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七情”致病与中医情志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七情”致病与中医情志护理
摘要】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
动的外在具体表现,当七情过胜则会引起人体阴阳偏盛,气血不和,经络阻塞和
脏腑功能失调。
本文从情志致病的特点、情志致病的症候表现、情志护理的基本
原则、情志护理的方法来简述中医七情护理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七情致病;情志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5-0346-02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又是自然社会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
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应激因素不断加剧,由社会、心理等因素导致的情志病证
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
情志能致病又能治病,即精神不进,意志不治,则病不可愈。
故古代医家曰:善医者必先医其心,
而后医其身。
可见情志护理的重要性。
1.情志致病的特点
情志是人体的精神活动,中医学将这种精神活动概况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即称“七情”
人的情志,随着事物和环境的不同,而活动变化着,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
精神活动的外在具体表现,对人体健康无任何妨碍。
如果情志表现太过、精神上
受到过度刺激,就会引起人体阴阳偏盛,气血不和,经络阻塞和脏腑功能失调,
从而发生疾病。
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气机逆乱,升降失常。
故《素问·举痛论》曰:“……百病
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大怒常使人体气机失常,气上逆,血随气并走于上,出现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或呕血或昏扑。
喜则气缓:“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精神涣散两方面。
正常情况下喜乐可缓
解人体紧张情绪,但喜乐过度则使人精神不集中,心气涣散,甚则出现狂乱。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可致人体气机阻滞,心血暗耗,还可损伤人体心、脾,当心脾气血受损,则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不思饮食、腹胀纳呆、便溏等症状。
悲则气消:悲忧常致人体气机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恐惧常致人体气机逆乱,气泄以下,出现二便失禁。
惊则气乱;突然受惊,常可致人体气机逆乱,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同时,不同的情志偏盛,对五脏的功能有不同的影响,故《内经》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说法。
但心是五脏六腑之主,“心藏神”,所谓“神”就是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情志所动,首先要影响心,然后分别影响其
他脏腑。
故《灵枢·口问篇》曰:“悲伤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但是脏腑功能变化,气血升降失常,反过来也影响到情志的改变,如肝病可
见急躁易怒;气血上逆,则易致怒”。
2.情志致病的症候表现
情志致病,虽可影响脏器功能紊乱,致气机阻滞,心血暗耗,但在临床上以
影响到心、肝、脾的病症最为常见。
心主神志,心的功能失调,可见心悸怔忡,
失眠多梦,心神不安,精神恍惚,哭笑无常,或狂躁妄动,精神错乱等。
肝主疏
泄,肝的功能失调,可见精神抑郁,急躁易怒,两胁闷胀,嗳气太息,咽中梗阻,头痛眩晕,妇女则有月经不调、小腹胀痛、乳房胀痛或结块等。
脾主运化,脾的
功能失调,可见脘腹胀满,饮食少思,呕恶肠鸣,大便不调,妇女则有经闭或崩
漏等。
3.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
3.1 关心体贴
病人的情志不同于正常人,常会产生寂寞、苦闷忧愁、悲哀等不良情绪。
故
护理工作者要关心、同情、体贴病人,当病人忧愁或痛苦时应主动开导鼓励,以
解除病人不必要的思想负担,让情绪稳定,使其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接受治疗,使
疾病早日痊愈。
3.2 避免刺激
安静的环境不但能使病人心情愉快和身体舒适,还能使病人睡眠充足和饮食
增加,有利于恢复健康。
某些体虚的病人或癫狂等证,一旦听到一点响声就会被
惊醒,甚或心惊肉跳,坐立不安,全身冷汗等,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
并提醒探视者保持稳定的情绪,言语平和,
保持病房的安静,避免给病人带来不良刺激。
3.3 因人施护
由于病人遗传、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由于家庭、职业、性别、年龄、
经济条件、阅历的不同,由于情感、意志、需要、兴趣、能力、性格的不同,疾
病的性质和疾病时间长短的不同,他们的情志状态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有的热
情开朗,虽有病而精神饱满,与医护人员配合良好。
有的性格内向,或不能克制
自己的情感,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耐心细致地坚持正面引导,以情动人,又要
因人而异,有的放矢,以减轻病人患病后的心理压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4 怡情养性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中指出:“夫养性,所以习以成性,性自
原善……性即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恶生,祸乱灾害,亦无曲作,此养生之大经也”。
可见修身养性,保持心情舒畅,能使机体神安气顺,心清形静,气血调和,脏腑
功能平衡协调,从而有益于疾病康复。
4.情志护理的方法
情志护理有多种方法,临床运用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以
取得较好的效果。
4.1 劝说疏导法
通过与病人谈心,取得其信任,查清楚病人真正致病的原因,一旦病因解除,刺激消失,脏腑气机就会得到协调。
护理人员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兴趣
爱好、性格特征、知识基础和对疾病的认识,有效地为病人做好思想疏导工作,
消除各种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情志状态,从而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4.2 开导说理法
通过正面开导说理,引导病人自觉地解除恼怒,调和情志,启发病人的自我
分析来解除或缓解其心理压力,从而达到治愈情志疾患的目的。
在说理开导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取得病人的信任,态度要真诚,对病人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
注意保护病人隐私,通过说理开导,动之以理,喻之以例,起到改变病人精神及
身体状况的目的。
4.3 顺情从欲法
是顺从病人的意志、情绪、满足其身心需要的一种治疗方法。
病人在患病过
程中,情绪多有反常,对此,先顺其情,从其意,有助于身心健康。
所以,对病
人心理上的欲望,鼓励其毫无保留地进行倾诉,充分宣泄,若是合理的,在条件
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力满足。
或对其想法表示同情、理解和支持。
对重病人,更
应耐心地解释,使病人排除心理障碍,恢复正常的情志活动,达到积极配合治疗
的目的。
4.4 移情相制法
移情:即转移病人的注意力,是护理工作中主要采取的措施。
即通过语言、
行动等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调动病人自身祛除
病邪的能力。
常用方法有:和朋友聊天、运动、音乐欣赏、书法绘画、种花养鸟、外出旅游等。
相制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外一种过胜的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失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情志护理方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
胜恐。
可见“以情胜情”的基本原理是“以偏纠偏”,即有意识地采取另一种情志活
动去战胜和控制某种过胜的情志刺激所引起的疾病,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总的来说,要预防七情致病,就必须做到保持精神乐观,调和情绪变化,避
免七情过激。
因人的情志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都有很大的影响,无
论急性病,慢性病,情志上都有不同的改变。
因此,要重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受生理、心理和社会诸多因素影响的,加强情志护理,使其身心恢复到最
佳状态,使病人心情舒畅,气血调和,升降有度,五脏职司,则疾病才可愈。
【参考文献】
[1]中医基础理论.郭霞珍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
[2]中医护理学基础.徐桂华刘虹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第2版.
[3]中医护理学.张月娟郑萍李木清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