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期末复习情景专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光学
光的反射规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即“三线共面,两角相等,法线居中。

” 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反之,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1.在研究“光的反射”的活动中,某同学用同一束光分别投射到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和光滑的金属表面,研究光在不同物体表面所发生的反射现象如图7(a)(b)(c)所示;接着又进一步研究光在同一物体表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间角度变化所发生的反射现象如图8(a)(b)(c)所示。

观察上述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图中AO 为入射光线、OB 为反射光线、ON 为法线)
(a) (b) (c)
(a) (b) (c)
①由图7(a)与(b)与(c)可知: 。

②由图8(a)与(b)与(c)可知: 。

2、 某同学在研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根据实验现象画出了如图7(A )、(B )、(C )所示的三
图。

根据图示现象,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1) 。

(2) 。

图7
图8
3、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光在不同介质间传播时的特点。

他利用一束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分别做了三次实验,设法测出并记录了三次实验的现象如图2a 、b 、c 所示。

为了进一步研究,他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知道光在这三种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关系为v 空气>v 水>v 玻璃。

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分析a 或b 或c 图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分析a 和b 和c 三图及查阅的相关资料可知: 。

图2
4、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他选择了焦距分别为f 1和f 2(f 1 > f 2)的两块凸透镜进行实验。

实验时,他将蜡烛分别置于主光轴上距离凸透镜L 1和L 2(L 1 < L 2)的位置处,通过移动光屏找像,成像情况如图8(a )、(b )、(c )、(d )所示。

(1)比较图8(a )与(b )[或(c )与(d )]的物距、焦距、像距,以及光屏上的成像情况可知: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 。

(2)比较图8(a )与(c )[或(b )与(d )] 的物距、焦距、像距,以及光屏上的成像情况可知: 。

5.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物体放在同一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前的不同位置上,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画出了如图6所示的(A )、(B )、(C )三图。

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观察图6(A )[或(B )或(C )]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6(A )和(B )和(C )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1 f 1
f 2
f 2 图8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c m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c m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c m (A) (B) (C)
图6
6.某同学在用厚玻璃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发现能成两个像,如图7(a)所示。

于是用三块材料相同、厚度不同的厚玻璃分别进行实验,并将现象分别记录在如图7(b)、(c)、(d)所示的方格纸上。

图中A1、A2(B1、B2和C1、C2)为物体A(B和C)分别在厚玻璃中通过前、后反射面所成的像。

请仔细观察装置和实验现象,然后归纳得出结论:
(b) (c) (d)
图7
(1)比较图7(b)或(c)或(d)中前反射面所成的像与物到前反射面的距离关系,可以初步得
出:。

(2)进一步分析比较图7(b)和(c)和(d)中同一支蜡烛形成的两个像间的距离与玻璃板厚度
的关系,可以初步得出:。

7、图22(a)(b)两图分别表示比较运动员游泳快慢的两种方法,其中图(a)表明__ _______。

图(b)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图22
8、某同学用三个材料相同而厚度不同的凸透镜来研究它们对平行光的作用。

研究过程如图
24中(a)、(b)、(c)所示。

请仔细观察装置和实验现象,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
(2)。

(3)分析b和c得到。

(a)
图24
(a)(b) (c)
9、图5是小张和小李两位同学利用光具盘等工具探究某个光的折射规律时分别观察到的两种光路情况。

小张观察甲图发现:光是从空气斜射入玻璃、入射角为45°、折射角为20°,从而得出“发生光的折射时,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的结论。

小李观察乙图发现:光是从空气斜射入水、入射角为45°、折射角为65°,从而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的结论。

⑴仔细观察甲图(或乙图)后,请你判断小张(或小李)的观察结果和实验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⑵进一步观察和比较图中两种折射情况,我们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二、运动和力
1、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之间的关系,用钩码(重1牛)、测力计、打点计时器和纸带等进行实验。

试验中,先将钩码挂在已调好的测力计下,且处于静止状态,如图7(a)所示。

接着,在钩码的下端固定纸带,并使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然后分别三次拉动钩码竖直向上运动,每次拉动过程中,观察到一段时间内测力计示数是不变的,纸带上的点记录了这段时间内钩码的运动情况,三次实验如图8(b)、(c)、(d)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测力计示数和对应的纸带,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由图7(a)与(b)与(c)可得。

(2)由图7(a)与(d)或(b)与(d)或(c)与(d)可得。

2、小明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之间的关系”,他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3牛的钩码(如图9所示),钩码的运动状态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记录如下表所示。

(1)由①②③可知:

(2)由④⑤⑥⑦可知:。

2、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他在弹簧秤下悬挂一个2牛的钩码,拉动钩码作直线运动,如图10所示,弹簧秤同时显示了钩码在各种运动情况下受到的拉力。

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由图10(a )、(b )、(c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10(d )和(e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放一小车,其两端通过细绳悬挂重力相等的两个钩码,物体静止,如图11(a )所示。

在同样的受力情况下,小车也可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11(b )所示。

当小车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用手竖直向上托住左侧的钩码后,发现小车最终会向右运动,如图1(c )所示。

(1)分析比较图11______________可以得到:当一个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且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将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分析比较图11(b )和(c )可以得到: 。

(a) (b) (c) (d) (e)

10
静止
匀速向上运动
匀速向下运动
加速向上运动
加速向下运动
图11
(a ) (b ) (c )
向右运动
图9 4、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之间的关系。

他设法测得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3牛,用弹簧秤拉动木块使木块在水平面上以如图13(a )、(b )、(c )三种方式运动。

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图中已标示)和木块上方竖直悬挂小球的不同现象,可以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
(1)由图13(a )可知: ; (2)由图13(b )、(c )可知: 。

5、某中学初二年级同学在探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实验中,把一根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O 点,另一端用尼龙细线固定在弹簧秤的挂钩上,每次实验时,他们都将弹簧由A 拉伸到B 位置。

研究过程及实验数据如图9(a )、(b )、(c )所示,请仔细观察图9中的装置、操作及现象,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 比较图中(a )与(b )或(a )与(c )可知,此探究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的是 。

(2) 分析比较图中(a )与(c )中拉力的方向及弹簧的示数可得出的结论是: 。

6、某小组同学研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与它们的合力F 的大小关系,他们用弹簧测力计和相同的弹簧分别进行了两组实验,并利用力的作用线的长短来表示力的大小,将实验过程及测量结果绘制成示意图,如图11(a )、(b )所示。

(1)实验中,该小组同学把F 作为F 1、F 2的合力,用到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_____。

(2)比较图11(a )或(b )两图中力F 1、F 2分别与它们的合力F 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3
F 1
F 2
F
弹簧伸长为l
(a )
F 1
F 2
F
弹簧伸长为l ′
(b )
图11
(a)(b)(c)(d)
图10
7、小明同学学习了“力”有关知识后,决定探究“风”对纸片作用力的大小。

他用电吹风、
测力计、迎风面积相同但迎风面形状不同的纸片做了如图10(a)、(b)、(c)、(d)所示的
实验。

其中,图10(a)、(b)、(c)三次实验时电吹风的风速相同,图10(d)实验时电吹
风的风速比前三次实验时的风速大。

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比较(a)、(d)两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a)、(b)、(c)三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某小组同学利用物体甲、重物乙、弹簧测力计、
水平放置的木板和玻璃板等进行实验。

实验中,他们通过在物体甲的上方放置重物乙来改变
甲对水平面的压力,并始终用同一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甲做匀速直线运动,研究过程如图
13(a)、(b)、(c)和(d)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中物体甲、重物乙和测力计示数的情况,然
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分析比较图13(a)与(b)或(c)与(d)中测力计的示数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
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图13(a)与(c)或(b)与(d)中测力计的示数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
初步结论是:。

9、某同学用如图6(a)、(b)、(c)所示实验研究物体运动与受力之间的关系,
他用测力计拉着小木块在长木板上沿水平方向从A匀速移动到B如图6(a)
所示,记下测力计的示数为1牛。

将长木板竖直放置如图6(b)所示,用测
力计吊着小木块沿竖直方向从A匀速移到B,记下测力计的示数为5牛。


测力计吊着小木块静止在位置B如图6(c)所示,记下测力计的示数也为5
牛。

已知木块的的重力为5牛,木块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1牛。

(1)分析图6中(a)和(b)可得:当物体受力时,物体处于匀速
直线运动状态。

(2)分析图6中(a)、(b)、(c)可得:。

(a) (b) (c) (d)
图13

木板

木板

玻璃

玻璃
乙乙
(a)
(b)(c)
10、学习关于物体的平衡条件时,小明同学提出了下列疑问:只受一个力作用的物体能保持平衡状态吗?只受两个力作用的物体一定保持平衡状态吗?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一定只受两个力作用吗?为此他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研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受力情况。

(1)他将一小球用一根细线悬挂起来,如图7(a )所示,剪断细线后小球落下,如图7(b )
所示。

(2)他又将一小球用两根细线悬挂起来,如图7(c )所示,剪断其中的一根细线,小球发生
摆动,如图7(d )所示。

通过实验他的疑问得到解决。

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小明同学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 (1)由图7(a )和(b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7(a )和(d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由图7(a )和(c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小李同学为了研究物体受到重力的方向,他提着用细线吊着的物体从A 处走到B 处,再从B 处走到C 处,如图8所示。

该现象表明: 。

当小李松手之后,重物就会落下,这又表明: 。

12、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影响。

他在水平桌面上分别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棉布和木板,让小车自斜面顶端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到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不同,且S 1< S 2 < S 3,如图6(a )、(b )和(c )所示。

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分析比较图5(a )、(b )和(c )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速度减小得越慢。

(2)由上述实验推论可得:如果小车不受阻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图19所示,用力拉同一根锯条,使其发生图中A 、B 、C 、D 四种形变,其中F1=F3=F4>F2。

则:
(1)分析比较A 、B 两图,可知 (2)分析比较A 、D 两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a ) (b )
(c ) (d ) 图7 图8
A
B
C
S
1 S
2 S 3
(a )毛巾 (b )棉布 (c )木板
图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