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_2016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21始得西山宴游记第2课时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四 21始得西山宴游记第
2课时课时作业 苏教版必修1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句中的字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僇.人(lù) 惴.栗(zhuì) 衽席 万化冥和
B .培.(pēi) 攒.蹙(cuán) 茅茷 引觞满酌
C .箕.据(jī) 遁.隐(dùn) 榛莽 若垤.若穴(dié)
D .岈.然(xiā) 颢.气(hào) 攀援 萦青缭白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得西山宴.游记 宴:举行宴会
恒.惴栗 恒:常常
B. 穷.回溪 穷:尽,穷尽
到则披.草而坐 披:拨开,分开
C.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极:到,至
缘.染溪 缘:沿着
D. 攒.蹙累积 攒:聚集
引.觞满酌 引:拿起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B .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C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居是.州,恒惴栗
是.岁,元和四年也 B.⎩⎪⎨
⎪⎧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C.⎩⎪⎨⎪⎧ 望西山,始.指异之
游于是乎始. D.⎩⎪⎨⎪⎧
不与培为.类故为.之文以志 二、文本阅读(20分)
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回答5~9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 .到则披.草而坐 披:拨开
B .箕踞而遨. 遨:遨游
C .外与天际. 际:交会
D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向:从前,先前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B.⎩⎪⎨⎪⎧ 穷山之高而.止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D.⎩⎪⎨⎪⎧ 悠悠乎.与颢气俱游于是乎.始
7.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为什么开篇从他处着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沧浪亭记
宋·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
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①舍以处。
时盛夏蒸燠②,土居皆褊狭,
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
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杠③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
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④,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⑤,光影会合于.
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
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
哉! 噫!人固动物⑥耳。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
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惟仕宦溺人为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
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 ①僦(jiù):租赁。
②燠(yù):热。
③杠:独木桥。
④碕(qí):曲折的堤岸。
⑤干:通“竿”,竹子。
⑥动物:受外物所感而动。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崇.
阜广水 崇:高 B .形骸既适.
则神不烦 适:到……去 C .不亦鄙.
哉
鄙:庸俗
D .予既废.而获斯境 废:(被)罢黜。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以舒所.怀,不可得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
杠之.南,其地益阔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 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泽文:沿水而行,在繁花高竹之中找到一条小路
B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
泽文:我因喜爱而在此流连,于是就用四万钱买下了它
C .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
泽文:日子就在盘算着细小的利害得失中消磨掉了
D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泽文:感情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寄托于外物而后得以排遣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郁闷。
B .第二段叙写发现、购置风景胜地和筑沧浪亭的经过,描绘了园中的优美景象。
C .第三段写作者在园中乘舟畅游,心旷神怡,进而生发出“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D .在尾段,作者写出了对仕途险恶的彻悟,抒发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傲然自得的情怀。
14.《沧浪亭记》的作者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安于冲旷”。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谈一谈。
(200字左右)(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10分)
15.仿照下面的句子,运用“假如……那么……”的句式,再续写三个句子。
(6分) 在书中,假如你和柳宗元一起畅游永州山水,那么你将收获到幽泉怪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上下文给下面语句排序,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4分)
早晨,阳光以一种最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攀谈。
绿色的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阳光微笑着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花朵便立即昂起头来 ②立即兴奋得颤抖,通体透亮 ③像一个恭听教诲的耳朵 ④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 ⑤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炫耀枝头 ⑥也迅速伸展开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
1.D [A项和—合,B项“培”读pǒu,C项据—踞。
]
2.A [宴:安逸,快乐。
]
3.C [A项未始,“未曾”之意,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
B项累积,“叠加”之意,现代汉语多用于抽象事物,用法稍有不同。
C项以为,“认为”。
与现代汉语相同。
D项漫漫:古义,随意,任意;今义,时间、地方等长而无边的样子。
]
4.A [A项都是代词,“这”。
B项奇异的景色/奇异的、超出一般的。
C项才/开始。
D项算作/写作。
]
5.B [遨:游览,这里指观赏。
]
6.A [A项都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C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
D项形容词词尾/句中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
7.之所以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是以此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8.在未游西山之前,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但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并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并没有感到所游之山水有何“怪特”之处。
然而当作者登上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
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
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西山的高峻之势正是他高洁人格和傲世情怀的体现。
9.①(我)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然而却不曾知晓西山景物的奇异特色。
(定语后置句,“始”、“怪特”各1分)
②(它)邈远广阔与天地之气在一起,而没有边际;(它)高峻绵远和创造万物的上天一同游乐,因而却无法知道它的尽头。
(“悠悠”、“洋洋”、“莫”、“穷”各1分) 10.B [适:调节使舒适。
]
11.B [B项两者都是助词,的。
A项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与“为”连用,表被动。
C项介词,在;介词,比。
D项介词,对于;助词,用于形容词后。
] 12.C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
]
13.D [“与民同乐”于文无据。
]
14.在我看来,仕途失意后,比起屈原的投江自尽,寄情山水是让心灵得到解脱的一个好方法。
以前,“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如今有了清闲的机会,何不仔细欣赏这世间万物的美好?欧阳修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飘逸;苏东坡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尽收眼底;陶渊明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美。
正如泰戈尔所说:“世界以痛吻我,让我回报以歌。
”当突如其来的变故与打击敲击我们的生命时,我们何不放过自己,拥抱所爱,奏出一曲闲适之歌呢?
解析此题考查探究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确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安于冲旷”这种生活态度的特点;其次,要对苏舜钦这种生活态度表示明确的看法,或肯定或否定;最后,要对自己提出的观点阐明理由,因为题干要求写200字左右,所以可举出一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使内容充实完整。
参考译文
我因为获罪而遭贬,没有地方可去。
乘船南游,在吴地旅行。
起初租了一间房子居住。
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当地的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吸,想要到天空高而清朗的幽僻之地,来宣泄心中的情感,却不能办到。
一天路过郡学,向东看,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山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
沿水而行,在繁花高竹之中找到一条小路。
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五六十寻,三面全是水。
独木桥的南面,地方更加宽广,旁边没有民房,左右都是相互遮蔽的林木。
询问年老的人,(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的近戚孙承右的池苑馆舍。
”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略微可以看出当年的意味。
我因喜爱而在此流连,于是就用四万钱买下了它,在曲折的河堤北面建了亭子,叫“沧浪亭”。
前面是竹后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
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影子会合在轩户之间,与清风明月最协调。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感觉很洒脱无拘束,常常忘记回去。
或手拿酒杯放声高歌,或靠着亭子仰天长啸,人迹罕至,只与鱼、鸟同乐。
身体得到了调节而感到舒适,那么精神就不会烦闷;看到的、听到的没有邪恶,那么人生的道理就明白了。
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离这真正的乐趣很远,不是太庸俗了吗!
唉!人本来是受外物所感而动的。
感情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寄托于外物而后得以排遣,感情寄托于某物时间长了就会认为理所当然,如果没有胜过它的事物去替换,那么就会感觉悲哀无法排解。
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
自古以来,才智卓越的人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忧闷而死的有很多,(他们)都是因为没有悟出克制自己、战胜自己的方法。
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满足于淡泊而开朗,不与众人一起奔跑,对于内外失得的本源,内心深有所得,因而对万古以来久溺仕宦者感到可笑可悯。
还没有忘记寄托感情的事物,就依靠沧浪亭使自己从所溺之中解脱出来吧!
15.假若你和李白一起畅游天姥山那么你将收获到天鸡海日假如你和王维一起走进终南山那么你将收获到明月清泉假如你和杜甫一起远眺泰山那么你将收获到飞鸟层云假如你和陶渊明一起荷锄园田那么你将收获到秋菊炊烟。
(任选三个) 16.②⑤①④⑥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