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串讲(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印刷
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理学有了较大发展;文学艺术逐渐平民 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大题增分
01 高考“两大视角”解读
考什么·怎么考——析得清清楚楚
02 素养“通史融会”提升
是什么·为什么——学得明明白白
03 大题“针对题型”增分
项在材料中均无从体现。
答案:A
3.(南宋)高宗初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
满”,麦价急剧上升,“一斛至万二千钱”,南方农民“竞种
春稼,极目不减淮北”。这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农民职业转型速度加快
C.市场需求影响生产结构 D.改变迁入人口经济地位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南宋高宗时期,西北流民大量迁入江浙、
9.(2012·全国卷)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
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
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解析:材料以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及济公的故事切入,反映了市
③宋代是贸易制度和航海技术创新的时期。宋代设立市 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 度,为后代所继承。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不少创 新,为航海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④宋代奠定了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基本范围,直至明 代,中国商人的贸易范围仍然在这一范围内。
(3)兴盛原因 ①两宋社会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全面繁 荣,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两宋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都取得了飞速进步,海船 的载重量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指南针的应用使得航 海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远洋航行能力大大提高。 ③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鼓励支持的态度,这种积 极的政策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民阶层的兴起和发展。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民的心态
与价值取向。故答案为 D 项。 答案:D
二、从“命题意图”析高考 (一)探索知识的深度 第 2 题,以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创设新情境,考查宋初统 治者“不抑兼并”政策的影响,体现了历史对现实的关照。 第 4 题,以反映从北宋到南宋宰相祖辈没有任官记录的比例 变化情况切入,考查科举制在促进阶层流动、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方面的积极作用。
书之”而不乐,这就反映了重史传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君
主个人行为,故选 A 项;B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
映的是史官秉笔直书,故排除 C 项;D 项是现象而不是材料 反映的实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答案:A
(三)着眼于文化层面 7.(2014·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
湖广、福建一带,使麦价急剧上升,南方农民竞相进行春种。这
说明农民为满足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调整生产结构,故选 C 项。
经济重心南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提到农民的
职业转型,排除 B 项。迁入人口经济地位的变化在材料中没有体
现,排除 D 项。 答案:C
4.研究资料表明,宋代船舶通行于南洋和西洋(今印度洋),而阿拉
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解析
2.(2016·全国卷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
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
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解析: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即认为人的本质都是善良
的,但同时也有恶的一面,故要求人们应泯灭自身的欲望,追求
至善至美这一人生的最高目标。故选 D 项。
答案:D
8.(2013·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 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儒学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 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 项表述有误,故排除;B 项自 汉代以后即出现,排除;C 项符合宋代这一时代特征,故选择 C 项;D 项心学至明朝方被发扬光大,故排除。 答案:C
02 素养“通史融会”提升 是什么·为什么——学得明明白白
(一)
经济上——经济重心的南移,
繁荣的海外贸易
OPTIO N
0 1
0
1 重时空——抓“点”理“线”
OPTIO N
农 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高转筒车;种棉;经济重心南移; 业 不抑兼并→土地集中→方田均税法 手
纺织业;造船业;私营手工业发展;五大名窖,景德镇瓷 工
解析
5.(2017·全国卷Ⅲ)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
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
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
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伯商船从波斯湾出发东来时,需在锡兰湾(今斯里兰卡)改换成宋
舶。据此可知,宋代
()
A.海陆对外贸易兴盛
B.海外贸易规范有序
PTIO N
03
拓认知——通“史”明“理”
1.宋代“商业革命” (1)表现 ①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②“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交易不再受官 府的限制;草市更加普遍。 ③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差什么·补什么——练得扎扎实实
04 通史综合检测
01 高考“两大视角”解读 考什么·怎么考——析得清清楚楚
一、从“考点布设”析高考
(一)着眼于经济层面
1.(2018·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
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
“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解析
3.(2015·全国卷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 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 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2.经济重心南移的深远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 对城市 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 交通贸易 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
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对人口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 分布 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对人才 教育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生态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开发过度,一定程 环境 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民族 关系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3.两宋空前发展的海外贸易 (1)发展表现 ①贸易港口大大增多。宋代港口广泛分布于广南、福建、 两浙三个区域,各区域内港口大小并存、主次分明,形成较为 系统的多层次结构。 ②贸易范围有所扩大。宋代的贸易范围开始向阿拉伯海西 岸及更广范围拓展,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与中国有贸 易往来的国家已多达六十余个。 ③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两宋时期,不仅进出口商品的种类 有了很大增长,而且贸易额也有所扩大。
也包括军人、官吏、皇室成员及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宗教人士。
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
A.四民平等已成共识
B.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解析:重农抑商在古代中国始终是国策,虽然宋朝有所松动,但
四民平等成共识明显不合史实,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
在商品经济的作用下“全民经商”的态势,但传统信仰——儒家
⑤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交通为主;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2)特点
革新交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易介质 拓展交 城市商业突破市坊界限,商业发展,获得宽松环 易时空 境,城市职能转变 加快商
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业进程 松动经
中唐以来,传统的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 济政策
(3)原因 ①经济重心南移,推动经济发展。 ②租佃关系释放社会活力。 ③开明的经济政策。 ④宋代科技、思想、文化高度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
思想仍然存在,故 B 项错误;宋代儒家思想经过理学家的重塑,
在南宋成为官方哲学,且儒家思想地位动摇应该是在新文化运动
后,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提及“全民经商”,甚或官吏、皇室 成员这些“士人群体”也经商,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宋朝“交子”单面套色印刷,长方形,四周有花纹,中间是一段
红头文件或一幅历史故事,面值一般印在中上部位,最后是花押,
(二)转换知识的角度 第 3 题,传统上一般是从经济角度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表 现,而此题通过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来体现东南沿海经济 社会影响力的上升。 第 7 题,题干直接点出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这一 考生熟知的主张,要求考生辨析这一主张与中国古代“人性 观”的联系。
(三)拓展知识的宽度 第 1 题,通过北宋前中期四川制盐业的雇佣关系,反映出当 时民营手工业的高度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突破与转型,也进一步打 破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思维定势。 第 5 题,提供有关宋太祖驾崩前宋太宗活动的两种不同记载, 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即辨析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能力。 第 6 题,创设宋太祖担忧其负面信息会通过官修史书流传后 世的新情境,考查中国古代的重史传统,使考生理解中国古代修 史的“求真”传统及其意义。 (四)延伸知识的长度 第 8 题,以汉唐至宋代以后儒学名称的变化切入,考查中 国古代史上儒学的发展演变及程朱理学官方哲学地位的确立。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解析
6.(2016·全国卷Ⅰ)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
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
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因为史官对帝王“误失……必
花押的位置有的印在纸币的四角,有的印在纸币的中心。这说明
宋代
()
A.纸币有显著的“防伪”功能 B.活字印刷术得到迅速普及
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D.政府大力推广使用“交子”
解析:材料说明了宋朝“交子”的版面设计,其版面构成要素有
显著的“防伪”功能,故 A 项正确;材料只说明宋朝“交子”版
面设计,并不能反映活字印刷技术普及,故 B 项错误;C、D 两
(2)特殊地位 ①宋代是实现对外贸易重心转移的时期。随着经济重心 的南移,宋代在东南沿海大力开拓海上贸易,西北陆上贸易 的重要性不断衰落,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
②宋代巩固了中国在海上贸易中的主导地位。进入宋 代,中国不仅在商品结构中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而且中国商 人和商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 的主导力量。
通史串讲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与元朝的统

政治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进一步发展完善。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
得较快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解析
(二)着眼于政治层面
4.(2018·全国卷Ⅲ)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高级官员 中级官员 低级官员 无官职记录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20
8
15
10
12
8
24
36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器→青花瓷器;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 业 商 商品经济繁荣;外贸兴盛;城市发展,坊、市界限打破; 业 草市、交子;市易法;抑商政策松弛,商人地位提高
OPTIO N
02
试能力——析“材”证“史”
1.(2019 届高三·宜昌摸底)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宋代形成了一种难
以抵挡的“全民经商”的态势,经商团体的构成除职业商人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