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体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
《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编号:1307440310;
(二)课程性质:必修课;
(三)课程总共36学时、2学分;
(四)课程简介:教育传播学是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传播学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及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理论联系实际,基于系统的观点,深入浅出地学习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和概念,探讨教育传播理论的应用技术和方法。
推荐教材《教育传播学教程》,奚晓霞。
二、课程的教育目标
该课程主要讲授基本的传播学和教育传播学的知识,目的在于让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了解并理解传播的含义、传播的模式、传播的组成部分、传播的效果原理,并能用传播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传播现象,分析教育过程,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三、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四、讲授内容
第一部分理论讲授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
1.解释下列概念、名词的含义: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
2.陈述传播的类型
3.解释传播的功能
4.区分教育传播于大众传播的异同
5.阐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
6.阐明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
第一节传播
传播(Communication)的定义;传播的类型;传播的功能;
第二节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的概念;教育传播的演进;
第三节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重媒体→重过程→重优化;教育传播的定义;教育传播的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
第二章教育传播系统
【教学要求】
1.理解概念:系统、教育传播系统、要素、教育传播系统构成要素。
2.阐释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以及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3.解释各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会构成不同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并举出实例。
4.阐明教育传播系统的整个功能。
第一节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
“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的概念;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与类型;
第二节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
教育传播控制系统;教育控制系统的特性;
第三章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教学要求】
1.说明概念:模式、传播过程、传播者、受播者、信息、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教育传播过程
2.阐释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3.阐释拉斯韦尔传播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宣伟伯模式等
4.阐释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5.阐释三种基本的教学传播模式
第一节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模式;传播过程要素分析;传播过程的模式;
第二节教育传播过程分析
教育传播过程的含义;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第三节教育传播过程的几种主要模式
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远距离教学传播模式;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学传播模式;
第四章教育传播信息
【教学要求】
1.名词解释:信息、消息、信号、符号
2.分析信息的本质与特征,并举例说明
3.阐述教育信息的类型与特性
4.从信息产生与教育信息来源角度,说明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第一节信息的概念
信息的含义;信息的产生与形态;信息的本质;信息的特征
第二节教育信息
教育信息的来源;教育信息的分类;教学信息的特性;教育信息的开发与利用;
第五章教育传播符号
【教学要求】
1.概念:符号、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
2.阐释传播符号的本质意义
3.阐述非语言符号的类别与在传播中的运用
4.分析非语言符号的特性,并能举例说明。
5.阐述在教育传播中的常用的语言符号,及其有效运用的方法。
6.阐述在教育传播中常用的非语言符号,及其有效运用的方法
第一节符号的类型与本质
符号的类型;符号的本质意义;
第二节语言符号
语言的本质;语言的意义理论;语言的一般特性与运用;专业符号语言与计算机语言
第三节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的类型;非语言符号的特性;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第四节教育活动中的语言传播与非语言传播
语言传播;非语言传播;教育活动中的多种符号传播系统
第六章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
【教学要求】
1.概念:通道、教育传播通道、媒体、教育传播媒体、现代教学媒体
2.说明几种常见的媒体分类
3.分辨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综合媒体的不同特点
4.阐释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和作用
第一节教育传播通道
通道、教育传播通道;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如何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的畅通
第二节教育传播媒体概述
媒体、教育传播媒体;麦克鲁汉(加拿大传播学家)媒体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三节教育传播媒体的分类和特点
教育传播媒体的分类;教育传播媒体的特点;
第四节教育传播媒体的功能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的观点;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
第七章教育传播中的教师
【教学要求】
1.说明下列名词、概念的含义:把关人、电子教师、理智型教师、意志型教师、
情感型教师、组织型教师。
2.阐述教育传播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
3.分辨四种不同类型的性格格征。
4.说明在教育传播中教师的基本任务。
5.阐释在教育传播中教师的中心工作,以及要做好这些工作需注意的问题。
6.分析一个合格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
第一节教育传播中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教育传播中的“把关人”;教师的性格特征;教师的基本任务和应做好的工作
第二节教师的传播行为
教育信息的收集;教育信息的加工;教育信息的传递;
第三节教师的素质要求
热爱教育传播事业。
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
掌握教育传播技术。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八章教育传播中的学生
【教学要求】
1. 说明下列名词、概念的含义:学生传播行为、目标性行为、主动性行为、选择性
行为、学生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信息加工系统、感觉登记、模式识别、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阐释学生作为受播者的信息接收、译码、储存、反馈过程。
3.从教育传播的特点去分析学生传播行为的目标性、主动性与选择性。
4.阐明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能和品德素质要求与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5.从计算机模拟去分析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构与工作过程。
6.从感觉登记、模式误码别、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几个阶段去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
7.陈述加涅的学习信息流程,并能用它解释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
第一节教育传播中学生的角色
学生是受播者;学生的传播行为;学生的素质要求;
第二节学生的信息加工过程
信息加工系统;人的信息加工系统;学习信息的流程
第九章教育传播环境
【教学要求】
1.说明下列名词、概念的含义:环境、内部环境、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教育传播环境、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社会信息、人际关系、校风班风
2.阐释环境与人的关系
3.陈述施穆克关于教室环境的观点
4.说明教育传播环境的四种功能
5.说明教育传播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
6.阐释优化教育传播环境的重要途径
7.阐释设计教育传播场所和设施时应注意的几点要求
8.阐释消除信息污染,实现信息优控应注意的几点要求
9.阐释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校风班风应注意的几点要求
10.阐释培养学生自控自理环境的能力应注意的几点要求
11.阐释评价教育传播环境的标准和内容
第一节环境、教育传播环境
什么是环境;什么是教育传播环境;
第二节教育传播环境的功能和作用
教育传播环境的基本功能;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
第三节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
精心设计各种教育传播场所和设施;认真筛选各种社会信息,实现信息优控;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校风班风;重视培养学生自己控制、管理环境的能力;注重进行教育传播环境的评价
第十章教育传播效果
【教学要求】
1.说明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特点与表征方法
2.陈述在大众传播中,子弹论、有限效果论、使用与满足论、采用—扩散论、文
化规范论与强效果论等效果理论的内容
3.了解共同经验原理,抽象层次原理,重复作用原理,信息来源原理,最小代价律
与媒体选择原理等。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
子弹论;有限效果论;使用与满足论;采用—扩散论;文化规范论;强效果论
第二节教育传播效果的特点与表征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启示;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教育传播效果的特点
第三节教育传播的效果的原理
共同经验原理;抽象层次原理;重复作用原理;信息来源原理;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
第十一章课堂教学传播
【教学要求】
1.说明下列名词、概论的含义:课堂教学传播、四段教学、五段教学、从做中学、
九章算术、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效果、教学
效率、教学方案
2.阐述课堂教学传播的特点
3.阐释课堂教学传播的四个基本阶段
4.阐释课堂教学传播的三种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5.陈述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6.说明教学目标的分类
7.阐释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8.说明教学方法的分类
9.分析课堂教学设计的步骤
10.阐述讲课的两种基本方式及其组织结构
11.阐释讲课时应注意的问题
12.阐释评价讲课的标准
13.陈述宣伟伯的教学媒体选择与使用的九大原则
14.陈述我国流行的一组选择与使用教学媒体的原则
15.能正确运用问答式媒体选择法和流程图式媒体选择法
16.阐释教师使用教学媒体时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课堂教学传播概述
课堂教学传播的概念;课堂教学传播过程;课堂教学传播的基本模式;课堂教学设计;讲课;教学媒体应用
第十二章远距离教育传播
【教学要求】
1.概念:远距离教育、函授教育、广播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远距离教
育媒体
2.阐述远距离教育发展的趋势
3.阐述远距离教育的特点与功能,并举例说明。
4.阐述远距离教育的系统要素和过程。
第一节远距离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远距离经历的发展阶段;我国远距离教育发展概况;远距离教育的发展趋势;实施远程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远距离教育的概念、系统要素和过程
定义;远距离教育的组织形式和主要类型;远程教学的系统要素;远距离教育传播的过程;特征;远距离教育的优缺点;
第三节基于因特网的远程教学与网络课程
因特网为远程教学提供的服务;网络课程的结构与教学模式;
五、考核要求
闭卷标准考试,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考勤和课堂表现,占30%,期末试卷成绩占70%。
六、实施大纲的措施与要求
讲授法、讨论法,要求增加教育学和传播学交叉的实践部分。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奚晓霞.《教育传播教程》.(2009年8月1日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南国农.《教育传播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