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清诗学昌盛,流派纷呈,名家众多。

“有清二百五十年间,使无近代诗家成就卓卓如此,诗坛之寥寂可知。

”当时以幕府为核心的唱和活动盛行,几乎网罗了所有杰出诗人,因此不能不引起特别的关注。

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加剧给诗人带来新的刺激。

所谓“诸公丁世乱,《雅》废《诗》将亡。

所以命辞意,迥异沈与王”,这些扭转乾嘉浓腻浮华诗风的诸公如曾国藩、何绍基、莫友芝等,多为幕府唱和的参与者。

他们之所以能在晚清引领诗坛新潮,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通过交游唱和扩大影响,显示出幕府唱和与文学演进间的密切关系。

陈衍曾提出:“有清二百余载,以高位主持诗教者,在康熙日王文简,在乾隆日沈文悫,在道光咸丰则祁文端、曾文正也”,揭示出高官显宦对诗坛风气的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士人游幕也是当时重要的文化现象。

众多才华横溢却屡踬场屋、难入仕途的贫寒士人,为求得一谋生之路和读书治学的环境,亦纷纷投至各级官员幕下。

士人游幕遂成为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一些吸纳了较有名学人的重要幕府随之出现,对清代学术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除影响清代学术发展外,这种游幕文化也促进了幕府诗人的大量出现。

一些富于诗人气质的幕主多乐于举行诗酒唱和活动,曾国藩门下宾僚极盛,如张裕钊、莫友芝等均名重一时,与曾国藩一起推动了晚清宋诗派的形成与发展。

又如张之洞,作为“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的名臣,群聚效应自然不容忽视,其“饱含书生气味,尤重诗文”的特质,对于文人士夫更是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他督鄂督粤时幕府之盛,不在曾国藩之下。

实际上,清代诗坛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很大程度上即依赖于富有诗人气质的居高位者鼓吹引导,幕府中的交游唱和则是重要的实践方式,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侯冬在考察乾嘉眼府时认为:“清代诗歌、诗学之盛及其风气的转变与幕府甚为相关,清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乃至繁盛也与幕府的作用密不可分。

”而聚焦甚为昌盛的晚清诗坛,此点体现得更为明显,不仅幕府唱和活动频繁,唱和诗集亦刊刻众多,以幕府为中心甚至激发了诗歌流派的萌芽、发展与演化。

此外,如果我们不将目光锁定在1912年之前,那么晓清幕府唱和并未随着辛亥鼎革而结束,其进入民国后的变形、流衍与消亡,与古典诗歌的命运呈现出耐人寻味的相似性,亦颇为值得关注。

以幕府唱和为切入点对晚清诗坛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研究方法来看,既可以对重要诗人展开深入讨论,又可以对创作群体加以观照,既重视个体之“异”,又兼顾群体之“同”,将微观分析与宏观把握相结合,将诗学思辩与创作实践相联系,从而达到认识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特色的目的。

从文化角度来看,幕府唱和虽是一种已经消亡的文学现象,但作为传统文人交流的形式仍值得我们关注,其中所表现的
幕主与幕僚关系、友朋关系和蕴含的精神沟通与诗意交流,对于我们了解传统士人的人际交往不无启发。

(摘编自王春《晚清幕府诗歌唱和的文学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晚清以幕府为核心的唱和活动盛行,网罗了所有杰出诗人,因此不能不引起特别的关注。

B.士人游幕是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随之出现了一些重要幕府,对清代学术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C.张之洞门下幕府极盛,主要是因为他是“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的名臣,具有不容忽视的群聚效应。

D.晚清幕府唱和并未随着辛亥鼎革而结束,其进入民国后的变形、流衍与消亡,颇为值得关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晚清诗学与幕府唱和活动的关系入手,重点介绍了晚清幕府唱和的文学价值。

B.文章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有理有据,中心突出。

C.文中引用侯冬的观点,进一步证明了晚清幕府唱和具有的重要文学价值。

D.文章最后一段文字主要是介绍研究幕府唱和的方法,为研究晚清诗坛提供思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国藩、何绍基、莫友芝等人之所以能在晚清引领诗坛新潮,是因为他们通过交游唱和扩大了影响。

B.幕府中的交游唱和是清代诗坛格局的形成与演变中重要的实践方式,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C.晚清诗坛幕府唱和活动频繁,唱和诗集亦刊刻众多,以幕府为中心甚至激发了诗歌流派的萌芽、发展与演化。

D.以幕府唱和为切入点对晚清诗坛展开研究,我们可以从研究方法和文化角度等方面入手。

【答案】1.B
2.D
3.A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网罗了所有杰出诗人”错误,扩大了范围,原文是“几乎网罗了所有杰出诗人”。

C.“主要是因为他是‘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的名臣,具有不容忽视的群聚效应”分析不当。

由原文“群聚效应自然不容忽视,其‘饱含书生气味,尤重诗文’的特质,对于文人士夫更是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可知,张之洞的特质对文人士夫的吸引力更强。

D.“其进入民国后的变形、流衍与消亡,颇为值得关注”偷换主语,原文说的是“其进入民国后的变形、流
衍与消亡,与古典诗歌的命运呈现出耐人寻味的相似性亦颇为值得关注”。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主要是介绍研究幕府唱和的方法,为研究晚清诗坛提供思路”错误。

由原文最后一段第一句可知,这一段主要是介绍以幕府唱和为切入点对晚清诗坛展开研究的意义。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是因为……影响”表述有误,原文是“他们之所以能在晚清引领诗坛新潮,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通过交游唱和扩大影响”,有限定词“一定程度上”。

故选A。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1956年夏季,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在一起聚会,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

从1956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学科算起,50多年来,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一门广泛的交叉和前沿科学。

人工智能在计算机上实现时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编程技术,使系统呈现智能的效果,而不考虑所用方法是否与人或动物机体所用的方法相同。

这种方法叫工程学方法,它已在一些领域内作出了成果,如文字识别、电脑下棋等。

另一种是模拟法,它不仅要看效果,还要求实现方法也和人类或生物机体所用的方法相同或相类似。

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均属后一类型。

(摘编自百度百科“人工智能”词条)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猛。

截至2020年年底,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1565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我国产业规模为434亿美元,同比增长13.75%,超过全球增速。

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中,中国已跻身第一梯队:中国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升至第2位,仅次于美国。

在产学研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创
新应用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我国人工智能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居全球第一,核心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已形成覆盖技术层和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和应用生态,并不断创造出新市场、新发展机会、新就业岗位。

人工智能无疑会影响未来40年人类发展进程,将给交通、金融、工业、能源、媒体等行业带来数字化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解法,甚至已经开始重塑行业面貌,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的未来。

上海是我国第一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强劲,风向标作用明显。

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人工智能产业近3年年均增速接近30%。

上海拥有人工智能重点企业1149家,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

接下来,紧盯人工智能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持续往深里抓、往实里抓,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摘编自李晨《人工智能就在我们身边》)材料三:
过去10年间,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赋能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

但AI技术“落地难”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如何让AI产品顺利落地,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已成为人工智能应用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数据是制约AI成功落地的一大因素。

获得有意义的高质量数据,对于AI落地成功至关重要。

如果缺少统一、标准化、高质量的数据,AI应用可能就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此外,数据的风险和合规因素也不容忽视。

AI让企业习惯于大量依赖机器帮忙做决策,在这个过程中会带来隐私保护、AI可信度、伦理和社会的问题等,这些都是AI在落地过程中需要解决的。

应用场景、资源与基础设施、算法和模型、智能设备、数据构成了AI技术落地的五大要素。

如何将这五大要素在落地场景中实现协调,是AI技术在产业界落地的另一个关键点。

在实现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交互的时候,往往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比如算法模型发生变化,设备资源调度就要跟着改变。

这最终导致AI落地的成本太高,无法真正在产业应用中大规模铺开。

AI不只是一个技术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分析大量的数据,并从中得出预测,甚至帮助我们做出决策。

在AI落地过程中,储备真正懂得AI思维、AI语言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摘编自华凌《为什么AI很火,落地却很难》)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是1956年“人工智能”这一术语首次被提出。

B.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中已跻身第一梯队,仅次于美国。

C.上海是我国第一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其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强劲,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

D.实现应用场景、资源与基础设施、算法和模型、智能设备、数据这五大要素的协调,是AI技术在产业界落地的关键点之一。

5.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实现的方式不同,但无论是工程学方法还是模拟法,都能让计算机系统呈现出智能的效果。

B.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给交通、金融、工业、能源、媒体等行业带来了数字化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解法。

C.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猛。

在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成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近3年年均增速在30%左右。

D.只要获得了有意义的高质量数据,就能够有效解决AI技术“落地难”的问题。

6.如何解决AI技术“落地难”的问题?请结合材料内容,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4.B
5.A
6.①获取统一、标准化的高质量数据,并解决数据的风险和合规等问题。

①实现五大要素在落地场景中的协调,有效降低AI落地的成本。

①培养、储备真正懂得AI思维、AI语言的人才。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中已跻身第一梯队,仅次于美国”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我国仅次于美国的是“中国人工智能创新指数”,而非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给交通、金融、工业、能源、媒体等行业带来了数字化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解法”错误,原文是“将给交通、金融、工业、能源、媒体等行业带来数字化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解法”,选项把未然当成已然了。

C.“30%左右”错误,原文是“接近30%”。

D.“只要……就”绝对化,材料三中对AI落地难问题提出了三条建议,只实现其中一条并不能解决问题。

故选A。

6.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数据是制约AI成功落地的一大因素。

获得有意义的高质量数据,对于AI落地成功至关重要。

如果缺少统一、标准化、高质量的数据,AI应用可能就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此外,数据的风险和合规因素也不容忽视”分析,获得有意义的高质量数据,对于AI落地成功至关重要,所以要获取统一、标准化的高质量数据。

且也不能忽视数据的风险和合规因素。

结合“应用场景、资源与基础设施、算法和模型、智能设备、数据构成了AI技术落地的五大要素。

如何将这五大要素在落地场景中实现协调,是AI技术在产业界落地的另一个关键点。

在实现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交互的时候,往往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这最终导致AI落地的成本太高,无法真正在产业应用中大规模铺开”分析,实现五大要素在落地场景中的协调,是AI技术在产业界落地的另一个关键点,且可以有效降低AI落地的成本。

结合“AI不只是一个技术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分析大量的数据,并从中得出预测,甚至帮助我们做出决策。

在AI落地过程中,储备真正懂得AI思维、AI语言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主要从人才角度概括,储备真正懂得AI思维、AI语言的人才。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裤子
卞之琳
安居村一下子黯然失色了:娘儿们一齐换下了红裤子。

安居村离同蒲铁路线只有十里路,以前曾经到过日本兵。

老百姓回到空了的村里才两个月,今天下午忽然听说日本兵沿铁路挨村“宣抚”,明天安居村老百姓得静候“皇军”来“宣抚”,如果预先逃走一人,“皇军”就不给安居村留一所房子。

于是全村震动。

娘儿们无意中一下子就学了“摩登”,把头发都剪短了。

部分女子恨起了以前不曾放脚,不过最惹眼的到底还是红裤子。

这可难倒了过门才两个半月的关小双老婆。

她的红裤子是村里最新的,虽然曾在山沟里蘸过黄土,但仍不失其鲜明。

愿不愿意换,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问题是拿什么来换。

上次连夜逃往山里去的时候,在慌乱中把一包衣服给丢了。

如今把红裤子换下,穿什么呢?
下午关小双回来,一下子把问题解决了。

关小双在村公所和村长拌了几句嘴,心里老大不高兴,回来看见老婆还穿着红裤子,呆了一下,就把自己的黑裤子脱下,向她一扔,说:“你换上!”
他们把上身的夹袄也换了,黑绿两色,对比鲜明。

年轻的老婆满肚子惊疑,可是不敢作一声,眼泪汪汪地看着丈夫走出门。

第二天太阳刚升到树梢头,“皇军”就来“宣抚”了,一共11个,可只有十匹马,其中有一个汉奸,没有马骑。

“皇军决不吃你们什么,”汉奸说,“煎几张葱花饼就得了。


“皇军决不要你们什么,”汉奸说,“只是你们在静候‘宣抚’的时候,找一担白菜。


“行。

“找一担萝卜。


“行。


“再找一百个鸡蛋。


村长皱了皱眉头,还是说:“行。


十匹马在村公所前吃黄豆,七个日本兵和一个汉奸,在村公所内吃葱花饼。

还有三个日本兵呢?他们早就到外边去了,说是去看看菜田。

吃够了东西,鬼子头儿向汉奸说了几句话,汉奸马上转头来说:“要‘宣抚’了,召集全村人到前面场子来听话。


全村八十户只到了八十人,其中一半是孩子,被村长拉来凑数。

一担白菜,一担萝卜,一担鸡蛋,都摆在村公所门口。

鬼子头儿站在阶石上,开始讲话,汉奸翻译。

大意是“皇军”战无不胜。

他们是来保护中国人民的,众百姓要向“皇军”报告野蛮的土匪八路军的消息。

然后开始了问话:“皇军杀人放火吗?”
“不。


“你们怕皇军吗?”
“不怕。


“那为什么土匪来了不走,我们来了就跑呢?”全场沉默。

蔬菜到齐了,鸡蛋到齐了,就是自己人还没有到齐。

汉奸问老百姓:“那三个皇军去哪里了?”谁也不知道。

村长打发几个老百姓去找。

村长自己也去找。

他推开关小双的屋门,看见关小双战战兢兢缩在炕角落里。

他又好气又好笑:“哈,你关小双今天怎么也学娘儿们不敢出头了?”说完才认出面前的竟是关小双老婆,他气得无从笑起,又挨户搜寻去了。

半天一无所获。

这时雷霆在他头顶上响了。

他被绑在一棵白杨树上。

全村人都慌了。

有人拉来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说:“他知道,他知道。

”“你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我看见他们在村东口追一个红裤子,愈追愈远,追到山里去了,再没见回来。

汉奸把话译给胖头儿听,胖头儿向汉奸头顶上爆出去一个霹雳,从汉奸嘴里传出来就变了:“给我把红裤子找来!”
可是人头中一个向白杨树外转动了,数十个一齐向南边转动了,像一阵轻风吹过的麦穗。

大家看见一条红裤子大步跑来,全然不是女人步伐,后面跟来了一大群兵,穿灰军衣的,不是那三个“皇军”!
“红裤子来了!红裤子来了!”
七个鬼子一齐跳上马,往村北就跑,撇下萝卜、鸡蛋和三匹马。

汉奸想骑马,可试了两下,没有骑得上,也放步向北溜。

驼背汉奸没能逃脱,被穿红裤子的关小双抓住了。

“这三担东西正好慰劳游击队。

”被游击队救下的村长感激得直流泪。

“可鬼子马上就回来,”关小双抢上来说了,“我们还想在这里住下去?”
那怎么办?很简单,全体进山去加入游击队。

就这么办。

当夜在游击队司令部,司令听说活捉了三个日本兵、一个汉奸,缴获了三支步枪、三匹马,都是关小双的功劳,便要好好犒赏他,关小双则“只要一套军服”。

一套灰色军衣找来了,关小双立即换上了。

然后他把那一套绿袄红裤子弹去了尘土,折叠在一起。

关小双换了衣服,走到住那些预备第二天到缝纫厂去的妇女的院子里,找到了自己老婆,把那衣服轻轻地向她膝头一搁,用左臂拢了一下她的肩头,含笑说:“等将来太平了再穿。


(1939年,发表于重庆《文艺月报》,有删减)7.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安排严密,符合逻辑。

如文中关小双和他老婆互换衣服的情节,为后文关小双引诱三个日本兵并协助游击队活捉他们埋下了伏笔。

B.小说中的女性都没有姓名,作者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体现在解放前妇女地位低下的社会现实。

C.“红裤子”是小说的线索。

小说的情节安排围绕“红裤子”展开,女人躲敌,男人诱敌、杀敌、换装,都与“红裤子”有关。

D.作者爱憎分明。

如“皇军”和“宣抚”都加了引号,说明他们目的其实是霸占与侵略,具有强烈的讽刺和否定意味。

8.小说是如何塑造关小双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B
8.①通过直接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如关小双和老婆换裤子时的动作和语言,表现了他的果断;给老婆送衣服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表现了他的温情。

①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塑造人物形象。

游击队司令要好好犒赏关小双,他提出“只要一套军服”,加入抗日队伍,体现了他热爱祖国的性格和觉醒意识。

①侧面描写:通过次要人物的表现进行烘托。

开头鬼子即将来村时,用他老婆的慌乱烘托出他的冷静果断;战胜鬼子时用其他人的激动烘托出他善于思考,反应敏捷。

9.①设置悬念,营造紧张氛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①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对“娘儿们一齐换下了红裤子”原因的补叙,使文章意脉连贯,逻辑丝丝入扣。

①侧面突出日本鬼子的凶残。

全村妇女都换下红裤子,只因得知日本鬼子要到村里来,怕受到伤害。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主要是为了体现在解放前妇女地位低下的社会现实”分析错误。

妇女的地位跟小说的主题没有什么关系,不写她们的名字,是指她们是一类形象。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的能力。

由原文他“看见老婆还穿着红裤子,呆了一下,就把自己的黑裤子脱下,向她一扔,说:‘你换上!’”简短的语言,简捷的动作,细微的表情,写出了人物的果断、温情,可以概括出通过直接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由文中“我看见他们在村东口追一个红裤子,愈追愈远,追到山里去了,再没见回来”可见关小双在诱敌深入;由文中“大家看见一条红裤子大步跑来,全然不是女人步伐,后面跟来了一大群兵,穿灰军衣的”关小双在带领游击队杀敌;由文中“要好好犒赏他,关小双则‘只要一套军服’”是关小双加入了游击队;由此可见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塑造人物形象。

由原文“年轻的老婆满肚子惊疑,可是不敢作一声,眼泪汪汪地看着丈夫走出门”,用他老婆的慌乱烘托出他的冷静果断;“被游击队救下的村长感激得直流泪。

‘我们还想在这里住下去?’那怎么办?很简单,全体进山去加入游击队”战胜鬼子时用其他人的激动烘托出他善于思考,反应敏捷。

由此可见通过次要人物的表现进行烘托。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第一段“安居村一下子黯然失色了:娘儿们一齐换下了红裤子”,不由让人纳闷“为什么黯然失色”“为什么一齐换下红裤子”,由此开头设置悬念,营造紧张氛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下文小说写出了“娘儿们一齐换下了红裤子”的原因,原来是“今天下午忽然听说日本兵沿铁路挨村‘宣抚’,明天安居村老百姓得静候‘皇军’来‘宣抚’”,因此,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敌人来了,妇女们惊慌失措,一齐换下了红裤子,两相对比,侧面突出日本鬼子的凶残,日本兵在中国烧杀抢掠的罪行罄竹难书。

四、文言文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