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探究晋商、徽商的衰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探究晋商、徽商的衰亡
摘要:曾经一度辉煌的晋商、徽商会在近代迅速衰败与其制度变迁的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从制度角度对晋商和徽商非正式制度与制度环境变化进行一个实证考察,最后得出结论,非正式制度的变化过于缓慢而不能适应制度环境的变化,最终会导致制度失效。
关键词:制度环境;非正式制度
晋商、徽商久富盛名,一开始就以其独特的商业制度而在众多的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而这么辉煌的晋商、徽商会在近代衰败下去,也与其制度变迁的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旨在从制度变迁层面探讨,晋商、徽商衰败的制度原因。
一、晋商、徽商的成功分析
(一)吸纳儒家思想,行商过程注重诚信
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出名。
其非正式制度的框架包括社会习俗、伦理规范和价值观等传统意识形态内容。
这些意识形态内容都不断在人们的态度、行为中体现出来。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和民间的“崇商重利”商业传统作为晋商非正式制度的核心价值观,对晋商兴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
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
(二)官商结合,依附官府作为自己经济发展的强大基础
由于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的影响,晋商一直与政府紧密结合,追求共同经济利益,如明朝,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清朝,充当皇商拥有特权,为清政府汇兑军协饷等,官商结合呈现出某种程度的有效性。
然而徽商在与官府结合的同时,又坚守诚信的经商理念,形成其独特的商业文化。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晋商、徽商在初期的发展中都尊崇儒家的伦理规范,也都依附官府作为实现自己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基础。
这在初期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晋商、徽商衰败原因分析
晋商、徽商接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积极影响,形成并发展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的民间商业模型,但又受到封建生产所有制自身特点的禁锢,由此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为核心具有双重特征的晋商、徽商非正式制度。
晋商与徽商的兴盛很大程度受益于这一非正式制度。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这一非制式制度发挥作用的制度大环境发生变化,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随之发生了部分冲突,由此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晋商、徽商走向衰落。
(一)制度环境的巨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加上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外国资本主义抢占到经济特权,晋商最终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走向衰败。
其深层次的原因不仅仅因为晋商与生俱来的封建性、保守性,无法适应近代巨变,更关键的因素是晋商所依赖的非正式制度与制度大环境不协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最终导致晋商管理的低效率。
而徽商在明清末期,追逐财富的同事,求功名走上仕途成为他们的归宿与目标,尽管徽州文化与社会一步步走向开放,到达发展的鼎盛时期,但赚取的资本并没有和产业结合获得新生。
此后,随着封建经济的没落,商品经济摧枯拉朽震撼整个中国之时,官本位的微商已经无力投资产业,随之,徽州文化的开放型式威,徽州社会也重回封闭状态。
(二)非正式制度的失效
首先,清政府的垮台,晋商贷给清政府的大量款项无法收回,形成呆账,同时又不能同新政府达成新的合作关系,获取新的经济特权和政治依托,封建时代
带来的官商结合模式对晋商而言,交易成本与风险都在不断增加,而实际利益不断减退。
当封建王朝走向最终衰落时,晋商必然会由于失去政治靠山而走进死胡同。
其次,在制度环境发生剧烈变动的情况下,传统的价值观念得不到贯彻保持,而且随着业务的壮大,晋商日益滋生出”奢为贵”的思想,许多商号经理醉心享乐,吸食鸦片,管理也日益混乱。
更加严重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晋商个人信用机制的文化背景遭到破坏。
晋商的衰落展现的是封建商业资本无法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方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最终只能淹没在腐朽的封建经济中。
就徽商而言,取儒而非取贾的核心价值观,使整个集团虽然生意做得大,但始终三心二意,如乾隆到嘉庆十年的70年中,徽商子弟有200多人通过科举入仕,同期,晋商子弟科举入仕仅有20人而已。
这样的非理性经济行为,不仅消磨徽商的整体竞争力,也让他最终走向衰落成为历史的必然。
三、总结
人们研究两种类型的制度变迁过程的同时,也要注意非正式制度的变化过于缓慢不能适应制度环境的发展变化会最终导致制度失效。
晋商、徽商在中国商界纵横捭阖数百年,形成各自独特而丰富的商业文化。
从他们的兴旺到衰败,我们不难看出制度变迁的过程。
制度环境的变化,非正式制度与制度环境的摩擦、冲突都最终导致了晋商与徽商在组织与管理上的低效率或无效率,最终使他们由盛转衰。
由此可见,无论多么成功的制度都将不会成为永恒的制度,非正式制度缓慢变化而不能适应制度环境,最终只能导致制度失效。
参考文献:
[1]武芳梅.非正式制度对晋商兴衰变迁的影响[J].经济师,1996,7.
[3]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4]张保胜.从技术创新到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理论简评[J].甘肃经济,2005,4.
[5]诺斯.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中文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