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学生自我同一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高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甘肃两省的420名重点高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行了调查。
研究发现,重点高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整体不容乐观;女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比男生更为积极;家庭文化及学业成绩是影响重点高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重视对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引导,重点关注两个群体,努力加强理想教育,积极构建支持系统。
〔关键词〕重点高中;学生;自我同一性
一、前言
“同一性之父”埃里克森(e.h.erikson)依据发展心理学和发展社会学原理对“自我”进行整合分析,并提出了自我同一性概念。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为他人所知觉到的个体自身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1]。
自我同一性在个体青春期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有些学者甚至把个体自我同一性问题和科技发展冲击问题一起视为当今世界
上对个体乃至社会最具普遍性的两大问题。
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青少年不能在自我同一性上进行有效整合与建构,或者未能学会从中作出适当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因此,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发展实质是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扩散。
对高中生而言,个体此时已经进入青春期,生理发展迅速,指向未来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早期形成的自我概念面临更新,迫切需要建构新的“自我”以适应新的选择和决断。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引导与帮助每一个中学生走向
积极进取的自我同一性。
本研究通过对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进行调查,旨在探明重点高中学生的同一性地位的发展状态,在中学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整合,对学生的现实与理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合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测验工具采用日本心理学家加藤厚(1983)的《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
该量表共12题,每题有6个测度可供选择。
整合各项得分分别得出“现在自我投入”“过去危机”“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三个项目的分值。
再由三个项目的分值情况可整合出6种自我同一性的状态特征:(1)同一性形成地位(a地位),基于体验过去高水平发展危机,现在进行着高水平的自我投入者;(2)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的中间地位(a—f中间地位),在体验中等程度的发展危机之上,现在进行着高水平的自我投入者;
(3)权威接纳地位(f地位),仅体验过去低水平的发展危机,但现在进行着高水平的自我投入者;(4)积极的延缓地位(m地位),现在尚未进行高水平的自我投入,但有强烈要求“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
者,正处在体验发展危机之中,将积极地自我投入和实现主体的自我;(5)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中间地位(m—d地位),“现在的自我投入”水平中等程度以下者,但处于同一性扩散地位之上,其“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的水平也不高于处于“积极的延缓地位”者;
(6)同一性扩散地位(d地位),现在维持低水平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也薄弱者。
其中a与m地位属于自我同一性积极状态;a-f与d-m地位属于自我统一中间状态;f、d地位属于自我同一性消极状态。
为了研究自我同一性在性别、年龄、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本研究问卷在量表题目前加入了相应的背景项目。
由两名研究生协助组织此次问卷调查,以统一的指令和问卷指导语进行实施。
被试独立完成问卷,限定时间,统一收卷。
(二)施测
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从甘肃及湖南四所重点中学选取高中年级学生420名,收取有效问卷400份,其中男生151名,女生249名。
利用心理健康课或自习课的时间,单个施测。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自我同一性地位的总体分布情况
由表1可知,六种自我同一性地位中人数分布最多的三种分别是自我扩散地位(d)、积极自我延缓地位(m)和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中间地位(a-f),人数分布最少的三种地位分别是同一性扩散
—积极延缓中间地位(d-m)、权威接纳地位(f)和自我形成地位(a),六种自我同一性地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表1 自我同一性地位的人数分布
(二)自我同一性地位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分布情况
自我同一性各地位在性别、家庭来源、独生子女与否等维度上的分布情况见表2。
研究发现,性别以及独生子女与否两维度在自我同一性各地位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来源维度在自我同一性各地位分布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自我同一性各地位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调查可知,六种自我同一性地位在学习成绩上的人数分布不均,经检验发现六种自我同一性地位在学习成绩等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在优、中、差三个等级人数分布最多的三种分别是自我扩散地位(d)、积极自我延缓地位(m)和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中间地位(a-f),人数分布最少的三种地位分别是同一性扩散—积极延缓中间地位(d-m)、权威接纳地位(f)和自我形成地位(a),表现出与总体相同的分布特征。
(四)自我同一性各维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自我同一性可以由“现在自我投入”“过去危机”“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三个维度组成,其得分在人口学资料上进行的差异性比较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男女生在过去危机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过去危
机、现在自我投入与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上得分均高于男生。
独生子女与否在现在自我投入上存在显著差异。
(五)自我同一性各维度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性检验
把学业成绩排名前27%、后27%及中间46%的学生分为优、中、差三类,采用方差分析,考察不同成绩的学生在自我同一性三个维度上是否存在统计差异。
经过事后检验发现,在过去危机维度,优、中、差三个等级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现在自我投入维度中,优—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优—中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结构中,成绩中—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其他等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讨论与建议
(一)重点高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整体不容乐观
研究发现,消极自我同一性地位(包括自我扩散d、权威接纳f 两种地位)占了总人数的56%,而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地位(包括自我形成a、积极自我延缓m两种地位)仅占28%。
wires等对14~18岁的男性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四种同一性状态在这一年龄阶段都已经存在,而且以混乱为主,随着年龄增长,混乱降低而同一性增加[2]。
meeus和wim在荷兰用同一性问卷进行取样调查发现,15~17岁的青少年有31%处于同一性形成阶段,属于同一性较高状态,远远高于本次调查的对象,这说明国外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自我
同一性较为成熟,对自我意识、对自我的探索和确立较早,这和我国的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
本研究中重点高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分布特点呈“波浪形”状态,这与已有的研究[3]认为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分布特点呈“两头小,中间大”不符合。
高中生自我同一性总体分布呈现上述特点,我们认为可能有以下原因。
1. 从高中生的身心因素上来说,高中时期正处在自我同一性起步阶段,自我确立的意识刚刚觉醒,更多的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的探索阶段,具有延缓偿付的特征。
2. 从社会环境因素上来讲,重点高中生正处在学业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高手”如林的重点高中,很多学生被过于紧张的学习、考试所追赶着,以至于没有更多时间充分思考与探求自我。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相当数量的重点高中学生没有充分利用自我同一性积极发展的最佳时期。
有些则留待到大学时代或工作实践中去弥补偿付。
astin发现师生关系、学校对学生的投入和学生自身的投入是影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因素[4]。
adams等人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强调学业发展和自我意识发展的院系中同一性状态的获得型与早闭型学生较多[5]。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当前繁重的学习压力下,中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能完全发挥出其应有功能。
3. 从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形成来看,个体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形成
首先重视的是自己的主观体验,在中国当前的文化背景下,高中生正处在学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学习好,一切都好”的单维评价下,他们对自我的探索、内心的冲突体验得不到重视和认可,“自我同一性感觉”被忽略和否认了。
但重点高中的学生一般都有着比同龄人更高的思考能力,当他们尝试着探索人生与自我的时候,外界却没有给予恰当的引导和支持,由此产生的“理想”不确定感与“现实”的无助感之间的落差,让他们体验着比其他同龄学生更多的内心冲突和矛盾。
同时学校和家长有意为孩子创造较为顺利单纯的生活环境,屏蔽了孩子对自我的确认和体验,当“危机”来临时,学生由于缺乏应对“危机”的经验,只能依赖于“权威”人物帮助其解决,从而无法对完整的自我进行确认和整合。
综上所述,这些因素使得重点高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处于起步阶段,其中自我扩散地位和权威接纳地位较多,成熟的同一性较少。
(二)重点高中女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比男生更为积极
本研究发现在性别维度上,男女生之间在过去危机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现在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整体得分女生比男生高。
这和俞瑞康的研究[6]一致,即高一和高二的女生“现在的自我投入”和“未来的自我投入”愿望都高于男生,但差异不显著,这说明重点高中的女生比男生在过去经历过更高的危机,在现在进行着更高的自我投入,并且对未来有着更高的自我投入的愿望。
这同时解释了为何女生在积极自我同一性
地位上人数分布量较男生多。
这一结论表明,女生自我确认的意识在高中这一阶段早于男生,这和国外的研究是一致的。
这或许是因为高中阶段的女生较之男生心理更成熟,自我觉醒和确认的意识较早,对价值观和社会角色的意识体验也较早的缘故;同时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下,性别歧视的现象使得女生在高考和就业等诸多现实问题上承担着比男生更大的压力,根据阿德勒的“超越自卑”理论,女生因而会有更强的投入意愿去证实自己,这个因素体现在自我同一性人格上,使得女生有更强的“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
(三)家庭文化是影响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因素
steven[7]等研究认为,个人微环境如家庭、血统的不同会造成相同文化背景下自我同一性的差异。
cooper等人认为亲子互动模式对青少年同一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既鼓励个性化、又鼓励联结性的家庭关系能促进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
在我国,社会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结构差异上,研究表明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现在自我投入上差异非常显著,在过去危机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独生子女在现在自我投入与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上比非独生子女更高,过去危机更低。
这或许因为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成长上,从而相对有着更好的亲子互动,在温暖而非溺爱的环境中独生子女更容易度过危机,更能积极投入到当前的活动中,并对未来抱着积极期待。
(四)学业成绩是影响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对于后进生,优等生和中等生由于处于学业优势地位,从而有着心理优越感,并且在较高的社会期许下,他们对学业自我的确认有着较高的自我投入,这种投入有利于主观我和客观我达到同一性状态,该状态使得个体具有更强的调整和平衡自身内外矛盾的能力,同时成为促使自身达到完善、连续、一致、和谐自我的动力,因而有着更多“现在自我投入”的心理体验,这成为优等生和中等生形成积极的自我同一性的必要条件之一。
另外,高的学业成绩会产生高的自我评价,这会促使个体产生较高的学业自信,激发出积极的学业行为,良好的自我确认和优秀的学业成绩会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在学业压力面前,中等生会期待自己有更大的进步,所以对未来充满期待;相对后进生的畏难心理和优等生的优势心态,中等生有着更多的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优等生与后进生都是相对而言的,重点高中的后进生不同于普通中学里的后进生,在重点高中虽然有部分学生成绩在班级排名靠后,但他们是优秀生源中的学业“差生”,他们是以佼佼者的身份被重点高中录取的,在过去良好的学习基础上有着自我较高的目标定向,所以他们在未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上得分仍然较高。
(五)研究启示
1. 重点关注两个群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
的学生。
”意即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知的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
虽然在本调查中了解到女生比男生对当前有着更积极的情绪体验,但josselson(1988)认为女性建构同一性不是作为个体自主的经营,而是在与他人联系的背景中构建同一性的,她们根据重要的人际关系来定义自我,包括个体的目标、原则和联系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关注女生群体。
另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后进生”群体。
“后进生”相比较成绩优异者在现在自我投入上得分较低。
本研究认为,自我同一性对学习成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因此提高“后进生”的现在自我投入的积极性,对其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构建学生人格完善—学习进步的良性发展状态。
2. 努力加强理想教育。
高中阶段是个体的主观我和客观我的矛盾阶段;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是影响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主观因素[8]。
因此,教育者要根据不同情况,帮助学生解决这种矛盾,帮助他们认识到这种不一致,分析、反省、解剖自我概念,找到不一致的原因,从而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理想”应该是现实我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一种境界,现实我是自我的目前状态,理想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通过个体的努力是能消除的,即“跳一跳摘苹果”。
如果理想和目标过于远大,可能使个体因无法实现目标而感到失望、沮丧,产生“习得性无助”,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另外,如果个体的自我理想与社会规范是相背
离的,即选择消极同一性,会使青少年无法适应社会而最终阻碍其健康发展。
因此,在高中阶段应经常开展有关人生观和人生理想的讨论,充分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有关人生理想的教育,帮助他们修正不正确的和不切实际的想法,拥有积极的人生追求。
3. 积极构建支持系统。
研究发现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外界对他的反馈,客观上拥有、主观上能感受到更多社会支持的青少年具有更高的自尊情感和自我接纳程度、更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效能以及更好的自我同一性。
因此,在学校环境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成长,为孩子创造有良好的亲子互动且温暖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erikson e.identity:youth and crisis[m].new york:norton,1968.
[2]david r.shaffer.邹泓,等.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张日昇.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
[4]astin,a.what mutters in college[m].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1993.
[5] adams,g.r.,ryan,b.a.,&keating,l.family relationships,academic environments and psyehosoci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university experience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j].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2000 . [6]余瑞康.720名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研究[j].心理科学,2004.
[7]steven l.berman,marilyn,j,montgomery,william m.kurtines.the develop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identity distress[j].identity:an international jourhalof theory and research,2004.
[8]张日昇,陈香.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