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方法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方法分析
新课改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形式,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力学知识是初中物理的重难点,学生在学习力学知识时难免会觉得困难,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力学知识,提高物理学习效率。
一、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现状
(一)物理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力学知识点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在学习时非常容易进入误区。
例如,在区分重力、摩擦力及向心力之间的关系时,如果学生没有牢固掌握每个力学知识点的概念,便很容易混淆。
一部分教师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相关知识点,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力学的兴趣。
此外,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只采取教师讲解的方式,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导致学生在解决物理力学问题时仍觉得困难。
(二)缺少实验性教学活动
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开展实践课的重要性,仅将教学重点放在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方面,对相关实践课的重视程度不高。
物理学属于自然性的科学,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某一力学知
1/ 4
识点的印象,并且,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现阶段大部分物理教学中缺乏对实践课程的设置,导致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无法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二、初中物理力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预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由于一些力学知识点本身比较晦涩难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进行教学,利用动画、视频或影片的方式将抽象的力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这一教学方式可以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力学的学习兴趣。
此外,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设置一些思考问题,利用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力学知识点的理解。
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方面需要做好以下三点工作:第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供学生自由提问。
第二,教师需要设置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能过于简单会导致学生失去思考的欲望,过难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在问题的设置上可以设计连锁问题,利用由简到难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分析,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有关浮力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提问:“船在水上漂浮依靠的是什力?”“铁块
2/ 4
扔进水中后为什么会下沉?”等问题。
(二)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
力学的教学可以多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力学知识、学习力学知识并应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为使学生直观了解力学知识点,教师可利用书本做斜抛运动。
在讲到有关“磁力”的知识点时,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教师可以利用小磁针对地球这一大磁场进行深入研究,还可以应用磁铁帮助学生了解小磁场,此种现场实验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力学概念,加深学生对磁场的了解。
将力学知识生活化可以有效提高力学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如羽毛球拍在手把处有纹路为的是增加摩擦力。
(三)重视实践课程
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
并且,学生可以通过实践结论进行感悟与反思,进而提高自身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为确保相关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预先告知学生一些注意事项。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对运动影响”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安排学生在光滑的斜坡上滑动物体,再在斜坡上铺设上毛巾或者指压板,分别观察物体在不同光滑程度的斜坡表面运动的变化。
此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通过此种实验与问
3/ 4
题可以指导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影响摩擦力的原因,并摆脱死记硬背理解知识点。
由此可见,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力学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为提高初中物理力学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冲破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并丰富物理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力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力学,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展力学教学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