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成长须秉持“空杯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成长须秉持“空杯心”
作者:孙娜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第35期
古时候有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他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

见到老禅师,他态度十分傲慢。

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

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

一旁的拜访者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呢?”大师说:“是啊,既然杯子是满的,水怎么还能倒得进去呢?”
德高望重的老禅师,看到了拜访者的自满。

同样道理,如果我们教师想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切实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就必须放下架子,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去虚心学习和求教,而不是骄傲自满,整天沉醉于以往的成绩,墨守以往的教学经验。

首先,教师要克服“骄傲自满心理”。

骄傲自满是许多年轻教师的通病。

现在年轻教师大多是本科毕业,甚至有的还是研究生,智商较高,文化基础扎实,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所以很多都能在很短时间内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并取得一些不俗的工作成绩。

面对成绩,他们容易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甚至目空一切。

于是乎,很快安于现状,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

对待学校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也是消极应付,不再真心实意地想要提升。

其结果,只能是自身的能力素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

了解众多名师的成长经历,你会发现,他们无一不是谦恭好学之人。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自己和其他教师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只是更善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为了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于永正硬性规定自己每日看50页书。

为了提升自己的课堂授课技能,他更是把当代名师的课基本上都听遍了。

正是由于这份谦恭、好学,不断沉淀、积累,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情趣教学风格。

其次,教师要有“归零”意识。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超越的发展过程。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步伐日益加快,一个教师不管曾经取得的成就有多大,如果不能及时突破自我的禁锢和樊篱,满足于守摊子、吃老本,那么其优势很快就会荡然无存。

教师要想切实提升自己,实现专业成长,就必须放下过往种种“包袱”,及时对自己“归零”。

这样才能让自己心无旁骛,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工作中,才会让自己时刻都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和“不学习就被淘汰”的紧迫感,尽可能多地给自己“充电”。

当代许多教育名家,如于漪、魏书生等,他们的教育思想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他们一直都秉持着一种归零的思维方式。

他们总把每一次成功都视为新的起点,及时汲取各方面的营养,让自己的認知水平始终站在教改的前沿,让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不断更新。

再次,教师要勇于创新。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也不会有两种一模一样的成功。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是拥有独一无二个性的青少年。

在平时教育中,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模仿、照搬别人的教学技巧与方法,是很难在专业上有所建树的。

探究众多名师的成长之路,可以发现一个共性:既要学习借鉴,又要敢于创新,在兼收并蓄中创新提炼,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美国教育家弗雷塔科曾说:“只有当教师拥有教育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寻找自己道路的时候,教育才可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教师只有时刻秉持“空杯心”,才能不断地否定自己和超越自己,并最终实现自我提升与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海阳市育才小学,烟台,265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