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鼓的民族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鼓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中国鼓中国鼓是中国文化中较早出现的乐器,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陶鼓的制造。
先民们在乐舞活动中已使用了陶制的土鼓。
郑玄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框,以革为两面,可击之。
这是有关中国鼓的较早期的记载。
事实上,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鼓的制作技术和鼓舞乐的运用。
在我国古代,人们将乐器按发音质料分为八个种类,即所谓的八音,其中的革,就是指的鼓类乐器。
古代的鼓,除了最早的陶制鼓较多外,大都是以中空圆木覆盖上兽皮制成的木鼓,我国从原始的陶鼓、土鼓、木鼓、铜鼓、皮鼓等,一直发展到品种类别繁多的现代鼓。
目前的中国鼓依材料分为土鼓、陶鼓、木鼓、玉鼓、石鼓、铁鼓、铜鼓等;依形状分为圆鼓,大鼓,小鼓,扁鼓等;依命名分为太平鼓,堂鼓,花盆鼓,排鼓、套鼓,八角鼓,花鼓、腰鼓、抓鼓等。
抓鼓是中国最小的鼓,仅用手指夹住就可敲打。
中国鼓的结构也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
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发出声音,声音也因制作鼓的材料、大小、敲击力度等而不同,有的声如宏钟、有的清脆悦耳、有的嘭嘭嘁嘁等等。
二、陕西部分有代表性的民俗聚集地的中国鼓概述南有铜鼓,北有皮鼓,中国鼓南北东西都有所不同。
中国鼓是依材料、大小、敲击方式和地域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色。
据知在西周时,鼓已可以分为数十种了,现只就陕西省部分有代表性的民俗聚集地的中国鼓作简单的梳理。
一用于神教信仰的羊皮扇鼓。
羊皮扇鼓状如蒲扇,是用羊皮绷在铁框上,框上置一个手柄,铁手柄上又带有上下相连的一个铁环下面套八个活动的小铁环,加起来一共有九个环,就制作材料而言,因它轻薄如团扇,可以自由敲击,因此也叫扇鼓,羊皮扇鼓是单面鼓,它携带方便,与普通的桶形的单面、两面鼓不同,调节音量的方法也比较特别,它是通过喷水或用火烤来调节音量。
专用的鼓鞭是采用较细的竹篾捆扎,外面再编裹上一层羊皮。
表演时左手握鼓柄,右手拿着鼓鞭,也俗称鼓尺,一只手敲之,一只手摇之,边敲边摇,砰砰、呛呛响。
二用于祭祖的黄陵抬鼓。
黄陵抬鼓也叫龙鼓,其形式较独特、特点也明显,其中的小抬鼓面直径约45厘米,鼓外形厚度约30厘米,两根木棍横穿鼓梆,在木棍末稍的端头系上两条吊带,表演时两人同抬同打;中抬鼓的面直径约80厘米,鼓的外形厚度约50厘米,表演时两人抬一人打;大的抬鼓鼓面直径约100厘米,鼓外形厚度约100厘米,表演时由4至6人抬着三个人击打。
黄陵抬鼓以其豪迈粗犷、淳朴洒脱、刚劲奔放的表演及阵容庞大的形式,具有典型的地域风格。
三与兽搏斗的黄龙猎鼓。
通常使用的鼓为扁平鼓,大鼓的鼓面直径约120厘米,中鼓面直
径约100厘米,大中鼓为指挥鼓,小鼓也称表演鼓,鼓面直径为40 厘米。
鼓手还要头戴虎、熊、狮、豹面具,身上穿着象征兽虎、熊、狮、豹的衣服和饰以嶓旗等,入场从喊山的三击鼓开始,鼓手踩着散鼓点飞步上场,随着鼓点的变化节奏不断变换队形,出现人与兽、生与死的搏斗场面,最后,击打喜悦鼓点,表明战胜逐兽的喜悦心情。
四与回应自然天地轰鸣的壶口斗鼓。
壶口斗鼓也是陕北民间传统鼓舞。
是陕北地区汉族民间传统鼓舞艺术中独特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起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旁,流传于陕西省宜川县黄河沿岸的高柏乡、壶口乡一带。
演奏过程是由其中一个主鼓指挥,群鼓齐争威,上百面鼓,共鸣齐奏。
有正击、轻击、边击等,击鼓技巧变化也较多。
壶口斗鼓的表演形式是陕西的秦文化与山西的晋文化的精妙结合。
同时也结合了陕北花鼓文化的博大和晋南威风锣鼓文化的精细,一经擂动,有气势磅礴,排山倒海之势。
五用于娱乐场面宏大的咸阳牛拉鼓。
牛拉鼓是民间社火中常见的一种大型鼓舞,在户县、咸阳等地广为流传。
所用之大鼓高约120厘米,直径约140厘米。
因鼓身较大,要用牛车运输,鼓手站在牛车上敲击,因此得名牛拉鼓。
演出一般使用两面大鼓、六面小鼓等。
场面十分壮观,增添了欢喜娱乐的气氛。
六用于喜庆庆典的宜川胸鼓。
胸鼓是将类似腰鼓形状的鼓,要挂在胸前敲击的一种鼓,有些地方称为花鼓,主要流传在宜川、洛川和定边一带的一种汉族民间鼓舞,舞者男女各穿
不同服色,头上扎围着英雄巾,腰系彩色绸。
主要动作有前弓后箭、踢腿、合腿、软腰、转身等,旁边还有酥铰戏等民间活动来助兴。
最早由男女两人对舞,一人敲小锣,一人击打小鼓;有的由一男击打鼓,4至8名女鼓手执金钱棍,彩绸花扇围绕男鼓手旁边敲边舞,有的鼓手可一个人身背多鼓,运用跑圆场、十字交叉、套八字,双打、围腰打、连环打,击打过程中展现出有如朝天的一柱高香、倒挂的竖金钟等各种造型,呈现出自由自在喜气洋洋的景象。
三、中国鼓在民俗事象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解读一宗教信仰与祭祀祭奠的功能。
羊皮扇鼓流行于氐羌民族的民间活动中,配合击鼓摇动时,蒲扇嘭嘭有声,铁环呛呛琅琅铮然作响。
演奏路路相套,用皮鞭击打,声音特别高亮清越,传播得也远,循环不息,连绵不断,边敲边唱,有轻打时如天阙传音,重敲时如万马奔腾,急敲如暴风骤雨,缓奏时则如深涧小溪,扇鼓适合高原环境,是任何别的鼓所无法相比的。
人们用于祭祀祈雨,这也是一种原始宗教形式。
先人们借用它那雄厚的音色给天、地神灵传达人间的信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联系等。
羊皮扇鼓的祭祀不属于佛教或者道教,只信奉神教。
神教,扎根于西部,作为多神信仰,祭祀程序也从起鼓、迎神开始,唱词也多为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密集的鼓点让人感到肃穆和庄重,到了娱神之
时,随着鼓点声的变化唱词也现编现唱有些随意起来,这时场面也变得轻松活泼,人们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神灵就在与欢乐的人群一起愉悦。
这种中国民族鼓舞中的民俗文化,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将希望寄于神灵的无奈之举。
黄陵抬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年经文化工作者的挖掘、搜集、整理、加工,逐步趋于成熟,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有时参与人数可达百人,表演阵容庞大,它将陕北地域文化和黄帝文化也有机地结合与传承,形成独特的陕北民族文化。
费尔巴哈说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这一点是一切的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
在进行原始宗教活动时,陶鼓能起到召集氏族成员的作用。
很早以前,西部地区的先民们所面临的是喜怒无常的高原气候,有时刮风,有时暴雪不断,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人们有些无能为力,为了调和人与自然的激烈矛盾,人们把大自然加以人格化,同时给以想象,感觉到处都充满灵气,从而用祈祷等各种方式求得想象中神灵的保护。
它一方面约束了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无形中规范了人的道德行为,凝聚了本民族的人心。
体现了宗教除了对人有麻醉作用外,对人的确有一定的精神慰藉的作用,特别是对紧张焦虑的心理能起缓解作用。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尽管宗教和科学的领域本身是界限分明的,可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牢固的相互关系和依存性。
而从另一视角来看,科学能解决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问题,宗教则在某种
程度上解决了人的部分精神生活的问题。
黄陵抬鼓是具有鼓乐舞两种风格特点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是祭祀及秧歌社火中常用的大型民族鼓舞。
二促进生产劳动、庆祝丰收的功能。
黄龙县山高林密,猛兽成群,自古以来,山民们就有狩猎习惯。
黄龙猎鼓的四个奏章分别是出巡、兽现、围猎、庆典。
展现了劳动人民改造自然,驱逐猛兽的雄壮场景,再现出了炎黄子孙以刚键显风骨的气魄。
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合汉族民间传说,经过民间艺术家们的精心排练,完善,也使黄龙猎鼓舞的情节内涵形象化地站立起来,整个表演场面气势宏大,粗犷豪放,壮观威武,动作优美大方,黄龙猎鼓古色古香,大拙大朴,方
阵整齐,气势宏大,吼声震天,洋溢着原始野
性的灼热光芒。
展示出在黄土高原上,人类改造自然,不屈不挠的刚劲风骨。
其显著特点是粗犷剽悍,深沉豪放,内涵丰富,表演大气。
人们还利用它的节奏配合生产,祈求平安,祛病辟邪,也是唤来财运的一种民俗鼓舞,它借助声音激发成员们出击的勇气和力量,同时也用它那恢宏雄壮的声响恐吓猛兽,宏厚的音量阻止猛兽对人类的袭击。
另一种壶口斗鼓同样表现出大自然的风雨雷电,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共鸣齐奏时,如天地轰鸣,使人感受到当年大禹征服蛟龙的威风。
鼓的打法来自于生活,闹春耕、收割打场、庆祝丰收、拜年过节等都具有浑厚的生活气息,发挥了促进生产、庆祝丰收的作用,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使人更加感受到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直触民族文化的
核心。
三集会娱乐与举行庆典的功能。
过去的人们如遇急难之事,堂鼓一敲,全村的人都能迅速聚拢起来。
后来慢慢演变,中国鼓越用越广,逢年过节,婚丧庆典,擂鼓三通,气氛浓烈。
人们击打的胸鼓节奏具有明快,活泼、诙谐、风趣的艺术特色。
它历史悠久,经由古代战争中人们擂鼓助战,传递信号,击鼓庆捷的形式演变而来。
在表演时,舞者扮相别具一格,头上扎着英雄巾,男女鼓手左手握硬木槌,右手持牛皮软槌,打起来花而不乱,清脆有力,舞姿优美矫健,整个表演气势磅礴,绚丽多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胸鼓表演以它矫捷刚劲,潇洒爽朗,节奏明快,清脆奔放的风格独树一帜。
它既能登台表演,又适宜街头广场演出,人数可多可少,男女皆有。
还有咸阳牛拉鼓,它生动的反映当时群众已用敲锣击鼓表现人们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及喜悦欢快的兴奋心情。
建国后,当地群众仍保持正月十五闹社火的习俗,而适逢各种节日或重大喜庆活动,也必敲击牛拉鼓,现在的鼓越来越大,牛车已被淘汰,改为用拖拉机或大卡车运载,更便于鼓手舞蹈技艺的发挥和对整个鼓队的指挥,牛拉鼓场面壮观,气氛热烈,充分反映了三秦的人们威武、豪放、质朴的性格。
运用腰、臂、手、腕、头、眼神,在舞者动作的起伏转折中,在千变万化的姿态中,形成了和谐自然的表演和威武飘逸的形象美,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
间庆典艺术形式,成为具有当地浓厚特色的民族庆典文化的一部分。
四报时警戒与军事防御的功能。
在旧时部落之争中,击鼓还能传递消息和鼓舞氏族成员们的斗志,
战鼓激情热烈,气势恢弘,再现古战场上擂鼓助阵、冲杀拼搏的战斗
场面。
击鼓鸣冤,以示法律的公平,也是其社会功能。
中国民族鼓还是远古音乐的核心。
古代乐舞开始都要先击鼓,鼓是群音之长,是各种乐器的总指挥,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
周武王伐纣的《大武》乐舞,就是在奏乐之前先击鼓,以此警戒众人而使众人先存敬意,此为先鼓以警戒。
现代的民乐和戏曲中都以鼓为指挥,这可说是自古流传的规范。
中国民族鼓在音乐中标示节拍、统一节奏,使多种乐器在表演时轻重有度、秩序井然,中国民族鼓在音乐中还可以表现欢快、沉重、号召等,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乐器,特别是以节奏明快、高亢嘹亮的扇鼓击打、队形变化、矫健勇猛的舞蹈,这一极富西部特色的文化形式吸引、影响着广大群众,中国鼓舞乐是盛开在我国陕北民族文化土壤中的艺术之花,是民族情绪最直接的宣泄和表达方式,是民族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四、结束语陕西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建都的地方。
陕西省民间的鼓舞就有数十种之多。
它是中国民族鼓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陕西的鼓舞大都有秦风汉韵的特点。
这是因陕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于巴蜀、黄河及关中多种文化的交融之地,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今天陕西民间鼓舞形式的多种类、多特色并存的民间鼓舞民族文化现象。
与宜川一河之隔的山西也是中国鼓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我国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用民间鼓舞的风俗,是先人们在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世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的行为模式,它具有声音、节奏响动的特点,特别是其便于召集聚众等社会功能,对人们的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
因此,在人们日常的民俗鼓舞活动中,文化部门应加强研究,应特别对其民族文化的导向价值做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社区文化部门给以正确的中国民族核心文化价值的导向是十分必要的。
除此之外,还应加强中国鼓舞的民族文化发掘与研究工作,以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鼓在打醮还愿、春祈秋报、迎神赛会、送走瘟神、庆祝丰收等方面都诠释出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
这些定期的聚会,是历史民俗文化的沉淀,这种定期按季节岁时进行的丰富多彩的中国鼓民俗活动,就是岁时风俗,它是民俗活动的主干,体现出了陕西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潜移默化的民族文化核心价值导向作用。
正如钟敬文在《话说民间文化》中所指出的它不仅满足了人民一定的生活要求,也推进和巩固了社会秩序。
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视角深刻揭示了中国民族鼓在民俗事象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
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扎根群众、群众喜爱的中国民俗鼓文化,加以改造、提升,表现新时代、新生活,创作出更具地方特色的中国灿烂的民族文化,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培育丰厚的民族民俗文化土壤,充分保护民族文化发祥、发展的源泉,中国民族鼓舞活动在民俗事象中助长中华民族志气,彰显中华民族威风,维护社会秩序,满足了人们一定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这也是中国民族鼓文化成长出独特异卉奇葩的源头。
和谐、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弘扬中国民族鼓文化在民俗事象中所蕴含的团结协作、拼搏奋进、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丰富民族文化都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贺尤佳贺平单位山东大学
1
2
3
4
5
6
10 20 30 40
7
1
小时。
③剪下遮光的叶片,去掉黑纸。
④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叶片颜色逐渐由变成。
⑤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
然后放在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⑥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
这时可以看到,叶片遮光部分呈色,没有遮光的部分呈色。
(1)步骤①的作用是:。
(2)步骤④中酒精的作用是:o
(3)这个实验说明了:o
2、有一次小明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小明觉得奇怪,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们,他们决定把问题搞清楚,请你和他们一起去探究。
(1)你的问题是: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吗?
(2)针对你提出的问题,请作出假设:对叶绿素的产生有影响。
(3)设计实验方案: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的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甲、乙两个容器中。
B、把甲放在下培养,把乙放在处培养。
(4)该或蛤的福期的祟皇•申中的苗百茸绿.7,中的苗百茸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