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引发同期放化疗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各项因素及有效护理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引发同期放化疗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各项因素及有效护理措施
发布时间:2022-10-11T01:49:33.494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14期作者:李秀丽
[导读] 目的探讨引发同期放化疗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各项因素,以及有效护理措施李秀丽
温江区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1135
【摘要】目的探讨引发同期放化疗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各项因素,以及有效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之前引发我院同期放化疗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并制定预防性护理措施,然后应用到2021年1月-2020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同期放化疗治疗的100例肿瘤患者中,并分析护理效果。

结果 2021年1月-2020年2月期间我院行同期放化疗治疗的肿瘤患者,共发PICC导管相关感染7例,总发生率7.00%。

结论引发同期放化疗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较多,而积极展开预防性护理可减少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同期放化疗治疗安全性的提升。

【关键词】同期放化疗;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性护理
肿瘤患者在同期放化疗治疗期间,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药物会对外周血管造成刺激,导致血管会损坏、硬化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而为了保护血管以及能够让药物更加直接准确地进入到大的静脉回流之中,PICC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PICC对于身体来说属于异物,会出现包括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穿刺点出血、静脉炎、导管闭塞和滑脱等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放化疗治疗舒适度,并影响治疗依从性,降低临床疗效,不利于疾病预后质量的改善与提升[1]。

而本次为了减少同期放化疗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特将引发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以期惠及接受同期放化疗治疗的肿瘤患者。

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100例为2021年1月-2020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同期放化疗治疗的肿瘤患者,并排除合并精神疾病、沟通障碍、认知障碍、凝血功能障碍、血液传染性疾病患者。

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最小37岁,最大68岁,均值(51.82±3.37)岁。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之前引发我院同期放化疗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并通过院内会议、查找相关文献、函询相关专家的方式制定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然后应用到2021年1月-2020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同期放化疗治疗的100例肿瘤患者中。

1.3 指标观察
统计100例肿瘤患者在同期放化疗治疗过程中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

2 结果
本次参与研究的100例患者在接受预防性护理措施干预后,共发生7例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总发生率7.00%。

3 讨论
肿瘤患者需在明确诊断后根据肿瘤的类型、大小、位置、病变程度来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以控制肿瘤进一步发展,并改善预后质量。

但是针对晚期患者来说,其已经丧失了手术治疗指征,只能通过放疗、化疗以及靶向治疗等方式进行联合治疗,才可以进行疾病的控制,并减轻痛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命时限。

在展开同期放化疗治疗时,患者所化学药物的使用量将会增加,尽管可以达到显著的杀死肿瘤细胞,控制肿瘤细胞扩散及转移的作用,但是化学药物长期大量使用,会对外周血管造成刺激,导致血管会损坏、硬化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2]。

而为了降低化学药品对患者外周血管的影响,就需要应用PICC,其是指通过外周血管置管,成为一个输液通路,属于静脉导管。

通过PICC的应用可以使有毒性的化学药物直接到达心脏上方,而心脏上方血管较粗,血液流动较快,可以将化疗药迅速稀释,不会对外界血管造成毒性损伤,从而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

尽管PICC的应用对肿瘤患者有显著临床应用意义及价值,但是在展开同期放化疗治疗期间也常见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事件的发生,进而不利于患者治疗质量及预后质量的提升。

故需要明确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诱发因素,并予以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干预,以避免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而本次通过分析既往我院肿瘤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明确及了其诱发因素包括:(1)穿刺选择小静脉,但是所用导管较粗,进而造成血管内膜损伤;(2)放化疗治疗前后未正确冲管及封管,治疗未进行局部压迫止血;(3)治疗过程中未合理使用抗凝剂;(4)患者缺乏对PICC护理管理的正确认知,生活中出现穿刺点污染或淋水现象;以及频繁使用穿刺肢体或负重。

通过明确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诱发因素,我院制定了预防性护理措施,并应用到2021年1月-2022年2月期间进行同期放化疗治疗的100例肿瘤患者中,其中包括[3]:(1)PICC置管前先评估患者血管,然后选择最佳血管进行PICC置管;并在置管24h后,更换穿刺位置敷料;(2)对患者讲解如何维护PICC导管,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并告知相关应急处理措施;(3)定时检查PICC置管以及穿刺部位的详细状况,如肤色、体温等;同时还需要测量患者的臂围,有助于及早发现静脉血栓;(4)叮嘱患者不得用手触碰穿刺位置,防止手部细菌入侵穿刺创口;一旦发现局部有潮湿或残留血迹,应及时清洁干净并用碘伏消毒,以防感染;(5)化疗治疗过程中,要根据血管情况及药物浓度合理控制给药速度,放化疗治疗期间密切关注穿刺位置情况,观察药物是否外漏、穿刺位置是否肿胀;此外还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以及时发现风险因素,并给予干预;放化疗结束后要应用0.9%氯化钠溶液冲管,并使用肝素进行封管处理,以防止残留药物刺激静脉。

通过上述预防性护理的干预,最终显示100例患者仅有7例发生了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表明预防性护理在同期放化疗治疗中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与效果。

综上所述,将预防性护理干预应用到肿瘤患者的同期放化疗治疗中,其可以有效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并提升放化疗治疗安全性,有利于临床疗效的确保,以及预后质量的改善与提升。

参考文献:
[1]任飞,吕东阳. 同期放化疗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及护理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8):205-206.
[2]黄丽婷,叶玉清,徐月银. FMEA在降低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应用分析[J]. 黑龙江中医药,2020,49(3):121-122.
[3]尹春秀. 护理干预预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效果分析[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1):38-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