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川一中2017/2018学年(上)高二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基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词语注音无误的是( )
A. 迤俪
..(yáo tiáo)..(yǐ lǐ) 怂.恿(sǒng) 央浼.(miǎn)窈窕
B. 提.防(tī) 潦.水(lǎo)遄.飞(tuán)衡阳之浦.(fǔ)
C. 懿.范(yì)捧袂.(mèi)逋.慢(bū)涸.辙之鲋(hé)
D. 桑梓.(xīn)流憩.(qì)赍.发(jī)叨.陪鲤对(dāo)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通过音义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A项,“央浼(miǎn)”应为“央浼(měi)”,“窈窕(yáo tiáo)”应为“窈窕(yǎo tiǎo)”。

B项,“提防(tī)”应为“提防(dī)”,“遄飞(tuán)”应为“遄飞(chuán)”,“衡阳之浦(fǔ)”应为“衡阳之浦(pǔ)”。

D项,“桑梓(xīn)”应为“桑梓(zǐ)”,“叨陪鲤对(dāo)”应为“叨陪鲤对(tāo)”。

故此题答案为C项。

【点睛】本题考查字音识记能力。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分类整理,加强记忆。

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此小大之辩也
B.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而征一国者
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而莫之夭阏者。

D. 小知不及大知而御六气之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冥——溟,辩——辨;B项,反——返,而——能;D项,知——智,辩——变。

3.对下列短语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有酒盈.樽(满)矫.首遐观(举、抬起)西畴.(田地)聊.乘化(姑且)
B. 俊采
..(美好的风范)耘耔.(除草)..星驰(指人才)宇文新州之懿范
C. 息.交绝游(断绝)出岫.(山穴,小峰)披.绣闼(披着)策.抚老(拄着)
D. 北海虽赊.(远)怒.而飞(愤怒)朝菌不知晦朔.(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B项,“耔”的意思应是在植物根上的培土;C项,“披”的意思是打开;D项,“怒的意思是奋起,“朔”的意思是阴历每月初一。

故此题答案为A项。

4.与例句加点字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 穷且.益坚,不附青云之志
B.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虚词放在句子中,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并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本题例句中的“且”是副词“将要”的意思,A项,“且”,表转折,却;B项,“且”的意思是“姑且”;C项,“且”的意思是尚且;D项,“且”的意思是“将要”,与例句相同。

故此题答案为D项。

5.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A.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悦.亲戚之情话
B. 或棹.孤舟乐.琴书以消忧
C. 宾主尽东南之美.水.击三千里
D. 外连衡而斗.诸侯眄庭柯以怡.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B项,名词动用/意动用法;C项,形容词作名词/名词动用;D项,使动用法。

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
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6.下列各项句子中“之”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是()
A.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悦亲戚之.情话
B. 蚓无爪牙之.利都督阎公之.雅望
C. 之.二虫又何知?赵奢之.伦制其兵
D.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结构助词“的“;B项,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代词,这;D项,动词,到/主谓之间取独。

7.下列各项中对相同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农人告余以春及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彼且奚适也④杨意不逢
⑤都督阎公之雅望⑥访风景于崇阿⑦今臣亡国贱俘⑧而莫之夭阏者
A. ①/②⑦/③④⑥/⑤⑧
B. ①⑥/②③⑦/④/⑤⑧
C. ①⑥/②⑦/③④⑧/⑤
D. ①⑥/②⑦⑧/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对句式知识的积累情况,抓住标志性的词语进行判断。

①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农人以春及告余”;②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③宾语前置句,“奚适”应为“适奚”;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逢杨意”;⑤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⑥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于崇阿访风景”;⑦判断句,翻译过来为“现在我是灭亡国家卑贱的俘虏”;⑧宾语前置句,“莫之夭阏”应为“莫夭阏之”。

故答案为C项。

8.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又因为《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所以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

B.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C.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所著。

D. 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言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依据平时的积累和语境的提示进行判断。

对于文学常识,考生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注意分类记忆。

C项,“《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所著”不正确,《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故此题答案为C项。

9.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从用错对象、望文生义、不合语境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

①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

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

修饰对象一般为人,用在此处不合适。

②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这里用来修饰“社会生活画卷”,使用正确。

③改换门庭: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
以图维持、发展。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改弦易辙”。

④并行不悖:同时实行,互不冲突。

这里属于望文生义。

比喻两本书水平相当,不分高下,可用“并驾齐驱”。

⑤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

使用正确。

此题可在确认某些选项的基础上采用排除法。

视频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深化改革,大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是解决我市发展面临的一
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B. 近来经济政策的微调引发了舆论对放松楼市调控的猜测,中央及相关部委虽然一再强调“限购政策决不动摇”,但坊间关于调控放松的消息仍铺天盖地。

C. “民生工程”最终变成“形象工程”,数以亿计的投资打了水漂,造成巨大财政浪费不说,更严重的是,搭进了当地政府的公信力。

D. 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反映出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

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解决我市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中,“解决……挑战”搭配不当,删去“和挑战”。

(正确的搭配是“应对挑战”。

)B.语序不当。

“虽然”应提到“中央及相关部委”前面。

D.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反映出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杂糅,它包含了两句话: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它反映出(了)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

也可增加一个虚词来改变句子的结构: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所反映出的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比如题中A项搭配不当,删去“和挑战”;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比如题中D项。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比如题中B.语序不当;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同时要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原来这董超、薛霸自从开封府做公人,① ,回来被高太尉寻事,刺配北京。

梁中书因见他两个能干,就留在留守司勾当。

② 。

A. ①林冲被押解去沧州路上相害不得②今日又差他两个监押卢俊义
B. ①押解林冲去沧州路上害不得林冲②今日又差他两个监押卢俊义
C. ①林冲被押解去沧州路上相害不得②卢俊义今日又由他两个监押
D. ①押解林冲去沧州路上害不得林冲②卢俊义今日又由他两个监押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以语句复位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审题,然后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

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①处,前后文的主语都是“董超、薛霸”,从主语一致性的角度来看,可排除AC两项。

②处上文的主语是“梁中书”,从保持主语一致性的角度来看,可排除D项。

答案为B项。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生活在封建时代,其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怀念过去,满足现状,乐天知命的思想,给后世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B. 陶渊明的成就主要是诗。

他歌咏隐居田园,饮酒赏菊,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意境恬淡,词句质朴自然。

他被看做田园诗的开创者,唐代王维、孟浩然都受到他的诗作的影响。

C. 陶渊明辞官的主要原因是“眷然有归欤之情”,再加上“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D. “田园将芜,胡不归”是用了《诗经·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成语。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用了《论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典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辞官原因主要是厌恶官场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

父早亡,母何氏醮①。

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

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宫无中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后卒于家。

二子:赐、兴。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 ①醮(jiào):改嫁。

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

③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14. 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

B. 三国时期的蜀汉,终于汉怀帝刘禅。

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

C. 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 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的文书。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 “周门人方之游夏”“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 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

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 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

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3)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答案】13. B 14. A 15. D
16. (1)(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2)与孔明说话的人没有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

(3)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昂首观看远方的青天。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所给画线句子中“从事”为官职名,是名词,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D两项。

再比较AB两项,“弗之劾也”的主语应为“司隶”,故“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断句错误,排除A项,答案为B项。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言辞慷慨,直接坦率”不正确,由《陈情表》原文可知,应为言辞恳切,表达情感委婉畅达。

故此题答案为A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分析不正确。

由原文“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可知,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

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

故此题答案为D项。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此句是省略句,句前省略了主语“李密”,翻译时当补出;“暇”,空闲;“则”,就;“而”,表并列,并且;“师事”,师从,拜……为师;“方”,比方;“之”,代词,他,代李密。

(2)“与”,介词,和;“者”,……的人;“敌”,相当;“言教”,言论教诲;“是以”,因此;“碎”,具体,琐碎。

(3)“策”,动词,拄着;“扶老”,拐杖;“以”,表修饰,不译;“流憩”,走走歇歇;“而”,表修饰,不译;“遐”,远方的青天。

【点睛】第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

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
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彭山)。

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

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

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

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

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

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

(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

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

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

他因为祖母年迈,没有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

于是上奏章说:
“臣子因命运不好,年幼遭遇不幸……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后也当结草报恩。


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

”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

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

”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

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

”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

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

”张华认为他说得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

”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

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

(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

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


来李密死在家中。

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赐、一个叫李兴。

(二)古诗文阅读(8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①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①北梁。

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

”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

17.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 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

北梁,北边的桥。

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 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

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

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D. 奉,侍奉;潸然,流泪的样子。

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E. 全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寒雾、暮烟衬托离愁别绪,渲染了悲伤、沉郁的氛围,情感真挚动人。

18. 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7. CE 18. ①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

②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

③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

C项,前一句是近景描写,后一句是远景描写(也可认为两句都是远景描写,总之后一句不能是近景描写)。

E项,借景抒情只在颈联能够体现,不足以说明是主要的表现手法。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

答题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