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约克纳帕塔法世系_与福克纳的文学创作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与福克纳的文学创作特征
·
学院派批评
“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与福克纳的文学创作特征
□李兆国
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南方文学的代表。

1949年,他以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

福克纳一生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75篇短篇小说,其中有15篇长篇和数十个短篇描写的背景是约克纳帕塔法县(Yoknapatawpha),是以作家的故乡奥克斯福为原型的基础上构思的美国南方乡镇。

在福克纳笔下,约克纳帕塔法是一个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县城。

作家的艺术巨笔以县城杰弗逊为中心向周围的农村拓展延伸,描绘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几个世家几代人的命运,涉及的时间从
1880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中出现有名有姓的人物达六百多,他们在各部作品中交替穿插出现,把独立成篇的作品联结成一个整体,组成一个美国南方的万千世界。

1.“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形象体系与深层意蕴
在“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福克纳经过主观的折射,透视出面临工业文明侵入的南方社会现实。

南北战争以南方的失败而告终,战争后南方的传统价值观崩溃,而统以它的惯性在南方社会还继续产生影响。

福克纳受到南方传统的熏陶,在关于祖先的勇敢、荣誉、怜悯、骄傲、正义、自由的种种传说中长大,对家族的自豪和故
土的热爱从小就在他心灵深处播下种子。

然而南方的迅速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和战后美国社会“迷惘”思潮的蔓延,促使他对传统作出反思,面对现实作出新的思考,揭去南方精神遗产的美丽外衣,看到了南方奴隶制的罪恶,种植园主的腐败、残酷和非人性的一面。

这种认识对于深深眷恋着家园的福克纳来说,无疑是非常痛苦的。

他没有回避这种痛苦,而是以艺术家的敏锐眼光看清了事实,甘愿成为精神上的流浪汉。

而且他又无法在由北方带来的工业文明中找到寄托。

他所看到的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南方人民的痛苦。

在新南方,淳朴的人际关系为金钱所取代,平静和睦的生活为混乱喧闹的都市生活所破坏。

人人丧失了个性,成为被人操纵或操纵别人的机器。

因而又不由自主地转而求助旧的生活方式,但马上又记起历史的负罪感而备觉惶恐。

福克纳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复杂的感受来描绘南方社会,构思自己的艺术世界。

在福克纳的艺术世界里,有白人、黑人、印第安土著,而他所描述的主要还是白人中的具有典型特征的几类人。

第一类是贵族世家。

在“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主要写了三个贵族世家:沙里多斯家族、麦卡斯林家族和康普生家族。

以《喧哗与骚动》为例,小说中生动地描述康普生家族的命运。

康普生家后代四人,长子昆丁面对传统价值的跌落,无力挽回而自杀;女儿凯蒂堕落,以皮肉生意维持生
计;儿子杰生完全为现代文明侵蚀,沦为心狠手辣之徒;幼子班吉是个只有简单本能、满脑空虚的白痴。

家族的繁华如过眼云烟。

在福克纳看来,败落的原因有三:一是奴隶制埋下的祸根;二是后代子孙智力和意志的蜕化:三是“新南方”的兴起。

第二类是贫穷白人。

在福克纳笔下贫穷白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贫而奋起,努力挤进贵族行列;另一种是穷而满足现状,昏昏度日,不思进取的。

前者以托马斯·塞德潘为代表,后者以本德伦一家为例证。

塞德潘由穷人到庄园主,最后以家败人亡而结束,与奴隶制的罪恶联系到一起。

塞德潘是依照当时的社会价值规则发家来发奋改变穷白人的社会地位的:那就是榨取黑奴的血汗。

这也就为他最后的结局埋下罪恶的种子。

福克纳通过白人塞德潘的历史,表现南方奴隶制度的罪恶及其灭亡的必然性。

不过,在福克纳笔下,《押沙龙!押沙龙!》中的塞德潘多少还表现了一些悲剧色彩,他毕竟是奋斗者,有自己的追求。

而在《弥留之际》中本德伦一家更具喜剧色彩。

他们拮据艰难,但都不想改变自己的境遇,显得猥琐无能。

福克纳对本德伦一家有谴责,也有怜恤;有嘲笑,也有同情。

第三类是适应“新南方”的发迹者。

这类人物中最著名的是《喧哗与骚动》中的杰生和“斯诺普斯三步曲”中的弗莱姆·斯诺普斯。

福克纳称杰生是“从我想象中产
94
·
“约
克纳帕塔法世系”与福克纳的文学创作特征
·
学院派批评
生出来的形象中最最邪恶的一个”。

他顺应了新南方金钱信条的新秩序,除了钱他什么都不爱。

斯诺普斯和杰生一样,心狠手辣、利欲熏心、人性泯灭。

在美国文学史上,成为“新南方”的代表,“斯诺普斯主义”被广泛引用,当作资本主义的代名词。

通过对福克纳创作的总体关照或对其代表作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到:描写“旧南方”和“新南方”的冲突是他创作的中心主题。

在这一主题的表现中,体现出福克纳所具备的思想家的深邃和艺术家的敏锐。

他一方面站在南方民族的立场上反对资本主义,同时又意识到南方传统的罪恶,表现了旧传统衰落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他谴责斯诺普斯们,但又意识到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所以他的作品是对新旧南方的双重否定,又是具有双重意义的悲剧。

2.福克纳的艺术创作特征
福克纳对历史的反思、社会的观察和人性的思考充满着现实精神。

从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可以看到他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特征。

福克纳小说中大量出现“哥特式”小说描写。

阴森森的背景、神秘的现象、凄厉的氛围,杀人放火、强奸乱伦的恐怖事件,各种形式的暴力屡见不鲜。

小说题材往往是非常时间,形象也是各种畸形、极端的人物,小说中出现大批纯白痴、低能儿、色情狂、偏执狂、自杀者以及各种各样的无赖、狂人。

福克纳因此受到批评家的指责,认为他的小说充满暴力和色情,说他作品中的人物是“由同一些古怪特征浇铸的模型”,他的小说是“非人魔鬼形象的画廓”,甚至认为福克纳的作品是一种“文化精神病态”的“极端幻觉”。

《圣殿》是福克纳最为畅销的小说,其中不乏暴力、恐怖和性变态场面。

主人公波普叶被刻画成一个阴险邪恶、精神变态的虐待狂和杀人凶手。

另外小说中也不乏误杀、诬陷、误判、乡镇妓院和歹徒葬礼的描写。

《押沙龙!押沙龙!》中“塞德潘百里
园”的兴建和焚毁都始终显得非常神秘。

福克纳作品中的这些哥特式描写,作为艺术创作来看,有为了达到商业目的失败之处,也有更好表现主题、强化艺术效果之意。

而且,“对恶的发现”也是福克纳对人性否定形式的肯定。

要战胜邪恶,首先必须认识邪恶。

“神话模式”的引进,也是福克纳创作的突出特征。

在创作构思上,福克纳有意把小说的内容与某一人所共知的神话联系在一起。

福克纳“神话引进”的结果,大体上起到下列几个作用:增强作品的神奇色彩;引导作者对比过去和现实,往往产生反讽意义;由对作品中的具体描述上升到人类原形的意义,从而获得一种更具普遍性和概括性的哲理寓言性质。

《喧哗与骚动》各章中人物意识活动的时日和基督受难的时间一样,读者阅读小说中康普生一家的庸碌、颓丧、沉沦和自私的同时,自然联想到基督拯救人类的高尚行为,从而在对比中透射出主体对现实的深沉慨叹。

《八月之光》中的主人公裘·克里斯莫斯,字首的J .C .与耶稣的缩写相同。

小说描写他从小被怀疑有黑人血统而遭遗弃,带着不明身份四处流浪,备受各种苦难。

他因犯杀人罪而被处以死刑,处死的那一天是星期五,即耶稣受难日。

福克纳在这里又把基督的“爱人”与现代世界的歧视、仇恨对比起来。

福克纳在小说《弥留之际》中,把本德伦一家的送葬历程有意写成现代人的《出埃及记》。

“意识流”手法在福克纳的小说中广泛运用,我国评论界把福克纳当作意识流作家。

福克纳继乔伊斯之后,对意识流手法加以发展。

福克纳的几部名著《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弥留之际》、《熊》等都是用意识流方法创作的。

意识流是描写人物内在的多层次意识活动、心理历程,它不同于外在的环境、行动描写,给作家主体意识的渗透留下更大的空间。

当然,人物意识的流动,必须服从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受到人物经历、气质、智能的
限制。

一般地说,深入人物的世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真实,但又的确是一种渗透着创作主体主观意识的真实。

“意识流”就是创作主体的主观性和创作主体的客观性的高度统一,它统一于人物内在的意识活动。

班吉的白痴意识和昆丁自杀前的混乱心理,都是作家的主观意识与他们客观意识的统一体。

从福克纳小说的哥特式描写,“神话模式”的引进和“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等特征看,他的创作是主观性很强的表现性文学。

哥特式的描写,选取非常的题材,刻画异常的人物,表现了作家的主观意识;“神话模式”的引进,用意在于突出作家的某一观念,表达某种哲理;而“意识流”的运用,在人们的心理空间拓展上,呈现出作家的主观性。

浪漫主义的本质特征,即主观性,在二十世纪的福克纳创作中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福克纳否定过去,也否定现在,那他立足何处?怀抱着怎样的未来呢?他是站在人性的基石上展望未来,他在理想化的南方传统中注入了人性的血液,跳动着人性的心律。

福克纳的小说中赞美荣誉、自豪、公正、勇敢、自由、爱情等人类美好的情感和善良的品质。

如果说他没有在南方贵族中找到这些人性的东西,那他在下层人物中找到了。

而且,福克纳坚信人的力量,他曾与人谈到他的创作主题时说:“我没有主题,或者可能有———你可以认为它是对人类一种确定不移的信心,相信人类有经受和战胜客观环境和自身命运的能力。

”他的这种“确定不移的信心”使得他的双重意义的悲剧获得了平衡。

也正是在罪恶的历史和悲剧的现实中显示出真实的人性,赋予了人性深沉的意蕴和无穷的魅力。

人性在福克纳的创作中闪耀着绮丽的光芒,洞烛每一个现代读者幽深的心灵,也照亮人类前行的路径。

(作者单位:山东聊城大学)
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