有正常的沉积组构,适合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

(2)磁铁矿和赤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沉积物记录的古地磁场方向以正极性为主,主要对应高斯正极性时,初步推断形成于4.18~2.58ma间。

(3)大渡河流域泸定-汉源、安宁河流域、金沙江干流攀枝花附近昔格达组具有基本相同的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序列,黄灰层组合是昔格达组典型岩性特征,主要形成于高斯正极性时。

致谢成文过程中得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钱方研究员和孙知明研究员的亲切指导;在样品测试过程中得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古地磁实验室全体研究人员的热情帮助,笔者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曾忻耕.四川安宁河东侧的新构造运动迹象.地质论评,1965,23
(2):95~102
Tseng Hsin-kung.Neo-tectonic phenomena to the east of the Anning River Vaiiey,Szechuan.Geological Review,1965,23(2):95~102
2 李兴唐,许学汉,黄鼎成等.渡口-西昌区域河流冲积层C14年
龄与断裂活动最新地质年代研究.地质科学,1984,(3):262~ 275
Li Xingtang,Xu Xuehan,Huang Tingcheng et al.C14dating of the fiuviai aiiuvions in Dukou-Xichang region and its impiication for the geochronoiogy of recent fauiting.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1984,(3):262~275
3 陈富斌,赵永涛.攀西地区新构造.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8.2~148
Chen Fubin,Zhao Yongtao.The Neotectonics in Panzhihua-Xichang Region of China.Chengdu:Sichuan Science&Technoiogy Press,1988.2~148
4 陈富斌.横断事件:亚洲东部晚新生代的一次重大构造事件.
山地研究,1992,10(4):195~202
Chen Fubin.Hengduan event:An important tectonic event of the Late Cenozoic in Eastern Asia.Mountain Research,1992,10(4):195~202
5 张宗祜.川滇南北构造带中段晚新生代地质研究.北京:石油
工业出版社,1994.234~253
Zhang te Cenozoic Geoiogy in middie Segment of Sichuan-Yunnan South-North Tectonic Beit.Beijing:Petroieum Industry Press,1994.234~253
6 李勇,侯中健,司光影等.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构造层序与构
造事件.中国地质,2002,29(1):30~36
Li Yong,Hou Zhongjian,Si Guangying et al.Cenozoic tectonic seguence and tectonic events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Oinghai-Tibet Piateau.Geology in China,2002,29(1):30~36
7 李勇,周荣军,Densmore A L等.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
代走滑-逆冲作用的地貌标志.第四纪研究,2006,26(1):40~ 51
Li Yong,Zhou Rongjun,Densmore A L et al.Geomorphic evidence for the Late Cenozoic strike-siipping and thrusting in Longmen mountain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iateau.Ouaternary Sciences,2006,26(1):40~51
8 张岳桥,杨农,孟晖等.四川攀西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历
史与隆升过程初步研究.中国地质,2004,31(1):23~33
Zhang Yuegiao,Yang Nong,meng Hui et te Cenozoi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