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移动智能设备的媒介依赖探析——基于西南大学学生移动智能设备使用调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9
大学生移动智能设备的媒介依赖探析
——基于西南大学学生移动智能设备使用调查研究
丁诗琴 黄 艺
移动智能设备如今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过度依赖移动智能设备已经给不少学生造成困扰。
本研究通过调查,探究大学生使用移动智能设备的状况,分析大学生移动智能设备使用的“依赖和自我约束”行为,为大学生实现移动智能设备的合理使用,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提供参考方案。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如今,移动智能设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在社交、购物、娱乐、学习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大学生是移动智能设备的使用主力军,移动智能设备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专业机构的研究显示,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对生理、心理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本研究探求大学生对移动智能设备的使用和自我管理行为,从媒介依赖与大学生自我管理需求出发,探求大学生在媒介依赖中的自我能动性,并对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做了相关讨论。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本项目组于2016年3月开展的问卷调查。
此问卷在西南大学中心图书馆,自习室、操场等不同场所随机抽取206名学生发放填写,年级涵盖预科到研究生,并在各个专业较均匀分布。
为了保持样本结构的合理性,选取了其中200份进行了数据分析。
(二)大学生移动智能设备的使用情况调查设计 本次问卷由“大学生群体拥有移动智能设备概况调查”、“大学生移动智能设备依赖情况探究”和“大学生移动智能设备使用自我约束情况调查”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大学生移动智能设备依赖情况探究”包含了图1这个量表测试。
此量表参考了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等相关测量问卷制作,1-5表示从极不符合到非常符合的程度变化。
其赋值为极不符合=1分,不符合=2分,一般=3分,符合=4分,非常符合=5
分。
其中最后两题为负向得分题。
图1 矩阵量表数据
在这个量表中平均得分大都在中位数附近。
大于中位数3的则显示为过度依赖移动智能设备。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46%的学生过度依赖移动智能设备,但只有6%的人得分在4以上,也就是说40%的学生属于较为轻微的依赖,心理学上将这种过度依赖称为“成瘾”,跟“网瘾”类似典型表现为对移动智能设备的渴求和强迫症似的使用行为。
(三)研究假设
根据我们的研究设计做出如下假设:第一,大学生对移动智能设备存在媒介依赖;第二,大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管理实现移动智能设备的合理使用;第三;大学生在移动智能设备的使用中形成了一定新媒介素养。
三、研究发现
(一)大学生移动智能设备使用基本状况
手机、平板等移动智能设备凭借其便携性、即时互动性等优势迅速进入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乃至生活方式。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每位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都拥有至少一样移动智能设备。
而在他们所拥有的移动智能设备中,智能手机占比最高,达到98%,同时也是使用最频繁的设备(95.5%)。
其次是平板电脑拥有率和常用概率分别占比23.5%和3%。
大学生移动智能的使用场合很多,多项选择中,有56.5%的人会在上课或是自习等学习时间使用移动智能设备, 89%的人娱乐休闲时间使用,也就表明移动智能设备成为了大学生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使用移动智能设备时,最常用的功能为社交软件,84%的学生选为常用功能,其次是通讯(64.5%)、购物(50%)和游戏影音(46%)等。
移动智能设备即使在功能多样化的今日,在大学生使用过程中承担的主要职能还是社交沟通。
59.5%的学生会每天使用时长能控制在5小时以下,不容忽视的是使用时长在8小时以上的也高达11%。
调查中,9.5%的学生表示无法离开移动智能设备生活。
(二)大学生移动智能设备的媒介依赖分析 1.大学生移动智能设备依赖的特征分析
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在新媒介依赖的问题上除了主流观点的精神性依赖层面,更有在新媒体语境中凸显的工具性需求。
大学生对移动智能设备的依赖不但有精神性依赖,比如
娱乐消遣、信息获取等,还有工具性依赖,例如资料查找、健身打卡、在线支付等等。
其中突出的有以下三个特征:
. All Rights Reserved.
50 一是移动智能设备社交依赖。
移动智能设备的不同功能中,社交功能最受欢迎,84%的受访者表示使用移动智能设备时最常用的就是社交功能。
二是在任意场合都离不开移动智能设备。
在回收的问卷中可以看到,很多学生无论在休闲娱乐,还是在学习时间甚至休息睡觉时间,都一直离不开移动智能设备。
甚至不少学生表示,即使没有任何消息或没有任何东西要看,也会习惯性的拿出手机来翻看。
三使用移动智能设备时间过长,这是大学生对移动智能设备依赖最明显的表现。
40.5%的学生会在移动智能设备上每天耗费5小时以上,比如说追剧、刷社交软件、玩游戏、看电子书等。
很多学生意识到自己太依赖移动智能。
2.大学生移动智能设备媒介“成瘾”与“戒断” 根据心理学网络成瘾指标之一“每天使用时长大于5小时”即为成瘾,40.5%的学生每日使用时长大于5小时,存在成瘾的可能。
46%的学生量表得分大于3,属于过度依赖移动智能设备人群。
调查中,有66.5%的学生对自己移动智能设备的使用时长和频率采取了限制性措施,他们自我约束使用行为的动机主要来源于“使用移动智能设备浪费太多时间”,约占总人数的54.14%,此外,很多比较多的学生是因为引起了“身体不适”和“视力下降”这样的严重生理反应。
积极采取干预措施的学生中有12.5%的学生通过对移动
智能设备使用的自我管理形成了良好的使用习惯,但为什么
其他同样采取干预措施的学生失败了?
图2干扰约束性使用行为的因素以及自我约束使用效果评价交叉分析
在探讨“约束自己使用移动智能设备时长和频率时,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干扰和打断”这一话题时,很多学生选择了自己总习惯性地想要去玩,占总人数的51.13%。
这类学生在自我约束使用中,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与传统社交需求因子、自我管理需求因子、娱乐需求因子相比,网络社交需求因子对手机依赖的影响性最大。
自我管理需求因子与手机依赖呈负相关,自我管理需求因子越高,则对手机依赖的可能性越低。
”把移动智能设备当做学习工作工具的学生取得明显效果的比例较高,也就是说对移动智能设备工具性依赖强的学生比习惯性强迫症式地使用学生更容易通过自我管理克服过度依赖。
采取干预措施失败
的学生具有典型的心理学“成瘾”特征,比较难“戒断”。
在过度依赖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处于轻微的成瘾,调查中发现采用自我干预措施成功的同学通常自控力较好,这种学生“戒断”的可能性大。
(三)大学生移动智能设备合理使用建议
这部分建议主要是针对和移动智能设备过度依赖苦苦作斗争的学生们,来源于本项目的调查结论。
第一种是替代法:以自己的其他兴趣爱好等替代使用移动智能设备,从其他活动中寻求满足和快感;第二,设定学习和使用计划,限制使用场景,这包括上自习不带它们、每天固定时间断网、只在宿舍或者是娱乐时间使用等等;第三是将移动智能设备功能简化,减少干扰源:卸载APP、关掉信息提示,这些做法对付强迫症很有效;第四,自我监督和他人监督相结合,一同克服过度依赖;第五,记住自己的目标并不断进行心理暗示,这种方法需要强大的自控力,对于本身自控力强的人来说,比较容易实现,自控力弱的人就不太适用。
(四)大学生移动智能设备使用中的新媒介素养 全媒体时代,新媒介素养主要指公众接触、解读和使用新媒介及新媒介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素质与修养。
本调查主要是讨论大学生在移动智能设备接触时长、设备功能使用偏好、媒介接触的目的性与效率这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素质与修养,不包含对媒介信息的接触、解读和使用。
第一,合理控制移动智能设备的接触时长是培养新媒介素养的重要途径。
很多学生能够意识到移动智能设备耗费太多时间,并且能够采取行动来干预,达成一定效果。
第二,注重提高移动智能设备的功能应用使用合理性,大学生有意识发挥它们的多功能性,社交、购物、学习等,但是用来社交娱乐的时间明显偏多,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将它们作为沟通交流,休闲娱乐的工具。
第三,移动智能设备接触的目的性与效率,调查中,50%的学生在使用移动智能设备中是带有明确目的性的,13.5%的学生只是用来打发时间。
也就是
说大部分学生都有特定的目标来使用移动智能设备。
但是带有明确目的性的学生中有38.5%的学生会受到无关信息干扰,这影响了移动媒介使用效率。
三、小结
移动智能设备的使用是现代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它们就像传统的钱包、钥匙,并可能逐渐地取代这二者的功能。
每个大学生都依赖移动智能设备生活学习,在那些过度依赖的学生中,自控能力强的能够通过自我管理实现移动智能设备的合理使用,并且学生们在这种合理使用探索中形成了一定新媒介素养。
本文系西南大学第八届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151002003)《大学生移动智能设备的“依赖和自我约束行为”调查——以西南大学学生为例》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