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争霸时代晋国历任君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侯争霸时代晋国历任君王
晋国(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49年),国君姬姓,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号初为'唐’,晋国第二任君主子燮即位后改为'晋’。
晋的国都见诸于史的先后有唐、翼、绛、新绛等名字。
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包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北部、西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
姬叔虞,字子于,晋国首任君王。
其父是西周首任王周武王姬发,其兄是二任王周成王姬诵,其母就是姜太公的女儿邑姜。
《史记·晋世家》中记载了周成王用桐叶封弟的故事:当周成王还是个孩子时,由周公摄政。
此时唐国(今山西翼城西部)发生动乱,周公遂率兵讨伐,消灭了原有的唐国政权。
于是,周成王在与弟弟叔虞玩耍时,用桐叶削成圭的样子递给叔虞,并说用这个东西分封叔虞。
史官史佚看到后,便请成王选择吉日,分给叔虞封国。
成王说那是说着玩不能当真的,史佚却说:“天子无戏言。
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
”于是,周成王就把唐国封给了叔虞,因此又被称之为唐叔虞。
当时的唐国地处夏人故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其局势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
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在王都镐京举行盛大的册封仪式典礼上,成王封赠叔虞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之甲、沽洗之钟等名贵器物,而这些器物大多是战利品。
近年在山西曲沃县曲村西周晋国遗址出土的幂孳方鼎,可能就是武王克商时,掠去的殷器而又转赠给叔虞的。
成王赐叔虞怀姓九宗、职官五正等异姓贵族人口,助他去组织新政权。
唐叔虞来到唐都翼(即今山西翼城县西24公里处)后,开始统治这个方圆不过百十里的小国。
他按照'启以夏正、疆以戎索’的既定国策,鼓励民众发展农牧业生产,兴办水利,使得唐国民众逐步过上安定生活。
后来,唐国附近原有的许多戎狄部落也都先后归附。
就这样,唐国的疆土日渐扩大,在邻国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数年之后,唐叔虞治理唐国的政绩已是斐然可观,田地上麦谷植株高大丰硕,处处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记载:叔虞进献嘉禾,成王
与周公转相馈赠,并为之赋诗唱和以颂祷志庆,表示了对叔虞治唐的充分肯定和嘉许。
然而,晋国自唐叔虞之后,父子相继,历晋侯燮父、武侯宁族、成侯服人、厉侯福、靖侯宜臼,这几代的记载缺失,没有年代和史事可据。
后来,唐叔虞的儿子姬燮父迁都于晋水之旁,遂改国名为'晋’,其后代又迁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市西)等地,国名依旧称晋不变。
周厉王三十七年(己未,公元前842年),周都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奔于彘(山西霍州)。
周共和元年(庚申,公元前841年),这年开始'共和行政’,也称共和元年,这是中国有明确纪年的开始,也是晋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考古发现:后人为了奉祀唐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如今难以考定,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
”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几百年。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有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
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并于天保年间扩建晋祠;隋开皇年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贞观二十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不但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且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大为改观。
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都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
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反坐落在了旁边,退处于次要位置。
姬燮,又为晋侯燮,晋国第二任君王。
其祖父是周武王姬发,其父是晋国第一任王唐叔虞。
晋侯燮为唐叔虞之子,在父亲去世后继位,并改国号唐为晋,立都为翼(今山西翼城县)。
此国号一直沿用了六百余年,直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烈侯赵籍、韩景侯韩虔、
魏文侯魏斯为诸侯,晋国才被取而代之。
然而,晋侯燮为何要改国号为晋?《汉书·地理志》中曾记载:“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以晋水改为晋侯。
”此处的晋水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源一代,春秋以前那里还是戎狄活动的地方,唐(晋)没有在那里建国的可能,而且这种说法在文献上也没有佐证。
据《晋国史纲要》来看,燮父改国号是以唐叔虞曾晋献嘉禾给周成王之故,改称晋侯以志之,随后将国号也改为'晋’。
晋侯燮在位期间,与齐国第二代君主齐丁公、卫国第二代君主卫康伯以及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共事周康王。
周康王分此三位诸侯以珍宝之器,而同事周康王的楚君熊绎却无分。
春秋时代的公元前530年,楚灵王仍忿然提起此事。
晋侯燮去世后,其子晋武侯姬宁族继位,是为晋武侯。
考古发现:一、晋姓,《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记载,晋氏出自姬姓。
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封为晋候,传国二十七代,为赵、魏、韩所灭,其子孙以国为姓。
《姓源》中也记载:唐叔虞之后,《通志·氏族略二》晋氏,三家分晋,靖公迁为家人,子孙为晋氏。
传说,晋靖公的正妃夏氏生三子姓唐,副配生二子姓晋。
晋氏源流世系与唐氏相同。
二、杨姓,《新唐书·宰相世系》:周成王弟叔虞被封在唐国,并将商族遗民'怀姓九宗’赏赐给他做臣民。
后来,唐叔之子姬燮继位,因唐地有晋水,改称为晋侯。
就这样,唐叔便成了周朝晋国的始祖。
姬宁族,又为晋武侯,其铭文中作曼期、曼旗,晋国第三任君王。
其祖父是晋国第一任王唐叔虞,其父是晋国第二任王晋侯燮。
晋武侯曾随周王出巡并受到周王的赏赐,并为其父晋公燮父宗室作器《晋公奠铭文》。
晋武侯去世后,其子姬服人继承王位,是为晋成侯。
其遗体葬于今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南的晋侯墓地。
考古发现:曲沃晋侯墓地是一处西周早期晋国王侯贵族墓地,其埋葬时代几乎贯穿整个西周时期。
现已发现 8组17座晋侯及其夫人墓葬、陪葬墓4座、祭祀坑数十座,并探明车马坑5座。
其陵墓出土了大量华丽精美的玉器、青铜礼器等随葬品;随葬的玉器种类繁多、装饰华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西周时期等级最高玉器。
姬服人,又为晋成侯,晋国第四任君王。
其祖父是二任王姬燮,其父是晋国三任王姬宁族。
晋成侯去世后,其儿子姬福继承王位,是为晋厉侯。
姬福,又为晋厉侯,晋国第五任君王。
其祖父是三任王姬宁侯,其父是晋国四任王姬服人。
晋靖侯元年(壬寅年,公元前859年),晋厉侯薨,其子姬宜臼继承王位,是为晋靖侯。
考古发现:1992年,在中国山西省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西南,发掘了一处西周墓地,其中有晋厉侯墓。
曲村即是晋国早期都邑,亦即始祖唐叔虞始封的唐地。
姬宜臼,又为晋靖侯,晋国第六任君王。
其祖父是四任王姬服人,其父是晋国五任王姬福。
晋靖侯十七年(己未,公元前842年),周厉王因残暴不仁,被人赶出镐京,其国政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史称'共和’。
古书《尚友录》和《元和姓纂》提到,羊舌姓起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晋靖侯的儿子公子伯侨有孙子名突,晋献候时被封在羊舌邑(今山西省洪洞、沁县),故以羊舌为姓。
另有《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记载:春秋时期,晋靖侯孙宾的食邑是赵州,所在地就在平棘西北十六里古栾城,其子孙以邑为氏,始有栾氏。
故栾氏后人尊栾宾为栾姓的得姓始祖。
晋靖侯十八年(庚申,公元前 841年),在位18年的晋靖侯薨,其子姬司徒继承王位,是为晋僖侯。
姬司徒,又为晋僖侯、晋厘侯,晋国第七任君王。
其祖父是五任王姬福,其父是晋国六任王姬宜臼。
因晋僖侯名司徒,有避讳之说,便废除当时的司徒官职,到晋文公时期称中军。
史称晋僖侯俭而不中礼,由是唐之变风始作。
晋僖侯十八年(戊寅,公元前823年),在位18年的晋僖侯薨,其子姬籍继位,是为晋献侯。
姬籍,又名苏,又为晋献侯,晋国第八任君王。
其祖父是六任王姬宜臼,其父是晋国七任王姬司徒。
姬籍在位时,周王东巡至晋国。
晋献侯曾率晋国军队跟随,受王命征战今山东夙夷。
周王直接向晋献
侯下达指示,在取得二邑之后,周王亲到战场巡视,晋军大获全胜。
班师回国后,周王特赐给晋献侯香酒、弓箭、驷马,异常高兴的晋献侯便将征战的两支队伍驻扎在今南常、北常一带隆重犒赏。
晋献侯为报答和颂扬天子的恩德,铸造了两套共16枚编钟,还把天子的恩宠记载在钟上。
所铸之钟被称为'王赐苏钟’,其钟上铭文记载了这次战争的经过以及周王将晋国部队夸为周王室的'宿卫军’等文字。
王赐苏钟被陪葬于晋献侯墓地。
'王赐苏钟’初露了晋军的克敌锋芒,晋献侯也因此名垂青史。
晋献侯十一年(己丑,公元前 812年),在位11年的晋献侯薨,其子姬弗生继承王位,是为晋穆侯。
姬弗生,又名费王,又为晋穆侯,中国诸侯争霸时代晋国九任君王。
其祖父是七任王姬司徒,其父是晋国八任王姬籍。
晋穆侯四年(癸巳,公元前808年),晋穆侯取齐女姜氏为夫人。
晋穆侯七年(丙申,公元前805年),条戎侵犯晋国,晋穆侯兴兵讨伐,结果大败而归。
晋穆侯深以此战为耻,适逢夫人齐姜生下第一个儿子,晋穆侯遂为此子其起名为'仇’,并立为太子,以示不忘条戎之耻。
晋穆侯十年(己亥,公元前802年),晋穆侯讨伐北戎,战于千亩并大获全胜。
恰逢此时夫人齐姜又生下第二个儿子,遂为其起名为'成师’。
当时的晋国大夫师服认为,太子名仇,庶子名成师,这是嫡庶的颠倒,预示着晋国就要发生内乱。
然而,这并没能引起晋穆侯的重视。
据《晋国史纲要》记载,晋国到穆侯时迁都于绛。
穆侯是从什么地方迁到绛?晋国的第一个都城在哪里?绛在今天的什么地方?至今都是一大公案,史学家们只能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描绘出一个大概的轮廓:晋国最早的政治中心在翼城附近,而绛可能是位于浍水中下游(今天马—曲村遗址一带)。
翼城因位于太岳山下的高地上,其交通十分不便,随着晋国疆域的扩大,政治中心逐渐转移到平坦开阔的浍水中下游,这是十分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晋穆侯二十七年(丙辰,公元前785年),在位27年的晋穆侯薨,其弟殇叔自立为君,是为晋殇叔。
太子姬仇只得出奔。
考古发现:晋穆侯的墓地于1993年下半年被发掘,是晋侯墓地唯一的一组一夫二妻并列墓葬形制。
墓M62是《左传》、《史记》中穆侯夫人齐姜之墓,M63则据所出壶铭是另一夫人杨姞之墓。
从宝鸡杨家村发现的宣王四十二年佐鼎我们得知,姬姓杨国之封已到晋穆侯临终,故杨姞的婚嫁在穆侯在位的后半,她生存到晋文侯在位时期。
晋穆侯的墓地中,随葬物品十分丰富,其中有套'楚公逆’的8件编钟,上有铭文,记载着'楚公逆为纪念祖先出征,有所俘获,作此编钟’等内容。
楚国的东西怎么会跑到晋穆侯坟墓里?专家们分析说,依据《史记·楚世家》相关记载,楚公逆在位的时间和晋穆侯几乎相当,当时两国的关系不错,可能是楚公逆将编钟作为礼物赠给了晋穆侯,晋穆侯非常喜欢,死了亦拿来陪葬。
其大夫人齐姜墓中出土了一个'玉串饰’;从二夫人杨姞的墓中出土玉器来看,她平生就是一位玉器收藏家,不但有当时的玉器,还有商代的玉器,这说明二夫人在世时喜爱收藏前代的东西,甚至可以说,二夫人杨姞应该算中国收藏史上较早的、收藏较富的藏家。
姬殇,又为晋殇叔,晋国第十任君王。
其祖父是七任王姬司徒,其父是晋国八任王姬籍,其兄是晋国九任王姬弗生。
姬殇曾多次协助哥哥晋穆侯征战,因此掌握了晋国的权力。
晋穆侯二十七年(丙辰,公元前785年),晋穆侯薨后,其弟姬殇发起叛乱,自立为君,是为晋殇叔。
晋国嫡长子继承制第一次被打破,晋穆侯的儿子太子姬仇只得出奔他国避难。
晋殇叔四年(庚申,公元前781年),太子姬仇率领其追随者袭杀晋殇叔而立,是为晋文侯。
这次内战在当时似乎对晋国各方面并没造成太大震动,但却为晋国埋下了长达67年的内战种子。
姬仇,又为晋文侯,晋国第十一任君王。
其祖父是八任王姬籍,其父是晋国九任王姬弗生。
晋殇叔四年(庚申,公元前781年),太子姬仇率领其追随者袭杀殇叔而立,是为晋文侯。
此时,西周王朝已濒临亡国。
晋文侯十年(庚午,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姬宫涅因荒淫无道
在骊山下被杀,其太子姬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并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虢公郭翰另立王子姬余臣为君,是为周携王。
这时,晋文侯率晋军入陕,与郑武公、秦襄公联合勤王,护卫平王东迁,维护了周王朝的统治。
晋文侯二十一年(辛巳,公元前760年),晋文侯执杀非正统的携王,结束了周王室长达10年的二王并立局面,稳定了东周初期的局势,史称'文侯勤王’。
晋文侯像周初的周公旦一样,大展匡扶周室之雄风,成为再造周朝的功臣。
《国语·郑语》中评价'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
’《春秋左氏传》隐公六年中也曾记载:“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这是对晋文侯协助东迁的功德予以褒扬。
对晋文侯如此大功,《尚书·周书·文侯之命》即是周平王褒奖晋文侯时所作。
当时,晋文侯在汾水流域开始扩张晋国疆土,并得到周平王的承认。
由此可见,晋文侯在位期间,是晋国历史上第一个发展高峰期。
晋文侯三十五年(乙未,公元前746年),在位35年的晋文侯薨,其子姬伯继承王位,是为晋昭侯。
姬伯,又为晋昭侯,晋国第十二任君王。
其祖父是九任王姬弗生,其父是晋国十一任王姬仇。
晋昭侯元年(丙申,公元前745年),晋昭侯把曲沃(今山西省曲沃县)一地封给自己的叔叔姬成师,即曲沃桓叔。
曲沃大于翼城(晋国都邑),这为日后曲沃与翼对立埋下伏线。
当时,很多忠诚明智之人都劝谏晋昭侯,但他却不以为意。
桓叔被封于曲沃时,已是58岁的老人,相比刚即位的晋昭侯,桓叔显然政治斗争经验更丰富。
晋昭侯六年(辛丑,公元前740年),晋国大臣潘父弑杀晋昭侯后,迎立曲沃桓叔。
桓叔欲入晋,晋人发兵攻打桓叔,桓叔败退返回曲沃。
晋人共立晋昭侯之子姬平为君,是为晋孝侯,并将潘父诛杀。
至此,绛与曲沃的对立完全公开化,晋国实际上已是两个政权并立。
姬平,又为晋孝侯,晋国第十三任君王。
其祖父是十一任王姬仇,其父是晋国十二任王姬伯。
晋孝侯八年(己酉,公元前732年),曲沃桓叔薨,其子鳝代桓叔嗣位,是为曲沃庄伯。
晋孝侯十五年(丁巳,公元前724年),曲沃庄伯在晋国都城翼弑杀晋孝侯,晋人攻打曲沃庄伯,庄伯退回曲沃。
晋人又立晋孝侯之子姬郄为君,是为晋鄂侯。
姬郄,又为晋鄂侯,晋国第十四任君王。
其祖父是十二任王姬伯,其父是晋国十三任王姬平。
晋鄂侯六年(癸亥,公元前718年),在位六年的晋鄂侯薨。
《史记》记载:曲沃庄伯知道鄂侯死讯后,兴兵伐晋,周平王派虢公率兵伐曲沃庄伯,庄伯退回曲沃。
晋人共立鄂侯之子姬光,是为晋哀侯。
然而,《左传》却有不同记载:称曲沃庄伯联合郑、邢伐翼(晋国都城),周桓王派兵支援曲沃,晋鄂侯逃到随。
后来曲沃叛周,周王在秋天命虢公伐曲沃,立哀侯于翼。
姬光,又为晋哀侯,晋国第十五任君王。
其祖父是十三任王姬平,其父是晋国十四任王姬郄。
晋哀侯八年(辛未,公元前710年),晋哀侯侵占曲沃武公所属陉庭(位于山西侯马)田。
晋哀侯九年(壬申,公元前709年),陉廷与曲沃武公联兵伐晋,哀侯被俘。
晋人遂立哀侯之子姬小子为君,是为晋小子侯。
晋小子侯元年(癸酉,公元前708年),曲沃武公派自己的叔父姬韩万将晋哀侯杀死。
姬小子,又为晋小子侯,晋国第十六任君王。
其祖父是十四任王姬郄,其父是晋国十五任王姬光。
晋小子侯即位时,曲沃日益强大。
晋小子四年(丙子,公元前705年)冬,曲沃武公诱杀晋小子侯。
周桓王遂派兵伐曲沃武公,武公退回曲沃,周立晋哀侯之弟姬缗为君,是为晋侯缗。
姬缗,又为晋侯缗,晋国第十七任君王。
其祖父是十三任王姬平,其父是晋国十四任王姬郄,其兄是晋国十五任王姬光,其侄子是晋国十六任王姬小子。
晋侯缗二年(戊寅,公元前703年),周卿士虢仲与芮、梁(嬴姓国,在今陕西韩城南)、贾(姬姓国,在今山西襄汾西)、荀(姬姓国,在今山西新绛西,时为曲沃武公所夺)四国之君伐晋曲沃武公。
晋侯缗二十六年(壬寅,公元前679),曲沃武公伐打晋国翼城(今山西翼城东南),杀国君晋侯姬缗,尽以宝器贿赂周僖王姬胡齐求封,并自曲沃(今山西闻喜)迁都至故都绛城(翼城)。
姬成师,又为曲沃桓叔,晋国第十八任君王。
其祖父是八任王姬籍,其父是晋国九任王姬弗生,其兄是晋国十一任王姬仇。
晋孝侯八年(庚戌,公元前731年),曲沃桓叔薨,其子姬鳝继位,是为曲沃庄伯。
姬鳝,又为曲沃庄伯,晋国第十九任君王。
其祖父是晋国九任王姬弗生,其父是晋国十九任王曲沃桓叔姬成师。
曲沃庄伯十五年(公元前716年),曲沃庄伯姬鳝薨,其子姬称继位,是为曲沃武公,又称晋武公。
姬称,又为曲沃武公、晋武公,晋国第二十任君王。
其祖父是曲沃桓叔姬成师(晋穆侯的次子,晋文侯的弟弟),其父是曲沃庄伯姬鳝。
曲沃武公六年(辛未,公元前710年),曲沃武公与陉廷联兵攻晋,同晋国对抗。
曲沃武公七年(壬申,公元前709年)春,武公攻伐晋都城翼,久留在陉廷,以韩万驾戎车、梁弘为车右,追逐晋哀侯到汾河,大败晋军。
是夜,俘虏晋哀侯,后又指使韩万将其杀死。
曲沃武公十一年(丙子,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诱杀晋小子侯。
由于周桓王使虢仲出兵讨伐曲沃,武公回曲沃。
周桓王遂立晋哀侯之弟晋侯缗为国君。
此次曲沃未能吞并晋国。
曲沃武公三十七年(壬寅,公元前679年),曲沃出兵灭晋。
曲沃武公把晋的宝器献给周僖王,遂被周王朝封为晋的国君,并列为诸侯。
就这样,曲沃武公才使晋国重新统一的基础上,又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遂改曲沃武公为晋武公。
至此,分裂长达67年之久的晋国,开始以一个大国的面目出现在了春秋历史舞台上。
晋武公三十九年(甲辰,公元前677年),晋武公薨,其子姬诡诸继承王位,是为晋献公。
姬诡诸,又为晋献公,晋国第十九任君王。
其祖父是晋国十九任
王曲沃庄伯姬鳝,其父是晋国十八任王姬称。
晋献公五年(己酉,公元前672年),晋国伐骊戎。
战败的骊戎献上美女骊姬及其妹,二人深受晋献公宠幸。
晋献公六年(庚戌,公元前671年),曲沃代翼后,原曲沃桓叔、曲沃武公多用桓庄之族,致使这伙人屡立战功,多有分封,其势力越来越大。
晋献公虽与他们同族,但还是感到深为忧虑。
大夫士蒍遂出谋划策:“桓、庄之族与富氏子弟多有间隙,先除富子(所谓'富子’,应是指富氏的宗子,也有人解释为群公子中富有的一家,但《左传》中无此用法),再图桓、庄众公子,便可成功。
晋献公听从士蒍谏言,于是吩咐他:“你去试试看!”士蒍遂与群公子合谋,离间富子与其余公族子弟的关系,令他们相互自相残杀。
晋献公七年(辛亥,公元前670年),士蒍又蛊惑众公子杀桓叔、庄伯后裔游氏二子后,士蒍进告献公说:“可以啦!不过二年君必无患。
”
晋献公八年(壬子,公元前669年),士蒍唆使群公子尽杀游氏全族;又受命建都聚城(今绛县南城车厢城),集桓庄之公族子弟居住。
同年冬,晋献公发兵围群公子,兵刃车厢城,桓、庄之族多被杀,残存者逃往虢国。
晋献公九年(癸丑,公元前668年),士蒍官升为大司空。
同年夏,士蒍受命扩建旧都,加大宫殿规模,并定名为'绛’,作为晋都。
晋献公十二年(丙辰,公元前665年),骊姬生子奚齐,晋献公有意立奚齐为继承人,想将原太子申生废掉。
于是,他使太子申生居曲沃(山西闻喜),公子重耳居蒲邑(山西隰县),公子夷吾居屈(山西吉县)。
晋献公十六年(庚申,公元前 661年),晋灭霍、魏、耿。
晋献公二十一年(乙丑,公元前656年),骊姬设计陷害太子申生,申生逃到新城后,十二月自杀。
骊姬又诬告重耳、夷吾,二人只好离开都城,退居蒲、屈。
晋献公二十二年(丙寅,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恼怒重耳、夷吾二子不辞而去,认为他们有逆谋之心,遂派兵伐蒲邑,重耳又逃到
白翟(陕西洛河中上游以东);献公又派兵伐屈,却未能攻克。
同年,晋献公向虞国请求借路讨伐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警告虞公说:“不可以让晋军攻打虢国,因为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一定随之而亡。
”然而,虞公不听劝谏,宫之奇便离开了虞国。
同年冬,晋国灭虢国,回师时灭虞,并俘虏虞公及虞国大夫百里奚。
这就是著名的'假道伐虢’的典故,为三十六计之一。
后来,晋献公把女儿许配给秦穆公,遂把百里奚当作陪嫁仆人送到秦国。
晋献公二十三年(丁卯,公元前654年),晋献公派兵再度伐屈,夷吾奔梁(陕西韩城)。
晋献公二十五年(己巳,公元前652年),齐桓公在葵丘主持盛大盟会,晋献公因重病缠身而没有赴会。
同年,骊姬之妹为晋献公生卓子。
晋献公二十六年(庚午,公元前651年),献公病危,嘱托大夫荀息主政,辅助幼子姬奚齐继位,是为晋奚齐。
献公死后,诸公子争位,晋国开始大乱。
姬奚齐被里克所杀,荀息复立骊姬妹之子卓子,结果又被里克所杀。
后来,里克迎立公子姬夷吾为君,是为晋惠公。
姬夷吾,又为晋惠公,晋国第二十二任君王。
其祖父是晋国二十任王姬称,其父是晋国二十一任王姬诡诸。
姬夷吾之母为小戎子,与其姊大戎狐姬同嫁晋献公为姬妾。
大戎狐姬生公子重耳,而重耳又年长于夷吾。
史书记载:齐姜夫人所生太子申生以及公子重耳、公子夷吾皆有贤行,然而,深受献公宠爱的骊姬为给自己儿子奚齐争夺君位,屡次对他三人加以陷害,使他们先被父亲疏远,后遭致迫害。
公子夷吾被封于屈(屈指二屈,北屈在今山西吉县东北,南屈在其南),后在太子申生受骊姬诬陷自杀后,他便从绛都(今山西翼城东南)逃归屈,整兵自守。
其后,晋献公派兵伐屈,夷吾不能坚守,只得逃亡到梁(今陕西韩城南)。
晋献公二十六年(庚午,公元前651年),晋献公病危,嘱托大夫荀息主政,辅助幼子姬奚齐继位。
献公死后,诸公子争位,晋国开始大乱。
姬奚齐被里克所杀,荀息复立骊姬妹之子卓子,里克又杀卓子后,迎立公子夷吾。
当时,夷吾心急当即就要启程,跟随他流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