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五自然段描写琴声的句子。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二泉映月》不但是一首乐曲,而且还是一处美丽的风景。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美丽的“二泉映月”。
2、出示词语,读词语。
茫茫月夜月光如银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似水水波映月
二、体验一段人生
过渡:是的,在我们的眼中这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一幅秀丽的画卷。
但是对于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他看得到吗?(看不到)由于他是一个——瞎子。
一个瞎子面对如此美丽的画面,他却看不见,在他的生活中只有黑暗,无边无际的黑暗,无穷无尽的黑暗。
就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阿炳度过了一段怎样的人生呢?
1、出示第三自然段,自由读
2、就在这十多年中,阿炳留在无锡街头的是什么样的印象?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整天带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3、理解“整天”:什么叫整天?就这样一直过了多少年?
十多年过去了,阿炳整天——带着墨镜,整天——操着胡琴,整天——卖艺度日。
4、短短的两句话,写不尽阿炳一生的不幸。
透过它,我们似乎看到了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
师描述:也许是在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得出去卖艺;也许是在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还得出去卖艺;也许某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着高烧,浑身发抖,可他不得不硬挺着出去卖艺;也许,在他卖艺的路上,不小心跌倒了,有人竟偷偷拿走了他卖艺得来的钱……
5、这个幕幕悲惨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吗?阿炳的身心所承受的煎熬你们感受到了吗?来,用朗读表达出来。
(读)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
6、阿炳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充满了苦难,但是阿炳被命运压倒了吗?他屈服了吗?
这两句话还没有读出阿炳内心强烈的感情来,不怪你们,可能你们还不知道,以前有人出高价生拉硬拽着阿炳去给日本鬼子、汉奸老爷拉曲子逗乐,但他宁死也不从。
他说:“人穷志不能穷,卖艺也要留骨气!”听了这些介绍,再来读——“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6、又是一个中秋夜,还是在二泉池畔,阿炳回忆着一桩桩,一幕幕坎坷心酸的经历,逐步的,逐步的,他听到了——“逐步地,逐步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当阿炳想到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自己再也看不到了时候,他似乎听到了——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
当阿炳想起疼爱他的师父,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时,他似乎听到了——他似乎听到了伤心的哭泣
当阿炳寂寞无助时,他多么希望有人陪他说说话,能听一听他心中的委屈苦闷呀,不过无人倾听。
此时二泉是阿炳的知音,二泉静静的聆听着阿炳的故事,他似乎听到了——激愤的倾诉
7、那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是阿炳说也说不完的辛酸,是阿炳流也流不尽的眼泪。
不过饱经风霜的阿炳却有一身傲骨,他有着坚定信念。
我们仿佛听到他在对无情的命运发出呐喊: “来吧,!”“来吧,!”阿炳会对命运发出怎样的呐喊?保持这种情绪,读——
“逐步地,逐步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三、感悟一片情怀
1、过渡: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
他禁不住拿起二胡,拉起琴弦,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
闭目欣赏(放音乐)
2、谈感受:刚才听到的就是《二泉映月》,什么感受?
3、在课文中有一段长长的文字在描写《二泉映月》这首乐曲,带着音乐给你的感动读读这些句子吧。
出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3、同学们,老师将这段话用了两种颜色来显示,一种白色,一种红色,老师请一个同学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其他同学用心地听,看你发现了什么?。
4、讨论后换角色再读,体会阿炳的内心世界。
5、让我们再次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一起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女生读起初部分,齐读高潮部分,女生读回响部分,男生再读回响部分
6、仔细的听,用心的体会,此时此刻你听到的除了二胡的悠扬乐声,你还听到了谁的声音?
7、你听到的哪里只是音乐,你们听到的分明是就炳的一片情怀啊!这就是阿炳的《二泉映月》,这就是民族音乐的瑰宝《二泉映月》,这就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不朽之作《二泉映月》。
四、品味一种精神
1、1978年,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
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喃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
2、对某个人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下跪。
小泽征尔跪的是什么?他跪的是阿炳的什么精神?(板书:向命运抗争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3、总结:
生命的荣耀不在于命运的悲惨,而在于他能够在悲惨的命运前坚强的站立起来,像阿炳那样不屈不服的向命运抗争,像阿炳一样身处逆境,却对未来充满向往,希望之灯永远不灭。
4、你还想到了谁?
5、总结:
当你身处逆境,当你遭遇厄运,当你需要向命运挑战时,你就去想想他们吧,像他们一样勇敢地与命运作斗争,像他们一样永远怀着美好的希望。
五、作业
欣赏阿炳的其他作品,如: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学习目标:
1、抓住“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等描写风光的词语,通过想象、体验、比较感受二泉映月的景韵。
2、从“坎坷”一词入手读通课文,了解阿炳生活的艰难,更理解阿炳对生活的抗争、热爱,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
3、阅读描写《二泉映月》的段落,欣赏《二泉映月》二胡曲,感受《二泉映月》背后的情感内涵。
学习重、难点:
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景色烘托情感渲染——情景交融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不朽的乐曲,也是无锡惠山的一处风景。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走近阿炳的《二泉映月》。
”
师:(音乐起)又是一个中秋夜,双目失明的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又来到了二泉。
夜深人静,月光清冷,他静静聆听着二泉那淙淙的流水声,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许多声音,什么声音呢?
请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这真的是泉水在叹息哭泣吗?是谁在哭泣?谁在倾诉呐喊?对,阿炳听到的不是泉声,而是自己的心声。
听到这样的心声,我们不禁要问了,阿炳为什么要深沉的叹息,伤心地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得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
反馈:是因为家乡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自己再也看不到了。
是因为啊炳想起了师父说过得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1、师:惠山二泉,景色迷人,以其独特的美闻名天下,尤其是中秋皓月下的二泉更是楚楚动人。
老师摘录了其中的一些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再从课文中找见这些句子读读。
(课件出示词语)
树木葱茏藤萝摇曳
一泓清泉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
淙淙流水茫茫月夜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1)、指名学生朗读
(2)、师:好美的月,好清的泉,中秋之夜,小阿炳和师父看到了这如诗如画的美景——(生齐读)(课件出示)
(3)、师:多美的二泉啊!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可是现在,阿炳却再也看不到了,心里是什么滋味?(惋惜、伤心)所以,听着那如泣如诉的泉声-----“渐渐地,渐渐地”指导学生朗读。
(课件出示)
2、师:山水依旧,物是人非。
此时此刻,他又响起了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想到了自己十多年的坎坷经历,阿炳心里更是悲愤交加!这十多年,他是怎么过的?指名读。
二、情景再现人物凸显——人景交融
1、师: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师:阿炳怎么卖艺度日的呢?他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课件出示)
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
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
阿炳用右掖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师配乐诵读)
2、师:飞雪中阿炳卖艺的身影是如此的让人心酸,在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词?从文中找一找这个词。
从生答中引向“坎坷”,
3、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去听,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
(课件播放)
教师引读:阿炳想到自己顶着炎炎烈日在大街上苦苦撑着,就是为了那养家的一枚硬币呀,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教师引读:阿炳想到自己躺在茅舍里被病痛折磨,痛苦不已时,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教师引读:阿炳想到自己早逝的父母,恩重如山的师父,想到自己渺茫的未来,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教师引读:阿炳想到自己热爱的音乐,想到相孺以沫的妻子,想到美丽的二泉映月,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4、师:十多年,就这样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他一定有很多很多的话想说,但是在当时那样的年代,有谁会听一个低贱的艺人的诉说呢?所以阿炳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用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三、余音绕梁人格升华——人曲合一
1、师:热爱生活的阿炳,热爱音乐的阿炳只有把自己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通过他的琴声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而这也造就了今天著名的《二泉映月》,这首乐曲后来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非常大,相传日本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欣赏完这首曲子之后,被深深打动,竟泣不成声,不由得跪了下来。
究竟是什么样的乐曲,竟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你们好奇吗?想不想听?闭上眼晴,用心去聆听。
(课件出示音乐)
2、不知大家听到阿炳的心声了吗?书上对这首曲子有细致的描述,赶紧打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并找出琴声是怎样变化的。
3、反馈,显示,齐读。
(课件出示)
板书:赞叹怀念思索抗争向往爱
3、师:这乐曲是阿炳心灵的呼喊,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师配乐范读。
4、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5、分三部分读。
男女生读,然后集体读。
(播放音乐)
四、总结
师:一个平凡的艺人却写出了不平凡的作品!建议大家下去可以欣赏阿炳的其它作品,试着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这首------《二泉映月》,再次聆听阿炳的心声,愿这感人至深的情怀久久激荡在你的心间。
一、发现一道风景
师:不用我说大家也一定清楚,《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
是吧?
生:(齐答)是。
师:但是,关于“二泉映月”,还有一点,如果我不提醒,大家就不一定清楚。
其实,“二泉映月”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著名的风景。
不信,你去书上找找看。
就是这篇课文,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还真不少。
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
)
师:谁找到了?把你找到的风景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1:(朗读)“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
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水声。
”
师:好一个“水面月光如银”。
这是一处,继续找。
生2:(朗读)“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
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
师:“二泉”之名就是这么来的。
大家注意听,你再读一读。
生2:(朗读)“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
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
师:没错,这泓清泉,就是“二泉”。
好,已经找到两处了。
请继续找。
生3:(朗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
师:这段文字藏得很深呐,目光不敏锐,是很难发现的。
哪两个词在直接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
生3: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好,又发现了一处,已经三处了。
还有别的发现吗?还有吗?
生4:(朗读)“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
师:阿炳看不见了,但你却看见了。
你看见什么了?
生4:我看见了“月光似水,静影沉璧”。
师:“静影沉璧”指的是什么?
生4:指的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泉水中。
师:你们谁知道“璧”的意思吗?
生5:“璧”就是美玉。
师:是的,一轮圆月倒映在泉水中,就像一块怎样的美玉呀?
生6:洁白的美玉。
生7:透明的美玉。
生8:像大圆盘一样的美玉。
师:现在明白“静影沉璧”的意思了吗?
生:(齐答)明白了。
师:整整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
虽然这道风景散见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但还是被我们一一发现了。
王老师已经把描写二泉映月的优美词语都摘了下来。
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谁来读一读?(停顿了较长时间,让学生在心里读读)把两个词语连在一起读,一组一组地读。
好,第一组谁来读?
生1:(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
师:读词语,正确是第一位的。
好,这八个字,你读得完全正确。
读正确之后,你能不能读出一种感觉来。
这两个词,放在你面前,他们带给你一种什么感觉?读的时候,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1:(再次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
师:很好,有感觉了。
你注意这个“茫茫”,一眼望去,茫茫无边。
你再注意这个“月夜”,它应该是静静的,没有喧闹,没有嘈杂。
有感觉吗?再读一遍。
生1:(再次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
师:好,很好!就是这种感觉。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咱们一起读——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
师:齐读不一定非得大声。
轻轻地、缓缓地读,更能给人以一种“茫茫月夜”的感觉。
再读一遍。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
师:很好!带着这种感觉,谁来读读第二组词语?把感觉读出来。
生2:(朗读)“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
师:太好了!听了她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一泓清泉,静影沉璧”,看到了什么?
生3:我看到了一股股清泉流到了一起。
生4:我仿佛看到一泓清泉在缓缓的流淌着,发出了美妙的声音。
生5:我看到有一轮金黄的圆月倒映在清澈的泉水中。
生6:我看到水面非常非常的平静,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好像一块洁白的美玉。
师: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啊!来,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
师:好,第三组,谁来读?
生7:(朗读)“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
师:这声音就萦绕在我们的耳畔。
你读——
生8:(朗读)“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
师:这声音继续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着。
你读——
生9:(朗读)“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
师:这声音一遍又一遍的萦绕在我们的耳畔。
你读——
生10:(朗读)“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
师:好!最后一组,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
师:很好!就是要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出这种节奏来。
你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这八个词语变了。
变了,变成了什么?
生1:变成了一首小诗。
师:是呀,变成了一首诗,变成了一首小小的诗,变成了一首优美的诗。
来,谁来读一读这一首小诗?
生2:(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
师:读出了什么感觉?
生2:读出了月亮照在水上很优美的感觉。
师:读出了优美的感觉。
你来读读这首小诗。
生3:(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
师:读着这首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3:我体会到了一种很优美、很安静的感觉。
师:谁再来,读出你自己的感觉来。
生4:(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
师:什么感觉?
生4:清幽的感觉。
师:优美的,安静的,清幽的,可能还会有别样的感觉。
来,我们一起读这首小诗,读出你自己的感觉来。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我真真切切的看到了如银的月光,那么皎洁、那么明亮;一泓清泉,缓缓地流淌着,那么清澈、那么纯净。
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又是那么圆润、那么空灵。
但是,同学们,这如银的月光,这清澈的泉水,这一切的一切,对于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一片什么?
生1:一片黑暗。
师:一片什么?
生2:一片黑暗。
师:一片什么?
生3:一片黑暗。
师:是的,“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一片——生:(齐答)黑暗。
师:“一泓清泉,静影沉璧”,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还是——
生:(齐答)一片黑暗。
师:“流水淙淙,蜿蜒而来”,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依然是——
生:(齐答)一片黑暗。
师:“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永远只是——
生:(齐答)一片黑暗。
点评:王崧舟老师曾说:“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
”确实,他所倾力营造的格调总是那么和谐,而节奏和旋律又灵动自如,富于变化,或浓或淡,或徐或疾,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有时清新淡雅,如小桥流水,轻柔宁静,有时又如沧海横流,汹涌澎湃。
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重点处,重要环节上,他总是不惜浓墨重彩,极尽渲染。
这时,他往往采用回环往复的一连串的排比的方式来重锤敲打,推波助澜。
这一串又一串的排比,一咏三叹,循环往复,紧扣着文章的中心,紧贴着文章的重点,犹如大江奔涌,飞流直下,以势不可挡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强烈地撞击着孩子们的心灵,在他们的心中铭刻上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也许,这浓浓的情韵,美好的情怀,诗化的语言,魅力四射的语文课,将成为孩子们心中永远珍藏的甜蜜的回忆。
二、体验一段人生
师:黑暗,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
置身于黑暗世界中的阿炳,在那个中秋之夜,在那个二泉池畔,他在想些什么,他又在听些什么?默读课文,请把你的目光聚焦到阿炳的身上。
生:(默读课文,寻找刻画阿炳心理活动的文字。
)
师:中秋之夜,二泉池畔,面对这淙淙的流水声,双目失明的阿炳思潮起伏、思绪万千。
请问,他想到了什么?
生1:他想到了师父说过的话。
师:是的,师父曾经跟他说过这样的话——
生1:(朗读)“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
师:他还想到了什么?
生2:他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师:(板书“坎坷”)请为“坎坷”换一个词语。
生3:苦难。
生4:痛苦。
生5:穷困。
生6:屈辱。
生7:悲惨。
生8:可怜。
师:(对以上词语一一板书)同学们,他的苦难、痛苦,他的穷困、屈辱,他的悲惨、可怜,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默读课文,寻找有关词句。
)
师:谁来读读你的发现?
生1:(朗读)“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师:这段文字当中,有阿炳的苦难和痛苦吗?
生:(齐答)有!
师:有阿炳的穷困和屈辱吗?
生:(齐答)有!
师:有阿炳的可怜和悲惨吗?
生:(齐答)有!
师: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地去看,这段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变成了怎样的画面?“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生:(闭眼听老师的朗读。
)
师:同学们,阿炳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已经有五六十年了。
他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遥远的。
但是,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要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时代。
你看,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是怎样艰难地行走在卖艺的路上;也许,那是一个酷热难耐的中午,拉着二胡的阿炳,突然晕倒在地上,事情将会怎样发展;也许,在卖艺的路上,阿炳不小心撞上了一摊水果,你又将看到什么?也许,一个粗鲁的大汉硬拉着阿炳去给汉奸唱堂会,但是,阿炳他……来,把你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生:(各自写话,用时约5分钟。
)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我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拿着胡琴在街上卖艺,当他不小心撞到小摊时,即使他连声说“对不起”,无情的摊主也不肯放过他,硬是把他一天辛苦赚来的钱全部都拿走了。
师:留给阿炳的,是人世间的冷漠和屈辱啊!说说你看到的场面,好吗?
生2:我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不小心碰翻了人家的水果摊,虽然说了“对不起”,还趴在地上一个一个地拣水果,但是,凶狠的老板还是对他拳打脚踢。
虽然围观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人帮助他,只是在一旁讥笑他。
师:为什么?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对待阿炳?
生3:因为他是一个瞎子。
生4:因为他只是一个卖艺的人。
生5:因为这时候的社会十分黑暗。
师:你们还看到了怎样悲惨的画面?
生6:我看到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别人吃着团圆饭时,一个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拉着二胡,穿着破烂的单衣,吃着别人剩下的饭菜,睡在牛棚里,没有被子,没有床,没有枕头。
师:只有寒冷,只有饥饿,还有那无尽的黑暗和凄凉。
生7:我看到一个气势汹汹的大汉,一边拉着阿炳,一边说着:“快去给我家老爷拉曲子去。
”阿炳说什么也不肯去。
大汉急了,抡起拳头就往阿炳的脸上、身上打去。
阿炳被打得鼻青脸肿,鲜血也一滴一滴地从脸上流了下来。
但阿炳死也不去给那个老爷拉曲子。
师:是的,他要用死来捍卫做为一个人的尊严啊!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看到了阿炳的生活,走进了阿炳的世界。
那里有着太多的苦难和痛苦,有着太多的穷困和屈辱,有着太多的可怜和悲惨。
但是,面对苦难和痛苦,阿炳可曾放弃对音乐的热爱?
生1:没有放弃。
生2:没有放弃。
师:面对穷困和屈辱,阿炳可曾放弃对光明的向往?
生3:没有放弃。
生4:没有放弃。
师:面对可怜和悲惨,阿炳可曾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生5:没有放弃。
生6:没有放弃。
师:一边是苦难、是屈辱、是悲惨,一边却是热爱、是向往、是追求,这就是阿炳的坎坷经历啊!(板书:一段人生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