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东城区高一(上)期末地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北京东城区高一(上)期末
地 理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两部分,共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60分)
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按规定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每小题1.5分,多选则该小题不得分。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表面大气稀薄,大气成分以CO 2为主,昼夜长短接近地球,而昼夜温差却超过100℃。

几十年来人类对火星的探测一直没有停止过,北京时间2018年11月27日火星探测器“洞察号”在火星着陆,它携带的主要仪器有地震测量仪、热流和物理性质探测仪等。

图1为“太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4题。

1.地球在图1中的位置可以描述为
A. 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B. 位于小行星带中
C. 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恒星
D. 与金星、木星相邻
2.当某颗行星恰好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地球上就会看到有一个黑点从太阳圆面通过,这种现象称为凌日。

该现象发生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3.为推测火星是否存在生命,需要寻找的最关键证据是火星 A.体积适中 B.质量恰当 C.温度适宜 D.有液态淡水
4.火星探测器“洞察号”
A.可利用太阳活动产生的能量进行发电
B.在探测的过程中穿越了厚厚的火星大气层
C.与地球间的通讯可能受到太阳辐射的干扰
D.将根据地震波来实现探索火星内部形态
2018年10月1日,南极上演了极光秀,正在南极执行任务的科考队员用相机记录了“绝美极光遇上五星红旗”这一美好时刻。

图2为科考队员拍摄照片。

据此,完成5、6题。


1
5.与极光形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A. 太阳辐射强度
B.耀斑活动周期
C.大气层的厚度
D.八大行星位置 6.极光多发时,地球上 A.“磁暴”现象多发 B.发生强烈地震 C.臭氧层空洞增大 D.气候变得温暖
据预测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于2018年开始。

图3为“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预报图”。

读图,完成7~9题。

7.黑子发生在 A.太阳内部 B.光球层 C.色球层 D.日冕层 8.黑子
A.温度相对其他区域较高
B.会影响地球无线电长波通信
C.可以做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D.以18年为一个活动周期
9.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第25个黑子活动高峰年是 A.2018年 B.2020年 C.2022年 D.2029年
图4为“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读图,完成10~12题。

10.图中太阳年辐射总量
A.哈尔滨比济南多
B.分布呈东多西少
C.上海大于1200kw ·h/m 2
D.平原比高原地区丰富 11.只考虑自然因素,最不适合推销太阳能热水器的城市是
A. 济南
B. 拉萨
C. 上海
D. 重庆 12.与上海相比,拉萨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有
①纬度低,太阳辐射量大 ②晴天更多,降水较少,大气透明度好
③地势高,距离太阳近,大气辐射强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图5),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内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据此,完成13、14题。

13.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14.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0~30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

图6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读图 ,完成15~17题。

15. 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热层
16.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A.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
B.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
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D.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6
17. 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B.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C.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 D.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018年12月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消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北部正在发生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

截至11月30日,已有5个城市发布了红色预警、73个城市发布了橙色预警、1个城市发布了黄色预警。

图7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8~20题。

18.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A.①—大气辐射 B.②—太阳辐射 C.③—大气逆辐射 D.④—地面辐射 19.当雾霾出现时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④减弱
D.⑤不变 20. 雾霾预警级别由低到高排序是
A.黄色 红色 橙色
B.黄色 橙色 红色
C.红色 橙色 黄色
D.红色 黄色 橙色
图8为某校学生设计的模拟实验示意图,纸条M 和N 固定在缸壁上、下两面。

读图,完成21~23题。

21.图9所示缸中空气运动的轨迹正确的是
A
B
C
D
22.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水循环的三态变化
C.大气的热力环流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3.该实验可以模拟的地理现象是 A.滨海地区的海陆风 B.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C.阴天时昼夜温差小
D.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2018年10月,李女士从北京出发到塞班岛旅游。

10月24日,超强台风“玉兔”袭击了塞班岛(145︒E ,15︒N )大部分地区,造成机场和基础设施损坏,航班、口岸一度取消或关闭,李女士因此滞留塞班岛,后乘中国领事馆安排的航班安全返回。

据此,完成24~26题。

24. 图10是李女士刚到塞班岛时拍的照片,面向大海,秀发飞舞。

图11能正确示意图10中风向形成原因的是
A B C D
25.台风过境前后,李女士的做
法正确的是
①关注台风移动路径和强弱情况 ②台风来临前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 ③台风中心刚过,外出进行潜水活动 ④台风来临前及时从低洼地区转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6. 10月30日,台风“玉兔”在菲律宾北部登陆后已造成13人死亡,大批民众受灾。

造成此次灾情的次生灾害可能有
①地震 ②滑坡 ③泥石流 ④海啸 ⑤洪涝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②③⑤
D.
①③⑤
南宋天文学家、思想家何承天在《论浑天象体》中记载"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入海。

日为阳精,
光耀炎炽,一夜入水,所经憔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

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

”图12为“水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27~29题。

27. 图中代号最能解释文字中“百川发源,..归注入海”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是
A.①-降水
B.②-蒸发
C.③-水汽输送
D.④-地表径流
28.下列地理现象,具有环节②作用的是
A.塔里木河水蒸发
B.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C.高山冰川融化
D.跨流域调水工程
29. 文字描述中促使自然界水循环的动力有
A.大气运动和太阳辐射
B.水的三态变化和重力
C.太阳辐射和重力
D.大气运动和重力
下沉式道路绿化带是指将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和中间隔离绿化带设计成低于道路表面50—300mm,能有效将道路上灰尘和雨水收集进道路两边的绿化带。

据此,完成30、31题。

30下沉式道路建设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有
①地表径流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下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1.城市打造下沉式道路绿化带的核心功能是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利用和调蓄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此处山小而峭,或孤峙,或两或三,连珠骈笋,皆石骨嶙峋,草木摇飏,升降宛转,如在乱云叠浪中”。

图13为我国不同地区地貌景观图。

读图,完成32~35题。

32. 这段游记中关于地貌景观特点的描述角度有
①地貌形态②植被状况③地貌颜色④地貌成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 ②③
33. 图中四幅景观照片中最能反映徐霞客游记所记载的地貌类型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4.图中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且由风力作用而成的是
A.①②
B.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35.图中④所示的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2018年7月16日北京迎来大到暴雨,密云某地山体垮塌。

据此,完成36~38题。

36. 此次强降水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 河流的径流量增大
B. 地下水水位迅速抬升
C. 山区植被覆盖率锐减
D. 有效缓解北京夏季干旱 37. 密云某地山体垮塌的原因有
①山体土质松散,不稳定 ②山地地形,起伏较大
③植被根系发达,保持水土能力差 ④降水强度大,对山体侵蚀作用强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38.在山区考察或旅游时,若发生大规模的泥石流,应当选择的自救方式是 A.向发生泥石流的沟谷上游快跑 B.向发生泥石流的沟谷下游快跑 C.呆在原地立即大声呼救 D.向垂直于沟谷两侧的山坡快跑
图14中甲乙丙丁表示地球圈层,数字序号代表水循环环节。

读图,完成39、40题。

39.图中代表水圈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0.关于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尘埃
B.水圈联系了四大圈层
C.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岩石圈之间
D.图中地球圈层均为外部圈层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41.图15为“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图15
(1)课上有同学提出该图没有体现岩石圈的范围,下列岩石圈说法正确的是。

(选择填空)
A. 岩石圈就是指地壳
B. 岩石圈由坚硬岩石组成
C. 软流层应该画在莫霍界面以上
D. 岩石圈应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2)地核。

(选择填空)
A. 是岩浆的发源地
B.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分界
C. 外核最可能为液态
D.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2018年5月,位于我国黑龙江省安达市的亚洲最深大陆科学钻井“松科二井”钻探及取芯深度达到7018米。

(3)“松科二井”钻探到了地球内部圈层的。

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

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

(4)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选择填空)
A.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5)请你为学校和家庭提出应对地震灾害的合理建议。

(至少三条)
42.2018年12月5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专家预计,最寒冷时段出现在9日至10日。

图16为“降温预报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北京的降温幅度为℃,个人应该采取的防御措施有、等。

(2)寒潮来临时,以下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选择填空)
A.广州市雪花飞舞
B.呼和浩特市航班延误
C.哈尔滨市部分高速封路
D.武汉市感冒患者增多
在霜冻来临前,北方农民通过在田地间燃烧柴草、牛粪等制造大量烟雾,以此防御霜冻,称为“烟熏法”。

(3)运用大气的组成、大气受热过程等知识解释“烟熏法”防御霜冻的原理,并说出此方法带来的其它影响。

43. 北京的诞生和繁荣,也是因了一条大河——永定河,史学界一直有“先有永定河,后有北京城”的说法。


17为“永定河水系示意
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
题。

(10分)
(1)图中永定河的水体补给类型主要有 、 。

(2)请在下面虚线上填出该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环节。

(3)图17中甲、乙两地的地貌景观分别和图18中的 、 (填字母)。

这体现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 。

A B C
44. 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

图19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乙地雅丹地貌景观特征描述正确的有 (选择填空)。

A.垄槽相间排列
B.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C.形态千奇百怪
D.土垄坡度较陡
(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为冰川地貌的是 ,该地 (选择填空)。

A.海拔高,空气稀薄
B.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降水丰富,草原分布广
D.为河流发源地,湖泊众多
(3)与丁地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有 、 等。

甲地为石林景观,该石林为花岗岩岩体,同云南石林相比,虽然都叫“石林”,但石林的形状不同。

云南石林岩石的纹理是垂直的,似刀劈斧砍,而甲地岩石的纹理是横向水平层理为主,是目前世界上独有的一种奇特地貌景观。

(4)根据资料提出两个与甲地地貌有关的地理问题。

地理试题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一、选择题(共40道小题,每题1.5
分,共60分)
二、综合题(共4道大题,每题10分,共40分) 41.(共10分) (1)BD (2分) (2)BCD (3分) (3)地壳(1分) (4)D (1分)
(5)加强地震逃生演练 准备地震急救包 学习逃生技能等合理即可。

(3分) 42.(共10分)
(1)6~8 防寒保暖 注意大风刮落物体 (3分) (2)BCD (3分)
(3)原因:“烟熏法”产生的二氧化碳、尘埃、固体杂质等可增加近地面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热量损失减少,提高了地面温度。

燃烧产生一定的热量,提高近地面空气的温度,减少了霜冻危害。

影响:造成大气污染。

(4分) 43.(共10分)
(1)降水 地下水 (2分) (2)见图示((5分)
大气水
蒸发
降水
(3) C A 塑造地表形态 (3分) 44.(共10分) (1)ACD (3分)
(2)丙 AD (3分)
(3)岩石 水文(气候) (2分)
(4)甲地地貌的成因是? 甲地岩石层理为什么水平为主?与云南石林成因有何不同?等合理即可。

(2分)
下渗
地下径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