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教学实录
知识分子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发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列主义。

师:对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医治群众精神麻木的新药。

五四运动以后我们进步的分子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新药来医治群众的精神麻木,唤起民众。

我们已经知道,这篇小说的标题即是题材,题材彰显了主题。

现在我们就来思考一下,主题是怎么样从题材中提炼出来的?
师:这篇文章的题材是大题材还是小题材?
生:人血馒头事件应该是小题材。

师:本文通过对人血馒头这一小事件的记叙,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毒害群众的罪恶,批判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弊端,材料虽然细小,认识作用却是很大的。

高明的作家总是能够从细小的材料中提炼出深刻的主题,而平庸的作家会把重大题材给糟蹋了。

这篇小说的题材,如果稍不经意,或者是被平庸的作家所采用,也会表达一个平淡的主题,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只要稍微改动几句话,它的主题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变得非常平庸,你们看改动哪几句话?(许多学生没法改,有几个学生改得不恰当,这时老师开始点拨)请同学们想一想,夏瑜的故事是发生在什么背景中?
生:辛亥革命。

师:凭什么说是辛亥革命?
生:前面已经提到,夏瑜关在牢里还在劝牢头造反,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师:对了,这句话点出了人血馒头事件的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政府镇压革命群众的背景中。

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删掉,再
加上几句话,来说明人血馒头事件不是发生在清政府镇压革命群众的背景中;夏瑜也不是一个革命者,比如说他只是一个盗窃犯,是一个杀人犯,而华老栓只是买了一个普通的杀人犯、盗窃犯的血蘸馒头给儿子治病,那么人血馒头事件还能表达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这个主题么?
生:不能。

师:那它只能表现什么主题?
生:人民群众的愚昧无知、麻木。

师:这样的主题虽然也健康,但就没有“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这一主题那样深刻了。

好了,现在我们来想一想,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中从题材中提炼主题的方法是什么?(生说了许多都不着边际,这时老师启发学生)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篇小说选择的是重大题材,还是细小题材?
生:是细小题材。

师:那么这个题材的背景是大背景还是小背景?
生:背景是辛亥革命,当然是大背景。

师:由此可见,鲁迅从题材中提炼主题的方法应该是什么?
生:小题材联系大背景。

师:这就是鲁迅先生提炼主题的方法,小题材联系大背景,并找出二者的相通点。

大家看这篇文章的事件很小:“人血馒头”;背景很大:辛亥革命。

二者的想通点是什么?
生:人民群众依然不觉悟。

师:《药》的主题之所以深刻就是用了这个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以小见大”、“小中见大”。

我们从海岸溅起的一朵浪花可以看见整个翻腾的大海,从一滴水看大千世界。

这种“以小见大”提炼主题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篇小说是怎样安排线索,结构故事情节的。

请问,这篇小说有几条线索?
生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华家,一条是夏家。

生2:是明写华家,暗写夏家,因此华家是明线,夏家是暗线。

师:华家这条明线是怎么发展的?
生:华老栓买药,华小栓吃药,茶馆里议论药,最后是吃药的结果,也就是人血馒头这剂“药”没有治好华小栓的病,反送了他一条命,其结局是华大妈给儿子上坟。

师:再看,这条线索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屏显17:明线:买药——吃药——议药——上坟
生:是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师:下面请大家思考,夏家这个线索是怎么发展的?
生1:写华老栓买药实际上写出了夏瑜的被杀。

生2:写华小栓吃药实际上写出了他不仅被杀,而且他的血被当成药来蘸馒头吃掉了。

生3:写茶馆里面议论药,实际上借议论药穿插写出了夏瑜被捕以及在狱中的表现,也就是被关押的情景。

生4:最后写华大妈给儿子上坟的同时,也带出了夏瑜的母亲给自己的儿子上坟。

师:说得非常好!再看,这条线索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屏显18:被杀——被吃——被关——上坟
生:属于倒叙,把夏瑜被杀放在开头,然后回过头来写夏瑜被捕的经过以及刽子手、愚昧、落后群众、亲戚本家、夏四奶奶对夏瑜受害的态度。

师:请想一想,这两条线索通过哪些场景发生联系?
生1:华老栓买药、夏瑜被杀,发生在刑场!
生2:华小栓吃药、以及夏瑜被捕和他被关押的情况的描写是发生在茶馆。

生3:最后华夏两个老母共同给死去的儿子上坟发生在坟场。

师:好了,两条线索是通过刑场、茶馆、坟场三个场景发生
关系,再看,通过这三个场景发生什么样的关系?
生1:通过刑场使这两条线索连接。

生2:通过茶馆使这两条线索交叉。

生3:通过坟场使华夏两个老母共同上坟,使两条线索融合。

师:根据大家的思考讨论,我们可以明确:这篇小说是这样来安排线索的:一条明线,一条暗线。

明线写华家,暗线写夏家。

明线是按顺叙写的,暗线是按倒叙写的,两条线索是按刑场、茶馆、坟场三个场景,使它由连接、到交织、最后到融合。

师:在弄清怎么安排线索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研究这样安排线索的作用是什么?
请同学们想想,明线写华家,暗线写夏家,他们两家各受什么害?受害的原因是什么?
生1:华家受的是毒害,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病嘛。

生2:夏家受的是迫害,夏瑜不是被杀吗?
师:对头,他们两家都死了人!死法不同,死因同不同?
生1:死法不同,死因相同,都是封建统治阶级造成的!
生2:是的,因为镇压革命的是封建统治阶级,夏瑜被杀就是有力的证据;
生3:康大叔欺骗华老栓,骗他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好儿子的肺痨病,这足以是封建统治阶级毒害群众。

师:好的,两条线索一条是华家,一条是夏家,华家受迫害,夏家受毒害,两家都死了人,死法不同,死因都是一个,那就是封建统治造成的恶果。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之称,华夏就是中国,文章精心安排华夏两条线索,而且,让华夏两个老母同时给自己死去的儿子上坟,意在说明什么?(学生恍然大悟)
生1: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是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共同敌人。

生2:说明华夏子孙如果要翻身做主人,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反抗封建统治阶级。

生3:所以,作者有意安排华夏两条线索,就有助于“唤起民
众意识”这一主题的表达!
师:大家的认识非常深刻,由此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线索安排是要为表达主题服务的。

好了,接下来我们继续思考,本文把夏瑜这条暗线也变成明线,行不行?为什么?
(这个问题又有一定的难度,许多学生无法回答,有的回答不着边际,这时,老师开始点拨)
师:请同学们想想,如果把夏瑜这条暗线变成明线,夏瑜英勇斗争的事迹就应该怎么来写?
生:就应该从正面来描写了。

师:把夏瑜英勇斗争的事迹变成正面描写,难道会有什么不妥吗?
生1:这样写会拉长小说的篇幅。

生2:篇幅拉长了就会冲淡甚至淹没对群众愚昧麻木的描写。

生3:这样一来,“唤起民众”的主题就得不到充分的表现!
师:同学们回答非常好,我再补充一个不妥,那就是这样来安排线索还会丧失这篇文章构思的独特性和情节结构的严谨。

请同学们再思考,本文如果把明暗两条线索颠倒过来行不行?为什么?
(几个学生的回答有误,老师开始启发)
师:如果将明暗两条线索颠倒过来,写作重点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1:如果颠倒过来,小说的重点就成了歌颂革命者夏瑜。

生2:这就有违鲁迅写这篇小说的初衷。

因为作者的主要意图不是要歌颂夏瑜的英勇斗争精神,而是要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错误。

生3:是的,因为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不是要歌颂夏瑜的英勇斗争,而是为了医治病态社会不幸人们的麻木、落后、愚昧、不觉悟的病苦,唤起疗救医治这种病苦的新药。

如果把明暗两条线索颠倒过来,那围观的群众,华老栓的一家,茶馆
里边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夏四奶奶上坟的情景,这些呀,都会变成侧面描写,那么他们的这种愚昧、落后、麻木、不觉悟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唤起民众”的主题就会被淡化。

师:在理解本文线索设计之后,请联系前面的有关分析进一步思考,记叙文安排线索应该注意哪些基本原则?
生:安排线索要为表现主题服务。

师:凭什么说安排线索要为表现主题服务?
生1:前面谈到安排华夏两条线索的作用,已经从正面说明了安排线索要为表达主题服务。

生2:前面讨论能不能将“暗线变明线”以及能不能将“明暗两条线颠倒过来”,就从反面说明了安排线索要为表现主题服务。

师:由此,我们得出第一条原则:安排线索要为表达主题服务。

下面,我们继续思考安排线索的原则。

生1:安排线索要考虑线索的内在联系。

生2:本文的线索安排其内在联系就很紧。

无论是明线,还是暗线,其内部都是有内在联系的。

如前所说,明线是按顺叙写的,暗线是按倒叙写的。

生3:不但各条线内部有联系,两条线索之间也有联系。

如前面所言,两条线是通过刑场、茶馆、坟场三个场景,使它由连接、到交织、最后到融合。

师:这就是安排线索的第二项原则:安排线索必须体现材料的内在联系。

安排线索还有没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生:写记叙文有时可以是一条线索,但也有用两条线索的,《药》就是这样。

师:请想想,为什么《药》会用两条线索?对这两条线索,作者是怎样处理的?
生1:因为《药》中的人物多。

生2:因为《药》中的人物不仅多,而且关系复杂。

生3:这样安排线索更有利于表现主题。

生4:如前所说,华家这条线是从正面展开的,叫明线;夏家这条线是从侧面展开的,叫暗线。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三条结论:在复杂的记叙文中、在文学作品中,为了表现众多人物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更好的表达主题,就可以安排两条线索或更多条线索。

在有两条以上线索的文中,正面展开的更能体现主题的叫明线,又叫主线;侧面展开的对表达主题起辅助作用的叫暗线,又叫副线。

师:好了,请同学们思考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把《药》改写成《夏瑜的故事》的记叙短文,该怎样安排线索?
生1:把夏瑜当做明线,把华家作为暗线。

生2:把夏瑜的故事按照顺叙来记叙。

师:是的,我们可以把小说的副线变成主线,暗线变明线,倒叙变顺叙。

然后展开合理的想象,把夏瑜英勇斗争的事迹的片段合理地连缀成有头有尾比较完整的故事!请大家按照这个思路,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记叙文。

顺便提一提,本文善于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表达主题思想,这方面的优点在作者其它小说中也很突出,我们会在其它课文的学习中把它作为重点来研究。

评点:
这节课是刘永康教授应邀在成都、重庆等10余个城市给中学生执教鲁迅的《药》,意在为中学语文老师做教学示范。

刘教授的课以内容厚重充实见称,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思考,旨在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

具体到这堂课上,有以下特点:
纵深切入,脉络清晰。

这篇文章人物复杂,主旨深邃,需要教者一步步引导,纵深推进。

首先,针对《药》中复杂多面的人物,刘老师依据不同的人对待夏瑜之死的不同态度对人物进行了归类,为后面揭示题旨打好了基础。

其次,在弄清人物身份、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来揭示文章题旨。

这一环节,刘
老师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先揭示出三个主旨,然后点明主、次重点,再由重点题旨纵深开掘,挖掘出文字背后的深层涵义,升华了主题。

整个过程脉络清晰,由师生共同完成,老师适时疏通引导,实现了课堂上的平等对话,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药》这篇文章不仅人物复杂多面,而且线索明暗交替,如何剥茧抽丝,抓住能够揭示主题的内核是关键。

在文章显现出来的三重主题中,老师收放有度:能够表现深层主旨的内容,联系背景,大胆发散;分析文章线索与主旨的关系,悉心引导,带领学生进入深度思考;抓住关键字词,深挖文字背后的含义,使学生清晰明了。

这些实质性内容的提取与发掘有张有弛,学生就在几番开合中进行思考、辨析,进而深入小说主旨,领会文章要义。

启智拨慧,教会能力。

刘老师教学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知识与能力的紧密结合,一篇文章学下来,他总能让学生学到相关技能,在学到知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加以运用和实践。

在这堂课上,刘老师通过分析小说的结构和主旨,指明在记叙文写作中应如何安排线索,凸显主题,以提高写作技能。

如,在这堂课上,老师出“小题材联系大背景”,安排线索要为表达主题服务,主线副线与主题的关系,如何安排线索能更好地表现主题等等写作原则,并以实例对其进行运用,得到有效训练。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的是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作者通联: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