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盘点:进口化药1类IND数量创新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盘点:进⼝化药1类IND数量创新⾼
2021盘点:进⼝化药1类IND数量创新⾼
IND品种的受理数量,是国内创新药发展的重要指标。

2021年,国产⾸次申报IND品种数量再创新⾼,以40~50%的增长率实现了3年内品种数量的翻倍(2021盘点:化药1类⾸次IND超243个,恒瑞、正⼤天晴领跑!)。

那么,同为化药1类注册范围的进⼝1类IND品种情况咋样?国外药企如何在国内进⾏品种布局?国内药企正在以何种形式共同开发国外品种?请看本⽂。

2021年进⼝化药1类品种IND数量统计
通过对2021年进⼝品种的IND申报进⾏梳理,并逐⼀查询、剔除⾮⾸次申报IND品种信息,截⽌2021年12⽉25⽇(全⽂以此时间进⾏统计),共有88个品种⾸次以进⼝化药1类的申请类型进⾏注册申报,虽不及国内新药化药1类的⾸次注册数量,但已超过总数(即化药1类⾸次IND总数)的1/4。

图1 2021年1~12⽉进⼝化药1类品种⾸次IND受理统计
国外药企在国内的产品布局
国外制药公司,如诺华、默沙东、阿斯利康、辉瑞、强⽣等,均有产品于2021年⾸次注册申报进⼝化药1类;其
中,IND受理数量较多的有诺华(6个品种)、默沙东/默克(5个品种)、阿斯利康(4个品种)、勃林格殷格翰(4个品种)、葛兰素史克(3个品种)、百时美施贵宝(3个品种)、拜⽿医药(3个品种)、辉瑞(3个品种)等。

图2 2021年进⼝化药1类品种⾸次IND国外药企申请状态
受理品种⽅⾯,肿瘤领域适应症为主要开发⽅向,如阿斯利康的AZD9833(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和AZD5305(⼆代PARP抑制剂),艾伯维的ABBV-744(BET-BD2结构域抑制剂)和Navitoclax(Bcl抑制剂),辉瑞的PF-07220060(CDK4抑制剂),礼来的LOXO-305(⾮共价BTK抑制剂),默沙东的Belzutifan(HIF-2α抑制剂)和MK-1026(BTK抑制剂),诺华的ABL001(BCR-ABL1变构抑制剂)、JDQ443(KRAS-G12C抑制剂)和
HDM201(p53-MDM2抑制剂)等等。

除肿瘤外,糖尿病领域有阿斯利康的Cotadutide、辉瑞公司的PF-06882961;肺纤维化领域有百时美施贵宝的BMS-986278-01;肺动脉⾼压领域有默沙东公司的MK-5475;神经-精神领域有勃林格殷格翰的BI 425809、住友制药的SEP-363856;⾻化性纤维领域有益普⽣公司的IPN60130和Palovarotene等等。

国内药企关联的进⼝化药1类IND品种
国内⼀些制药公司,正在尝试各种⽅式引进开发国外品种,尤其是⼀些初创公司、CRO公司。

国内⼀些制药公司,正在尝试各种⽅式引进开发国外品种,尤其是⼀些初创公司、CRO公司。

图3 国内药企关联的进⼝化药1类IND⾸次受理品种
如杭州泰格医药,就有多个品种于2021年以进⼝化药1类的注册⽅式⾸次获CDE受理承办,品种有AR882(⾼尿酸⾎症)、BCX9930(靶点为CFD)、Avacopan(ANCA相关性⾎管炎)、Difelikefalin(慢性肾脏病相关瘙痒症)、Xevinapant(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阿帕拉格鲁肽(短肠综合征伴肠功能衰竭)。

再如缔脉⽣物医药,开发品种有ALG-000184(慢性⼄型肝炎)、ALG-010133(慢性⼄型肝炎)、甲磺酸氢甲硫堇(LMTM);上海德琪医药科技,开发品种有ATG-019(晚期实体瘤或⾮霍奇⾦淋巴瘤);上海艾迈医疗,开发品种有PH94B、AM006(早期帕⾦森病);上海联拓⽣物,开发品种有Mavacamten(梗阻性肥厚型⼼肌病)、BBP-398(实体瘤)等等。

在初创型企业快速运作的同时,国内⼀些成熟型企业也在积极开拓对外合作。

如江苏先声药业,近年来已合作开发多个品种,⽽2021年⾸次获CDE承办受理的品种主要有Paxalisib(胶质母细胞瘤)和PQ912;齐鲁制药,品种有CEND-
1(⼀线治疗晚期转移性胰腺癌);上海复星医药,品种有Balixafortide(乳腺癌,CXCR4拮抗剂);华润三九医药,品种有ONC201胶囊等。

展望
总体来说,2021年以进⼝化药1类注册⽅式⾸次获得CDE承办的品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提⾼很多,⼤致可从以下⼏点看出:1)IND品种数量增加,国外药企也在尝试国内的审评尺度;2)品种⼤都是在FDA拿到IND的前提下,甚⾄是获得了⼀定的快速审评资格后,再进⼊我国,很少有同步进⾏的;3)国内⽆论是初创公司还是成熟企业都在尝试合作开发这⼀⽅式;4)品种以肿瘤为主,但并未形成垄断,更多更⼴的临床需求品种正在增加。

ps:全⽂数据经⼿动逐⼀筛选,如有疏漏请留⾔斧正,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