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 电流和电路 第一节 电荷 摩擦起电》公开课_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理解摩擦起电现象,知道自然界只存有正、负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原子结构及元电荷e=1.6×10-19C。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3、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和区别,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4、理解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
为什么只存有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电荷
利用演示实验朔料笔杆在头皮上摩擦后能够吸引小纸屑,归纳得出:
1.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3.带电体的性质:具有吸引轻小物体,能够用来判断物体是否带了电。
4.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例2.冬天,晚上脱化纤衣物时,会看到点点火花,这是为什么?
二、两种电荷
1.自然界只存有两种电荷,即正电荷、负电荷
2.正、负电荷的规定: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3. 自然界只存有两种电荷的原因:各种各样的带电体,凡是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吸引的就必与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凡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的就必与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这些事实说明,不存有第三种电荷.所以说明自然界只存有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4.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两种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利用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也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相互排斥,才能确定二者都带上了同种电荷,而相互吸引则有两种可能:一是二者带上了异种电荷,二是其中一个物体带电,而另一个物体不带电。
例3.A、B、C三个物体,相互吸引,已知A带正电荷,试分析物体B、C的带电情况。
例4.一个轻质通草球靠近一带电物体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先吸引后又会离开。
5.电荷量及单位
1)、定义: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用Q。
2)、单位:电荷量的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为C.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电荷,大约只有10-7C,一片雷雨云带电的电荷,大约只有几十库仑。
3)、元电荷: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e=1.6×10-19C
三、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方法一:利用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检验。
方法二:利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方法三:用检验仪器——验电器
①验电器的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或定性比较电荷的大小
②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③检验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2.元电荷:电子电荷量是最小的,我们把最小的电荷叫做元电荷.
e=1.6×10-19C
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都是元电荷e的整数倍.
3.原子的电中性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下电荷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
五、电荷的定向移动
1.讲解验电器中电荷的定向移动
2.导体和绝缘体
①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如:各种金属,人体,大地,石墨,各种盐的水溶液等.
②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如:橡胶,玻璃,沥青,塑料,陶瓷等.
3.导体善于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大量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
4.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本领较弱的物体的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上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上等量的负电。
5.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负电荷)的转移.
注意:摩擦起电现象中,转移的只能是带负电的电子。
6.摩擦起电的结果:使彼此摩擦的两个物体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
思考1:毛皮与橡胶棒摩擦过程中,转移的电荷是什么?从哪个物体转移到哪个物体?
思考2.混纺的服装容易粘附尘埃,为什么?
思考3.油罐车的金属链条拖地的原因?
六、典例分析
例5:甲,乙,丙,丁四个物体,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是:丁吸引乙,乙排斥丙,丙吸引甲,已知丁带正电荷,则甲.乙,丙各带什么电荷?
分析:丁吸引乙,丁可能带正电荷或不带电,但乙又排斥丙,则乙、丙必带电,可知乙丙均为负;丙吸引甲,则甲带正电荷或不带电。
答:甲带正电荷或不带电、乙带负电荷、丙带负电荷
课后小结
1、自然界只存有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原子结构、元电荷e=1.6×10-19C。
4、电荷定向移动及导体和绝缘体。
课后习题
P35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