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2016届九年级9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值:40分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1-5题每小题1分,6-10题每题2分,共1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天津港化学危险品的爆炸使许多人谈化学色变,但通过一个月的学习使我们对化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化学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下列对化学的认识错误的是()
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B.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材料
C.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D.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
【答案】C
考点:化学研究的内容
2.在镁条燃烧实验中,最能说明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A.镁条变短B.放出大量的热
C.发出耀眼的白光D.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看反应前后是否生成新的物质;在镁条燃烧实验中,最能说明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镁条变短、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都是发生变化时伴随的现象,故选D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3.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其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配水,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取水B.过滤C.吸附D.消毒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看反应前后是否生成新的物质;取水、过滤、吸附过程都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消毒过程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
化学变化,故选D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4.下列反应中既不是分解反应也不是化合反应的是()
A.氢气+氧气→ 水B.石蜡+氧气→ 水+二氧化碳
C.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D.镁+氧气→ 氧化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A、由两种变一种,属于化合反应,错误,B、反应前两种物质,反应后也是两种物质,既不是化合反应,又不是分解反应,正确,C、由一种变三种,属于分解反应,错误,D、由两种变一种,属于化合反应,错误,故选B
考点: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
5.下列几种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A.怡宝牌纯净水B.经过加热煮沸后的水C.部分结冰的蒸馏水D.雨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如:空气、自然界的水、溶液等,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蒸馏水是纯净水,故选C
考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判断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装置气密性检查:连接装置,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加热,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则气密性好,正确,B、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错误,C、过滤时,应用玻璃棒引流,错误,D、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错误,故选A
考点:基本实验操作
7.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水原子B.水分子C.氢、氧原子D.氢、氧分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故选B
考点:分子的定义
8.给50mL液体加热,需要使用的仪器是下列中的()
①试管②烧杯③试管夹④酒精灯⑤蒸发皿⑥石棉网
⑦铁架台(带铁圈)⑧玻璃棒
A.①③④B.②④⑦C.②④⑥⑦D.④⑤⑧
【答案】C
考点:基本实验操作——给物质加热
9.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13.5克固体物质时,如果发现指针向右偏转,此时的操作是()
A.添加药品B.减少药品
C.把标尺上的游码向右移一些D.把天平右边的平衡螺母向外旋一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用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固定砝码和游码,然后加减药品,称量13.5克固体物质时,如果发现指针向右偏转,此时的操作是添加药品,故选A
考点:天平的使用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滤时漏斗的末端位于烧杯的中间
B.电解水的过程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发生改变
C.氢气作为燃料燃烧时对环境污染小
D.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过滤时漏斗的末端应紧靠烧杯的内壁,防止滤液溅出,错误,B、电解水的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故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错误,C、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故作为燃料燃烧时对环境没有污染,错误,D、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正确,故选D
考点:过滤操作,化学变化的实质,氢气的可燃性,分子的基本性质
二、填空题:(本题有4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11.根据下列给出的仪器A.量筒B.烧杯C.燃烧匙D.滴管E.试管夹,回答问题(用上述仪器的编号填写):
①用来溶解物质的容器是____;
②加热试管内的液体物质时,用来夹持试管的仪器是___;
③将硫粉放入集气瓶中燃烧,所用的仪器是_____;
④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___;
⑤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时所用的仪器是___.
【答案】①B ②E ③C ④D ⑤A
【解析】
试题分析:①烧杯可用来溶解物质,配制溶液,故选B
②加热试管内的液体物质时,用来夹持试管的仪器是试管夹,故选E
③将硫粉放入集气瓶中燃烧,所用的仪器是燃烧匙,故选C
④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滴管,故选D
⑤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时所用的仪器是用量筒,故选A
考点:常见仪器的用途
12.将下列物质按要求填入相应的空格内(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②河水③石灰水④食醋⑤体温计中的水银⑥氧气
属于纯净物的是:,属于混合物的是:。

【答案】1、5、6 2、3、4
【解析】
试题分析: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如:空气、自然界的水、溶液等,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的是:1、5、6;属于混合物的是:2、3、4
考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判断
13.酒精的水溶液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酒精(C2H6O)由种元素组成,
a体积酒精与a体积的水充分混合后,得到溶液的体积小于2a,原因是。

【答案】3 分子间有间隔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酒精的化学式C2H6O,由3种元素组成;a体积酒精与a体积的水充分混合后,得到溶液的体积小于2a,原因是:分子间有间隔
考点:物质的组成,分子的基本性质
14.电解水实验:负极产生的是,负极产生的气体与正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每个水分子中由个氢原子和
氧原子构成,该反应属于反应(填反应的基本类型)。

【答案】H22:1 氢氧 2 1 分解
考点:电解水实验,物质的宏观组成及微观构成
三、实验题:(每空1分,共10分。


15.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
是、、。

把一根火柴梗
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在处(填字母)的火柴梗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温度最高。

(3)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以下做法不合适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蜡烛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芳芳认为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化学变化,也有物理变化,而婷婷认为只有化学变化,你同意_________ 的观点,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浮在水面小(2)外焰、内焰、焰心a外焰
(3)c (4)芳芳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
【解析】
试题分析:(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浮在水面;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在a处的火柴梗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3)对待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应本着科学、实事求是、积极的探究态度,故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做法不合适是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故选c .
(4)同意芳芳的观点,理由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
考点:科学探究,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关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