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社会优秀教案《拾到东西还给别人》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社会优秀教案《拾到东西还给别人》
中班社会优秀教案《拾到东西还给别人》精选3篇(一)
教案名称:拾到东西还给别人
教学目标:
1. 培养幼儿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 培养幼儿向老师或同学报告发现物品的习惯。
3. 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教学内容:
1. 通过故事和图片,讲述拾到东西后及时归还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操作流程。
2. 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亲身体验拾到东西后主动归还的过程。
3. 通过小组活动,引导幼儿讨论拾到东西后应该如何处理,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故事书或图片:讲述拾到东西后归还的故事,如《小熊宝宝拣到卡片》等。
2. 杂物盒子:用来模拟拾到东西的情景。
3. 角色扮演服装:包括老师、小朋友、拾到东西的人等角色。
4. 小组活动材料:包括大纸板、可移动的小物件等。
教学步骤:
引入:
1. 教师出示故事或图片,引导幼儿思考:“你们有没有拾到过别人丢失的东西呢?我
们应该拿着这些东西去哪里呢?”
2. 引导幼儿回忆并讲述拾到东西后应该怎么做。
教学过程:
1. 教师通过故事或图片,讲述拾到东西后及时归还的故事。
强调保护他人财物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的关心他人的意识。
2. 教师出示杂物盒子,模拟拾到东西的情景。
请幼儿分组轮流扮演拾到东西的人和主
动归还东西的人,亲身体验拾到东西后归还的过程。
3.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给每组分发一张纸板和一些可移动的小物件。
引导幼儿讨论拾
到东西后应该如何处理,并让他们在纸板上绘制出解决问题的步骤。
总结:
1.教师向幼儿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再次强调拾到东西后及时归还的重要性。
2.教师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他人丢失的东西时,能够主动归还,并与家长分
享自己的行为。
拓展活动:
1.幼儿与家长一起观看相关的电视节目,如《失物招领》等,加深对归还失物的认识。
2.组织班级散步活动,鼓励幼儿主动寻找并归还公共场所的丢失物品。
评估与反思:
观察幼儿在角色扮演、小组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够主动拾到东西并归还的情况,并通过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他们对于归还物品的态度和理解程度。
根据观察结果
进行针对性的反思和调整,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中班社会优秀教案《拾到东西还给别人》精选3篇(二)
班级:中班
学科:社会
教案主题:《擦眼泪》- 学习如何处理情感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情感的能力。
2. 了解情感的种类及表达方式。
3. 发展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器
2. 可手持物体
3. 感情标签
4. 错误情感处理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
1. 列举一些可能会让孩子们感到伤心的事情,如看到小动物受伤、失去玩具等,让孩子们表达对此感到伤心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讲述自己遇到伤心事情时是怎么做的,是否会流泪,是否会找人倾诉。
探究:
1. 展示幻灯片或图片,其中包含不同的情感表达,如笑、哭、生气等。
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人物的情感表达。
2. 将感情标签分发给学生,每人一张,让他们合作在所标签上找到对应的情感图片。
3. 引导学生讨论并互相分享情感表达的方式,如笑、哭、说话等。
帮助他们认识到不
同情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练习:
1. 给学生展示一副错误的情感处理图片,例如一个孩子摔倒了,他的朋友却坐在一旁
冷漠地看着。
引导学生讨论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否正确。
2. 引导学生提出更好的处理方式,如去帮助摔倒的人。
3. 分成小组,让学生们参与表演正确的情感处理方式。
4.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其中包括正确的情感表达和处理方式。
总结:
1. 回顾一下学习的内容,强调情感的种类及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总结正确的情感处理方式,并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到这些方法。
拓展:
1. 带领学生赏析一些著名人物或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如音乐、电影、绘画等。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积极的情感和负面的情感。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情感及其表达方式,并学会正确处理情感。
同时,这个教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互动
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情感处理的理解。
中班社会优秀教案《拾到东西还给别人》精选3篇(三)
教案名称:《擦眼泪》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理解《擦眼泪》这个中班社会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2.培养幼儿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
3.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
2.感知故事中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3.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具卡片、大头贴
材料准备:拼图卡片、故事《擦眼泪》、幼儿绘本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步骤一:引入故事
1.教师出示故事《擦眼泪》的封面,引导幼儿猜测故事内容,并询问幼儿是否有过伤心、难过的经历,并有哭泣的时候。
教学步骤二:导入新知
1.教师将故事《擦眼泪》的故事卡片依次展示给幼儿,引导幼儿描述卡片中的内容。
2.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体验。
教学步骤三:讲述故事
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为幼儿讲述故事《擦眼泪》,注意突出主题和主要情节,引导幼
儿思考故事中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
教学步骤四:情感教育
1.教师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体验,如伤心、难过、愤怒等,并观察人物的
行为表现。
2.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是否正确,并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如何帮助
他人,以及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五:情感表达与团队合作
1.教师分发大头贴给幼儿,鼓励幼儿在大头贴上绘制自己的情感表情。
2.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代表小组展示自己绘制的情感表情,并解释表情所代表的情感。
3.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并促进幼儿团队合作,告诉他们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
教学步骤六:评价与总结
1.教师对幼儿的情感表达和团队合作给予肯定,并总结课堂要点和幼儿的情感收获。
教学延伸:
1.教师可邀请幼儿用绘本的形式将故事《擦眼泪》进行再创作,让幼儿参与绘制和编
写故事情节,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2.教师可带领幼儿参观社区或学校里的老年人、残障人士,让幼儿亲身感受帮助他人
的快乐和重要性,进一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