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淘簸”等4个字,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黄河雄伟壮美的气势,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知道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教师准备: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导新课。
1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的记忆力了,回想一下再之前的古诗词学习中,我们有没有学习过关于黄河的诗句呢?
生:预设,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师:出示课件,关于黄河的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黄河的诗句——《浪淘沙》。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课题:《浪淘沙》)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课文:
学字词,明节奏。
1讲解生字
2、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
(出示PPT带生字读音诗)
3、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
(生自由读)文)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读并进行评价
大家都知道读古诗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这首诗是什么节奏?韵脚是什么?
师:在刚才的同学的朗读中你觉得他哪里读得好或哪里读的不太恰当师:进行范读
师:比较师生间的朗读
预设:每句的停顿读的好是“二、二、三”式停顿
或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进行了重读
(总结读书方法和朗读技巧)
三、品诗句,赏诗景。
1、诗人刘禹锡用区区28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懂呢?
2渗透读诗方法:指名说(预设:看注释、看插图、读题目、读诗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3、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真不少,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自己读读诗句的,结合诗句具体说说作者笔下的黄河是什么样的?你的感受如何?(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看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一定大有收获。
哪组想来汇报?
5、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形容黄河非常曲折。
②簸:指由于风大,黄河水颠簸摇荡,波涛滚滚。
③天涯:天边。
④
直上:逆流而上。
6、学生连起来说诗意。
九曲黄河,挟带泥沙,波涛滚动,奔腾万里,仿佛来自天边。
如今我要迎着从天涯来的黄河浪潮,逆流直上,到达银河,并和黄河一同到牵牛织女家中做客。
7、师:你说得真好,可老师有一个疑问,九曲就是指黄河有九个弯,万里就是一万里吗?生:不是。
师:对了,九和万在这里是虚指并非实数,表示很多得意思,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三也是虚指。
师:那你从九曲和万里两个词语体会到了什么?生:体会了黄河很长,雄伟壮观。
师:试着读出这种气势,你是怎么读的?生:重读九曲和万里沙。
师: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黄河得雄伟壮观?生:浪淘风簸自天涯师:您能读出这种雄伟壮观的气势吗?(指生读)
9、(过渡)诗人站在黄河边,望着滚滚的波涛,他浮想联翩随即吟诵出——(师范读)看着这雄伟壮观的黄河,诗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赞叹
10、是啊,怀着赞叹的感情就像老师这样,你来试试。
大风掀起万丈巨浪,如万马齐奔浩浩荡荡,谁能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指生读、齐读)
评:你读出了黄河巨浪一泻千里、气吞山河的雄伟气魄。
评:你们让老师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
四、诵经典,悟诗情。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师:诗人想乘着巨浪扶摇直上去寻访牵牛织女家, 同学们,我们不妨也随诗人的脚步到牵牛织女家去, 想象一下你会看到怎样的画面(生述)
师:男耕女织,互敬互爱多么温馨甜蜜呀! 轻声地读,别让我们打扰他们,谁想读?
评:你柔柔的声音把我们带进牛郎织女温馨甜蜜的家。
还有谁想读?评: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牛郎织女美满幸福的生活画面!
师:来,我们一起读。
师:这两句就是本诗的名句,我们看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抒发了怎样的情?诗人为什么在后两句引入了牵牛织女的神话传说呢?(学生猜想)
这和刘禹锡在创作这首诗时的背景是分不开的。
永贞元年,因得罪朝中权贵,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市长),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相当于现在副市长)。
但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逆流而上。
一句“如今直上银河去”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心境。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和理解,练习吟诵全诗,体会它的韵味。
(练读指生读)
11、(出示PPt),我们再一起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